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广西三江县: 加大就业帮扶 群众收获“稳稳的幸福”

时间:2022-11-01 12:09:32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2年第19期作者:杨志雄 黄艳梅

“培训课堂上,老师不仅传授理论知识,还现场为学员们演示螺蛳粉的制作过程,传授煮粉、配料搭配、开店运营等专业技能,收获满满。”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冠洞村冠小屯村民吴燕妮,参加螺蛳粉制作技能培训后,有了开一家螺蛳粉店的计划。

作为近年来中国最为火爆的“网红小吃”之一,柳州螺蛳粉因其鲜、香、酸、辣、爽等独到风味受到海内外食客青睐。吴燕妮说:“掌握螺蛳粉制作技能后,我想回村里开个螺蛳粉小店,让外地游客能在我们冠洞景区吃到正宗的螺蛳粉,增加自己的收入。”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百姓“饭碗”,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三江县坚持高位推动,强化措施,通过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因户精准施策,多点发力开展就业帮扶,帮助脱贫群众实现稳定就业,收获“稳稳的幸福”。

强化技能培训 让群众“一技在手,就业无忧”

5月20日,在三江县古宜镇南站社区,30名易地搬迁群众参加了2022年粤桂就业结对帮扶·助推侗乡乡村振兴“粤菜师傅”培训班。

6月14日,“厚植侗乡沃土赋能乡村振兴——柳州‘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三江行科技惠农系列活动”在三江县启动,20多名各级专家免费为该县林溪镇、八江镇250名群众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分别有螺蛳、木耳的养殖种植和油茶树的管护等。

2022年以来,类似的技能培训班在三江县持续开办。三江县扎实做好“技能培训”,倾力为就业人员提供优质服务,让群众增添就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实现“一技在手,就业无忧”,捧稳“就业饭碗”。

依托粤桂协作,三江县聚焦就业增收,强化劳务协作,积极举办“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南粤绣娘”“农村电商”等各类培训,全面提升易地搬迁群众的创业就业技能,助力易地搬迁群众持续稳定增收。2022年以来,三江县举办了粤桂协作培训7期,培训脱贫劳动力205人;同时精准开展农村实用技术、通用工种项目、帮扶车间岗前培训等活动,先后举办了电动车维修、电工、侗族刺绣、农村种养、烹饪等培训班,已完成脱贫人口培训6018人次。

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三江县还结合侗族文化传承,借助多方渠道,积极开展侗绣、侗族农民画等技能培训,建立相关产业基地,扶持侗绣、侗族农民画产业走向市场。当地群众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指尖上的财富”,打通了属于自己的致富路。

因右手脱臼落下残疾的独峒村村民杨庆宜,通过学习创作侗族农民画,不仅甩掉了贫困帽,还成了远近闻名的侗族农民画师。“我每年能创作五六十幅作品,大部分都被游客买走了。”杨庆宜说。

如今,仅在三江县独峒村,就有500多名村民利用农闲时间开展侗族农民画创作。三江县独峒镇侗族农民画年产值逾500万元,农民画家群体每月人均绘画收入达到3000元左右。

25.jpg

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南站社区的江川残疾人就业基地里, 50余名残疾工人正在手工制作藤椅。 杨志雄/摄

多渠道搭建平台 推动实现稳岗就业

为了让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的广大群众安居乐业,三江县坚持把稳岗就业作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的重要手段,通过帮扶车间促进就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南站社区是三江县最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设在南站社区的三江县江川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于2020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已安置108人就业,其中残疾人78人。该基地曾荣获第二批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称号,成为广西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产业基地。

“我们通过不断挖掘民族文化特色项目、引进多元化产品等方式,让南站社区的搬迁残疾人有技术,在家门口就能轻松就业,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融得入、逐步能致富’。”三江县江川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负责人杨应溪介绍。

“真想不到,我不仅住上了漂亮舒适的新房子,还能在家门口有工作。”在江川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工作的残疾工人杨翠群道出心声。而在三江县和平乡,“梁姐红薯粉加工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100多户农户发展红薯种植,极大地促进了脱贫户的家庭经济增收。

近年来,三江县加大帮扶车间的认定工作力度,切实从带动奖补、劳务补助和技能提升培训等方面对各个企业给予政策支持。目前全县共有就业帮扶车间60家,带动就业1700人,其中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982人。

