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生活就刻在了石头上 ——读余继平《遵义地区石刻艺术》

时间:2024-03-30 23:32:34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文/郭 静

余继平是教师。这是本职。他喜欢专研。

在课堂上教书育人、传道授业。其余时间,索性畅快地知行合一。走很多的地方,见很多的人,翻很多的书,看很多的古迹,写很多很多的文字。

就像一名剑客。剑客是一人、一马、一剑、一壶酒、一江湖;而他是一伞、一纸、一笔、一脚印、一平生。我始终觉得,这是余老师的宿命。 

一念动心,万般皆因执念

2012年秋,一次踏勘考察,遵义政协文史委谢爱临先生邀其撰写遵义地区文化有关著作。有感于遵义历史文化研究重视,并念于乌江流域一衣带水,始终,一个承诺持续了十年。2024年春,贵州省遵义市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员会编《遵义地区石刻艺术》(余继平著 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新年礼物,也是作者对民间文化的一次礼敬。

很长时间以来,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敬重,对民间文化有着朴素的执念。喜欢剪纸、年画、蜡染民间美术,敬佩坚守传统的手艺人,大师课堂进校园,培养学生开发创意文创,用文字书写五千年中华文明,开“余继平行走民间文艺”视频号传播传统文化魅力。民间艺术是生活的艺术,民间艺术的创造者和所有者就是与生活同行的每一个人。

看着千百年来祖先生活的样子,记录中国人基因里的记忆,那是一种黏的感觉。

读完《遵义地区石刻艺术》,要么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要么做一个纯粹的欣赏者。在这部书中,余老师风趣幽默,还熟门熟路。他会把沿路的碑刻艺术告诉你,顺便把里面的故事讲给你听。他是一个地道的民间文艺家和研究者,更是一个民间文化的追随者和传播者。 

总是坚持,偕与文化同行

我以为作者的日常,是好奇遇见猫。

田野是生活的现场。动态、多元、不确定。近三十年来,作者的每一次在场,都是一次通向遥远过去的旅程,是与古迹的对视,也是现实的约会。

石刻艺术是文化的载体,是历史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份。它既是平面艺术,也是线性艺术,一头连着今天生活,另一头重复着时空记忆。 QQ截图20240330233242.png

《遵义地区石刻艺术》,共九章,67万字。十年来,作者以考察为主,写了建筑、墓葬、摩崖、牌坊、桥梁、器具等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石刻艺术,内容涉及书法、景观、题记、文告、乡规、民约等,形成了黔北地区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人文风貌与生活民俗,反映了不同时代政治经济制度、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

笔者以为,《遵义地区石刻艺术》呈现以下几个特点:①学术严谨、治学严肃。作者以文献学、图像学、社会学、民族学、考古学、美术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方法,查阅文献资料书籍论文上百部(篇),运用图表分析(比如祠庙统计表、建制变迁表、古桥梁一览表),数据详实精确,分门类对遵义地区地上地下石刻艺术类型、分布及艺术特征、图像特点和文化价值进行了系统考察。②地域流变、文化溯源。通过大量实测和研究阐释,探明遵义石刻艺术演变历史,探讨了石刻艺术与文化传播,具有文明流变的溯源意义。其中涉及到的参考书目,如《原始文化》《中国民俗学》《中国文化史导论》《周易译注》《民族审美文化》等都值得读者阅读。③小处着眼,大处抒写。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全系。从石刻造物、造艺着眼,抒写美妙的石刻艺术语言和艺术风骨。汉画砖、抱鼓石、牌楼、规约碑、泰山石敢当、字库塔、碑帽、柱础、门槛、太平缸,图文并茂,细节清晰,读来趣味颇丰。④工具教材、实用图书。即使小白也不怕。石雕的技法:线刻、浮雕、透雕、圆雕、镂雕;石雕的题材:人物、动植物、几何纹样、文字装饰、博古杂宝;民居石质的构件:柱础、门窗、檐坎、栏杆、石阶;还有骑楼、寺庙、聚落,作者一一揭开生活的面纱,与你分享如何欣赏精美石刻。

作者通过对遵义石刻艺术的叙述铺陈,重在和读者一起探讨了四个问题:①以石刻为契,进行代表性民间艺术研究。探讨艺术造物样态,如何与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以及文化艺术的自身传播轨迹。②以文化生态的角度研究艺术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穿越时光长河,如何和谐地相处?③地域文化的传播与融合。遵义石刻物象体现出来的对中原文化、蜀地文化、秦巴文化的吸收借鉴,其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显示出地域文化的交往、双向交流和民族融合由来已久。④文化遗产资源如何保护、利用及发展问题。提出保护遵义地区石刻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建议。 

