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耕耘乡村人才田 编织稳岗就业网

时间:2024-07-22 23:35:15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14期作者:

“人才是金,乡村是土;无金不成器,无土不成园。”乡村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他们历经过去千变万化的乡村,也参与现在和未来和美乡村的建设;他们守护着传统的技艺,也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

云南省通过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培育乡村工匠、培养致富带头人、培养乡村人才,带动脱贫人口高质高效就业,截至2024年5月底,云南脱贫人口已累计就业355.1万人。

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燕门乡巴东村致富带头人春花正在工作室设计服饰。.jpg

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燕门乡巴东村致富带头人春花正在工作室设计服饰。

技能培训  铸就就业质效新高度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10万亩葡萄产业基地内,疏果师郑素梅正忙碌地为葡萄疏果,“靠体力吃饭始终赶不上靠技能吃饭,以前外出打工,都是干些体力活,辛苦不说,赚的也少。听说县里要开展修枝疏果技能培训,我第一时间就报名了。现在我有了一技之长,赚的也比以前多了,生活会越过越好的。”她说。

与郑素梅一同参加培训的学员张丽芬也坚信掌握了一技之长就是掌握了持续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在半个月的培训中,张丽芬努力学习,积极实践,打磨技艺,每天疏果量从原来的200串提升至700串,农忙时节月务工收入也提升到了1万元。

“近年来,我们为了增加群众务工收入,提高就业质效,充分发挥34万亩特色水果尤其是10万亩葡萄产业优势,利用省级专家、银发人才等19个工作站及示范点,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在现场开展葡萄种植、修枝、疏果等技能培训,‘点对点’为全县葡萄、蓝莓等300余家企业精准输送劳务人员。”建水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赵倩介绍,为帮助更多群众务工就业,当地将7条公交务工专线开到田间地头,整合乡村闲置校舍和集体房屋,提供便捷、安全的食宿、交通服务,人均降低务工成本 35元左右,打消了务工群众餐饮、住宿、交通顾虑,吸引带动4万余名群众就近就地务工,通过“产业+就业”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就业,每年为群众创收超10亿元。

建水县结合特色产业开展技能培训促增收是云南省强化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质效的典型缩影。

近年来,云南省大力实施“技能云南”、脱贫人口“人人持证、技能致富”行动和“农村劳务经纪人”专项培训。坚持就业导向,聚焦云南现代农业、绿色能源、烟草、文旅、康养等12个产业开展生产经营和就业技能等职业培训,对脱贫家庭劳动力,推进人人持证;对脱贫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深入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

目前,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541.28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55.8万人,实现了技能人才数量与质量双升。

2024年,云南省继续加强对脱贫劳动力的职业教育、技能情况、培训意愿及需求等信息监测,分层分类建立培训需求清单、任务清单,优化技能培训工作机制,突出实作实训、以工代训,推广订单、定向、定岗培训模式,抓实抓好50万人次脱贫劳动力技能培训。

乡村工匠  绘就就业创业新画卷

小小绣花针,七十二般变化,不变的是传承千年彝绣的传统文化。彝族绣娘丁兰英在外奔波数年,最终还是决定回家乡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创业,历经18年风雨,丁兰英从绣娘成长为乡村工匠名师,刺绣事业也从最初开办的“兰英刺绣店”发展为如今的南华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谈起18年的创业经历,丁兰英感慨道:“一开始真的很艰难,当时都是在农闲时背着自己绣的‘花裹背’到县城售卖,由于家底薄,舍不得花一分钱住旅店,更不敢在县城租房开店。后来听说县里成立了彝绣协会,我就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在各级政府对乡村工匠的支持、培育和帮扶下,我才能把手艺转化为产业,政府给政策、给项目,公司才能发展壮大到现在的规模。”

现在,丁兰英公司旗下仅帮扶车间就有8 个,绣工2016名,其中脱贫妇女621人、残疾人绣工109人。此外,丁兰英还培训学员1.6万余人次,其中脱贫户3100余人次、残疾人900余人次,带动1.2万余人参与彝绣产业。

为了培育一批乡村工匠,楚雄州培育选树了“楚雄彝绣”等26个具有楚雄特色、辨识度高的乡村工匠品牌,投入资金1600多万元,建设“楚雄工匠”实训基地,采取订单培养、技能提升、校企合作等形式,开展多门类、多形式的乡村工匠技能培训。

以彝绣乡村工匠培育为突破口,目前全州有彝绣经营户538户(规模以上彝绣企业12户)、彝绣车间42个、绣坊90个、彝绣协会(合作社)66个、彝绣电商38个,建成7个彝绣产业园(街区),逐步形成“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发展格局。有彝族服饰(刺绣)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共63人,绣娘5.7万人。2012年—2022年的10年间,“楚雄彝绣”产业增加值从0.21亿元增长到2.45亿元,增长了10 倍;绣娘人数从2.75万人增加到5.7万人,增长1倍;绣娘人均收入从563元增加到3180元,增长了近5倍。

