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 推动巩固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见实效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是党的二十大后首个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出台的第二十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鲜明态度,释放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中央一号文件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目标,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总体要求,既是明确全年工作重点的“任务清单”,也是指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操作手册”,特别是对坚决守牢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作出制度安排,为我们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持续压紧压实责任,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关具体工作。主要体现为“四个坚决落实”。
宁夏西吉县龙王坝村全景。
坚决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确保乡村振兴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乡村振兴部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使命和任务。我们坚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扎实开展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大学习、大讨论、大宣传、大实践”活动,对标党的二十大总体部署和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具体安排,紧扣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建设,持续加强政策衔接和供给,推动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的实施意见》《关于打造塞上乡村乐园的实施方案》等顶层设计文件,统筹推动各部门配套完善14个方面124
个政策文件,牵头实施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城乡面貌提升行动,切实把党的二十大部署精准落实到宁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领域各方面。
坚决落实“守底线”重要要求,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党中央最关心的一件大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进行具体部署,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建设农业强国大局中的极端重要性。
宁夏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从制度上预防和解决返贫问题,建立健全监测、帮扶、责任、考核“四项机制”,常态化开展“四查四补”(查损补失、查漏补缺、查短补齐、查弱补强),对重点人群和特殊群体实行“八必访”,对风险户实行“一键预警”,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截至2022年底,全区66.1%的监测对象已消除风险,98.5%的监测对象得到产业、就业等帮扶,“三保障”、饮水安全和兜底保障水平持续巩固提升。
今年宁夏强力推进“1124”举措,切实把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坚决防止出现整乡整村返贫现象。
压实一个责任。推动出台《自治区乡村振兴促进条例》,严格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狠抓“四个不摘”,压紧压实脱贫地区特别是脱贫县党委和政府的责任,真正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巩固住再往前走,防止松劲、懈怠、跑偏。
落实一个机制。紧盯“三类人群”,创新运用大数据进行监测,干部定期排查与部门筛查预警结合,构建常态化预警体系。发挥农民收入监测平台和防返贫监测数据库作用,突出收入监测,推行“一户一码”,实现有返贫致贫风险对象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突出收入、“三保障”和安全饮水等重点,探索实行发展类补贴、实施建设类项目,对监测户实施精准帮扶,切实提升帮扶成效。
抓牢两个重点。宁夏9个脱贫县和123万移民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区域和群体。宁夏坚持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统筹整合各类资源,深入实施医疗、教育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发挥好科技特派团作用,今年计划实施补短板促振兴项目1217个、144.3亿元,不断增强脱贫县自我发展能力。坚持把移民致富提升作为关键举措,统筹发挥好省级领导包抓机制作用,落实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年度重点任务,突出抓好“一区十镇百村”示范建设,确保移民区项目和投资稳中有增,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区农民平均水平。
用好四支力量。用好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驻村帮扶、社会力量帮扶四支力量。在坚持“闽宁模式”原则、机制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拓展闽宁协作内容、探索创新方式,推动实现由政府主导向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由单向援助向双向互动、由扶贫协作向全面合作“三个转变”,重点加大产业转移和项目引进力度,实现数量、质量“双提升”。组织新一轮中央单位定点帮扶项目对接活动,拓展中央单位帮扶项目实施范围。启动第五轮驻村工作,压实派出单位捆绑责任。抓好“万企兴万村”等行动,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
坚决落实“抓发展”重要要求,切实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这是党中央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规律性认识的升华,也是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出的新要求。宁夏把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作为重中之重,把增加脱贫人口收入作为根本措施,大力实施居民收入提升行动,2022年全区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51元、增长8.5%,高于全区农民1.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农民2.2个百分点;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3578元、增速16.3%,高于全国脱贫人口2个百分点,居中西部地区首位。
今年宁夏将持续聚焦产业就业,更加注重扶志扶智,用发展的办法让脱贫成果更加稳固、更可持续,确保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民,力争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速达到17%以上,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抓要素投入强保障。把项目建设作为增强内生动力的主要引擎,持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确保全年投入达到68亿元以上。创新资金使用方式,探索建立“以奖代补”“以奖定效”等激励机制,切实发挥资金效益。扩大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和“富民贷”规模,确保小额信贷规模稳定在40亿元以上,贷款覆盖率保持全国第一;推动“富民贷”从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向其他县(市、区)拓展。健全项目联审制度,强化项目库建设,目前已入库项目10440个、投资概算173.6亿元,其中年度实施计划项目9580个、139.9亿元。