为了解决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群众就业难问题,三江县积极探索建设集“等候用工、求职信息发布、技能培训、劳动维权、法律咨询、劳务介绍、劳务输出”等功能于一体的“就业驿站”,解决安置点搬迁群众就业难问题,补足就业服务中心的短板,打通就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非常感谢‘就业驿站’平台,让我轻松找到了好工作。”三江南站社区鼓楼小区居民胡凯诺喜不自禁。5月31日,胡凯诺通过社区“就业驿站”平台,被柳州五菱柳东生产基地聘用为发货员。

三江南站社区驻村工作队队员刘建宁介绍,“就业驿站”通过线下服务,以入户核实、帮扶人联系走访、持续召开现场招聘会等形式,精准推送就业需求信息和岗位;通过线上服务发力,积极发挥大数据平台在就业服务中的作用,采取大众易接受、快捷便利的微信群、QQ群、微信公众号等推送方式,强化线上就业岗位推送,并实现24小时“不打烊”线上服务,为各个帮扶车间输送用工求岗信息,积极促进就业。截至今年8月底,南站社区安置点有劳动能力搬迁户家庭4493户10997人,已就业4493户10223人,实现了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家庭“一户一就业”的目标。

此外,三江县还不断优化、整合就业资源,拓宽就业渠道。该县整合粤桂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劳务协作等资源,通过粤桂劳务协作,联系广东企业累计提供岗位4745个,带动脱贫劳动力12098人在东部地区就业;“点对点”输送425名农民工返粤复工;通过国家移民管理局定点帮扶,动员各边检总站发挥资源优势,扩大定向招聘,累计提供岗位66445个;依托衔接资金项目建设带动扩大就业容量,要求各相关单位、部门的衔接资金项目按不少于10%的用工需求优先吸纳脱贫劳动力,特别是搬迁劳动力就近就业,目前各部门项目带动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务工753人;强化政策支撑,培育指导侗美人服饰、荣蜜传承服饰、程阳岩寨百家宴等12家企业,共吸纳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就业203人。

以产业促就业 助力乡村振兴“加速跑”

位于三江县西北部的八江镇布央村是一个传统侗族村寨,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山高水远布央村,有女莫嫁布央郎”是过去布央村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该村充分发挥绿色资源优势,以生态茶园和民族风情为依托,探索茶旅融合发展新路子,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布央仙人山景区,布央村先后被评为“中国十大美丽乡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休闲乡村旅游示范点”等。

据介绍,布央村以茶带旅,以文兴旅,以旅促茶,积极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村、旅游村。全村以茶叶种植及加工为主导产业,2021年布央村农民人均收入20070元,其中茶叶相关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93%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38万元,实现了可持续发展。2021年6月,布央村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振兴改革集成优秀试点村。

布央村只是三江县发展茶叶产业的一个缩影。三江县有着悠久的茶叶种植和茶文化历史,人工栽培茶树已有2000多年历史,所处经纬度被国际公认为“黄金产茶区”,茶叶先于全国20天上市。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三江早春茶”鲜爽回甘、香气馥郁的独特韵味,茶叶已成为侗乡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目前,三江县结合南站社区土地资源优势、区位交通优势和人力集中优势,正全力打造万亩茶园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综合体,推动搬迁脱贫户在家门口实现高质量就业增收。

万亩茶园采取“基地+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以企业为龙头带动,以合作社为经营主体,吸纳周边搬迁脱贫户到茶园进行管护采收。茶园达产后,按户均1亩茶叶地或2亩油茶园的分配标准,根据群众就业创业意愿,采取搬迁户自主经营和按股参与分红两种灵活管理方式,目前,当地247户搬迁户签订了自主经营协议、4631户搬迁户签订了入股分红协议,茶园由三江县易安茶业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运营,解决搬迁脱贫户的就业兜底和收入保障难题,确保稳得住、融得进、逐步能致富。

同时,三江县还立足“两茶一木,种稻养鱼”五大特色产业资源优势,不断调整优化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产业促就业,助力乡村振兴“加速跑”。

下一步,三江县将打好产业发展“组合拳”,加快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深入实施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行动,加大三江茶、三江油茶、三江稻田鲤鱼等品牌培育和产销对接,提高产业帮扶覆盖率,通过抓实产业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就业,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作者单位:中国新闻社广西分社)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本刊特稿    
部委省市

