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澄城县:打好“组合拳” 好日子更上一层楼

时间:2022-11-17 12:43:32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2年第21期作者:吕佳 宁国栋

樱桃栽植面积达到10万亩、年产值超过20亿元,出口至海外;“5335”技术玉米示范田亩产1005公斤,实现“吨粮田”;建设10个镇(街)产业园,开展主导产业引领示范,农业科技再提升;161余名第一书记、295余名驻村工作队队员,4210余名网格员覆盖所有行政村……翻开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乡村振兴的实时“答题卡”,可圈可点之处颇多。

地处陕西关中盆地东部的澄城县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工作主线,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推动特色产业提档升级,拉起乡村振兴“人才链”,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了行动范式。 

聚焦“守底线”  强化监测精准帮扶

“延斌,你媳妇身体恢复咋样了?”

“好多了。”

“还有啥困难没?”

“没有,都好着呢。”

这是澄城县韦庄镇庙西村四组组长王宏斌和村民张延斌的简短对话。作为村里的防返贫监测“网格员”,王宏斌时刻关注着网格内村民的生活状况,入户走访、发现问题、后续解决及跟踪回访是他工作的常态。

2021年4月底,张延斌的妻子陈菊红突发颈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医疗费花了24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直通车’报销了11万元,但是大病保险需要出院后回县里才能报销。”张延斌回忆说,当时凑不到那么多钱,急得团团转。王宏斌得知情况后,立即向村“两委”上报,经过逐级综合研判后,张延斌家被纳入边缘易致贫户。镇、村干部第一时间与澄城县相关部门对接,很快为其落实了大病保险和临时救助政策,让张延斌家顺利渡过难关。

在澄城县,像王宏斌这样的防止返贫监测员有4210余名。

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关键点是提前发现返贫致贫的苗头,把风险降至最低。为了有效“破题”,澄城县把动态监测作为防止返贫致贫的“第一道防线”,着力构建“1+N”帮扶联系机制,通过“月集中排查、视频对答、电话回访、数据比对”四项硬核举措,形成了静态动态相结合的县镇村组四级防止返贫监测网络,覆盖所有乡村及县镇级相关部门。

 “每个月15日—25日,包联单位根据工作实际,合理安排时间,组织包联干部进村开展排查,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据澄城县乡村振兴局信息监测中心副主任赵永刚介绍,该县围绕“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这个目标,推行防止返贫动态监测与帮扶网格化管理模式,通过四级网格联动机制,织牢了“三类”监测对象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的“一张网”,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韦庄镇魏家斜村村民刘岁文种了三亩葡萄,葡萄成熟时节却遇到连绵阴雨天气,有生霜霉病的可能。“要是葡萄生了病、长了‘斑’,卖不动,日子可咋过啊?”刘岁文急得整宿睡不着觉。澄城县文旅局副局长罗红斌入户进行动态监测时,及时了解了情况,立即请来技术专家帮助刘岁文开展预防措施,并且,考虑到天气带来的减产及销售问题,还协调县慈善协会产业扶持计划项目给刘岁文补助资金1000元。

“县上文旅局的领导帮我家躲过了一场灾难,党和政府的政策太好了!”刘岁文感动不已。

据了解,澄城县全面落实了产业、就业“一户一策”多元化帮扶举措,以产业发展和就业帮扶为抓手,确保脱贫群众收入稳得住。

聚焦“产业兴”  夯实基础稳增收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澄城县立足自身实际,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一手抓粮食种植,端牢“饭碗”,一手抓特色产业,强农富农,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拓宽群众脱贫致富道路。

在王庄镇李家洼村村民的眼中,种粮大户薛金斗是能人,2009年,他成立澄城县现代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400亩,通过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收益颇丰。

2019年,薛金斗担任李家洼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后,他开始思考如何带领全村人致富。在薛金斗看来,李家洼村350多户人口,80%的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留守村里种地的村民平均年龄超过50岁,必须改变耕种思路才能有效利用全村5500亩耕地。

“在县政府和农业部门的帮助下,我们村探索走出了一条‘农业生产托管’之路,让零碎地连成大块田,从种到收,实现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统一集中连片作业,使绿色高效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变成了现实。”薛金斗说,他积极响应县里推广的玉米增密度提单产“5335”和小麦宽幅沟播“3335”两项技术。尽管去年夏季当地高温干旱,但李家洼村仍然迎来了大丰收,玉米平均亩产达到750公斤以上,高产田地亩产最高达到1000公斤以上,创造了亩纯收益1500元的高效示范田,小麦平均亩产也达到420余公斤。

