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产业兴村富民忙 ——安徽太湖大石乡发展特色产业兴村富民纪实

时间:2019-08-03 13:53:00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陈振伟 刘鑫

盛夏七月,走进泊湖之滨的安徽太湖县大石乡,这里正展开一幅幅动人的画卷:田地里瓜菜飘香,果园里硕果满枝,瓜蒌基地草鹅欢叫,光伏板下鱼欢虾跳,一波波碧绿的稻秧迎风摇曳逐阳拔节,一垅垅生态产业点燃了103平方公里土地上兴村富民奔小康的希望……

微信图片_20190729092905.jpg

因村制宜选主业

濒临泊湖北岸的太湖县田祥咀村有丰富的水面和耕地资源,水稻、棉花等传统农业曾是村里的主导产业,出产的优质粮棉受到市场青睐。然而,随着外出务工经济的兴起,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走出农村进入城市成为“打工族”,分散零星、单打独斗式的小农经济发展遭遇“瓶颈”,村里也随之出现了部分“撂荒地”。田祥咀村也一度成为经济发展薄弱村。

“‘田祥咀现象’也曾一度成为大石乡集体经济欠发达的缩影。”回想起前些年大石乡经济发展窘境,乡党委书记查乐平揪心地说:“曾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大石乡发展优势荡然无存,是乡党委政府心头之痛。”

窘则思变。查乐平进而介绍说,2017年开始,乡党委政府坚定按照县委提出的“334”工作思路,立足乡情实际,明确了“定一个好规划,找一条好路子,富一方群众,活一方经济”的发展构想,从流转贫困户土地、吸收贫困户入股分红、接纳贫困户用工就业等方面,因村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不断拓宽发展领域,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使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

近年来,借助脱贫攻坚政策东风,在太湖县委组织部精心指导和繁昌县帮扶干部大力支持下,田祥咀村村“两委”一班人解放思想、转换思路,围绕生态旅游做文章,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抓手,找到了集体增收的“金钥匙”。村里先后新建了62千瓦光伏电站,村集体将土地流转进村合作社,发展550亩瓜蒌和青梅基地,如今瓜蒌和青梅已成为我村的主导产业。为弥补青梅3-5年挂果“空档期”,村“两委”集思广益,发展林下生态养殖草鹅。同时与本村绿丫丫家庭农场合作试投养大白鹅,每只鹅获得纯利26元。初尝甜头后,村里继而新建了面积660平方米的养殖大棚,年出栏白鹅、番鸭6000余只。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方式,带动贫困户36户就近就业、发展产业,享有固定分红、增加就业收入,年人均增收8000元。“现在国家政策好,老公得糖尿病国家也有补贴,孙女在学校读书也有补贴,儿子、媳妇在外面打工也放了心,我自己有空就来基地做工,一年能挣四、五千块钱,相信以后日子会越来越好。”现年56岁的汪艳兰告诉记者。

村党总支书记吴则胜也高兴地说,“2008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仅有出租水面的租金5000元,基本上算‘空壳村’。2018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4万元左右。今年要翻番,预计能达50万元左右。”

查乐平把各村竞相发展特色产业比作菜肴,高兴地说:“现在9个行政村都能够随时端出两盘以上‘招牌菜’。”

微信图片_20190729092930.jpg

综合种养显特色

“渔光互补”是近年来农村最时兴的一种产业发展模式。

7月10日,记者在东湖村“渔光互补”产业园,深切感受到了这种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带来的魅力。

