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茅善玉:沪剧要多回娘家 跟着百姓需求走

时间:2019-08-21 00:19:58来源:人民网作者:唐平

MAIN201510131509000330684879510.jpg

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谈心中的“精神故乡”(人民网陈苑 摄)

编者按:今年10月15日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一周年,值此之际,人民网文化频道特别推出了“回望文艺工作座谈会一周年—文艺名家话精神故乡”系列访谈。近日,上海沪剧院院长、一级演员茅善玉做客人民网文化访谈。对于习总书记指出的文艺创作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茅善玉也是感同身受。茅善玉称,沪剧本来就是来自人民中间的,今天要再到民间去,“我们完全是为老百姓服务,你们需要什么,我们就来演什么。”

书籍助力 感慨领导人博览群书

在人民网的直播间,茅善玉谈到去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时仍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到习总书记,我觉得他非常亲民。习总书记所谈的一些问题,是当下全社会都能感受到的问题,但他非常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文化的形势,我觉得给了我们很大的影响力。”茅善玉说,习总书记在会上谈感受,包括她在内的艺术家们都在底下用心地记笔记。于她而言,笔记虽然记得不全,但还是把习总书记提出的重要精神都记录了下来。 整理会议笔记,茅善玉感受最大的一点是习总书记给了大家一个很大的号召,让文艺工作者们增强了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文艺座谈会之后的一年里,又相继出台若干文件,近期国务院出台的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更是确立了由政府扶持戏曲事业的方针,把戏曲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升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层面。“戏曲来自于民间,所以我们也要回到民间去。就是把戏还给老百姓,我们感受到政府对文化、对文艺、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就是要为老百姓服务,要为整个社会主义服务。我想老百姓也是当今时代里面我们的一个精神追求吧,要给我们老百姓更多的好的娱乐生活,这也是我们的工作”。茅善玉说。

让茅善玉印象深刻的还包括习总书记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人,“因为我们都经历了差不多的年代,习总书记通过书籍把我们的距离给拉近了。”茅善玉说,因为从小学习,知识面不广,有一位老师曾提醒她,“你要让自己成长,以后你的拼,不是拼嗓子,而是拼你的文化底蕴和内心。要看你的知识面和文化程度。他说你唯一的办法,只能自己读书,自学。”多年的从艺道路,茅善玉深切地感知,书籍是唯一可以给人力量的东西,要活到老学到老。

大事发声 沪剧与城市和时代同步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曾深切地勉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对于茅善玉以及她所在的上海沪剧院而言,在重要的时节节点讲好一出中国故事则是一项传统。“我们沪剧人有一个传统,就是国家一个大的事件里面,一个大的时间节点上面,沪剧永远会有自己的声音。”

2014年是甲午年,120年前的甲午中日海战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以复加的深重灾难。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站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上海沪剧院当年排演了新剧《邓世昌》。“我们想通过《邓世昌》这部戏让大家感受到我们民族英雄和民族气节,民族英雄是不能忘的,是值得我们永远缅怀的。和平是人类永远的命题,中国人也爱好和平,但是真的有来犯的侵略者的时候,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茅善玉带领她的团队以此来纪念历史,缅怀民族英雄。

今年正值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上海沪剧院又将推出《红灯记》和《芦荡火种》两部原创沪剧,并连同《邓世昌》一起在8月底到9月3日进行展演。“8月13日,我们会和上海徐汇区宣传部合作,在徐霞客公园搞一个展览。我们有很多的戏,包括以前的《星星之火》都是讲的‘八一三’淞沪战役主题。最近我们又在创作一部戏叫作《上海往事》,也是抗战主题的。到时候一定会吸引很多观众,让他们知道,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的沪剧也要纪念这个日子”。茅善玉一口气说出了今年的一连串大项目,从她的话语表达里,我们能感受到沪剧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与城市同行,和时代同步。