即使独行,也不感到孤独

在黔北,作者走过阡陌街巷、羊肠小道;查找古今文献、经石志录;翻阅文集笔记、族谱典藏;见过村夫渔人、歌师匠人;对话专家学者、传承艺人。大部份时间,都是一个人。        QQ截图20240330233310.png

我以为这30年来,是余继平自我追寻的30年。是寻找自身社交属性的30年。是灵魂与身体朴素结合的30年。更是内心充盈的30年。每一天,在路上,都有安顿人心的力量。每一块碑刻都是一个故事,每一座石桥都住着一村人家。那是文化和享受文化的力量。记录是历史的,感受是自己的。在走近、触摸与探究中找到乐趣,独行者终究是幸福的。即使没有掌声与鲜花,也会感到充实并快乐。就像余老师自己所说“其实天气的冷暖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在贵州行走途中,不会感到累,不会感到冷,也不会感到孤单。 

唯有热爱,能抵岁月漫长

数十载以来,求学、教书、调研、出书。余继平所有的步履匆匆,缘自内心的执着。有一些是感动与渴望,有一些是收获与积淀,还有一些是责任与使命,但终归是热爱。

对民间美术的痴迷,对碑刻艺术的喜欢,对民间文化的热爱,说到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明的礼敬和继承。

很久以来,余继平做得最多的事,是对乌江流域长期性的田野考察,着力进行区域民族民间文艺研究模式创新,并硕果累累。《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概论》《乌江流域特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辰河高腔》《乌江流域民族民间手工艺文化研究》《色彩构成》。其中《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这是民间文艺领域专业最高奖项。         QQ截图20240330233327.png

接下来,作者正在筹划《重庆地区的石刻艺术》。而重庆的汉阙、重庆的古桥;川渝地区的石刻艺术、清代牌坊和荔枝道,包括沿线的传统民居、传统村落和相关非遗文化遗产的活化都是值得探讨的课题。要走的路的还有很多。他说,即使不知道答案,即使不清楚前路,仍会选择做认为最值得的事。时间无形,会被记录;此生有尽,却乐无尽。

结语

《遵义地区石刻艺术》的作者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见了很多人,历了若干事。却,知世故,不世故。

《遵义地区石刻艺术》值得一看。(作者系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干事)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文化振兴    

生活就刻在了石头上 ——读余继平《遵义地区石刻艺术》

时间:2024-03-30 23:32:34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文/郭 静

余继平是教师。这是本职。他喜欢专研。

在课堂上教书育人、传道授业。其余时间,索性畅快地知行合一。走很多的地方,见很多的人,翻很多的书,看很多的古迹,写很多很多的文字。

就像一名剑客。剑客是一人、一马、一剑、一壶酒、一江湖;而他是一伞、一纸、一笔、一脚印、一平生。我始终觉得,这是余老师的宿命。 

一念动心,万般皆因执念

2012年秋,一次踏勘考察,遵义政协文史委谢爱临先生邀其撰写遵义地区文化有关著作。有感于遵义历史文化研究重视,并念于乌江流域一衣带水,始终,一个承诺持续了十年。2024年春,贵州省遵义市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员会编《遵义地区石刻艺术》(余继平著 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新年礼物,也是作者对民间文化的一次礼敬。

很长时间以来,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敬重,对民间文化有着朴素的执念。喜欢剪纸、年画、蜡染民间美术,敬佩坚守传统的手艺人,大师课堂进校园,培养学生开发创意文创,用文字书写五千年中华文明,开“余继平行走民间文艺”视频号传播传统文化魅力。民间艺术是生活的艺术,民间艺术的创造者和所有者就是与生活同行的每一个人。

看着千百年来祖先生活的样子,记录中国人基因里的记忆,那是一种黏的感觉。

读完《遵义地区石刻艺术》,要么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要么做一个纯粹的欣赏者。在这部书中,余老师风趣幽默,还熟门熟路。他会把沿路的碑刻艺术告诉你,顺便把里面的故事讲给你听。他是一个地道的民间文艺家和研究者,更是一个民间文化的追随者和传播者。 

总是坚持,偕与文化同行

我以为作者的日常,是好奇遇见猫。

田野是生活的现场。动态、多元、不确定。近三十年来,作者的每一次在场,都是一次通向遥远过去的旅程,是与古迹的对视,也是现实的约会。

石刻艺术是文化的载体,是历史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份。它既是平面艺术,也是线性艺术,一头连着今天生活,另一头重复着时空记忆。 QQ截图20240330233242.png