抓帮扶产业增后劲。把培育提升产业作为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的重要支撑,落实“两个优先”,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占比达到60%以上,支持各地做好“土特产”文章,持续把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滩羊、冷凉蔬菜等“六特”产业做优做特、做大做强。加大到人到户帮扶项目支持,支持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2万户。健全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大力开展“宁品出塞、闽品西行”、“六特”产品进央企等消费帮扶活动,助推宁夏优质农特产品打响品牌、增强竞争力。
抓稳岗就业促增收。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确保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稳定在27万人以上。深入开展“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强化就近就业,持续运营好就业帮扶车间和产业帮扶项目,充分发挥乡村公益性岗位就业保障作用,确保409家就业帮扶车间吸纳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业1.1万人以上,公益性岗位带动就业4.1万人以上。
坚决落实“促振兴”重要要求,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党中央对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作出的最新回答。中央一号文件从四个方面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了全面安排,每一项具体部署都渗透着党中央对亿万农民的牵挂、对美丽乡村的期许。宁夏将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紧扣打造塞上乡村乐园,将“和”和“美”作为基本要求,既见物也见人,既塑形也铸魂,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提质做优乡村规划。建立村庄规划联合审查机制,加大衔接资金支持,加快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除搬迁撤并、城郊融合类村庄外,基本实现有开发建设需求的村庄规划全覆盖,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村庄改造。强化村庄规划管控引领,把村庄规划作为核发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许可、推进各项建设的依据,不规划不建设、不规划不投入。
提档升级基础设施。创新乡村建设推进机制,科学编制宁夏乡村建设任务清单,完善县级乡村建设项目库,健全农民参与机制。实施城乡面貌提升、教育质量提升、健康水平提升行动,推动各专项任务牵头部门落实好乡村建设行动“183”重点任务,统筹抓好房屋、道路、供水、取暖、通信等建设,持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时效,加快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提能增效乡村治理。扎实开展乡村振兴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聚焦乡村振兴责任落实、资金项目、联农带农、资产管理等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着力整治侵害群众利益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有力纠治乡村振兴工作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常态化开展“一村一年一事”行动,坚持每年为每个行政村至少办好一件实事,今年办理实事2212件、概算投资35.3亿元。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文明素养提升行动,继续在乡村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推进“党建+网格化+数字化”模式,创新用好村规民约和农村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等“一约四会”,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网格化等方式,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治理高价彩礼、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作者系宁夏回族自治区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
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 推动巩固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见实效
时间:2023-04-03 10:12:00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7期
作者:赵晓东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是党的二十大后首个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出台的第二十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鲜明态度,释放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中央一号文件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目标,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总体要求,既是明确全年工作重点的“任务清单”,也是指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操作手册”,特别是对坚决守牢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作出制度安排,为我们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持续压紧压实责任,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关具体工作。主要体现为“四个坚决落实”。
宁夏西吉县龙王坝村全景。
坚决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确保乡村振兴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乡村振兴部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使命和任务。我们坚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扎实开展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大学习、大讨论、大宣传、大实践”活动,对标党的二十大总体部署和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具体安排,紧扣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建设,持续加强政策衔接和供给,推动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的实施意见》《关于打造塞上乡村乐园的实施方案》等顶层设计文件,统筹推动各部门配套完善14个方面124
个政策文件,牵头实施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城乡面貌提升行动,切实把党的二十大部署精准落实到宁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领域各方面。
坚决落实“守底线”重要要求,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党中央最关心的一件大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进行具体部署,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建设农业强国大局中的极端重要性。
宁夏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从制度上预防和解决返贫问题,建立健全监测、帮扶、责任、考核“四项机制”,常态化开展“四查四补”(查损补失、查漏补缺、查短补齐、查弱补强),对重点人群和特殊群体实行“八必访”,对风险户实行“一键预警”,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截至2022年底,全区66.1%的监测对象已消除风险,98.5%的监测对象得到产业、就业等帮扶,“三保障”、饮水安全和兜底保障水平持续巩固提升。
今年宁夏强力推进“1124”举措,切实把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坚决防止出现整乡整村返贫现象。
压实一个责任。推动出台《自治区乡村振兴促进条例》,严格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狠抓“四个不摘”,压紧压实脱贫地区特别是脱贫县党委和政府的责任,真正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巩固住再往前走,防止松劲、懈怠、跑偏。