扎根人民 回娘家进社区开训练营

沪剧这个剧种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两百年的历史,它根植于上海这块土地,它的每一步都在市民的目睹下走来,它的每一个举手投足也与市民文化息息相关。据茅善玉介绍,沪剧以前的特色就叫说新闻、唱新闻,“沪剧力图反映周边的人和事。沪剧的从艺人员可能在一两个礼拜,就把身边的新闻编成戏来演出了,它的速度特别快。”可以说,沪剧有着先天性“接地气”的文化基因。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曾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在贴近性方面,沪剧有着先天优势,但对于茅善玉和她的沪剧院而言,丝毫容不得因沾沾自喜而停下脚步。今年2月28日至3月7日,首届上海沪剧艺术节在奉贤举行,这也是上海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沪剧节日。谈到这次沪剧节,茅善玉也是颇有感触,她认为这无异于沪剧的一次“回娘家”。“我们到奉贤去,老百姓欢迎地不得了,大街小巷都是人群,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都是老百姓站在那欢迎的。我们沪剧界的所有的这些名家和青年演员,都去了很多的地方。到社区、学校、敬老院、小礼堂,可以说和观众完全是零距离的互动。沪剧本来就是来自人民中间的,今天我们再到民间去,真是接地气了。我们在这个节上也不评奖,完全是为老百姓服务,你们需要什么,我们就来演什么。”茅善玉笑言,这次“回娘家”给了沪剧人一个很大的力量,那就是老百姓是喜欢的沪剧的,老百姓是希望沪剧常来的。今年年底,第二届沪剧艺术节也将展开。

茅善玉还介绍称,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沪剧,让沪剧永葆青春的活力,现在沪剧每年都有很多的计划。“比如说在培养年轻人方面,我们会走进校园,和教育合作。我们还会进社区,那更是全民普及。现在沪剧也有训练营,在这个过程中教小孩子们沪剧的唱腔,慢慢地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这颗种子”。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王获羽
标签艺术 名家    

茅善玉:沪剧要多回娘家 跟着百姓需求走

时间:2019-08-21 00:19:58

来源:人民网

作者:唐平

MAIN201510131509000330684879510.jpg

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谈心中的“精神故乡”(人民网陈苑 摄)

编者按:今年10月15日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一周年,值此之际,人民网文化频道特别推出了“回望文艺工作座谈会一周年—文艺名家话精神故乡”系列访谈。近日,上海沪剧院院长、一级演员茅善玉做客人民网文化访谈。对于习总书记指出的文艺创作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茅善玉也是感同身受。茅善玉称,沪剧本来就是来自人民中间的,今天要再到民间去,“我们完全是为老百姓服务,你们需要什么,我们就来演什么。”

书籍助力 感慨领导人博览群书

在人民网的直播间,茅善玉谈到去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时仍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到习总书记,我觉得他非常亲民。习总书记所谈的一些问题,是当下全社会都能感受到的问题,但他非常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文化的形势,我觉得给了我们很大的影响力。”茅善玉说,习总书记在会上谈感受,包括她在内的艺术家们都在底下用心地记笔记。于她而言,笔记虽然记得不全,但还是把习总书记提出的重要精神都记录了下来。 整理会议笔记,茅善玉感受最大的一点是习总书记给了大家一个很大的号召,让文艺工作者们增强了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文艺座谈会之后的一年里,又相继出台若干文件,近期国务院出台的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更是确立了由政府扶持戏曲事业的方针,把戏曲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升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层面。“戏曲来自于民间,所以我们也要回到民间去。就是把戏还给老百姓,我们感受到政府对文化、对文艺、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就是要为老百姓服务,要为整个社会主义服务。我想老百姓也是当今时代里面我们的一个精神追求吧,要给我们老百姓更多的好的娱乐生活,这也是我们的工作”。茅善玉说。