《遵义地区石刻艺术》,共九章,67万字。十年来,作者以考察为主,写了建筑、墓葬、摩崖、牌坊、桥梁、器具等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石刻艺术,内容涉及书法、景观、题记、文告、乡规、民约等,形成了黔北地区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人文风貌与生活民俗,反映了不同时代政治经济制度、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

笔者以为,《遵义地区石刻艺术》呈现以下几个特点:①学术严谨、治学严肃。作者以文献学、图像学、社会学、民族学、考古学、美术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方法,查阅文献资料书籍论文上百部(篇),运用图表分析(比如祠庙统计表、建制变迁表、古桥梁一览表),数据详实精确,分门类对遵义地区地上地下石刻艺术类型、分布及艺术特征、图像特点和文化价值进行了系统考察。②地域流变、文化溯源。通过大量实测和研究阐释,探明遵义石刻艺术演变历史,探讨了石刻艺术与文化传播,具有文明流变的溯源意义。其中涉及到的参考书目,如《原始文化》《中国民俗学》《中国文化史导论》《周易译注》《民族审美文化》等都值得读者阅读。③小处着眼,大处抒写。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全系。从石刻造物、造艺着眼,抒写美妙的石刻艺术语言和艺术风骨。汉画砖、抱鼓石、牌楼、规约碑、泰山石敢当、字库塔、碑帽、柱础、门槛、太平缸,图文并茂,细节清晰,读来趣味颇丰。④工具教材、实用图书。即使小白也不怕。石雕的技法:线刻、浮雕、透雕、圆雕、镂雕;石雕的题材:人物、动植物、几何纹样、文字装饰、博古杂宝;民居石质的构件:柱础、门窗、檐坎、栏杆、石阶;还有骑楼、寺庙、聚落,作者一一揭开生活的面纱,与你分享如何欣赏精美石刻。

作者通过对遵义石刻艺术的叙述铺陈,重在和读者一起探讨了四个问题:①以石刻为契,进行代表性民间艺术研究。探讨艺术造物样态,如何与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以及文化艺术的自身传播轨迹。②以文化生态的角度研究艺术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穿越时光长河,如何和谐地相处?③地域文化的传播与融合。遵义石刻物象体现出来的对中原文化、蜀地文化、秦巴文化的吸收借鉴,其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显示出地域文化的交往、双向交流和民族融合由来已久。④文化遗产资源如何保护、利用及发展问题。提出保护遵义地区石刻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建议。 

即使独行,也不感到孤独

在黔北,作者走过阡陌街巷、羊肠小道;查找古今文献、经石志录;翻阅文集笔记、族谱典藏;见过村夫渔人、歌师匠人;对话专家学者、传承艺人。大部份时间,都是一个人。        QQ截图20240330233310.png

我以为这30年来,是余继平自我追寻的30年。是寻找自身社交属性的30年。是灵魂与身体朴素结合的30年。更是内心充盈的30年。每一天,在路上,都有安顿人心的力量。每一块碑刻都是一个故事,每一座石桥都住着一村人家。那是文化和享受文化的力量。记录是历史的,感受是自己的。在走近、触摸与探究中找到乐趣,独行者终究是幸福的。即使没有掌声与鲜花,也会感到充实并快乐。就像余老师自己所说“其实天气的冷暖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在贵州行走途中,不会感到累,不会感到冷,也不会感到孤单。 

唯有热爱,能抵岁月漫长

数十载以来,求学、教书、调研、出书。余继平所有的步履匆匆,缘自内心的执着。有一些是感动与渴望,有一些是收获与积淀,还有一些是责任与使命,但终归是热爱。

对民间美术的痴迷,对碑刻艺术的喜欢,对民间文化的热爱,说到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明的礼敬和继承。

很久以来,余继平做得最多的事,是对乌江流域长期性的田野考察,着力进行区域民族民间文艺研究模式创新,并硕果累累。《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概论》《乌江流域特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辰河高腔》《乌江流域民族民间手工艺文化研究》《色彩构成》。其中《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这是民间文艺领域专业最高奖项。         QQ截图20240330233327.png

接下来,作者正在筹划《重庆地区的石刻艺术》。而重庆的汉阙、重庆的古桥;川渝地区的石刻艺术、清代牌坊和荔枝道,包括沿线的传统民居、传统村落和相关非遗文化遗产的活化都是值得探讨的课题。要走的路的还有很多。他说,即使不知道答案,即使不清楚前路,仍会选择做认为最值得的事。时间无形,会被记录;此生有尽,却乐无尽。

结语

《遵义地区石刻艺术》的作者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见了很多人,历了若干事。却,知世故,不世故。

《遵义地区石刻艺术》值得一看。(作者系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干事)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