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铜仁:莞铜携手推进“四大行动”,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今年来,莞铜两地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按照“三个转向”“四个不摘”等要求,聚焦“四项行动”,进一步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创新协作方式、拓宽协作领域,开展了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协作工作,探索出一批东西部协作好经验好做法,有效助力推进了乡村全面振兴。
“三个聚焦”,推进特色产业提升行动见成效
坚持品种兴农、品质富农、品牌强农发展理念,立足两地优势资源,纵深推进产业协作,助推我市特色产业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
一是聚焦品种培育,夯实特色产业发展“新支柱”。以鲜食玉米、万山香油、林下中药材等优质农产品良种培育推广为突破口,不断深化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大力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及标准化配套技术,形成“培育+种植+初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发展链条。如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560万元,发展鲜食玉米,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推碧江区成功培育出高产高质高营养优质农科糯336优良品种,叶酸含量是普通鲜食玉米的17倍,是当前国内叶酸含量最高的鲜食玉米品种。累计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3248万元,支持江口县建成良种繁育基地600亩,育苗基地340亩,年产种苗3000万株,成为全国最大的标准化育种育苗基地,带动全县5000余人实现收入增长,人均增长4000元以上。
二是聚焦品质提升,抢占特色产业发展“新赛道”。按照“巩固、升级、盘活、调整”思路,统筹东西部协作资金资源支持铜仁生态茶、中药材、蔬果、肉牛、蛋鸡等特色农产品品质提升,提质增效。如铜仁市累计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46亿余元,推动全市16个规模蛋鸡产业项目建成投产,2023年,全市蛋鸡存栏800万羽、禽蛋产量6.36万吨,较2020年分别增长73.73%、266.11%,禽蛋产量、增速均位居全省第一;沿河县累计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4100万元支持肉牛产业发展壮大,全县成立肉牛养殖企业17家、合作社125家,存栏牛15.17万头,被列为全省肉牛产业发展重点县和示范县。
三是聚焦品牌提级,打造特色产业发展“新高地”。深入推进地方品牌战略实施,持续打造“黔凤鸣”“蛋贵人”、梵净山蛋业的“梵净山鸡蛋”、梵净山咯蝈蛋、江口抹茶等铜仁地方特色品牌,促进质量提升、产业升级,实现全市中药材、生态茶、肉牛、蛋鸡全产业链发展。今年来,全市新建高标准抹茶基地3万亩,提升改造碾茶生产线12条,抹茶产品强势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实现抹茶产销全国第一,全球第二,预计今年将实现产值超4.5亿元,带动近10万茶农增收致富。
“三个抓实”,推进产业集群打造行动出新绩
抢抓产业“风口”和粤企入黔政策机遇,围绕“四+”合作模式,聚力打造粤黔协作新型功能材料千亿级产业集群。
一是以“引”为出发点,抓实招商引资。聚焦新型功能材料、大数据、现代能源、生态食品饮品药品、林业、文化旅游六大主导产业,围绕“上下游”配套开展精准招商,累计引进广东凯金、广东嘉尚、深圳为方、东莞乐嘉等企业175家、到位投资额115.75亿元。协作引进东莞凯金公司投资30亿元,建设10万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东莞嘉尚公司投资25亿元,建设年产10万吨锰酸锂正极材料生产线、15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生产线及相关配套,目前已建成并运营;广东嘉尚投资25亿元建设年产45万吨正极材料产业园项目、山河智能投资50亿元年产10万吨负极材料与石墨超高提纯应用项目、深圳为方投资20亿元年产10万吨锰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深圳为方投资60亿元年产20GWH钠电池电芯项目等重点项目陆续落地、开工建设。
