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河南济源:“菜”种子变致富“金”种子

时间:2024-09-18 14:36:14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18期作者:付卫东 宋新阁 翟军委

芒种是“三夏”大忙季节,河南省济源市坡头镇郝山村农民翟希山的心思却并不全在麦收上,他还惦记着自家的蔬菜种子。

6月4日,翟希山与妻子起了个大早,带着白菜籽到离家两公里的收购点出售,他们把种子倒进鼓风机里去杂,又在选种机上将残次种子过滤,优中选优。与蔬菜制种打了20多年交道,翟希山对种子的生产流程、质量要求一清二楚,他用手捧起一把种子与邻居家的比了比,一粒粒饱满的菜种子透出金黄的色泽,就像从手中散落的一颗颗金种子。去了杂、取了样品、过完磅,称重显示种子共392.3公斤。当最后一袋种子装上卡车,翟希山长出了一口气说:“一年的收成快要到手了,等种子纯度、发芽率等检验结果出来后,指定能卖上更高的价钱。”

与翟希山一样,当天济源市有上千户种农分别在10余个站点出售种子,数量达到20多万公斤。作为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济源市5.9万亩种田今年预计生产蔬菜种子4500吨。

微信截图_20240918150602.png

作为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济源市今年预计生产蔬菜种子4500吨。图为当地村民正在白菜制种基地里使用机械化设备进行移栽定植。

如今,济源蔬菜种子遍布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育出蔬菜达数千万吨。其中,白菜、甘蓝、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种子占据国内市场份额超过45%。

从一粒种子到一项产业,从偏处一隅的豫西北小城到走向全球的蔬菜制种基地,济源将一粒粒种子“炼”成了一颗颗“金子”。 

从深山村的试验田到供应全球餐桌的“大种仓”

当翟希山盘算着今年的白菜种子收成时,在百里之外的济源市邵原镇郝坡村的种田里,村民王本林正穿梭在洋葱制种田里为自家2亩3分地的洋葱花授粉。

“我现在干的活,就像蜜蜂一样,每天早上五点半就要上班。” 王本林笑着说,麦收前后正是洋葱传花授粉的重要时期,也是关乎产量的关键节点,可不敢有丝毫懈怠。

70岁的王本林是当地的老制种人了。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学着搞起玉米制种,那时一亩地最高收入近1000元。到了90年代,他又做起蔬菜制种,而且品种越来越多,在他看来,自己之所以能发展制种产业,源于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

“我们这里被太行、王屋二山环围着,东阳河从村旁流过,隔离条件好,是天然的良种繁育基地。” 王本林说。

在济源市,像郝坡村这样繁育蔬菜制种的村庄有267个,占到全市行政村总数的58%。在这200多个村子中,东沟村对于济源市发展为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意义重大。

2001年,种子经营户侯三元看好东沟村的制种环境,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将繁育的第一粒蔬菜种子在这里播下。

“祖祖辈辈种惯了粮食的土地,还能育出蔬菜种子?”面对乡亲们的质疑,侯三元为打消大家的顾虑,每亩地给村民2000元作为风险保证金。他说:“如果失败了,这钱就是给乡亲们的补偿”。接下来,他带领团队吃住在村里,种下样板田,先让农民看,然后带着农民干,以“公司+基地+农户”种植模式实行统一区域规划、统一育苗供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管理、统一收购加工。经过不懈努力,偏僻的山村里开出了醉人的菜花,种子也大获丰收,亩产效益超过了2000元。很快,侯三元经营的河南绿茵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茵种业)成长为当地制种产业的龙头企业。

有了良好的开端,济源市蔬菜制种产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在此后的10余年间,从群山之中到黄河之滨,从王屋山下到丘陵平原,从济源区域到周边县市,种植面积呈几何倍数增长,蔬菜制种品类从当初的两三个发展到30多类1000多个,制种企业数量达到26家,供应的客户从原来的国内定量供应延展至“一带一路”沿线以及美国、荷兰、瑞士等发达国家。2017年,济源跻身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和国家出口蔬菜种子质量安全示范区,济源繁育的种子昂首走向了世界。 

