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河南浚县白寺村: “三变改革”改出发展“新活力”

时间:2022-06-09 11:01:00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

QQ截图20220620110312.jpg

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的号召,进一步盘活集体资源,撬动社会资本、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2019年6月,河南省浚县白寺镇白寺村党总支书记靳光国带领白寺村民积极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在全市率先探索了一场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为主要内容的“三变”改革,蹚出了一条典型农业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成功之路,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浚县模式、鹤壁样板,老百姓实现了从“面朝黄土两兜空空”到“土地入股年底分红”的深刻转变,发展迈入了快车道。

一、基本情况

白寺村位于浚县城西,因秦始皇东巡在此祭祀白帝而得名。全村共有14个村民小组,1513户7689人,是全县第一大村,村党总支下辖3个党支部、169名党员。白寺村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家风家教示范基地”“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国家森林乡村”,连续3年被评为全市综合考评先进村、全市“五强村”,2021年被河南省委授予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白寺村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模式,村集体成立股份经济、土地、劳务、旅游、置业五大股份合作社,村民可以用闲置的资源、多余的资金、剩余的劳动力等入股,集体经营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截止2021年底,土地合作社累计经营入股土地8000余亩,规划完成了7000亩的高产示范方种植基地,780亩适合旱地种植的榛子种植基地和200亩的特色水果种植基地,合作社将土地分包给51个家庭农场和农业公司,培养了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了一批特色种植行业,村民累计分红1176余万元,村集体经济由2018年的40万元增长至2021年底的200万元以上。

二、主要做法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原来的白寺村面临“三好三差”的发展形势,“三好”是:区位优势好、发展形势好、群众基础好。“三差”是:村里的基础条件差、干部的干事劲头差、群众的发展意识差。村庄“空壳”、发展“空心”、居民“空巢”“三空”问题日益凸显,全村80%以上的青壮年劳力进城务工、上百亩耕地闲置荒芜、村民守摊保本思想严重、集体经济发展劲头不足。面对这一困局,村党总支书记靳光国上任之初,就横下一条心:一定要搞好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彻底改变穷困落后的旧面貌。

随着“三变改革”的深入推进,形势不断发生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白寺村党总支始终秉承敢于创新的“变革精神”,始终保持勇于挑战的干劲闯劲,继续在变革中求突破、找新路。2021年以来,白寺村深刻认识市场规律、精准把握市场脉搏,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盘活村内土地、旅游、特色种植等各类资源,使白寺村集体经济一次次成功转型,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实现了“新三变”。

由参观基地向研学基地转型——让村集体收入聚起来

“三变改革”的成功实施,为各地传统农村发展集体经济、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示范,省内外参观学习的队伍纷至沓来。如何抓住这一优势,把学员“留”下来,让村集体收入聚起来?白寺村党总支决定—发展会奖经济,由参观基地向研学基地转型。白寺村累计投资500万元,高标准打造了集党性教育、研学交流、会务接待、餐饮住宿为一体的省级示范性乡镇基层党校,坚持“把牢办学方向、突出办学特色、保证办学质量”三大功能定位,明晰“立足鹤壁、辐射豫北、影响河南”发展战略,串联起“白寺物流园区→白寺村→30万亩高标准良田示范方→浚县古城→炳良自强学院→中国泥塑第一村”等一连串研学培训资源,真正打造成了上接天线、下接地气、集聚人气的乡村振兴学堂,累计承接各类培训120余次5000余人,村集体创收10万元。

由传统村落向旅游景区转型——让村集体收入活起来

“三变改革”让村内秦皇祈福地、武举府、古寨墙、上百座明清古宅等这些沉睡的人文历史资源变成了资产。如何让这这些资产产生效益,变成资金,让村集体收入活起来?村党总支决定—发展乡村旅游,由传统村落向旅游景区转型。村党总支紧紧抓住乡村文化旅游这个引爆点,筹集资金6100余万元,高质量建设石寨景区、修复传统院落7处、明清商铺15间,规划建成了“一寨一塘一园一尝”精品旅游专线,2021年11月成功创建白寺村国家级3A景区,累计吸引省内外游客10万余人次,旅游经营性收入12万元。

由规模种植向特色种植转型——让村集体收入多起来

“三变改革”加快了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如何让这些成方连片的土地进一步提高效益、增加附加值,让村集体收入多起来?村党总支决定—发展经济作物,由规模种植向特色种植转型。村党总支先后引进新型葡萄、猕猴桃、水果玉米等特色农产品,建起了特色农业种植采摘园。有了成功的典范,村党总支又种植了油料作物榛子780亩和7000亩高产示范方种植基地,用规模化种植引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点。