二是以“建”为落脚点,抓实园区共建。印发《铜仁市东西部协作鼓励广东企业到莞铜产业园区投资兴业以奖代补管理暂行办法》,把共建园区作为承接东部优强企业梯度转移的重要载体,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支持16个共建园区发展,印发《铜仁市粤黔协作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试点工作方案(2023—2025年)》强化产业集群打造。2023年,我市新型功能材料产业产值从118.5亿元扩大至262.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从18.6%跃升至54.7%,铜仁市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产值占全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规上总产值比重的31.9%,居全省第一。今年1-5月,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00.87亿元,其中,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7.75亿元。
三是以“培”为支撑点,抓实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培育。我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深入开展“粤企入黔”双百行动,多批次动员东部劳动密集型企业到铜仁考察投资,积极培育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先后引进东莞乐嘉、巧积玩具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松桃县共建产业园区,通过“园区总部+乡镇微工厂”模式,示范带动10余家企业下移部分生产线到乡镇,设立乡村振兴微工厂88家,提供就业岗位4000余个,累计带动周边安置区搬迁群众及农村劳动力1万余人次实现增收致富;引进佛山顺纺集团落户德江县经开区成立了贵州宏德鞋业有限公司,现已生产品牌成型鞋100余万双,实现产值4500余万元,创税200余万元,吸纳就业300余人,累计用工人数达3000余人。
“三个强化”,推进消费协作助农行动见增收
盯紧产销关键环节,在提高产量、销量上下功夫,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消费市场需求,多渠道助推黔货“入粤融湾”“粤味入黔”。
一是强化优势资源互补,提稳“菜篮子”。印发《铜仁市东西部消费协作支持“黔货出山”奖励扶持办法》,对拓展广东省目标市场、销售渠道的市场主体实行奖励政策,大力推进“黔货出山”。加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和“圳品”认证,携手打造江口抹茶、松桃禽蛋、石阡苔茶、思南黄牛等优势单品,目前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42个、认证“圳品”5个,引进广东顶鑫农业供应链集团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在铜发展蔬果种植生产基地14500余亩,生态茶、蛋鸡、肉牛等特色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水平明显提升。
二是强化产销平台搭建,找准“新路子”。围绕广东及粤港澳大湾区消费市场需求,搭建产销一体化、线上线下同步的互动融合渠道,进一步拓展铜仁农产品在粤营销网络和交易平台,指导区县企业入驻“贵粤荟·东莞馆”开展“黔货出山”活动。目前,全市各区县入驻“贵粤荟·东莞馆”企业47家,在粤港澳大湾区及东莞开设消费协作馆及销售渠道33个,认定铜仁—东莞东西部消费协作生态食品饮品药品产业重点供应链企业14家。
三是强化产销协作模式,鼓起“钱袋子”。通过“线上+线下”“集中采购+个体零售”等销售模式,以优质产品拉动销售,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贵州康盛达食品有限公司与广州市钱大妈农产品有限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今年来开展农特产品展示展销活动3场,组织24家农产品企业参展第八届中国国际食品及配料博览会,达成意向性合作企业达90余家,意向性订单额预计达1.4亿元。利用东西部协作机制销售农特产品金额19.39亿元,带动从业人员15973人,其中脱贫户8299人。
“三项机制”,推进劳务协作提升行动见成果
建设完善驻外“劳务协作站+劳务驿站”,通过组织劳务输出、帮助就近就业、加强培训提升岗位匹配度等措施,不断完善劳务协作机制。
一是建立信息互通反馈机制。签订《铜仁·东莞劳务协作协议》,先后制定了《东西部劳务协作促进铜仁籍劳动力稳定就业有关补贴实施方案》《铜仁市东西部劳务协作促进铜仁籍劳动力稳定就业暂行办法》,实行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一般性岗位补贴、吸纳脱贫人口就业补贴等补贴措施,明确在就业上双向帮扶、在人才上双向培养、在服务上双向强化、在校企合作上双向发力,并建立联络员和信息互通反馈机制,实现两地信息长期稳定交换,及时沟通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深化两市对铜仁籍在莞务工人员稳岗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服务领域合作,打通莞铜两市社保“跨省通办”,不断拓展劳务合作宽度和深度。目前,两地累计开展劳务协作互访交流86次,签订劳务相关协议68份,落实劳务协作政策资金1.02亿元,促进17万人次稳岗就业,其中脱贫人口14万人次。