东湖村在大石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组团中虽是后知后觉的“小弟”,但兄弟村竞相发展的态势,倒逼了村两委一班人知耻后勇,急起直追,下决心做好“互补”文章。村里成立了太湖县蓝宏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174户通过“四带一自”方式,“抱团取暖”分享产业扶贫红利。与太湖县精准腾飞光伏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发展4MW光伏发电项目。村党总支书记宋继根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在产业园内,村里发展了鹅料杂粮基地30亩、 40亩水面养殖“四大家鱼”+养鹅500羽、 20亩大棚养鹅500羽、果园40亩种植时令果蔬、 60亩瓜蒌+草鹅……“同样是种自家的地,以前要看天吃饭,收成好,想吃个饱饭还得等到收获时节。现在就不同了,依托村级合作社为主体,转型发展,让我们增强了发展信心”,宋继根开心地算着村集体经济发展收入帐:“光伏租金4.5万元、果蔬种植业5万元、养鱼+养鹅10万元、瓜蒌12万元、闲置资产处置租金3万元,今年我们村集体收入将突破35万元,明年还将新增红美人桔子种植收入10万元。”

虽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后起之秀,但是东湖村的发展态势,却彰显出了大石乡“百花齐放春满园”生动局面。如今的大石乡,村村有当家产业,稻鹅、稻虾、稻鱼及渔光互补等种养结合、长短结合、线上线下结合多元化产业互补发展优势凸显。棠林村流转土地20余亩建设土鸡养殖基地,年出栏土鸡10万羽,预计今年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西湖村流转土地130亩,打造“瓜蒌+草鹅”种养基地和渔光互补基地,预计今年实现集体经济收益30万元;大明村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发展模式,发展花卉苗木242亩、瓜蒌66亩,年养殖肉鸡6万羽,今年预计能增加集体经济收入32万元……

正如一位乡土诗人描述的一样,“四季花开稻飘香,鱼欢虾跳牛羊壮。村组经济特色鲜,产业兴村富民忙。”

微信图片_20190729092936.jpg

能人引领富民忙

如果说,多元化的产业互补发展谱写了大石乡产业发展新篇的话,那么,能人带动就是谱写大石乡产业兴村富民的最有力的执笔人。

现年43岁的黄继东,在上海艰辛创业有成后,萌生了回乡创实业的愿望。村两委求贤如渴,倾力支持黄继东成立了太湖县黄土地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村两委干部既当宣传员,帮助黄继东做好产业发展群众宣传工作,又当服务员,积极协调土地租赁等事宜。合作社投入资金近400万元,租赁土地1200亩,新建有机蔬菜基地10000平方米,工厂化育秧室600平方米,发展100亩瓜蒌种植、100亩鸭稻共生有机水稻种养基地, 50亩生态散养土鸡场,20亩池塘,50亩葡萄采摘园,建成种养殖一体化生态家庭农场。年产瓜蒌籽近1.5万公斤、有机大米3万公斤、稻田鸭3000羽、土鸡6000万羽、土鹅1000羽、鹅蛋10000枚,年产值达300万元,直接带动农户256户增收,其中贫困户30户,户均增收10000以上。合作社先后荣获“市级示范合作社”“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社”。

像黄继东一样,在四川、广州等地打工创业多年的东湖村女青年徐国枝,因家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顾,2015年回乡创业做家纺5年,产品需求量大,销往全国各地。但是一直缺少厂房,只能东家租、西家借房子生产,不仅消防不安全,而且产量上不去。村两委及时腾出集体用房,供她做裁剪车间,解决了她的燃眉之急,带动了60多留守妇女在家门口上班创收,还照顾了家庭。村委会主任张根阳告诉记者:“村里加大力度支持她,还帮她申报了徽姑娘基地项目,下一步还将建起17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能新增就业40人。留守妇女走下麻将桌、走进车间和基地,不仅能创收,还能维护家庭、社会稳定。

想起回乡创业的选择,如今的徐国枝意气风发,乐呵呵地说:“有村里的关心支持,现在规模也越来越大,所以又开发了地毯等新产品,带动了60多妇女姐妹就业,既能照顾老又能照顾小,去年发人员工资就有160多万元。我现在感觉到这件事情非常有意义,回家创业的路子选对了。”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琼文
标签地方声音    