如果说,粮食丰产让群众鼓足了底气,那么,特色产业发展则让群众收入节节高、幸福生活有了更大的保障。

“我们家种了30多亩樱桃,其中包括3亩大棚樱桃,今年的收入超过30多万元。”说起让自己发家致富的“金果果”,庄头镇郭家庄村果农传苏侠喜不自禁。

如今,小樱桃让众多澄城县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搜狗截图22年11月17日1245_10.png澄城县庄头镇郭家庄村的果农在自家果园采摘、分拣樱桃,这些樱桃将通过线上线下销往全国各地。

近年来,澄城县立足“北纬35度”的地理优势,提出建设“中国樱桃第一县”战略目标,唱响了“澄城樱桃甜蜜蜜”的响亮口号,在稳规模、提品质、创品牌、促营销和标准化生产上攻坚发力,串起了高质量现代农业多元发展之路。截至目前,全县樱桃栽植面积突破10万亩,其中挂果面积6万亩,产值突破20亿元。在樱桃产业全链条上从事生产的群众达到5万余人,果农年人均收入近3万元。

同时,澄城县还以建设高质高效示范园为抓手,对苹果产业进行品种改良和老园改造,种植瑞香红等新优品种5000亩。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种植面积达13万亩,年产量超过4万吨,产值2.5亿元左右,并且成为陕西省黄芩种植最集中、面积最广的道地药材生产区。做强生猪养殖产业,发展22个规模化养殖场,推进“正大”百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和“石羊”15万头产业化项目,2021年全县生猪存栏量40万头、出栏量51万头。

产业兴,农民富。2021年,澄城县农业生产总值71.29亿元,同比增长7.73%,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25元,同比增长12.2%。

聚焦“人才链”  汇聚强劲新动能

“咱们应该把县域内农产品种类、市场需求、销售渠道等信息整合起来,建立商品清单,为后续产业链延伸、消费帮扶提供依据……”“我们可以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团队,给群众讲授苹果、玉米的新品种管理技术……”

9月16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第一书记联盟”座谈会在澄城县委组织部召开。来自全县不同镇(街)10个村的第一书记围绕怎样“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拓展市场销路,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主题展开讨论。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根本。只有解决了人才问题,乡村才能真正振兴。为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力军作用,澄城县构建驻村帮扶工作“共同体”,按照自觉自愿的原则,在全县组建了“第一书记联盟”,并将第一书记 “嵌入”到产业链中,着力打造振兴路上的“兄弟连”,开创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抱团发展”的乡村振兴新局面。

在赵庄镇武安村村民的心中,张雷不仅是一个热心为大家办实事的实在人,更是一个一心为村里谋发展的大能人。

张雷是陕西省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派驻武安村的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2021年6月加入到武安村这个大家庭后,他扑下身子努力当好村子发展的“领路人”。聘请专家对村里的420亩苹果园进行新品种“高接换种”。向派出单位申请23万元资金,建成100亩苹果新品种试验示范园,推进村卫生厕所改造项目,使404户村民像城里人一样,用上了水冲式卫生间。同时,在张雷的推动下,武安村1000吨冷库主体工程和帮扶车间项目也已经启动。

“有张书记带着大家干,我们的苹果树肯定会变成村民发家致富的‘摇钱树’,我们村肯定会越来越好。”武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安王军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牛鼻子”。澄城县坚持以“勇扛十面红旗、凝聚党建合力”为引领,以“五强五优”农村基层党组织创建为驱动,着力拓宽乡村人才“蓄水池”、打造乡村人才“强磁场”。

沿着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水泥路走进城关街道雷庄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村道、规划整齐的美丽庭院、美观雅致的文化墙和集中连片的果蔬大棚。时下,虽然已是深秋时节,但村里依然一派生气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自2021年以来,雷庄村在村党总支书记白树军的带领下,采用“党组织+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由村集体通过流转土地、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组织专人管理,种植户通过租赁承包经营等方式,打造了200亩的专业果蔬基地,吸引大量村民返乡就业,先后吸纳全村500余人就业增收。

“基层党组织班子坚强有力,村子发展就会有动力和活力。”澄城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柳洋介绍,该县大力实施“头雁领航”工程,为158个行政村选优配强947名村“两委”干部,并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教育培训纳入全县干部队伍培训计划中,千方百计提高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同时,建立澄城籍在外人才库、专家人才库,实施创业引领、名师名医、沃土计划、精英工匠等人才项目,柔性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162名。成立农业服务、医疗专家等10个科技成果转化团,通过“理论+实践”下沉式培训指导方式,培养高素质农民300余人,培育职业农民2000余人,形成了乡村振兴人才矩阵,实现了人才与乡村同频共振。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担当。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澄城县接续把乡村振兴的“设计图”变成“施工图”,把“规划图”变为“奋进图”,不断释放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所蕴含的能量和伟力,奋力书写着乡村振兴新篇章。

(作者单位分别为:陕西省渭南日报社、渭南市乡村振兴局)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琼文
标签本刊特稿    
部委省市