落实一个机制。紧盯“三类人群”,创新运用大数据进行监测,干部定期排查与部门筛查预警结合,构建常态化预警体系。发挥农民收入监测平台和防返贫监测数据库作用,突出收入监测,推行“一户一码”,实现有返贫致贫风险对象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突出收入、“三保障”和安全饮水等重点,探索实行发展类补贴、实施建设类项目,对监测户实施精准帮扶,切实提升帮扶成效。
抓牢两个重点。宁夏9个脱贫县和123万移民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区域和群体。宁夏坚持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统筹整合各类资源,深入实施医疗、教育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发挥好科技特派团作用,今年计划实施补短板促振兴项目1217个、144.3亿元,不断增强脱贫县自我发展能力。坚持把移民致富提升作为关键举措,统筹发挥好省级领导包抓机制作用,落实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年度重点任务,突出抓好“一区十镇百村”示范建设,确保移民区项目和投资稳中有增,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区农民平均水平。
用好四支力量。用好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驻村帮扶、社会力量帮扶四支力量。在坚持“闽宁模式”原则、机制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拓展闽宁协作内容、探索创新方式,推动实现由政府主导向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由单向援助向双向互动、由扶贫协作向全面合作“三个转变”,重点加大产业转移和项目引进力度,实现数量、质量“双提升”。组织新一轮中央单位定点帮扶项目对接活动,拓展中央单位帮扶项目实施范围。启动第五轮驻村工作,压实派出单位捆绑责任。抓好“万企兴万村”等行动,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
坚决落实“抓发展”重要要求,切实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这是党中央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规律性认识的升华,也是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出的新要求。宁夏把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作为重中之重,把增加脱贫人口收入作为根本措施,大力实施居民收入提升行动,2022年全区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51元、增长8.5%,高于全区农民1.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农民2.2个百分点;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3578元、增速16.3%,高于全国脱贫人口2个百分点,居中西部地区首位。
今年宁夏将持续聚焦产业就业,更加注重扶志扶智,用发展的办法让脱贫成果更加稳固、更可持续,确保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民,力争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速达到17%以上,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抓要素投入强保障。把项目建设作为增强内生动力的主要引擎,持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确保全年投入达到68亿元以上。创新资金使用方式,探索建立“以奖代补”“以奖定效”等激励机制,切实发挥资金效益。扩大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和“富民贷”规模,确保小额信贷规模稳定在40亿元以上,贷款覆盖率保持全国第一;推动“富民贷”从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向其他县(市、区)拓展。健全项目联审制度,强化项目库建设,目前已入库项目10440个、投资概算173.6亿元,其中年度实施计划项目9580个、139.9亿元。
抓帮扶产业增后劲。把培育提升产业作为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的重要支撑,落实“两个优先”,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占比达到60%以上,支持各地做好“土特产”文章,持续把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滩羊、冷凉蔬菜等“六特”产业做优做特、做大做强。加大到人到户帮扶项目支持,支持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2万户。健全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大力开展“宁品出塞、闽品西行”、“六特”产品进央企等消费帮扶活动,助推宁夏优质农特产品打响品牌、增强竞争力。
抓稳岗就业促增收。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确保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稳定在27万人以上。深入开展“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强化就近就业,持续运营好就业帮扶车间和产业帮扶项目,充分发挥乡村公益性岗位就业保障作用,确保409家就业帮扶车间吸纳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业1.1万人以上,公益性岗位带动就业4.1万人以上。
坚决落实“促振兴”重要要求,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党中央对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作出的最新回答。中央一号文件从四个方面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了全面安排,每一项具体部署都渗透着党中央对亿万农民的牵挂、对美丽乡村的期许。宁夏将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紧扣打造塞上乡村乐园,将“和”和“美”作为基本要求,既见物也见人,既塑形也铸魂,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提质做优乡村规划。建立村庄规划联合审查机制,加大衔接资金支持,加快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除搬迁撤并、城郊融合类村庄外,基本实现有开发建设需求的村庄规划全覆盖,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村庄改造。强化村庄规划管控引领,把村庄规划作为核发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许可、推进各项建设的依据,不规划不建设、不规划不投入。
提档升级基础设施。创新乡村建设推进机制,科学编制宁夏乡村建设任务清单,完善县级乡村建设项目库,健全农民参与机制。实施城乡面貌提升、教育质量提升、健康水平提升行动,推动各专项任务牵头部门落实好乡村建设行动“183”重点任务,统筹抓好房屋、道路、供水、取暖、通信等建设,持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时效,加快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提能增效乡村治理。扎实开展乡村振兴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聚焦乡村振兴责任落实、资金项目、联农带农、资产管理等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着力整治侵害群众利益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有力纠治乡村振兴工作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常态化开展“一村一年一事”行动,坚持每年为每个行政村至少办好一件实事,今年办理实事2212件、概算投资35.3亿元。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文明素养提升行动,继续在乡村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推进“党建+网格化+数字化”模式,创新用好村规民约和农村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等“一约四会”,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网格化等方式,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治理高价彩礼、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作者系宁夏回族自治区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