产业兴村富民忙 ——安徽太湖大石乡发展特色产业兴村富民纪实

时间:2019-08-03 13:53:00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陈振伟 刘鑫

盛夏七月,走进泊湖之滨的安徽太湖县大石乡,这里正展开一幅幅动人的画卷:田地里瓜菜飘香,果园里硕果满枝,瓜蒌基地草鹅欢叫,光伏板下鱼欢虾跳,一波波碧绿的稻秧迎风摇曳逐阳拔节,一垅垅生态产业点燃了103平方公里土地上兴村富民奔小康的希望……

微信图片_20190729092905.jpg

因村制宜选主业

濒临泊湖北岸的太湖县田祥咀村有丰富的水面和耕地资源,水稻、棉花等传统农业曾是村里的主导产业,出产的优质粮棉受到市场青睐。然而,随着外出务工经济的兴起,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走出农村进入城市成为“打工族”,分散零星、单打独斗式的小农经济发展遭遇“瓶颈”,村里也随之出现了部分“撂荒地”。田祥咀村也一度成为经济发展薄弱村。

“‘田祥咀现象’也曾一度成为大石乡集体经济欠发达的缩影。”回想起前些年大石乡经济发展窘境,乡党委书记查乐平揪心地说:“曾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大石乡发展优势荡然无存,是乡党委政府心头之痛。”

窘则思变。查乐平进而介绍说,2017年开始,乡党委政府坚定按照县委提出的“334”工作思路,立足乡情实际,明确了“定一个好规划,找一条好路子,富一方群众,活一方经济”的发展构想,从流转贫困户土地、吸收贫困户入股分红、接纳贫困户用工就业等方面,因村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不断拓宽发展领域,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使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

近年来,借助脱贫攻坚政策东风,在太湖县委组织部精心指导和繁昌县帮扶干部大力支持下,田祥咀村村“两委”一班人解放思想、转换思路,围绕生态旅游做文章,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抓手,找到了集体增收的“金钥匙”。村里先后新建了62千瓦光伏电站,村集体将土地流转进村合作社,发展550亩瓜蒌和青梅基地,如今瓜蒌和青梅已成为我村的主导产业。为弥补青梅3-5年挂果“空档期”,村“两委”集思广益,发展林下生态养殖草鹅。同时与本村绿丫丫家庭农场合作试投养大白鹅,每只鹅获得纯利26元。初尝甜头后,村里继而新建了面积660平方米的养殖大棚,年出栏白鹅、番鸭6000余只。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方式,带动贫困户36户就近就业、发展产业,享有固定分红、增加就业收入,年人均增收8000元。“现在国家政策好,老公得糖尿病国家也有补贴,孙女在学校读书也有补贴,儿子、媳妇在外面打工也放了心,我自己有空就来基地做工,一年能挣四、五千块钱,相信以后日子会越来越好。”现年56岁的汪艳兰告诉记者。

村党总支书记吴则胜也高兴地说,“2008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仅有出租水面的租金5000元,基本上算‘空壳村’。2018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4万元左右。今年要翻番,预计能达50万元左右。”

查乐平把各村竞相发展特色产业比作菜肴,高兴地说:“现在9个行政村都能够随时端出两盘以上‘招牌菜’。”

微信图片_20190729092930.jpg

综合种养显特色

“渔光互补”是近年来农村最时兴的一种产业发展模式。

7月10日,记者在东湖村“渔光互补”产业园,深切感受到了这种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带来的魅力。

