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渭南: “三个转变” 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活水”

时间:2022-11-17 12:49:02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2年第21期作者:

陕西省渭南市地处八百里秦川最开阔地带,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有“关中粮仓”之美誉。

党的十八大以来,渭南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三次来陕西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举全市之力书写脱贫答卷,持续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着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202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15.8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84元。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中,渭南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把乡村振兴列入全市“十四五”规划的“大盘子”和“十项重点工作”的“重头戏”,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保障民生的底线任务、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党委农办、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三位一体”体制机制优势,立足发挥资源禀赋稳住农业“基本盘”,推动产业结构由“零散点状”向“系统链状”进阶,推进城乡要素由“单向流动”向“交融合流”双循环,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渭南样板”。

搜狗截图22年11月17日1251_11.png今年6月,渭南市大荔县小麦收割基本实现机械化。

推动产业布局结构

由“平面分布”向“集群发展”转变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之举和关键之要,是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发展的源泉。如今,乡村产业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打好乡村产业振兴攻坚战,应有改革创新精神,切实走出一条符合当地特色,行之有效的产业振兴之路,为乡村振兴夯实发展基础。

树立“四大”鲜明导向,构建立体联动新格局。县域强则渭南强,县域兴则渭南兴。渭南市牢固树立“大抓县域、大抓基础、大抓特色、大抓协同”鲜明导向,成立市委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构建“三极多中心、全域高质量”立体联动新格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筑牢根基、增添动能。今年4月,渭南市第六次党代会审议通过《中共渭南市委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与产业发展、产城融合、园区提档升级等重点任务,为县域壮大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实现路径。

守住百姓“米袋子”,鼓起农民“钱袋子”。坚决守住保障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三条底线,始终把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首要任务。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将粮食生产任务逐级分解下达到县、镇、村。同时,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深入实施“科技强农”行动,大力推广应用“渭麦9号”种植和小麦宽幅沟播“3335”、玉米增密度“5335”集成技术,在大荔、富平、蒲城等5个产粮大县划定核心种粮区域,打造60 万亩粮食规模化生产核心区。2021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249.20万吨,实现了“十八连丰”和粮农持续增收,为全省提供了粮食产业发展可复制可推广的“渭南方案”。

“链”上发力,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聚焦县域首位产业和拳头产品,发挥丝博会、苏陕协作等平台作用,积极开展精准招商、靶向招商、产业链招商或联合招商,引进和发展上下游配套企业,延长产业链条,集聚产业优势。每个县(市、区)每年招引至少1个50亿元级以上的重特大产业项目,培育引进3个左右产值过50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扶持壮大10个以上产值超10亿元龙头企业。全力建好大荔冬枣、富平奶山羊等8条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着力推进白水苹果全产业链典型县建设,把脱贫人口嵌入产业链条,让农民更多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2021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84元,同比增速10.5%。

推动农业发展模式

由“传统思维”向“市场思维”转变

渭南市是陕西省的农业大市,但是长期以来却给人们留下了“大”而不强的印象。近年来,渭南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特征,积极实践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以商业化理念经营农业、以品牌化理念营销农业的“三化”发展路径,农业生产经营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活力。

以工业化理念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渭南市把现代经济的管理理念、组织方式、营销手段、科学技术等引入农业,按照标准化、 规模化、产业化特点,聚力壮大二产,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上精准发力。统筹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国省市县四级联创,构建了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参与、上下游主体有效衔接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大荔、蒲城、富平等农业大县深入开展特色农产品原产地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形成了主导产业全覆盖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集群,实现了对农业生产流程的系统化整合、全方位重塑。截至2021年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的达到130家,总销售收入实现66.3亿元,带动农户26.58万户稳定脱贫。