澄城县:打好“组合拳” 好日子更上一层楼

时间:2022-11-17 12:43:32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2年第21期

作者:吕佳 宁国栋

樱桃栽植面积达到10万亩、年产值超过20亿元,出口至海外;“5335”技术玉米示范田亩产1005公斤,实现“吨粮田”;建设10个镇(街)产业园,开展主导产业引领示范,农业科技再提升;161余名第一书记、295余名驻村工作队队员,4210余名网格员覆盖所有行政村……翻开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乡村振兴的实时“答题卡”,可圈可点之处颇多。

地处陕西关中盆地东部的澄城县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工作主线,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推动特色产业提档升级,拉起乡村振兴“人才链”,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了行动范式。 

聚焦“守底线”  强化监测精准帮扶

“延斌,你媳妇身体恢复咋样了?”

“好多了。”

“还有啥困难没?”

“没有,都好着呢。”

这是澄城县韦庄镇庙西村四组组长王宏斌和村民张延斌的简短对话。作为村里的防返贫监测“网格员”,王宏斌时刻关注着网格内村民的生活状况,入户走访、发现问题、后续解决及跟踪回访是他工作的常态。

2021年4月底,张延斌的妻子陈菊红突发颈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医疗费花了24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直通车’报销了11万元,但是大病保险需要出院后回县里才能报销。”张延斌回忆说,当时凑不到那么多钱,急得团团转。王宏斌得知情况后,立即向村“两委”上报,经过逐级综合研判后,张延斌家被纳入边缘易致贫户。镇、村干部第一时间与澄城县相关部门对接,很快为其落实了大病保险和临时救助政策,让张延斌家顺利渡过难关。

在澄城县,像王宏斌这样的防止返贫监测员有4210余名。

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关键点是提前发现返贫致贫的苗头,把风险降至最低。为了有效“破题”,澄城县把动态监测作为防止返贫致贫的“第一道防线”,着力构建“1+N”帮扶联系机制,通过“月集中排查、视频对答、电话回访、数据比对”四项硬核举措,形成了静态动态相结合的县镇村组四级防止返贫监测网络,覆盖所有乡村及县镇级相关部门。

 “每个月15日—25日,包联单位根据工作实际,合理安排时间,组织包联干部进村开展排查,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据澄城县乡村振兴局信息监测中心副主任赵永刚介绍,该县围绕“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这个目标,推行防止返贫动态监测与帮扶网格化管理模式,通过四级网格联动机制,织牢了“三类”监测对象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的“一张网”,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韦庄镇魏家斜村村民刘岁文种了三亩葡萄,葡萄成熟时节却遇到连绵阴雨天气,有生霜霉病的可能。“要是葡萄生了病、长了‘斑’,卖不动,日子可咋过啊?”刘岁文急得整宿睡不着觉。澄城县文旅局副局长罗红斌入户进行动态监测时,及时了解了情况,立即请来技术专家帮助刘岁文开展预防措施,并且,考虑到天气带来的减产及销售问题,还协调县慈善协会产业扶持计划项目给刘岁文补助资金1000元。

“县上文旅局的领导帮我家躲过了一场灾难,党和政府的政策太好了!”刘岁文感动不已。

据了解,澄城县全面落实了产业、就业“一户一策”多元化帮扶举措,以产业发展和就业帮扶为抓手,确保脱贫群众收入稳得住。

聚焦“产业兴”  夯实基础稳增收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澄城县立足自身实际,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一手抓粮食种植,端牢“饭碗”,一手抓特色产业,强农富农,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拓宽群众脱贫致富道路。

在王庄镇李家洼村村民的眼中,种粮大户薛金斗是能人,2009年,他成立澄城县现代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400亩,通过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收益颇丰。

2019年,薛金斗担任李家洼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后,他开始思考如何带领全村人致富。在薛金斗看来,李家洼村350多户人口,80%的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留守村里种地的村民平均年龄超过50岁,必须改变耕种思路才能有效利用全村5500亩耕地。

“在县政府和农业部门的帮助下,我们村探索走出了一条‘农业生产托管’之路,让零碎地连成大块田,从种到收,实现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统一集中连片作业,使绿色高效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变成了现实。”薛金斗说,他积极响应县里推广的玉米增密度提单产“5335”和小麦宽幅沟播“3335”两项技术。尽管去年夏季当地高温干旱,但李家洼村仍然迎来了大丰收,玉米平均亩产达到750公斤以上,高产田地亩产最高达到1000公斤以上,创造了亩纯收益1500元的高效示范田,小麦平均亩产也达到420余公斤。