广西三江县: 加大就业帮扶 群众收获“稳稳的幸福”

时间:2022-11-01 12:09:32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2年第19期

作者:杨志雄 黄艳梅

“培训课堂上,老师不仅传授理论知识,还现场为学员们演示螺蛳粉的制作过程,传授煮粉、配料搭配、开店运营等专业技能,收获满满。”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冠洞村冠小屯村民吴燕妮,参加螺蛳粉制作技能培训后,有了开一家螺蛳粉店的计划。

作为近年来中国最为火爆的“网红小吃”之一,柳州螺蛳粉因其鲜、香、酸、辣、爽等独到风味受到海内外食客青睐。吴燕妮说:“掌握螺蛳粉制作技能后,我想回村里开个螺蛳粉小店,让外地游客能在我们冠洞景区吃到正宗的螺蛳粉,增加自己的收入。”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百姓“饭碗”,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三江县坚持高位推动,强化措施,通过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因户精准施策,多点发力开展就业帮扶,帮助脱贫群众实现稳定就业,收获“稳稳的幸福”。

强化技能培训 让群众“一技在手,就业无忧”

5月20日,在三江县古宜镇南站社区,30名易地搬迁群众参加了2022年粤桂就业结对帮扶·助推侗乡乡村振兴“粤菜师傅”培训班。

6月14日,“厚植侗乡沃土赋能乡村振兴——柳州‘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三江行科技惠农系列活动”在三江县启动,20多名各级专家免费为该县林溪镇、八江镇250名群众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分别有螺蛳、木耳的养殖种植和油茶树的管护等。

2022年以来,类似的技能培训班在三江县持续开办。三江县扎实做好“技能培训”,倾力为就业人员提供优质服务,让群众增添就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实现“一技在手,就业无忧”,捧稳“就业饭碗”。

依托粤桂协作,三江县聚焦就业增收,强化劳务协作,积极举办“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南粤绣娘”“农村电商”等各类培训,全面提升易地搬迁群众的创业就业技能,助力易地搬迁群众持续稳定增收。2022年以来,三江县举办了粤桂协作培训7期,培训脱贫劳动力205人;同时精准开展农村实用技术、通用工种项目、帮扶车间岗前培训等活动,先后举办了电动车维修、电工、侗族刺绣、农村种养、烹饪等培训班,已完成脱贫人口培训6018人次。

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三江县还结合侗族文化传承,借助多方渠道,积极开展侗绣、侗族农民画等技能培训,建立相关产业基地,扶持侗绣、侗族农民画产业走向市场。当地群众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指尖上的财富”,打通了属于自己的致富路。

因右手脱臼落下残疾的独峒村村民杨庆宜,通过学习创作侗族农民画,不仅甩掉了贫困帽,还成了远近闻名的侗族农民画师。“我每年能创作五六十幅作品,大部分都被游客买走了。”杨庆宜说。

如今,仅在三江县独峒村,就有500多名村民利用农闲时间开展侗族农民画创作。三江县独峒镇侗族农民画年产值逾500万元,农民画家群体每月人均绘画收入达到3000元左右。

25.jpg

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南站社区的江川残疾人就业基地里, 50余名残疾工人正在手工制作藤椅。 杨志雄/摄

多渠道搭建平台 推动实现稳岗就业

为了让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的广大群众安居乐业,三江县坚持把稳岗就业作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的重要手段,通过帮扶车间促进就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南站社区是三江县最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设在南站社区的三江县江川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于2020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已安置108人就业,其中残疾人78人。该基地曾荣获第二批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称号,成为广西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产业基地。

“我们通过不断挖掘民族文化特色项目、引进多元化产品等方式,让南站社区的搬迁残疾人有技术,在家门口就能轻松就业,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融得入、逐步能致富’。”三江县江川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负责人杨应溪介绍。

“真想不到,我不仅住上了漂亮舒适的新房子,还能在家门口有工作。”在江川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工作的残疾工人杨翠群道出心声。而在三江县和平乡,“梁姐红薯粉加工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100多户农户发展红薯种植,极大地促进了脱贫户的家庭经济增收。

近年来,三江县加大帮扶车间的认定工作力度,切实从带动奖补、劳务补助和技能提升培训等方面对各个企业给予政策支持。目前全县共有就业帮扶车间60家,带动就业1700人,其中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982人。