从农民增收到乡村振兴的“美丽产业”

“如果4、5月份来到我们村,满眼都是花海,美得让人沉醉。”柏木洼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树杰说。暮春时节,柏木洼村岭上岭下、沟沟坎坎都是望不到边的金黄色菜花,勤劳的人们在田间劳作,随手一拍,就是一幅美景,吸引着前来观赏的游人驻足。

王屋山下的柏木洼村曾是靠天吃饭的深山村,全村1300亩耕地,20年前人均收入不足200元,青壮劳力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贴补家用。

从2001年开始,柏木洼村与绿茵种业牵手,搭上制种产业发展的快车,第一年白菜种子亩均收入就达到1500元。看着到手的现金,村民心里甭提多高兴了。第二年,村里蔬菜制种面积就由55亩发展到超过100亩,品种从单一的白菜制种,扩展到甘蓝、萝卜、洋葱、大葱和瓜类。

如今,柏木洼村不仅发展蔬菜制种产业,还大力推广“蔬菜制种+高山蔬菜”高效种植模式,亩均收入过万元,制种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66%,成为远近闻名的制种特色村、明星村。

据统计,柏木洼村2023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2万元,现代化的生活设施走进寻常百姓家,几乎家家开上了小轿车。一条条宽阔洁净的硬化路将柏木洼与附近的茶房、枣园、风门腰、韩旺、乔庄等村庄连接起来,清新的环境、茁壮的产业、美好的生态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制种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原本外出务工的村民返乡加入到制种大军中来。

制种大户秦黑虎曾在外闯荡多年,在夜市出过摊,在工地打过工,在批发市场贩过菜,用他自己的话说“只要能挣到钱的活计,差不多都干过”。

看到家乡发展制种产业,秦黑虎于2018年回乡当起了新农人。由最初承包3亩菜地,增加到流转50亩土地,年增收10余万元。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秦黑虎先后投资25万多元,购置了栽苗机、锄地机、直播机、打药设备及卡车,前不久,又购进了一台耕地机。如今,秦黑虎已经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还被推选为居民组长。

近年来,在济源像秦黑虎一样的新农人,正越来越多地加入到蔬菜制种产业中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济源发展蔬菜制种产业的农户达1.3万户,亩均收入4000元以上。当地蔬菜制种产业全部实施订单生产、产业化运作,订单化比例达到100%,农户在家门口就可以增收致富,真正实现了产业发展到哪儿,就让群众富到哪儿。

来自济源示范区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济源拥有开展蔬菜制种的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250多个,当地生产的蔬菜良种实现产值近3亿元,出口创汇300万美元,带动种农增收超亿元,制种产业已经成为乡村全面振兴中最美的风景。 

从简单复制生产模式到插上科技“芯片”

每到种子收获季节,是制种大户最忙碌的时候。

“几天没见,英杰的脸又晒黑了。”技术员李来喜刚一进种田,就对着济源市坡头镇毛岭村制种大户张英杰打趣说。

张英杰刚收完70多亩白菜制种田,又去照看大棚里的冬瓜苗,每天忙个不停。从2020年开始承包本村土地,张英杰已经经营了4年蔬菜制种,并且从中摸出了门道。“种田既要懂得技术,又要舍得投入,不能偷懒。”张英杰说。

大学毕业返乡后,张英杰一头钻到蔬菜制种田里,把种地当成事业去干,成为济源当地知名的制种示范大户。

去年冬天,一些制种大户的种苗受到冻害,但是张英杰承包的田里却并无大碍。原因很简单,在寒潮到来之前,他做了充分准备,给苗追施一次增长肥,又喷洒一次防冻药,既防寒又防治病虫害。经历多年未曾有的冰冻天气,他承包的种田经受住了考验,每亩产种200多斤。看着沉甸甸的种子,张英杰说:“即便晒得再黑些,心里也是高兴的。”