二是建立稳岗劳务输出机制。签订《东莞市·铜仁市深化劳务协作促进高质量就业协议》,加强稳岗就业服务,深化两地劳务协作,打造“莞铜云聘”“铜仁莞家”等6个服务品牌。每年春节期间组织“点对点”专车、专列返岗,今年开通77班次,输送铜仁籍务工人员返粤返岗3374人,累计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广东就业4.89万人次。在东莞设立劳务协作站11个,“劳务驿站”1个,举办“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等培训班50期,帮助在东莞务工的劳动力稳在岗位、稳在东莞,实现脱贫群众稳在岗位、稳在东部。
三是建立劳务协作培训机制。全面扩大校企合作、定制班项目,提升铜仁劳动人口对东莞技能岗位的适应性和匹配度。依托莞铜两地职业院校,围绕市场就业需求深入开展技工教育、校企(校校)合作,通过定向式、订单化、品牌化劳务培训,实现劳动力“培训+就业”精准对接,在碧江区中等职校共建“南碧职业技能产教融合双创中心”,与东莞企业合办“华勤班”“盟大班”“新能源汽修班”等14个校企合作班,共同培育700余名技能人才;推动松桃县中等职校与26家企业签署协议校企合作协议,建成“校中厂、厂中校”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产教融合高技能人才培养,实现就业精准对接,学校就业率达97.41%。
莞铜携手书锦绣,山海相约写新篇。下一步,莞铜两市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协作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粤黔两省关于东西部协作的决策部署,强化联动协作,深化产业、劳务、消费等领域协作,推动“四项行动”落地落实,有效激发脱贫地区内生动力,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携手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书写莞铜协作新篇章。(铜仁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区域协作促进科供稿)
贵州铜仁:莞铜携手推进“四大行动”,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时间:2024-07-19 10:24:35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
今年来,莞铜两地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按照“三个转向”“四个不摘”等要求,聚焦“四项行动”,进一步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创新协作方式、拓宽协作领域,开展了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协作工作,探索出一批东西部协作好经验好做法,有效助力推进了乡村全面振兴。
“三个聚焦”,推进特色产业提升行动见成效
坚持品种兴农、品质富农、品牌强农发展理念,立足两地优势资源,纵深推进产业协作,助推我市特色产业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
一是聚焦品种培育,夯实特色产业发展“新支柱”。以鲜食玉米、万山香油、林下中药材等优质农产品良种培育推广为突破口,不断深化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大力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及标准化配套技术,形成“培育+种植+初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发展链条。如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560万元,发展鲜食玉米,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推碧江区成功培育出高产高质高营养优质农科糯336优良品种,叶酸含量是普通鲜食玉米的17倍,是当前国内叶酸含量最高的鲜食玉米品种。累计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3248万元,支持江口县建成良种繁育基地600亩,育苗基地340亩,年产种苗3000万株,成为全国最大的标准化育种育苗基地,带动全县5000余人实现收入增长,人均增长4000元以上。
