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石柱县:激发内生动力 “一户一策”助力低收入群体增收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为确保低收入群体持续增收,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四个结合”为抓手,以“四种方式”为途径,以“四个点位”同步发力,通过下足“绣花”功夫,打好“一户一策”精准帮扶“组合拳”,实现了结对帮扶全覆盖,引领低收入群体“四个蝶变”。
石柱县河嘴乡长沟村椒农在烘制辣椒。
“四个结合”精准施策
统筹推进求实效
石柱县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尊重意愿”理念,本着“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原则,围绕“责任到人、工作到村、帮扶到户”要求,坚持“扶志、扶技、扶智”同步抓,促进低收入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党建统领,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石柱县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为发展思路,聚焦“强弱项、补短板”,紧紧围绕“帮得准,扶得实”,统筹利用财政“小投入”撬动社会资本“大投资”,有效提升了政府资源配置效率,为深入推进“一户一策”精准帮扶注入了源头活水。
双管齐下,政策帮扶与精神帮扶相结合。石柱县采用双管齐下举措,在“面对面”深入宣传、“点对点”精准落实帮扶政策的同时,强化精神帮扶,创新推行“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机制”,同步开展“星级农户”“文明家庭”“美丽庭院”评比活动,通过宣传引导群众勤劳致富,彻底摆脱了低收入群体“等、靠、要”的消极意识,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
内外兼修,开发帮扶与兜底帮扶相结合。石柱县坚持内外兼修挖潜力,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户,采取开发式帮扶措施,通过支持发展产业、帮助转移就业,实现稳定增收;对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等实行动态管理,符合条件的通过“保障”帮扶措施,做到应保尽保;对因病、因学、因残、因灾等低收入农户,实施“救助”帮扶措施,极大地提升了低收入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
统筹兼顾,整体推进与家情户情相结合。石柱县坚持统筹兼顾,创造性推出“望闻问”帮扶措施,通过看住房、看饮水、看产业,了解低收入农户生产生活现状;通过走访村组干部、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切实掌握低收入农户真实家底和发展潜力;通过问困难、问需求、问建议,如实掌握低收入农户的真实需要,为精准编制“一户一策”方案提供第一手翔实资料,同时将低收入群众融入乡镇(街道)产业发展链条、纳入整体规划,通过因户施策,进一步拓宽拓深了低收入群体的“增收路”。
“四种方式”联动支撑
定制“套餐”促增收
为凝心聚力打赢低收入农户的“增收战”, 石柱县各乡镇(街道)干部推行“三色产业”发展、结对用工、财产租赁、托管带动等“四种方式”实现增收。以群众大会、院坝会、火炉会为载体,工作人员结合“四种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宣传帮扶政策,“面对面”寻找问题短板,认真了解低收入群众意愿,建立健全清单台账,通过量身定做“一户一策”增收“套餐”,增强了低收入群体的“造血”功能,提振了大家增收致富的信心。
集思广益,选准产业助增收。石柱县各乡镇(街道)依托自身产业基础、资源禀赋,选准以辣椒、黄连、莼菜为主的“三色产业”重点发展,优选市场经营主体,让市场经营主体与低收入群体签订结对帮扶协议,市场经营主体通过提供技术指导等,引导和鼓励低收入群体发展市场风险低、可操作性强的“三色产业”,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自我发展水平和增收能力。同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对市场经营主体根据实际收购总额按5%给予奖补,对低收入群体根据实际销售总额按20%给予奖补。目前,全县各乡镇共有210家经营主体(大户)参与“一对一”帮扶工作,带动5002户低收入户发展主导产业24种。“三色产业”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辣椒种植面积1.44万亩、黄连种植面积1215亩、莼菜种植面积36.3亩,预计全年总产值可达3584.97万元。
因地制宜,用工结对助增收。为有效激发低收入群体的“精气神”,对其帮扶从“输血”到“造血”,石柱县强化正向激励,鼓励辖区内市场经营主体(大户)开发匹配岗位,积极吸纳低收入群体就近就业务工,对市场经营主体按照低收入群体工资发放总额的20%进行奖补,每户3000元封顶。目前,全县共有152家经营主体(大户)共开发91种岗位,与702户低收入户展开结对用工,工作岗位包括施肥、除草、饲养、耕种等,预计全年发放工资总额可达419.7万元。
创新思路,财产租赁助增收。石柱县创新村企合作模式,积极为低收入群体的闲置房屋和田地寻找出路,对优先租用低收入群体资产的市场经营主体,按照当年租赁总价的10%分别对市场经营主体、低收入群体进行奖补,通过盘活低收入群体“沉睡”资源,实现其从村民到“股东”的转变,确保其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目前,全县共有214家经营主体(大户)参与带动低收入户1185户,预计全年财产租赁总金额可达145.6万元。