“由于残疾,以前觉得自己是家里的累赘。但现在家门口就有工坊,我们也能赚钱养家了。”绣娘郑贤美说。郑贤美此前因身体残疾很难就业,如今在绣坊里就业,月工资3000元,2022年她还获得了云南省第七届残疾人(刺绣)大赛第一名。

为了鼓励乡村工匠传承发展传统手工技艺,推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2023年云南省全面启动实施乡村工匠“双百双千”培育工程,共评选出省级乡村工匠名师39名,其中9名入选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同时,结合技艺传承建立了乡村工匠人才库,收录传统手工艺者、乡土人才、非遗传承人等“匠人”信息1.6万余条。将乡村工匠培育与职业技能提升、特色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将咖啡制作、陶瓷制作、普洱茶炒制、工艺品雕刻等培训纳入全省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培训补贴目录。实施云品工匠培养计划,在小额信贷、富民贷、创业贴息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乡村工匠领办创办特色企业。

如今,云南省已培育出“楚雄彝绣”“建水紫陶”“剑川木雕”“鹤庆银器”等一批市场前景好、就业带动能力强的乡村工匠产业,黑陶、扎染、织锦等一大批有前景、有带动的新特色工匠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致富带头人  奏响就业增收新篇章

澜沧江畔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燕门乡巴东村,是曾经远近闻名的“打工村”,如今,这里成了家喻户晓的“服饰村”。春花就是带领这个“服饰村”致富的带头人。

春花原本在德钦县羊拉铜矿工作,自幼受母亲熏陶,对传承民族服饰制作技艺十分感兴趣。2017年,她返乡创建德钦桑卓民族服饰开发有限公司,以继承母亲手艺,弘扬传承民族工艺。创业初期,春花的公司面临产销渠道窄、做工粗糙、面料普通、价格高昂、品牌小众等问题,这时政府培养致富带头人的政策为她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在政府支持下,春花建立生产车间,引进先进的裁床、粘衣机等自动化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厂房建好后,春花聘用村里的妇女们到工厂干活,教她们技术,送她们外出学习,手把手培养出了一批“巧手”,工厂规模逐渐扩大。目前,公司已经从3个人的小作坊扩大到如今吸纳77名当地妇女(其中脱贫户12户、残疾人10名)就业创业的领头企业。

“我选择在家乡创业,不仅仅是因为有现成的厂房,更因为家乡有很多制作传统服饰的‘能工巧匠’,也因为他们有外出打工的经历,有更多元化、现代化的审美。”春花说。通过整合妇女劳作、务工,让村里妇女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进一步拓宽农户增收渠道,春花带领着一方妇女共同致富。 

“在春花的带领下,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她是我们致富路上的领路人。”在公司上班的斯那白木说,“以前村里没有好的就业机会,只能外出打工,家里老人孩子顾不上,钱也没有挣到多少,现在在春花的公司上班,不仅收入很可观,下班后还可以料理家务、照顾家人。”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春花的带领下,2023年公司年产值达到上千万元,发放员工工资219万元,员工月平均工资超过3000元。2023年4月,春花在燕门乡茨中村建立了分厂,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不断改善藏族服饰生产工艺,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满足了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同时积极扩宽销售渠道,开设了4个直销店和多条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产品走出迪庆,销往全国各地。今年2月,春花被评为云南省农村致富带头人先进个人。

云南省坚持将致富带头人培养作为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带动脱贫群众就业创业、增收致富的关键途径,制定农村致富带头人专项支持政策和表彰表扬办法,每村每年扶持培养3—5名致富带头人,通过给政策、给资金、给项目,支持致富带头人创办领办的市场主体实施联农带农项目,2023年云南省已培养认定3.18万名农村致富带头人,对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创业致富效果显著的进行表彰表扬,激发就业带动意愿和能力。

2024年云南省持续抓好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拟认定8000名左右农村致富带头人,通报表扬300名农村致富带头人、100名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通过典型示范,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励引导各方人才积极投身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樊刚表示,“今年,云南省将持续优化就业结构,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质量。加快培育乡村工匠,致力将乡村工匠技能技艺转化为乡村特色产品、发展成为乡村特色产业。大力培养致富带头人,发展县域富农产业,发挥示范带动效应,鼓励返乡创业带动就业,高质量推进脱贫人口就业帮扶工作,促进脱贫群众务工收入稳中有增。”(供稿单位: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本刊特稿    
部委省市