让茅善玉印象深刻的还包括习总书记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人,“因为我们都经历了差不多的年代,习总书记通过书籍把我们的距离给拉近了。”茅善玉说,因为从小学习,知识面不广,有一位老师曾提醒她,“你要让自己成长,以后你的拼,不是拼嗓子,而是拼你的文化底蕴和内心。要看你的知识面和文化程度。他说你唯一的办法,只能自己读书,自学。”多年的从艺道路,茅善玉深切地感知,书籍是唯一可以给人力量的东西,要活到老学到老。

大事发声 沪剧与城市和时代同步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曾深切地勉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对于茅善玉以及她所在的上海沪剧院而言,在重要的时节节点讲好一出中国故事则是一项传统。“我们沪剧人有一个传统,就是国家一个大的事件里面,一个大的时间节点上面,沪剧永远会有自己的声音。”

2014年是甲午年,120年前的甲午中日海战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以复加的深重灾难。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站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上海沪剧院当年排演了新剧《邓世昌》。“我们想通过《邓世昌》这部戏让大家感受到我们民族英雄和民族气节,民族英雄是不能忘的,是值得我们永远缅怀的。和平是人类永远的命题,中国人也爱好和平,但是真的有来犯的侵略者的时候,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茅善玉带领她的团队以此来纪念历史,缅怀民族英雄。

今年正值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上海沪剧院又将推出《红灯记》和《芦荡火种》两部原创沪剧,并连同《邓世昌》一起在8月底到9月3日进行展演。“8月13日,我们会和上海徐汇区宣传部合作,在徐霞客公园搞一个展览。我们有很多的戏,包括以前的《星星之火》都是讲的‘八一三’淞沪战役主题。最近我们又在创作一部戏叫作《上海往事》,也是抗战主题的。到时候一定会吸引很多观众,让他们知道,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的沪剧也要纪念这个日子”。茅善玉一口气说出了今年的一连串大项目,从她的话语表达里,我们能感受到沪剧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与城市同行,和时代同步。

扎根人民 回娘家进社区开训练营

沪剧这个剧种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两百年的历史,它根植于上海这块土地,它的每一步都在市民的目睹下走来,它的每一个举手投足也与市民文化息息相关。据茅善玉介绍,沪剧以前的特色就叫说新闻、唱新闻,“沪剧力图反映周边的人和事。沪剧的从艺人员可能在一两个礼拜,就把身边的新闻编成戏来演出了,它的速度特别快。”可以说,沪剧有着先天性“接地气”的文化基因。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曾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在贴近性方面,沪剧有着先天优势,但对于茅善玉和她的沪剧院而言,丝毫容不得因沾沾自喜而停下脚步。今年2月28日至3月7日,首届上海沪剧艺术节在奉贤举行,这也是上海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沪剧节日。谈到这次沪剧节,茅善玉也是颇有感触,她认为这无异于沪剧的一次“回娘家”。“我们到奉贤去,老百姓欢迎地不得了,大街小巷都是人群,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都是老百姓站在那欢迎的。我们沪剧界的所有的这些名家和青年演员,都去了很多的地方。到社区、学校、敬老院、小礼堂,可以说和观众完全是零距离的互动。沪剧本来就是来自人民中间的,今天我们再到民间去,真是接地气了。我们在这个节上也不评奖,完全是为老百姓服务,你们需要什么,我们就来演什么。”茅善玉笑言,这次“回娘家”给了沪剧人一个很大的力量,那就是老百姓是喜欢的沪剧的,老百姓是希望沪剧常来的。今年年底,第二届沪剧艺术节也将展开。

茅善玉还介绍称,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沪剧,让沪剧永葆青春的活力,现在沪剧每年都有很多的计划。“比如说在培养年轻人方面,我们会走进校园,和教育合作。我们还会进社区,那更是全民普及。现在沪剧也有训练营,在这个过程中教小孩子们沪剧的唱腔,慢慢地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这颗种子”。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王获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