以商业化理念经营农业。渭南市始终注重农业结构调整和品种优化,注重思维创新、认识创新和管理方式创新,坚持用市场眼光、科技头脑、商业理念来推进农业现代化。引导工商资本有序下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工商资本下乡促进机制,鼓励工商资本通过投资建设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种养基地、农业园区等,助力现代农业发展。推动村级集体经济转型发展。赋予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自主权,确立其市场主体地位,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市场运行,不断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探索完善集体经济经营绩效与经营者收入挂钩机制,建立村集体经济权责清晰、运行规范的现代管理制度,推动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逐步向现代化企业转型。截至2021年底,全市注册农业合作社6582个,认定家庭农场2618个,实施现代农业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市级重点项目439个,建成省级农业园区达55家。

以品牌化理念营销农业。渭南市通过“打造一个品牌、带活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的思路,制定出台《渭南市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整合使用机制》,加强资源整合监管,强化统一标准标识,建立合理进出机制,不断提升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公信力、影响力。聚焦粮食、畜牧渔业、果业和设施蔬菜等优势产业,依托华山、黄河等人文地理资源,结合现代营销理念,大力实施特色农业品牌建设工程,初步形成了以“白水苹果”“蒲城酥梨”“大荔冬枣”等为代表的11个果品区域的“金字招牌”。截至今年5月,渭南区域公用品牌总价值已达到216.5亿余元,较上年增加30.5亿余元,增长16.4%。现在的渭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米袋子”“果盘子”“菜篮子”“肉案子”“奶瓶子”,“五子+两特(特色果业、渔业)”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的建设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由“补齐短板”向“提升品质”转变

乡村振兴实际是个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缩小城乡差距,才能实现城乡平衡充分发展。渭南市把夯实农村改革、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三项支撑”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之举,努力走好城乡有机融合发展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

搜狗截图22年11月17日1254_13.png渭南市合阳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带动农民增收。

坚持改革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改变来自改革,改革激发动力。渭南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强化高层设计和制度设计,突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积极构建促进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从而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三变”改革激活“沉睡”资源。在严守政策底线、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创新体制机制,盘活“沉睡”资源,开展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打通能“变”可“变”的发展路径。全市2144个村共清理出资源性资产1328.41万亩,经营性资产61.31亿元,非经营性资产217.63亿元;成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2215个,其中年经营收益50万元以上的“示范村”88个,341个村实现收益分红,惠及10万余人。健全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基础上,健全完善家庭经营为主体、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建立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现代农业公司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完善“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等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健康有序发展。

搜狗截图22年11月17日1253_12.png渭南市大荔县果业发展中心的农艺专家把桃树管理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坚持人才振兴引领支撑乡村振兴。人才既是活力的源泉,也是创新的引擎。渭南市探索人才“市引县用”“县引企用”,切实招来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强化人才保障支撑,指导县级完善人才政策体系,鼓励人才向基层流动,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的热潮正在形成。推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大力实施乡村人才培养计划,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培养了一批热爱农业、扎根农村的职业农民,让农村更有活力、农业更有奔头、农民更有尊严。截至目前,全市培育高素质农民20072人,高素质农民队伍已成为渭南市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坚持“智治”赋能乡村社会治理。渭南市运用5G通信网络技术,着力提升数字化农村党建水平,推动农村“互联网+党建”,建设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平台,打破地理空间限制,推动党务、村务、财务网上“三公开”。广泛开展网络党课教育,加强农村党员管理,畅通政民沟通渠道,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探索数字化服务管理模式,探索建立“互联网+网格管理”服务管理模式,构建起开放、共享、联动的AI功能信息化治理平台,完善信息收集、处置、反馈工作机制和联动机制,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和专业化水平。做实做细“三治”融合大文章,运用“互联网+”方式,推广运用乡村治理积分制、清单制等做法,细化实化村规民约操作细则,发挥好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作用,搭建乡村秩序建构平台载体,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截至目前,全市打造“数字乡村”示范平台20余个,为乡村振兴和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大“智”力。

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渭南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抓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多措并举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以毫不松懈的干劲接续奋进,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绘就乡村振兴的渭南壮美画卷。

(供稿单位:陕西省渭南市乡村振兴局)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琼文
标签本刊特稿    
部委省市