三、经验成效

如今的白寺村实现了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产品变商品的华丽嬗变,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200万元,股民实现分红1176万元。“三变改革”极大地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老百姓真正尝到了“变革”的甜头。改革就像一粒火种,让“创新求变、推陈出新”的变革精神在白寺村近万名老百姓心中燃起了希望之火,在这个全市最大的行政村形成了燎原之势。在改革的进程中,形成了白寺经验,有以下几点经验启示。

(一)党建引领,才能点燃“三变”火种。“三变改革”改的是制度机制,变的是思路理念,改革的阻力重重、难度巨大,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都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离不开一个好的带头人,可以说“一个人改变一个村”。村党总支书记靳光国横心谋发展、一心求变革,团结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彻底改变穷困落后的旧面貌成了大家的共识,真正点燃了“三变”的火种。

(二)组织发力,才能催生乡村蝶变。一是大胆吃螃蟹。改革后承租的土地谁来种?农民没地种了干什么?遭遇天灾赔了怎么办?正是村里那些政治素质高、奉献精神强的党员干部带头摁下了红手印、带头流转自家土地,才打消了群众的思想顾虑、彻底激活了群众想发展、盼发展、敢发展的愿望。短短20天,顺利流转935户村民的4500亩耕地,领取分红148万元。二是铁心清资产。白寺村依山而居,四边四荒的土地长期分散在农户手中,要想把集体资产收归集体,可以说压力山大、困难重重。村党总支带领党员干部多次翻阅老账目、走访老干部、逐户讲政策,终于赢得民心,不费一兵一卒、没有大动干戈,将1000多亩土地重新收归集体,组建了资产、土地、旅游、劳务、置业等5大股份合作社,每年为村集体创收200万元。

(三)多轮驱动,才能助推“三产”融合。“鸡蛋不能放到一个篮子里”。想要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必须多轮驱动、融合发展。在赢得“三变”改革的第一桶金后,村党总支一班人又组织党员干部群众等那些“吃蟹者”进行了大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白寺村要发展产业,光靠土地不行,必须探索一条“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好路子,才能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因此才有了特色种植种出“好钱景”、会奖经济扩大“朋友圈”、文旅融合提升“知名度”三次新的转型、实现了新的“三变”。(作者单位:河南省浚县乡村振兴局)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经验交流    
观察思考

河南浚县白寺村: “三变改革”改出发展“新活力”

时间:2022-06-09 11:01:00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

QQ截图20220620110312.jpg

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的号召,进一步盘活集体资源,撬动社会资本、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2019年6月,河南省浚县白寺镇白寺村党总支书记靳光国带领白寺村民积极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在全市率先探索了一场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为主要内容的“三变”改革,蹚出了一条典型农业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成功之路,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浚县模式、鹤壁样板,老百姓实现了从“面朝黄土两兜空空”到“土地入股年底分红”的深刻转变,发展迈入了快车道。

一、基本情况

白寺村位于浚县城西,因秦始皇东巡在此祭祀白帝而得名。全村共有14个村民小组,1513户7689人,是全县第一大村,村党总支下辖3个党支部、169名党员。白寺村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家风家教示范基地”“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国家森林乡村”,连续3年被评为全市综合考评先进村、全市“五强村”,2021年被河南省委授予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白寺村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模式,村集体成立股份经济、土地、劳务、旅游、置业五大股份合作社,村民可以用闲置的资源、多余的资金、剩余的劳动力等入股,集体经营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截止2021年底,土地合作社累计经营入股土地8000余亩,规划完成了7000亩的高产示范方种植基地,780亩适合旱地种植的榛子种植基地和200亩的特色水果种植基地,合作社将土地分包给51个家庭农场和农业公司,培养了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了一批特色种植行业,村民累计分红1176余万元,村集体经济由2018年的40万元增长至2021年底的200万元以上。

二、主要做法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原来的白寺村面临“三好三差”的发展形势,“三好”是:区位优势好、发展形势好、群众基础好。“三差”是:村里的基础条件差、干部的干事劲头差、群众的发展意识差。村庄“空壳”、发展“空心”、居民“空巢”“三空”问题日益凸显,全村80%以上的青壮年劳力进城务工、上百亩耕地闲置荒芜、村民守摊保本思想严重、集体经济发展劲头不足。面对这一困局,村党总支书记靳光国上任之初,就横下一条心:一定要搞好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彻底改变穷困落后的旧面貌。