精准施策,托管带动助增收。今年年初以来,石柱县按照“合作社(公司)+托管+分红”的模式,由市场经营主体与整户无(弱)劳动力的低收入群体签订代种代养协议,全县按照3000元/户的标准,向合作社、公司等市场经营主体进行补贴。年底,再由市场经营主体按“固定收益(3000元)+效益分红(不低于6%即180元)”对签订代种代养协议的低收入户进行分红,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目前,全县共有144家经营主体(大户)通过托管带动低收入户946户增收,预计全年总产值可达317.6万元。
石柱县黄水镇万胜坝社区打造的莼菜种植基地
“四个点位”同步发力
引领“四变”绘蓝图
石柱县在织牢防止致贫返贫“保障网”的同时,在“四个点位”同步发力,深入推动“一户一策”帮扶措施精准落实,通过全面补齐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短板,全县呈现出可喜的“四个蝶变”现象,让众多低收入群体的家庭挺直了“腰杆”,夯实了“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
找准切入点,帮扶经营主体“变多”。为破解低收入群体“增收难”,石柱县找准切入点,引入的市场经营主体(大户)由2023年的388个增加到现在的720个,增加85.57%,通过市场经营主体为低收入群体提供稳定和流动就业岗位,“传帮带”作用明显增强,打造了一条“短期能增收、长期能致富”的“帮扶路”。
找准支撑点,种植养殖规模 “变大”。石柱县通过持续完善低收入群体“一户一策”帮扶“套餐”,全县低收入群体累计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分别由2023年的3.81万亩、9320头(只、群)变为现在的4.56万亩、1.086万头(只、群),分别增长19.7%、16.5%,通过找准产业带动支撑点,助力低收入群体增收致富的势头十分强劲。
找准突破点,主观能动性“变强”。石柱县因人制宜,通过思想帮、技术扶等方式,以引领低收入群体从事生产经营为突破口,增强其内生发展动力。目前,全县从事生产经营的低收入群体由2023年的3312户变为现在的3783户,增加471户,增长14.22%。
找准发力点,推动人均收入“变高”。石柱县以“四个结合”为抓手,以“四种方式”为途径,帮助低收入群众找准了稳定增收的发力点。经初步测算,2024年度低收入群体人均纯收入达16931元、增幅达20.6%;低于1.6万元的农户降至1000户以内,降幅82.9%以上;最低收入户人均纯收入为10069元,助推全县低收入户实现经济收入从低到高的精彩嬗变。(作者单位:重庆市石柱县乡村振兴局)
重庆石柱县:激发内生动力 “一户一策”助力低收入群体增收
时间:2024-07-23 00:17:18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14期
作者:马红星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为确保低收入群体持续增收,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四个结合”为抓手,以“四种方式”为途径,以“四个点位”同步发力,通过下足“绣花”功夫,打好“一户一策”精准帮扶“组合拳”,实现了结对帮扶全覆盖,引领低收入群体“四个蝶变”。
石柱县河嘴乡长沟村椒农在烘制辣椒。
“四个结合”精准施策
统筹推进求实效
石柱县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尊重意愿”理念,本着“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原则,围绕“责任到人、工作到村、帮扶到户”要求,坚持“扶志、扶技、扶智”同步抓,促进低收入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党建统领,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石柱县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为发展思路,聚焦“强弱项、补短板”,紧紧围绕“帮得准,扶得实”,统筹利用财政“小投入”撬动社会资本“大投资”,有效提升了政府资源配置效率,为深入推进“一户一策”精准帮扶注入了源头活水。
双管齐下,政策帮扶与精神帮扶相结合。石柱县采用双管齐下举措,在“面对面”深入宣传、“点对点”精准落实帮扶政策的同时,强化精神帮扶,创新推行“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机制”,同步开展“星级农户”“文明家庭”“美丽庭院”评比活动,通过宣传引导群众勤劳致富,彻底摆脱了低收入群体“等、靠、要”的消极意识,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
内外兼修,开发帮扶与兜底帮扶相结合。石柱县坚持内外兼修挖潜力,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户,采取开发式帮扶措施,通过支持发展产业、帮助转移就业,实现稳定增收;对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等实行动态管理,符合条件的通过“保障”帮扶措施,做到应保尽保;对因病、因学、因残、因灾等低收入农户,实施“救助”帮扶措施,极大地提升了低收入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