渭南: “三个转变” 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活水”

时间:2022-11-17 12:49:02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2年第21期

作者:

陕西省渭南市地处八百里秦川最开阔地带,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有“关中粮仓”之美誉。

党的十八大以来,渭南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三次来陕西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举全市之力书写脱贫答卷,持续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着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202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15.8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84元。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中,渭南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把乡村振兴列入全市“十四五”规划的“大盘子”和“十项重点工作”的“重头戏”,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保障民生的底线任务、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党委农办、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三位一体”体制机制优势,立足发挥资源禀赋稳住农业“基本盘”,推动产业结构由“零散点状”向“系统链状”进阶,推进城乡要素由“单向流动”向“交融合流”双循环,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渭南样板”。

搜狗截图22年11月17日1251_11.png今年6月,渭南市大荔县小麦收割基本实现机械化。

推动产业布局结构

由“平面分布”向“集群发展”转变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之举和关键之要,是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发展的源泉。如今,乡村产业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打好乡村产业振兴攻坚战,应有改革创新精神,切实走出一条符合当地特色,行之有效的产业振兴之路,为乡村振兴夯实发展基础。

树立“四大”鲜明导向,构建立体联动新格局。县域强则渭南强,县域兴则渭南兴。渭南市牢固树立“大抓县域、大抓基础、大抓特色、大抓协同”鲜明导向,成立市委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构建“三极多中心、全域高质量”立体联动新格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筑牢根基、增添动能。今年4月,渭南市第六次党代会审议通过《中共渭南市委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与产业发展、产城融合、园区提档升级等重点任务,为县域壮大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实现路径。

守住百姓“米袋子”,鼓起农民“钱袋子”。坚决守住保障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三条底线,始终把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首要任务。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将粮食生产任务逐级分解下达到县、镇、村。同时,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深入实施“科技强农”行动,大力推广应用“渭麦9号”种植和小麦宽幅沟播“3335”、玉米增密度“5335”集成技术,在大荔、富平、蒲城等5个产粮大县划定核心种粮区域,打造60 万亩粮食规模化生产核心区。2021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249.20万吨,实现了“十八连丰”和粮农持续增收,为全省提供了粮食产业发展可复制可推广的“渭南方案”。

“链”上发力,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聚焦县域首位产业和拳头产品,发挥丝博会、苏陕协作等平台作用,积极开展精准招商、靶向招商、产业链招商或联合招商,引进和发展上下游配套企业,延长产业链条,集聚产业优势。每个县(市、区)每年招引至少1个50亿元级以上的重特大产业项目,培育引进3个左右产值过50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扶持壮大10个以上产值超10亿元龙头企业。全力建好大荔冬枣、富平奶山羊等8条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着力推进白水苹果全产业链典型县建设,把脱贫人口嵌入产业链条,让农民更多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2021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84元,同比增速10.5%。

推动农业发展模式

由“传统思维”向“市场思维”转变

渭南市是陕西省的农业大市,但是长期以来却给人们留下了“大”而不强的印象。近年来,渭南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特征,积极实践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以商业化理念经营农业、以品牌化理念营销农业的“三化”发展路径,农业生产经营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活力。

以工业化理念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渭南市把现代经济的管理理念、组织方式、营销手段、科学技术等引入农业,按照标准化、 规模化、产业化特点,聚力壮大二产,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上精准发力。统筹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国省市县四级联创,构建了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参与、上下游主体有效衔接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大荔、蒲城、富平等农业大县深入开展特色农产品原产地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形成了主导产业全覆盖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集群,实现了对农业生产流程的系统化整合、全方位重塑。截至2021年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的达到130家,总销售收入实现66.3亿元,带动农户26.58万户稳定脱贫。