与张英杰不同,制种大户李飞是河南焦作沁阳市柏香镇葛村人,他承包的400多亩种田,分布在济源、沁阳两市,最远的地块距家37公里,忙时一天要赶几个来回。7年前,听说济源蔬菜制种产业,全部是订单生产,李飞跑到济源学习制种,并争取到龙头企业的生产订单。经过多年发展,李飞的制种面积从20亩扩大到40亩,再到如今的400多亩,种类从白菜到萝卜,再到洋葱、大葱、甘蓝等,成为济源、焦作两地的制种示范大户。

如今,越来越多像李飞一样的外地农户也加入到蔬菜制种行列中来。他们大多来自焦作、洛阳等地,当地的地理条件与济源接近,制种条件也相近,完全可以复制济源的发展模式。

每到春光明媚时,沿菏宝高速、二广高速沿线近百公里都成为制种花海。产业的外溢效应,不仅拓展了济源蔬菜制种产业发展空间,而且大大提升了蔬菜制种的影响力,吸引着更多的科技人才与创新动力向济源聚集。

2013年,济源市成立了河南省绿茵蔬菜种子工程院士工作站和河南省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繁育工程技术中心。2022年,国家洋葱特色物种育种联合攻关首席专家吴雄在当地成立国内首个长日照洋葱杂交育种分子实验室,攻克“卡脖子”的洋葱育种难关。济源市政府专项拨付500万元,支持实验室建设。眼下,洋葱制种已完成采收。

从一粒种子到一项产业,再到一方科研攻关的生产基地,越来越多的创新元素正注入济源这片生产种子的热土。

济源示范区党工委书记、济源市委书记庄建球说:“作为全国知名的蔬菜制种基地,济源以国家洋葱杂交育种‘卡脖子’工程为重点,建成国家洋葱杂交育种中心,力争到2025年培育5个以上具有‘济源芯’的突破性新品种。”

在2024济源第二届种业菜花节暨王屋种谷论坛上,中国种子协会会长张延秋认为,蔬菜种业大有可为,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其市场产值已远远大于粮食作物产值,济源已经形成种子企业产业集群。

如今,济源种业振兴,成为河南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新的样板,也是当地探索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作者单位:付卫东,河南省济源新闻传媒中心;宋新阁、翟军委,济源示范区农业农村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产业振兴    

河南济源:“菜”种子变致富“金”种子

时间:2024-09-18 14:36:14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18期

作者:付卫东 宋新阁 翟军委

芒种是“三夏”大忙季节,河南省济源市坡头镇郝山村农民翟希山的心思却并不全在麦收上,他还惦记着自家的蔬菜种子。

6月4日,翟希山与妻子起了个大早,带着白菜籽到离家两公里的收购点出售,他们把种子倒进鼓风机里去杂,又在选种机上将残次种子过滤,优中选优。与蔬菜制种打了20多年交道,翟希山对种子的生产流程、质量要求一清二楚,他用手捧起一把种子与邻居家的比了比,一粒粒饱满的菜种子透出金黄的色泽,就像从手中散落的一颗颗金种子。去了杂、取了样品、过完磅,称重显示种子共392.3公斤。当最后一袋种子装上卡车,翟希山长出了一口气说:“一年的收成快要到手了,等种子纯度、发芽率等检验结果出来后,指定能卖上更高的价钱。”

与翟希山一样,当天济源市有上千户种农分别在10余个站点出售种子,数量达到20多万公斤。作为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济源市5.9万亩种田今年预计生产蔬菜种子4500吨。

微信截图_20240918150602.png

作为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济源市今年预计生产蔬菜种子4500吨。图为当地村民正在白菜制种基地里使用机械化设备进行移栽定植。

如今,济源蔬菜种子遍布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育出蔬菜达数千万吨。其中,白菜、甘蓝、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种子占据国内市场份额超过45%。

从一粒种子到一项产业,从偏处一隅的豫西北小城到走向全球的蔬菜制种基地,济源将一粒粒种子“炼”成了一颗颗“金子”。 

从深山村的试验田到供应全球餐桌的“大种仓”

