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以人情之暖 制度之基 破贫困之冰——中国扶贫的甘南样本(中)

时间:2020-06-02 11:38:00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宋广辉

微信图片_20200602121642.png

2020年4月20日,黑龙江多地“断崖式”降温。甘南县党员干部帮助农民除雪。(甘南县委宣传部供图)

三九隆冬,东北零下20多度,摩托车往返骑行160公里。寒风刺骨,冰雪路面。回家必定走夜路,头盔里全是冰碴……甘南县东阳镇东发村驻村工作队队长于树杉经常这样出行,他网购了摩托车防滑链,雪路面效果好,但冰路面滑得更厉害,后来又自己改装焊上100多个钢钉防滑,每次往返扶贫,都要滑倒十几次。曾经有一次滑倒严重摔伤,左臂肘部的大伤疤至今犹在。

于树杉是甘南县1313名扶贫责任人中的一员,他们每人都要结对帮扶三至五个农村贫困户。走村入户、访贫问苦,夏战酷暑、冬迎风雪,这是扶贫干部工作的常态,也考验着他们自身的心理和意志。各级政府的惠民政策,通过工作压力的层层传导,经由一线干部的奔波劳碌,最终在贫困农户身上落实。甘南县,在全国扶贫攻坚的东北战场上表现突出,名列黑龙江省第一批脱贫摘帽县。

甘南县委书记丁泉宁是全县扶贫第一责任人,在他看来,甘南的自然资源禀赋在全国各地的贫困县中并不是最差的,但大家所面临的人心攻坚的难度是一样的。经过几年来的奋斗苦干,在扶贫台账的财务数字之外,甘南县干部群众收获了无价的精神财富,这是写在坚实大地上的最珍贵的财富。

建立信任,是扶贫攻坚的前提

“你们扶贫有什么用?是我缺豆油给你们打电话就给啊,还是我缺钱给你们打电话就给啊?”

“随时要豆油要钱还真不给,我们是政策扶贫,跟着国家政策走,你符合什么政策就落实什么政策。如果你有特殊困难,我们个人再想办法帮扶。”

“你们这些干部不咋地,好政策也会被你们截留缩水,能给几个钱啊?”

“老哥你别这么说,如果干部没好人,我们中国不会取得这么好的建设成绩。个别干部不好,不能否定全部干部。你看,扶贫政策都贴到你家墙上了,谁敢截留……”

在扶贫干部于树杉和贫困户之间,有这样一段经典的对话。经过一番耐心的促膝长谈,有严重对立情绪的贫困户赵希厚,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愤懑:“这么多年,没有干部到我家这么详细地解答政策,耽误你一下午,受累了,我心敞亮了。谁不想过好日子,今后你咋说我就咋干!”

和帮扶对象之间建立信任,是扶贫攻坚的前提。自2016年初黑龙江全省响应中央号召,吹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之后,在甘南县有109个扶贫工作队进入农村,其中省市选派10个,县里又成立99个工作队,一共245名驻村干部,实现了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全派驻。最辛苦的是贫困村驻村工作队,每周至少五天四夜吃住在村,这样的工作状态,保证了他们与村民之间常态化的近距离接触。为了赢得了贫困群众的信任,甘南县扶贫干部常态化开展“N个1”帮扶活动,帮扶责任人通过打扫一次卫生、参与一次农活、开展一次体检、进行一次认购、解决一件难事、增加一笔收入等看似细微的“小事”,来拉近心灵的距离。

黑龙江省龙江银行员工李彦奎,作为扶贫工作队员进驻进甘南县宝山乡得胜村之后,经常整月不回家,长期忍耐不见亲人的孤独。李彦奎有位孤独感更强的帮扶对象叫刘汉青,住在年久失修、漏雨透风的一间小房里,形单影只,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生活艰难。他不仅对村干部有怨言,也跟多位村民吵过架,很少有人愿意到他跟前。为了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李彦奎像亲儿子一样,想办法照顾老人的衣食住行,还帮助种菜好让老人吃上新鲜绿色的蔬菜。两个多月的努力终于换来老人的转变,有一天他紧紧拉住李彦奎的手:“我经历了太多人情冷暖,心都凉了,不相信任何人。我暗中对你进行了观察,没想到你是真心帮我。”李彦奎以派出单位出资维修房屋为契机,与村两委共同研究决定,旧村部维修完工后留一间条件好的屋子给老人居住。他还经常陪老人散步、看电视、听二人转、拉二胡,耐心宣讲扶贫政策,劝慰老人以积极、开明、平和的心态处世。不知不觉间,刘汉青老人变了,不再像过去那样面色阴沉、爱发脾气,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人们再听不到他与村干部、村民的争吵声,有时候刘汉青还替李彦奎说话:“老李他们也挺难,咱就别再出难题了”。2018年底,李彦奎因公出差多日未归,老人以为他撤回单位不再驻村了,言语之间一度泣不成声。

微信图片_20200602121646.png

2019年5月11日,甘南县职教中心学校组织帮扶责任人到东阳镇东胜村开展“实施N个1,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主题党日实践活动。(甘南县委宣传部供图)