二是聚焦品质提升,抢占特色产业发展“新赛道”。按照“巩固、升级、盘活、调整”思路,统筹东西部协作资金资源支持铜仁生态茶、中药材、蔬果、肉牛、蛋鸡等特色农产品品质提升,提质增效。如铜仁市累计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46亿余元,推动全市16个规模蛋鸡产业项目建成投产,2023年,全市蛋鸡存栏800万羽、禽蛋产量6.36万吨,较2020年分别增长73.73%、266.11%,禽蛋产量、增速均位居全省第一;沿河县累计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4100万元支持肉牛产业发展壮大,全县成立肉牛养殖企业17家、合作社125家,存栏牛15.17万头,被列为全省肉牛产业发展重点县和示范县。
三是聚焦品牌提级,打造特色产业发展“新高地”。深入推进地方品牌战略实施,持续打造“黔凤鸣”“蛋贵人”、梵净山蛋业的“梵净山鸡蛋”、梵净山咯蝈蛋、江口抹茶等铜仁地方特色品牌,促进质量提升、产业升级,实现全市中药材、生态茶、肉牛、蛋鸡全产业链发展。今年来,全市新建高标准抹茶基地3万亩,提升改造碾茶生产线12条,抹茶产品强势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实现抹茶产销全国第一,全球第二,预计今年将实现产值超4.5亿元,带动近10万茶农增收致富。
“三个抓实”,推进产业集群打造行动出新绩
抢抓产业“风口”和粤企入黔政策机遇,围绕“四+”合作模式,聚力打造粤黔协作新型功能材料千亿级产业集群。
一是以“引”为出发点,抓实招商引资。聚焦新型功能材料、大数据、现代能源、生态食品饮品药品、林业、文化旅游六大主导产业,围绕“上下游”配套开展精准招商,累计引进广东凯金、广东嘉尚、深圳为方、东莞乐嘉等企业175家、到位投资额115.75亿元。协作引进东莞凯金公司投资30亿元,建设10万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东莞嘉尚公司投资25亿元,建设年产10万吨锰酸锂正极材料生产线、15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生产线及相关配套,目前已建成并运营;广东嘉尚投资25亿元建设年产45万吨正极材料产业园项目、山河智能投资50亿元年产10万吨负极材料与石墨超高提纯应用项目、深圳为方投资20亿元年产10万吨锰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深圳为方投资60亿元年产20GWH钠电池电芯项目等重点项目陆续落地、开工建设。
二是以“建”为落脚点,抓实园区共建。印发《铜仁市东西部协作鼓励广东企业到莞铜产业园区投资兴业以奖代补管理暂行办法》,把共建园区作为承接东部优强企业梯度转移的重要载体,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支持16个共建园区发展,印发《铜仁市粤黔协作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试点工作方案(2023—2025年)》强化产业集群打造。2023年,我市新型功能材料产业产值从118.5亿元扩大至262.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从18.6%跃升至54.7%,铜仁市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产值占全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规上总产值比重的31.9%,居全省第一。今年1-5月,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00.87亿元,其中,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7.75亿元。
三是以“培”为支撑点,抓实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培育。我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深入开展“粤企入黔”双百行动,多批次动员东部劳动密集型企业到铜仁考察投资,积极培育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先后引进东莞乐嘉、巧积玩具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松桃县共建产业园区,通过“园区总部+乡镇微工厂”模式,示范带动10余家企业下移部分生产线到乡镇,设立乡村振兴微工厂88家,提供就业岗位4000余个,累计带动周边安置区搬迁群众及农村劳动力1万余人次实现增收致富;引进佛山顺纺集团落户德江县经开区成立了贵州宏德鞋业有限公司,现已生产品牌成型鞋100余万双,实现产值4500余万元,创税200余万元,吸纳就业300余人,累计用工人数达3000余人。
“三个强化”,推进消费协作助农行动见增收
盯紧产销关键环节,在提高产量、销量上下功夫,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消费市场需求,多渠道助推黔货“入粤融湾”“粤味入黔”。