如果说,粮食丰产让群众鼓足了底气,那么,特色产业发展则让群众收入节节高、幸福生活有了更大的保障。

“我们家种了30多亩樱桃,其中包括3亩大棚樱桃,今年的收入超过30多万元。”说起让自己发家致富的“金果果”,庄头镇郭家庄村果农传苏侠喜不自禁。

如今,小樱桃让众多澄城县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搜狗截图22年11月17日1245_10.png澄城县庄头镇郭家庄村的果农在自家果园采摘、分拣樱桃,这些樱桃将通过线上线下销往全国各地。

近年来,澄城县立足“北纬35度”的地理优势,提出建设“中国樱桃第一县”战略目标,唱响了“澄城樱桃甜蜜蜜”的响亮口号,在稳规模、提品质、创品牌、促营销和标准化生产上攻坚发力,串起了高质量现代农业多元发展之路。截至目前,全县樱桃栽植面积突破10万亩,其中挂果面积6万亩,产值突破20亿元。在樱桃产业全链条上从事生产的群众达到5万余人,果农年人均收入近3万元。

同时,澄城县还以建设高质高效示范园为抓手,对苹果产业进行品种改良和老园改造,种植瑞香红等新优品种5000亩。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种植面积达13万亩,年产量超过4万吨,产值2.5亿元左右,并且成为陕西省黄芩种植最集中、面积最广的道地药材生产区。做强生猪养殖产业,发展22个规模化养殖场,推进“正大”百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和“石羊”15万头产业化项目,2021年全县生猪存栏量40万头、出栏量51万头。

产业兴,农民富。2021年,澄城县农业生产总值71.29亿元,同比增长7.73%,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25元,同比增长12.2%。

聚焦“人才链”  汇聚强劲新动能

“咱们应该把县域内农产品种类、市场需求、销售渠道等信息整合起来,建立商品清单,为后续产业链延伸、消费帮扶提供依据……”“我们可以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团队,给群众讲授苹果、玉米的新品种管理技术……”

9月16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第一书记联盟”座谈会在澄城县委组织部召开。来自全县不同镇(街)10个村的第一书记围绕怎样“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拓展市场销路,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主题展开讨论。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根本。只有解决了人才问题,乡村才能真正振兴。为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力军作用,澄城县构建驻村帮扶工作“共同体”,按照自觉自愿的原则,在全县组建了“第一书记联盟”,并将第一书记 “嵌入”到产业链中,着力打造振兴路上的“兄弟连”,开创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抱团发展”的乡村振兴新局面。

在赵庄镇武安村村民的心中,张雷不仅是一个热心为大家办实事的实在人,更是一个一心为村里谋发展的大能人。

张雷是陕西省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派驻武安村的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2021年6月加入到武安村这个大家庭后,他扑下身子努力当好村子发展的“领路人”。聘请专家对村里的420亩苹果园进行新品种“高接换种”。向派出单位申请23万元资金,建成100亩苹果新品种试验示范园,推进村卫生厕所改造项目,使404户村民像城里人一样,用上了水冲式卫生间。同时,在张雷的推动下,武安村1000吨冷库主体工程和帮扶车间项目也已经启动。

“有张书记带着大家干,我们的苹果树肯定会变成村民发家致富的‘摇钱树’,我们村肯定会越来越好。”武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安王军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牛鼻子”。澄城县坚持以“勇扛十面红旗、凝聚党建合力”为引领,以“五强五优”农村基层党组织创建为驱动,着力拓宽乡村人才“蓄水池”、打造乡村人才“强磁场”。

沿着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水泥路走进城关街道雷庄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村道、规划整齐的美丽庭院、美观雅致的文化墙和集中连片的果蔬大棚。时下,虽然已是深秋时节,但村里依然一派生气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自2021年以来,雷庄村在村党总支书记白树军的带领下,采用“党组织+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由村集体通过流转土地、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组织专人管理,种植户通过租赁承包经营等方式,打造了200亩的专业果蔬基地,吸引大量村民返乡就业,先后吸纳全村500余人就业增收。

“基层党组织班子坚强有力,村子发展就会有动力和活力。”澄城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柳洋介绍,该县大力实施“头雁领航”工程,为158个行政村选优配强947名村“两委”干部,并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教育培训纳入全县干部队伍培训计划中,千方百计提高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同时,建立澄城籍在外人才库、专家人才库,实施创业引领、名师名医、沃土计划、精英工匠等人才项目,柔性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162名。成立农业服务、医疗专家等10个科技成果转化团,通过“理论+实践”下沉式培训指导方式,培养高素质农民300余人,培育职业农民2000余人,形成了乡村振兴人才矩阵,实现了人才与乡村同频共振。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担当。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澄城县接续把乡村振兴的“设计图”变成“施工图”,把“规划图”变为“奋进图”,不断释放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所蕴含的能量和伟力,奋力书写着乡村振兴新篇章。

(作者单位分别为:陕西省渭南日报社、渭南市乡村振兴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琼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