以商业化理念经营农业。渭南市始终注重农业结构调整和品种优化,注重思维创新、认识创新和管理方式创新,坚持用市场眼光、科技头脑、商业理念来推进农业现代化。引导工商资本有序下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工商资本下乡促进机制,鼓励工商资本通过投资建设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种养基地、农业园区等,助力现代农业发展。推动村级集体经济转型发展。赋予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自主权,确立其市场主体地位,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市场运行,不断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探索完善集体经济经营绩效与经营者收入挂钩机制,建立村集体经济权责清晰、运行规范的现代管理制度,推动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逐步向现代化企业转型。截至2021年底,全市注册农业合作社6582个,认定家庭农场2618个,实施现代农业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市级重点项目439个,建成省级农业园区达55家。

以品牌化理念营销农业。渭南市通过“打造一个品牌、带活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的思路,制定出台《渭南市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整合使用机制》,加强资源整合监管,强化统一标准标识,建立合理进出机制,不断提升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公信力、影响力。聚焦粮食、畜牧渔业、果业和设施蔬菜等优势产业,依托华山、黄河等人文地理资源,结合现代营销理念,大力实施特色农业品牌建设工程,初步形成了以“白水苹果”“蒲城酥梨”“大荔冬枣”等为代表的11个果品区域的“金字招牌”。截至今年5月,渭南区域公用品牌总价值已达到216.5亿余元,较上年增加30.5亿余元,增长16.4%。现在的渭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米袋子”“果盘子”“菜篮子”“肉案子”“奶瓶子”,“五子+两特(特色果业、渔业)”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的建设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由“补齐短板”向“提升品质”转变

乡村振兴实际是个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缩小城乡差距,才能实现城乡平衡充分发展。渭南市把夯实农村改革、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三项支撑”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之举,努力走好城乡有机融合发展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

搜狗截图22年11月17日1254_13.png渭南市合阳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带动农民增收。

坚持改革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改变来自改革,改革激发动力。渭南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强化高层设计和制度设计,突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积极构建促进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从而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三变”改革激活“沉睡”资源。在严守政策底线、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创新体制机制,盘活“沉睡”资源,开展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打通能“变”可“变”的发展路径。全市2144个村共清理出资源性资产1328.41万亩,经营性资产61.31亿元,非经营性资产217.63亿元;成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2215个,其中年经营收益50万元以上的“示范村”88个,341个村实现收益分红,惠及10万余人。健全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基础上,健全完善家庭经营为主体、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建立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现代农业公司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完善“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等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健康有序发展。

搜狗截图22年11月17日1253_12.png渭南市大荔县果业发展中心的农艺专家把桃树管理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坚持人才振兴引领支撑乡村振兴。人才既是活力的源泉,也是创新的引擎。渭南市探索人才“市引县用”“县引企用”,切实招来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强化人才保障支撑,指导县级完善人才政策体系,鼓励人才向基层流动,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的热潮正在形成。推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大力实施乡村人才培养计划,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培养了一批热爱农业、扎根农村的职业农民,让农村更有活力、农业更有奔头、农民更有尊严。截至目前,全市培育高素质农民20072人,高素质农民队伍已成为渭南市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坚持“智治”赋能乡村社会治理。渭南市运用5G通信网络技术,着力提升数字化农村党建水平,推动农村“互联网+党建”,建设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平台,打破地理空间限制,推动党务、村务、财务网上“三公开”。广泛开展网络党课教育,加强农村党员管理,畅通政民沟通渠道,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探索数字化服务管理模式,探索建立“互联网+网格管理”服务管理模式,构建起开放、共享、联动的AI功能信息化治理平台,完善信息收集、处置、反馈工作机制和联动机制,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和专业化水平。做实做细“三治”融合大文章,运用“互联网+”方式,推广运用乡村治理积分制、清单制等做法,细化实化村规民约操作细则,发挥好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作用,搭建乡村秩序建构平台载体,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截至目前,全市打造“数字乡村”示范平台20余个,为乡村振兴和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大“智”力。

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渭南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抓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多措并举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以毫不松懈的干劲接续奋进,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绘就乡村振兴的渭南壮美画卷。

(供稿单位:陕西省渭南市乡村振兴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琼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