当翟希山盘算着今年的白菜种子收成时,在百里之外的济源市邵原镇郝坡村的种田里,村民王本林正穿梭在洋葱制种田里为自家2亩3分地的洋葱花授粉。

“我现在干的活,就像蜜蜂一样,每天早上五点半就要上班。” 王本林笑着说,麦收前后正是洋葱传花授粉的重要时期,也是关乎产量的关键节点,可不敢有丝毫懈怠。

70岁的王本林是当地的老制种人了。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学着搞起玉米制种,那时一亩地最高收入近1000元。到了90年代,他又做起蔬菜制种,而且品种越来越多,在他看来,自己之所以能发展制种产业,源于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

“我们这里被太行、王屋二山环围着,东阳河从村旁流过,隔离条件好,是天然的良种繁育基地。” 王本林说。

在济源市,像郝坡村这样繁育蔬菜制种的村庄有267个,占到全市行政村总数的58%。在这200多个村子中,东沟村对于济源市发展为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意义重大。

2001年,种子经营户侯三元看好东沟村的制种环境,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将繁育的第一粒蔬菜种子在这里播下。

“祖祖辈辈种惯了粮食的土地,还能育出蔬菜种子?”面对乡亲们的质疑,侯三元为打消大家的顾虑,每亩地给村民2000元作为风险保证金。他说:“如果失败了,这钱就是给乡亲们的补偿”。接下来,他带领团队吃住在村里,种下样板田,先让农民看,然后带着农民干,以“公司+基地+农户”种植模式实行统一区域规划、统一育苗供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管理、统一收购加工。经过不懈努力,偏僻的山村里开出了醉人的菜花,种子也大获丰收,亩产效益超过了2000元。很快,侯三元经营的河南绿茵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茵种业)成长为当地制种产业的龙头企业。

有了良好的开端,济源市蔬菜制种产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在此后的10余年间,从群山之中到黄河之滨,从王屋山下到丘陵平原,从济源区域到周边县市,种植面积呈几何倍数增长,蔬菜制种品类从当初的两三个发展到30多类1000多个,制种企业数量达到26家,供应的客户从原来的国内定量供应延展至“一带一路”沿线以及美国、荷兰、瑞士等发达国家。2017年,济源跻身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和国家出口蔬菜种子质量安全示范区,济源繁育的种子昂首走向了世界。 

从农民增收到乡村振兴的“美丽产业”

“如果4、5月份来到我们村,满眼都是花海,美得让人沉醉。”柏木洼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树杰说。暮春时节,柏木洼村岭上岭下、沟沟坎坎都是望不到边的金黄色菜花,勤劳的人们在田间劳作,随手一拍,就是一幅美景,吸引着前来观赏的游人驻足。

王屋山下的柏木洼村曾是靠天吃饭的深山村,全村1300亩耕地,20年前人均收入不足200元,青壮劳力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贴补家用。

从2001年开始,柏木洼村与绿茵种业牵手,搭上制种产业发展的快车,第一年白菜种子亩均收入就达到1500元。看着到手的现金,村民心里甭提多高兴了。第二年,村里蔬菜制种面积就由55亩发展到超过100亩,品种从单一的白菜制种,扩展到甘蓝、萝卜、洋葱、大葱和瓜类。

如今,柏木洼村不仅发展蔬菜制种产业,还大力推广“蔬菜制种+高山蔬菜”高效种植模式,亩均收入过万元,制种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66%,成为远近闻名的制种特色村、明星村。

据统计,柏木洼村2023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2万元,现代化的生活设施走进寻常百姓家,几乎家家开上了小轿车。一条条宽阔洁净的硬化路将柏木洼与附近的茶房、枣园、风门腰、韩旺、乔庄等村庄连接起来,清新的环境、茁壮的产业、美好的生态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制种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原本外出务工的村民返乡加入到制种大军中来。

制种大户秦黑虎曾在外闯荡多年,在夜市出过摊,在工地打过工,在批发市场贩过菜,用他自己的话说“只要能挣到钱的活计,差不多都干过”。

看到家乡发展制种产业,秦黑虎于2018年回乡当起了新农人。由最初承包3亩菜地,增加到流转50亩土地,年增收10余万元。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秦黑虎先后投资25万多元,购置了栽苗机、锄地机、直播机、打药设备及卡车,前不久,又购进了一台耕地机。如今,秦黑虎已经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还被推选为居民组长。