统筹兼顾,整体推进与家情户情相结合。石柱县坚持统筹兼顾,创造性推出“望闻问”帮扶措施,通过看住房、看饮水、看产业,了解低收入农户生产生活现状;通过走访村组干部、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切实掌握低收入农户真实家底和发展潜力;通过问困难、问需求、问建议,如实掌握低收入农户的真实需要,为精准编制“一户一策”方案提供第一手翔实资料,同时将低收入群众融入乡镇(街道)产业发展链条、纳入整体规划,通过因户施策,进一步拓宽拓深了低收入群体的“增收路”。
“四种方式”联动支撑
定制“套餐”促增收
为凝心聚力打赢低收入农户的“增收战”, 石柱县各乡镇(街道)干部推行“三色产业”发展、结对用工、财产租赁、托管带动等“四种方式”实现增收。以群众大会、院坝会、火炉会为载体,工作人员结合“四种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宣传帮扶政策,“面对面”寻找问题短板,认真了解低收入群众意愿,建立健全清单台账,通过量身定做“一户一策”增收“套餐”,增强了低收入群体的“造血”功能,提振了大家增收致富的信心。
集思广益,选准产业助增收。石柱县各乡镇(街道)依托自身产业基础、资源禀赋,选准以辣椒、黄连、莼菜为主的“三色产业”重点发展,优选市场经营主体,让市场经营主体与低收入群体签订结对帮扶协议,市场经营主体通过提供技术指导等,引导和鼓励低收入群体发展市场风险低、可操作性强的“三色产业”,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自我发展水平和增收能力。同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对市场经营主体根据实际收购总额按5%给予奖补,对低收入群体根据实际销售总额按20%给予奖补。目前,全县各乡镇共有210家经营主体(大户)参与“一对一”帮扶工作,带动5002户低收入户发展主导产业24种。“三色产业”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辣椒种植面积1.44万亩、黄连种植面积1215亩、莼菜种植面积36.3亩,预计全年总产值可达3584.97万元。
因地制宜,用工结对助增收。为有效激发低收入群体的“精气神”,对其帮扶从“输血”到“造血”,石柱县强化正向激励,鼓励辖区内市场经营主体(大户)开发匹配岗位,积极吸纳低收入群体就近就业务工,对市场经营主体按照低收入群体工资发放总额的20%进行奖补,每户3000元封顶。目前,全县共有152家经营主体(大户)共开发91种岗位,与702户低收入户展开结对用工,工作岗位包括施肥、除草、饲养、耕种等,预计全年发放工资总额可达419.7万元。
创新思路,财产租赁助增收。石柱县创新村企合作模式,积极为低收入群体的闲置房屋和田地寻找出路,对优先租用低收入群体资产的市场经营主体,按照当年租赁总价的10%分别对市场经营主体、低收入群体进行奖补,通过盘活低收入群体“沉睡”资源,实现其从村民到“股东”的转变,确保其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目前,全县共有214家经营主体(大户)参与带动低收入户1185户,预计全年财产租赁总金额可达145.6万元。
精准施策,托管带动助增收。今年年初以来,石柱县按照“合作社(公司)+托管+分红”的模式,由市场经营主体与整户无(弱)劳动力的低收入群体签订代种代养协议,全县按照3000元/户的标准,向合作社、公司等市场经营主体进行补贴。年底,再由市场经营主体按“固定收益(3000元)+效益分红(不低于6%即180元)”对签订代种代养协议的低收入户进行分红,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目前,全县共有144家经营主体(大户)通过托管带动低收入户946户增收,预计全年总产值可达317.6万元。
石柱县黄水镇万胜坝社区打造的莼菜种植基地
“四个点位”同步发力
引领“四变”绘蓝图
石柱县在织牢防止致贫返贫“保障网”的同时,在“四个点位”同步发力,深入推动“一户一策”帮扶措施精准落实,通过全面补齐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短板,全县呈现出可喜的“四个蝶变”现象,让众多低收入群体的家庭挺直了“腰杆”,夯实了“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
找准切入点,帮扶经营主体“变多”。为破解低收入群体“增收难”,石柱县找准切入点,引入的市场经营主体(大户)由2023年的388个增加到现在的720个,增加85.57%,通过市场经营主体为低收入群体提供稳定和流动就业岗位,“传帮带”作用明显增强,打造了一条“短期能增收、长期能致富”的“帮扶路”。
找准支撑点,种植养殖规模 “变大”。石柱县通过持续完善低收入群体“一户一策”帮扶“套餐”,全县低收入群体累计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分别由2023年的3.81万亩、9320头(只、群)变为现在的4.56万亩、1.086万头(只、群),分别增长19.7%、16.5%,通过找准产业带动支撑点,助力低收入群体增收致富的势头十分强劲。
找准突破点,主观能动性“变强”。石柱县因人制宜,通过思想帮、技术扶等方式,以引领低收入群体从事生产经营为突破口,增强其内生发展动力。目前,全县从事生产经营的低收入群体由2023年的3312户变为现在的3783户,增加471户,增长14.22%。
找准发力点,推动人均收入“变高”。石柱县以“四个结合”为抓手,以“四种方式”为途径,帮助低收入群众找准了稳定增收的发力点。经初步测算,2024年度低收入群体人均纯收入达16931元、增幅达20.6%;低于1.6万元的农户降至1000户以内,降幅82.9%以上;最低收入户人均纯收入为10069元,助推全县低收入户实现经济收入从低到高的精彩嬗变。(作者单位:重庆市石柱县乡村振兴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