为了解决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群众就业难问题,三江县积极探索建设集“等候用工、求职信息发布、技能培训、劳动维权、法律咨询、劳务介绍、劳务输出”等功能于一体的“就业驿站”,解决安置点搬迁群众就业难问题,补足就业服务中心的短板,打通就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非常感谢‘就业驿站’平台,让我轻松找到了好工作。”三江南站社区鼓楼小区居民胡凯诺喜不自禁。5月31日,胡凯诺通过社区“就业驿站”平台,被柳州五菱柳东生产基地聘用为发货员。

三江南站社区驻村工作队队员刘建宁介绍,“就业驿站”通过线下服务,以入户核实、帮扶人联系走访、持续召开现场招聘会等形式,精准推送就业需求信息和岗位;通过线上服务发力,积极发挥大数据平台在就业服务中的作用,采取大众易接受、快捷便利的微信群、QQ群、微信公众号等推送方式,强化线上就业岗位推送,并实现24小时“不打烊”线上服务,为各个帮扶车间输送用工求岗信息,积极促进就业。截至今年8月底,南站社区安置点有劳动能力搬迁户家庭4493户10997人,已就业4493户10223人,实现了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家庭“一户一就业”的目标。

此外,三江县还不断优化、整合就业资源,拓宽就业渠道。该县整合粤桂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劳务协作等资源,通过粤桂劳务协作,联系广东企业累计提供岗位4745个,带动脱贫劳动力12098人在东部地区就业;“点对点”输送425名农民工返粤复工;通过国家移民管理局定点帮扶,动员各边检总站发挥资源优势,扩大定向招聘,累计提供岗位66445个;依托衔接资金项目建设带动扩大就业容量,要求各相关单位、部门的衔接资金项目按不少于10%的用工需求优先吸纳脱贫劳动力,特别是搬迁劳动力就近就业,目前各部门项目带动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务工753人;强化政策支撑,培育指导侗美人服饰、荣蜜传承服饰、程阳岩寨百家宴等12家企业,共吸纳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就业203人。

以产业促就业 助力乡村振兴“加速跑”

位于三江县西北部的八江镇布央村是一个传统侗族村寨,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山高水远布央村,有女莫嫁布央郎”是过去布央村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该村充分发挥绿色资源优势,以生态茶园和民族风情为依托,探索茶旅融合发展新路子,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布央仙人山景区,布央村先后被评为“中国十大美丽乡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休闲乡村旅游示范点”等。

据介绍,布央村以茶带旅,以文兴旅,以旅促茶,积极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村、旅游村。全村以茶叶种植及加工为主导产业,2021年布央村农民人均收入20070元,其中茶叶相关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93%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38万元,实现了可持续发展。2021年6月,布央村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振兴改革集成优秀试点村。

布央村只是三江县发展茶叶产业的一个缩影。三江县有着悠久的茶叶种植和茶文化历史,人工栽培茶树已有2000多年历史,所处经纬度被国际公认为“黄金产茶区”,茶叶先于全国20天上市。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三江早春茶”鲜爽回甘、香气馥郁的独特韵味,茶叶已成为侗乡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目前,三江县结合南站社区土地资源优势、区位交通优势和人力集中优势,正全力打造万亩茶园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综合体,推动搬迁脱贫户在家门口实现高质量就业增收。

万亩茶园采取“基地+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以企业为龙头带动,以合作社为经营主体,吸纳周边搬迁脱贫户到茶园进行管护采收。茶园达产后,按户均1亩茶叶地或2亩油茶园的分配标准,根据群众就业创业意愿,采取搬迁户自主经营和按股参与分红两种灵活管理方式,目前,当地247户搬迁户签订了自主经营协议、4631户搬迁户签订了入股分红协议,茶园由三江县易安茶业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运营,解决搬迁脱贫户的就业兜底和收入保障难题,确保稳得住、融得进、逐步能致富。

同时,三江县还立足“两茶一木,种稻养鱼”五大特色产业资源优势,不断调整优化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产业促就业,助力乡村振兴“加速跑”。

下一步,三江县将打好产业发展“组合拳”,加快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深入实施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行动,加大三江茶、三江油茶、三江稻田鲤鱼等品牌培育和产销对接,提高产业帮扶覆盖率,通过抓实产业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就业,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作者单位:中国新闻社广西分社)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