近年来,在济源像秦黑虎一样的新农人,正越来越多地加入到蔬菜制种产业中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济源发展蔬菜制种产业的农户达1.3万户,亩均收入4000元以上。当地蔬菜制种产业全部实施订单生产、产业化运作,订单化比例达到100%,农户在家门口就可以增收致富,真正实现了产业发展到哪儿,就让群众富到哪儿。

来自济源示范区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济源拥有开展蔬菜制种的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250多个,当地生产的蔬菜良种实现产值近3亿元,出口创汇300万美元,带动种农增收超亿元,制种产业已经成为乡村全面振兴中最美的风景。 

从简单复制生产模式到插上科技“芯片”

每到种子收获季节,是制种大户最忙碌的时候。

“几天没见,英杰的脸又晒黑了。”技术员李来喜刚一进种田,就对着济源市坡头镇毛岭村制种大户张英杰打趣说。

张英杰刚收完70多亩白菜制种田,又去照看大棚里的冬瓜苗,每天忙个不停。从2020年开始承包本村土地,张英杰已经经营了4年蔬菜制种,并且从中摸出了门道。“种田既要懂得技术,又要舍得投入,不能偷懒。”张英杰说。

大学毕业返乡后,张英杰一头钻到蔬菜制种田里,把种地当成事业去干,成为济源当地知名的制种示范大户。

去年冬天,一些制种大户的种苗受到冻害,但是张英杰承包的田里却并无大碍。原因很简单,在寒潮到来之前,他做了充分准备,给苗追施一次增长肥,又喷洒一次防冻药,既防寒又防治病虫害。经历多年未曾有的冰冻天气,他承包的种田经受住了考验,每亩产种200多斤。看着沉甸甸的种子,张英杰说:“即便晒得再黑些,心里也是高兴的。”

与张英杰不同,制种大户李飞是河南焦作沁阳市柏香镇葛村人,他承包的400多亩种田,分布在济源、沁阳两市,最远的地块距家37公里,忙时一天要赶几个来回。7年前,听说济源蔬菜制种产业,全部是订单生产,李飞跑到济源学习制种,并争取到龙头企业的生产订单。经过多年发展,李飞的制种面积从20亩扩大到40亩,再到如今的400多亩,种类从白菜到萝卜,再到洋葱、大葱、甘蓝等,成为济源、焦作两地的制种示范大户。

如今,越来越多像李飞一样的外地农户也加入到蔬菜制种行列中来。他们大多来自焦作、洛阳等地,当地的地理条件与济源接近,制种条件也相近,完全可以复制济源的发展模式。

每到春光明媚时,沿菏宝高速、二广高速沿线近百公里都成为制种花海。产业的外溢效应,不仅拓展了济源蔬菜制种产业发展空间,而且大大提升了蔬菜制种的影响力,吸引着更多的科技人才与创新动力向济源聚集。

2013年,济源市成立了河南省绿茵蔬菜种子工程院士工作站和河南省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繁育工程技术中心。2022年,国家洋葱特色物种育种联合攻关首席专家吴雄在当地成立国内首个长日照洋葱杂交育种分子实验室,攻克“卡脖子”的洋葱育种难关。济源市政府专项拨付500万元,支持实验室建设。眼下,洋葱制种已完成采收。

从一粒种子到一项产业,再到一方科研攻关的生产基地,越来越多的创新元素正注入济源这片生产种子的热土。

济源示范区党工委书记、济源市委书记庄建球说:“作为全国知名的蔬菜制种基地,济源以国家洋葱杂交育种‘卡脖子’工程为重点,建成国家洋葱杂交育种中心,力争到2025年培育5个以上具有‘济源芯’的突破性新品种。”

在2024济源第二届种业菜花节暨王屋种谷论坛上,中国种子协会会长张延秋认为,蔬菜种业大有可为,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其市场产值已远远大于粮食作物产值,济源已经形成种子企业产业集群。

如今,济源种业振兴,成为河南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新的样板,也是当地探索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作者单位:付卫东,河南省济源新闻传媒中心;宋新阁、翟军委,济源示范区农业农村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