一是强化优势资源互补,提稳“菜篮子”。印发《铜仁市东西部消费协作支持“黔货出山”奖励扶持办法》,对拓展广东省目标市场、销售渠道的市场主体实行奖励政策,大力推进“黔货出山”。加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和“圳品”认证,携手打造江口抹茶、松桃禽蛋、石阡苔茶、思南黄牛等优势单品,目前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42个、认证“圳品”5个,引进广东顶鑫农业供应链集团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在铜发展蔬果种植生产基地14500余亩,生态茶、蛋鸡、肉牛等特色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水平明显提升。
二是强化产销平台搭建,找准“新路子”。围绕广东及粤港澳大湾区消费市场需求,搭建产销一体化、线上线下同步的互动融合渠道,进一步拓展铜仁农产品在粤营销网络和交易平台,指导区县企业入驻“贵粤荟·东莞馆”开展“黔货出山”活动。目前,全市各区县入驻“贵粤荟·东莞馆”企业47家,在粤港澳大湾区及东莞开设消费协作馆及销售渠道33个,认定铜仁—东莞东西部消费协作生态食品饮品药品产业重点供应链企业14家。
三是强化产销协作模式,鼓起“钱袋子”。通过“线上+线下”“集中采购+个体零售”等销售模式,以优质产品拉动销售,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贵州康盛达食品有限公司与广州市钱大妈农产品有限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今年来开展农特产品展示展销活动3场,组织24家农产品企业参展第八届中国国际食品及配料博览会,达成意向性合作企业达90余家,意向性订单额预计达1.4亿元。利用东西部协作机制销售农特产品金额19.39亿元,带动从业人员15973人,其中脱贫户8299人。
“三项机制”,推进劳务协作提升行动见成果
建设完善驻外“劳务协作站+劳务驿站”,通过组织劳务输出、帮助就近就业、加强培训提升岗位匹配度等措施,不断完善劳务协作机制。
一是建立信息互通反馈机制。签订《铜仁·东莞劳务协作协议》,先后制定了《东西部劳务协作促进铜仁籍劳动力稳定就业有关补贴实施方案》《铜仁市东西部劳务协作促进铜仁籍劳动力稳定就业暂行办法》,实行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一般性岗位补贴、吸纳脱贫人口就业补贴等补贴措施,明确在就业上双向帮扶、在人才上双向培养、在服务上双向强化、在校企合作上双向发力,并建立联络员和信息互通反馈机制,实现两地信息长期稳定交换,及时沟通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深化两市对铜仁籍在莞务工人员稳岗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服务领域合作,打通莞铜两市社保“跨省通办”,不断拓展劳务合作宽度和深度。目前,两地累计开展劳务协作互访交流86次,签订劳务相关协议68份,落实劳务协作政策资金1.02亿元,促进17万人次稳岗就业,其中脱贫人口14万人次。
二是建立稳岗劳务输出机制。签订《东莞市·铜仁市深化劳务协作促进高质量就业协议》,加强稳岗就业服务,深化两地劳务协作,打造“莞铜云聘”“铜仁莞家”等6个服务品牌。每年春节期间组织“点对点”专车、专列返岗,今年开通77班次,输送铜仁籍务工人员返粤返岗3374人,累计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广东就业4.89万人次。在东莞设立劳务协作站11个,“劳务驿站”1个,举办“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等培训班50期,帮助在东莞务工的劳动力稳在岗位、稳在东莞,实现脱贫群众稳在岗位、稳在东部。
三是建立劳务协作培训机制。全面扩大校企合作、定制班项目,提升铜仁劳动人口对东莞技能岗位的适应性和匹配度。依托莞铜两地职业院校,围绕市场就业需求深入开展技工教育、校企(校校)合作,通过定向式、订单化、品牌化劳务培训,实现劳动力“培训+就业”精准对接,在碧江区中等职校共建“南碧职业技能产教融合双创中心”,与东莞企业合办“华勤班”“盟大班”“新能源汽修班”等14个校企合作班,共同培育700余名技能人才;推动松桃县中等职校与26家企业签署协议校企合作协议,建成“校中厂、厂中校”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产教融合高技能人才培养,实现就业精准对接,学校就业率达97.41%。
莞铜携手书锦绣,山海相约写新篇。下一步,莞铜两市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协作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粤黔两省关于东西部协作的决策部署,强化联动协作,深化产业、劳务、消费等领域协作,推动“四项行动”落地落实,有效激发脱贫地区内生动力,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携手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书写莞铜协作新篇章。(铜仁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区域协作促进科供稿)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