耕耘乡村人才田 编织稳岗就业网

时间:2024-07-22 23:35:15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14期

作者:

“人才是金,乡村是土;无金不成器,无土不成园。”乡村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他们历经过去千变万化的乡村,也参与现在和未来和美乡村的建设;他们守护着传统的技艺,也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

云南省通过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培育乡村工匠、培养致富带头人、培养乡村人才,带动脱贫人口高质高效就业,截至2024年5月底,云南脱贫人口已累计就业355.1万人。

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燕门乡巴东村致富带头人春花正在工作室设计服饰。.jpg

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燕门乡巴东村致富带头人春花正在工作室设计服饰。

技能培训  铸就就业质效新高度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10万亩葡萄产业基地内,疏果师郑素梅正忙碌地为葡萄疏果,“靠体力吃饭始终赶不上靠技能吃饭,以前外出打工,都是干些体力活,辛苦不说,赚的也少。听说县里要开展修枝疏果技能培训,我第一时间就报名了。现在我有了一技之长,赚的也比以前多了,生活会越过越好的。”她说。

与郑素梅一同参加培训的学员张丽芬也坚信掌握了一技之长就是掌握了持续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在半个月的培训中,张丽芬努力学习,积极实践,打磨技艺,每天疏果量从原来的200串提升至700串,农忙时节月务工收入也提升到了1万元。

“近年来,我们为了增加群众务工收入,提高就业质效,充分发挥34万亩特色水果尤其是10万亩葡萄产业优势,利用省级专家、银发人才等19个工作站及示范点,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在现场开展葡萄种植、修枝、疏果等技能培训,‘点对点’为全县葡萄、蓝莓等300余家企业精准输送劳务人员。”建水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赵倩介绍,为帮助更多群众务工就业,当地将7条公交务工专线开到田间地头,整合乡村闲置校舍和集体房屋,提供便捷、安全的食宿、交通服务,人均降低务工成本 35元左右,打消了务工群众餐饮、住宿、交通顾虑,吸引带动4万余名群众就近就地务工,通过“产业+就业”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就业,每年为群众创收超10亿元。

建水县结合特色产业开展技能培训促增收是云南省强化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质效的典型缩影。

近年来,云南省大力实施“技能云南”、脱贫人口“人人持证、技能致富”行动和“农村劳务经纪人”专项培训。坚持就业导向,聚焦云南现代农业、绿色能源、烟草、文旅、康养等12个产业开展生产经营和就业技能等职业培训,对脱贫家庭劳动力,推进人人持证;对脱贫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深入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

目前,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541.28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55.8万人,实现了技能人才数量与质量双升。

2024年,云南省继续加强对脱贫劳动力的职业教育、技能情况、培训意愿及需求等信息监测,分层分类建立培训需求清单、任务清单,优化技能培训工作机制,突出实作实训、以工代训,推广订单、定向、定岗培训模式,抓实抓好50万人次脱贫劳动力技能培训。

乡村工匠  绘就就业创业新画卷

小小绣花针,七十二般变化,不变的是传承千年彝绣的传统文化。彝族绣娘丁兰英在外奔波数年,最终还是决定回家乡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创业,历经18年风雨,丁兰英从绣娘成长为乡村工匠名师,刺绣事业也从最初开办的“兰英刺绣店”发展为如今的南华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谈起18年的创业经历,丁兰英感慨道:“一开始真的很艰难,当时都是在农闲时背着自己绣的‘花裹背’到县城售卖,由于家底薄,舍不得花一分钱住旅店,更不敢在县城租房开店。后来听说县里成立了彝绣协会,我就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在各级政府对乡村工匠的支持、培育和帮扶下,我才能把手艺转化为产业,政府给政策、给项目,公司才能发展壮大到现在的规模。”

现在,丁兰英公司旗下仅帮扶车间就有8 个,绣工2016名,其中脱贫妇女621人、残疾人绣工109人。此外,丁兰英还培训学员1.6万余人次,其中脱贫户3100余人次、残疾人900余人次,带动1.2万余人参与彝绣产业。

为了培育一批乡村工匠,楚雄州培育选树了“楚雄彝绣”等26个具有楚雄特色、辨识度高的乡村工匠品牌,投入资金1600多万元,建设“楚雄工匠”实训基地,采取订单培养、技能提升、校企合作等形式,开展多门类、多形式的乡村工匠技能培训。