东湖村在大石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组团中虽是后知后觉的“小弟”,但兄弟村竞相发展的态势,倒逼了村两委一班人知耻后勇,急起直追,下决心做好“互补”文章。村里成立了太湖县蓝宏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174户通过“四带一自”方式,“抱团取暖”分享产业扶贫红利。与太湖县精准腾飞光伏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发展4MW光伏发电项目。村党总支书记宋继根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在产业园内,村里发展了鹅料杂粮基地30亩、 40亩水面养殖“四大家鱼”+养鹅500羽、 20亩大棚养鹅500羽、果园40亩种植时令果蔬、 60亩瓜蒌+草鹅……“同样是种自家的地,以前要看天吃饭,收成好,想吃个饱饭还得等到收获时节。现在就不同了,依托村级合作社为主体,转型发展,让我们增强了发展信心”,宋继根开心地算着村集体经济发展收入帐:“光伏租金4.5万元、果蔬种植业5万元、养鱼+养鹅10万元、瓜蒌12万元、闲置资产处置租金3万元,今年我们村集体收入将突破35万元,明年还将新增红美人桔子种植收入10万元。”

虽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后起之秀,但是东湖村的发展态势,却彰显出了大石乡“百花齐放春满园”生动局面。如今的大石乡,村村有当家产业,稻鹅、稻虾、稻鱼及渔光互补等种养结合、长短结合、线上线下结合多元化产业互补发展优势凸显。棠林村流转土地20余亩建设土鸡养殖基地,年出栏土鸡10万羽,预计今年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西湖村流转土地130亩,打造“瓜蒌+草鹅”种养基地和渔光互补基地,预计今年实现集体经济收益30万元;大明村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发展模式,发展花卉苗木242亩、瓜蒌66亩,年养殖肉鸡6万羽,今年预计能增加集体经济收入32万元……

正如一位乡土诗人描述的一样,“四季花开稻飘香,鱼欢虾跳牛羊壮。村组经济特色鲜,产业兴村富民忙。”

微信图片_20190729092936.jpg

能人引领富民忙

如果说,多元化的产业互补发展谱写了大石乡产业发展新篇的话,那么,能人带动就是谱写大石乡产业兴村富民的最有力的执笔人。

现年43岁的黄继东,在上海艰辛创业有成后,萌生了回乡创实业的愿望。村两委求贤如渴,倾力支持黄继东成立了太湖县黄土地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村两委干部既当宣传员,帮助黄继东做好产业发展群众宣传工作,又当服务员,积极协调土地租赁等事宜。合作社投入资金近400万元,租赁土地1200亩,新建有机蔬菜基地10000平方米,工厂化育秧室600平方米,发展100亩瓜蒌种植、100亩鸭稻共生有机水稻种养基地, 50亩生态散养土鸡场,20亩池塘,50亩葡萄采摘园,建成种养殖一体化生态家庭农场。年产瓜蒌籽近1.5万公斤、有机大米3万公斤、稻田鸭3000羽、土鸡6000万羽、土鹅1000羽、鹅蛋10000枚,年产值达300万元,直接带动农户256户增收,其中贫困户30户,户均增收10000以上。合作社先后荣获“市级示范合作社”“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社”。

像黄继东一样,在四川、广州等地打工创业多年的东湖村女青年徐国枝,因家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顾,2015年回乡创业做家纺5年,产品需求量大,销往全国各地。但是一直缺少厂房,只能东家租、西家借房子生产,不仅消防不安全,而且产量上不去。村两委及时腾出集体用房,供她做裁剪车间,解决了她的燃眉之急,带动了60多留守妇女在家门口上班创收,还照顾了家庭。村委会主任张根阳告诉记者:“村里加大力度支持她,还帮她申报了徽姑娘基地项目,下一步还将建起17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能新增就业40人。留守妇女走下麻将桌、走进车间和基地,不仅能创收,还能维护家庭、社会稳定。

想起回乡创业的选择,如今的徐国枝意气风发,乐呵呵地说:“有村里的关心支持,现在规模也越来越大,所以又开发了地毯等新产品,带动了60多妇女姐妹就业,既能照顾老又能照顾小,去年发人员工资就有160多万元。我现在感觉到这件事情非常有意义,回家创业的路子选对了。”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琼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