随着“三变改革”的深入推进,形势不断发生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白寺村党总支始终秉承敢于创新的“变革精神”,始终保持勇于挑战的干劲闯劲,继续在变革中求突破、找新路。2021年以来,白寺村深刻认识市场规律、精准把握市场脉搏,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盘活村内土地、旅游、特色种植等各类资源,使白寺村集体经济一次次成功转型,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实现了“新三变”。

由参观基地向研学基地转型——让村集体收入聚起来

“三变改革”的成功实施,为各地传统农村发展集体经济、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示范,省内外参观学习的队伍纷至沓来。如何抓住这一优势,把学员“留”下来,让村集体收入聚起来?白寺村党总支决定—发展会奖经济,由参观基地向研学基地转型。白寺村累计投资500万元,高标准打造了集党性教育、研学交流、会务接待、餐饮住宿为一体的省级示范性乡镇基层党校,坚持“把牢办学方向、突出办学特色、保证办学质量”三大功能定位,明晰“立足鹤壁、辐射豫北、影响河南”发展战略,串联起“白寺物流园区→白寺村→30万亩高标准良田示范方→浚县古城→炳良自强学院→中国泥塑第一村”等一连串研学培训资源,真正打造成了上接天线、下接地气、集聚人气的乡村振兴学堂,累计承接各类培训120余次5000余人,村集体创收10万元。

由传统村落向旅游景区转型——让村集体收入活起来

“三变改革”让村内秦皇祈福地、武举府、古寨墙、上百座明清古宅等这些沉睡的人文历史资源变成了资产。如何让这这些资产产生效益,变成资金,让村集体收入活起来?村党总支决定—发展乡村旅游,由传统村落向旅游景区转型。村党总支紧紧抓住乡村文化旅游这个引爆点,筹集资金6100余万元,高质量建设石寨景区、修复传统院落7处、明清商铺15间,规划建成了“一寨一塘一园一尝”精品旅游专线,2021年11月成功创建白寺村国家级3A景区,累计吸引省内外游客10万余人次,旅游经营性收入12万元。

由规模种植向特色种植转型——让村集体收入多起来

“三变改革”加快了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如何让这些成方连片的土地进一步提高效益、增加附加值,让村集体收入多起来?村党总支决定—发展经济作物,由规模种植向特色种植转型。村党总支先后引进新型葡萄、猕猴桃、水果玉米等特色农产品,建起了特色农业种植采摘园。有了成功的典范,村党总支又种植了油料作物榛子780亩和7000亩高产示范方种植基地,用规模化种植引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点。

三、经验成效

如今的白寺村实现了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产品变商品的华丽嬗变,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200万元,股民实现分红1176万元。“三变改革”极大地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老百姓真正尝到了“变革”的甜头。改革就像一粒火种,让“创新求变、推陈出新”的变革精神在白寺村近万名老百姓心中燃起了希望之火,在这个全市最大的行政村形成了燎原之势。在改革的进程中,形成了白寺经验,有以下几点经验启示。

(一)党建引领,才能点燃“三变”火种。“三变改革”改的是制度机制,变的是思路理念,改革的阻力重重、难度巨大,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都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离不开一个好的带头人,可以说“一个人改变一个村”。村党总支书记靳光国横心谋发展、一心求变革,团结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彻底改变穷困落后的旧面貌成了大家的共识,真正点燃了“三变”的火种。

(二)组织发力,才能催生乡村蝶变。一是大胆吃螃蟹。改革后承租的土地谁来种?农民没地种了干什么?遭遇天灾赔了怎么办?正是村里那些政治素质高、奉献精神强的党员干部带头摁下了红手印、带头流转自家土地,才打消了群众的思想顾虑、彻底激活了群众想发展、盼发展、敢发展的愿望。短短20天,顺利流转935户村民的4500亩耕地,领取分红148万元。二是铁心清资产。白寺村依山而居,四边四荒的土地长期分散在农户手中,要想把集体资产收归集体,可以说压力山大、困难重重。村党总支带领党员干部多次翻阅老账目、走访老干部、逐户讲政策,终于赢得民心,不费一兵一卒、没有大动干戈,将1000多亩土地重新收归集体,组建了资产、土地、旅游、劳务、置业等5大股份合作社,每年为村集体创收200万元。

(三)多轮驱动,才能助推“三产”融合。“鸡蛋不能放到一个篮子里”。想要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必须多轮驱动、融合发展。在赢得“三变”改革的第一桶金后,村党总支一班人又组织党员干部群众等那些“吃蟹者”进行了大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白寺村要发展产业,光靠土地不行,必须探索一条“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好路子,才能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因此才有了特色种植种出“好钱景”、会奖经济扩大“朋友圈”、文旅融合提升“知名度”三次新的转型、实现了新的“三变”。(作者单位:河南省浚县乡村振兴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