以彝绣乡村工匠培育为突破口,目前全州有彝绣经营户538户(规模以上彝绣企业12户)、彝绣车间42个、绣坊90个、彝绣协会(合作社)66个、彝绣电商38个,建成7个彝绣产业园(街区),逐步形成“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发展格局。有彝族服饰(刺绣)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共63人,绣娘5.7万人。2012年—2022年的10年间,“楚雄彝绣”产业增加值从0.21亿元增长到2.45亿元,增长了10 倍;绣娘人数从2.75万人增加到5.7万人,增长1倍;绣娘人均收入从563元增加到3180元,增长了近5倍。

“由于残疾,以前觉得自己是家里的累赘。但现在家门口就有工坊,我们也能赚钱养家了。”绣娘郑贤美说。郑贤美此前因身体残疾很难就业,如今在绣坊里就业,月工资3000元,2022年她还获得了云南省第七届残疾人(刺绣)大赛第一名。

为了鼓励乡村工匠传承发展传统手工技艺,推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2023年云南省全面启动实施乡村工匠“双百双千”培育工程,共评选出省级乡村工匠名师39名,其中9名入选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同时,结合技艺传承建立了乡村工匠人才库,收录传统手工艺者、乡土人才、非遗传承人等“匠人”信息1.6万余条。将乡村工匠培育与职业技能提升、特色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将咖啡制作、陶瓷制作、普洱茶炒制、工艺品雕刻等培训纳入全省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培训补贴目录。实施云品工匠培养计划,在小额信贷、富民贷、创业贴息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乡村工匠领办创办特色企业。

如今,云南省已培育出“楚雄彝绣”“建水紫陶”“剑川木雕”“鹤庆银器”等一批市场前景好、就业带动能力强的乡村工匠产业,黑陶、扎染、织锦等一大批有前景、有带动的新特色工匠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致富带头人  奏响就业增收新篇章

澜沧江畔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燕门乡巴东村,是曾经远近闻名的“打工村”,如今,这里成了家喻户晓的“服饰村”。春花就是带领这个“服饰村”致富的带头人。

春花原本在德钦县羊拉铜矿工作,自幼受母亲熏陶,对传承民族服饰制作技艺十分感兴趣。2017年,她返乡创建德钦桑卓民族服饰开发有限公司,以继承母亲手艺,弘扬传承民族工艺。创业初期,春花的公司面临产销渠道窄、做工粗糙、面料普通、价格高昂、品牌小众等问题,这时政府培养致富带头人的政策为她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在政府支持下,春花建立生产车间,引进先进的裁床、粘衣机等自动化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厂房建好后,春花聘用村里的妇女们到工厂干活,教她们技术,送她们外出学习,手把手培养出了一批“巧手”,工厂规模逐渐扩大。目前,公司已经从3个人的小作坊扩大到如今吸纳77名当地妇女(其中脱贫户12户、残疾人10名)就业创业的领头企业。

“我选择在家乡创业,不仅仅是因为有现成的厂房,更因为家乡有很多制作传统服饰的‘能工巧匠’,也因为他们有外出打工的经历,有更多元化、现代化的审美。”春花说。通过整合妇女劳作、务工,让村里妇女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进一步拓宽农户增收渠道,春花带领着一方妇女共同致富。 

“在春花的带领下,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她是我们致富路上的领路人。”在公司上班的斯那白木说,“以前村里没有好的就业机会,只能外出打工,家里老人孩子顾不上,钱也没有挣到多少,现在在春花的公司上班,不仅收入很可观,下班后还可以料理家务、照顾家人。”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春花的带领下,2023年公司年产值达到上千万元,发放员工工资219万元,员工月平均工资超过3000元。2023年4月,春花在燕门乡茨中村建立了分厂,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不断改善藏族服饰生产工艺,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满足了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同时积极扩宽销售渠道,开设了4个直销店和多条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产品走出迪庆,销往全国各地。今年2月,春花被评为云南省农村致富带头人先进个人。

云南省坚持将致富带头人培养作为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带动脱贫群众就业创业、增收致富的关键途径,制定农村致富带头人专项支持政策和表彰表扬办法,每村每年扶持培养3—5名致富带头人,通过给政策、给资金、给项目,支持致富带头人创办领办的市场主体实施联农带农项目,2023年云南省已培养认定3.18万名农村致富带头人,对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创业致富效果显著的进行表彰表扬,激发就业带动意愿和能力。

2024年云南省持续抓好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拟认定8000名左右农村致富带头人,通报表扬300名农村致富带头人、100名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通过典型示范,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励引导各方人才积极投身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樊刚表示,“今年,云南省将持续优化就业结构,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质量。加快培育乡村工匠,致力将乡村工匠技能技艺转化为乡村特色产品、发展成为乡村特色产业。大力培养致富带头人,发展县域富农产业,发挥示范带动效应,鼓励返乡创业带动就业,高质量推进脱贫人口就业帮扶工作,促进脱贫群众务工收入稳中有增。”(供稿单位: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