甘南县委党史研究室干部迟芳艳,来自一个没车、没钱、没补贴的“清水衙门”,每次下乡都蹭其他单位的车。有人曾劝她“下乡扶贫随大溜儿,按部就班就行,做太多事,贫困户赖上没完。”看到自己结对帮扶的5户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后,她心里升起的对老弱病残的同情心,就再也放不下。贫困户郑成河的老母亲刘金凤已经78岁,有脑梗后遗症和糖尿病,看病花了不少钱。一开始,郑成河把迟芳艳当成下乡镀金的干部冷眼相看,当迟芳艳带着郑成河到县人民医院查找、复印其母病例,又到医保局咨询慢性病门诊报销政策和报销比例,把可以报销门诊医药费的好消息告诉他之后,郑成河心里的坚冰被融化了:“原以为你是走走形式,没成想你是真心帮我呀,从今以后,你就是我的亲老妹了!”

2019年年初,刘金凤大娘意外摔倒造成粉碎性骨折,迟芳艳不顾严寒,天天跑保险公司,奔走多日终于办完手续。然而老人卧床不能亲自到银行办银行卡,保险理赔费用无法领回,迟芳艳求遍了许多家银行,都被拒绝特事特办。后来建设银行甘南县支行一位沈姓领导见她大冬天跑来跑去确实不容易,便开着私家车下乡上门服务,为刘金凤老人开具了银行卡,事后对迟芳艳说:“是你的善行善举感动了我,全国的扶贫干部如果都像你,何愁脱不了贫。”

2019年8月东阳镇爆发水灾,时年53岁的于树杉领着驻村工作队积极参与抗洪抢险救灾,还冲在一线爬梯子上房顶,为11户贫困户抢修漏雨房屋。80多岁的贫困户朱占财说:“看你也不年轻,还为我上房修理房屋,真是好干部。你们这么辛苦,我实在过意不去。以后房子有小毛病我也不说了,不让你们辛苦了……”

微信图片_20200602121651.png

2019年8月,甘南县遭受持续暴雨侵袭,干群合力抢险救灾。(甘南县委宣传部供图)

像于树杉、李彦奎、迟芳艳这样的扶贫干部,还有很多很多,每个人身上,都有半天讲不完的感人故事。甘南县委书记丁泉宁说,正是广大扶贫干部真正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真正以为人民服务的姿态出现在贫困群众面前,真正把贫困群众当朋友、当亲人,以心换心,以诚换诚,才让贫困群众相信扶贫不是走过场,相信扶贫干部不是来镀金作秀。这种宝贵的信任,为各级政府惠民政策的落实,为甘南县一系列扶贫动作的开展,提供了工作环境最宝贵的“人和”。

树起信心,是精神扶贫的要义

在每周的入户走访中,县政协帮扶干部郑海燕发现不少贫困户安于现状、缺乏信心,不敢尝试。她觉得这种“软贫困”比“硬贫困”更可怕。比如吴某一家三口年纪都不大,但身体都有疾病,对前途缺乏信心,张嘴就说“我们这样的,国家得管管呀,啥也干不了呀!”但郑海燕发现这家人有个优点就是卫生好。她每次都真心称赞他家干净,鼓励他们向前看,还推荐参加县里文明之星的评选,他家后来被评上了甘南县“整洁之星”。鼓励是治疗信心缺失的良药。如今吴某一家已经突破畏难心理,借钱购买了三十只羊,实现了多年的养羊致富梦想。

“我们这里冬天寒冷漫长,冰天雪地,极少数好吃懒做的人连炕都不愿下,连手都不愿伸,标准的因懒致贫。经过摸底统计,我们县懒人并不多,绝大多数贫困户是因病、因残致贫,多年的贫困让他们意志消沉,但大家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甘南县委副书记吴寒说,精神扶贫是扶贫攻坚中最重要的一环,毕竟内因才是一切事物的决定性因素。扶贫干部的努力,让贫困群众看到了希望,他们相信共产党,相信政府,但有些人并不相信自己,甚至还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这就需要唤醒他们的信心,让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力量,一样可以创造幸福的生活。

曾几何时,西部某省份贫困户吃掉“扶贫羊”的新闻震惊全国。甘南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对此现象进行研究讨论,认为这一极端案例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地方干部制订的扶贫方案有硬伤,被帮扶的群众对养羊的前景缺乏信心,因此扶贫方案一定要切合实际、科学制订。基于这一共识,甘南县要求每一个基层干部都要做扶贫工作的宣讲解说员,让贫困群众对党的精准扶贫政策产生信心,对自己脱贫的道路产生信心。全体驻村工作队以及村委会班子成员开展了深入的调研,让贫困户自己分析致贫原因,结合惠民政策,共同寻找脱贫方法,制定脱贫计划,在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建立帮扶计划。

微信图片_20200602121657.png

2019年8月,甘南县用无人机作业,进行水稻稻瘟病防治。(甘南县委宣传部供图)

中兴乡中四村的贫困户李金才,享受到扶贫政策的实惠之后,鼓足了生活的干劲。年轻时张金才因为意外摔伤颈椎,医治不及时落下残疾。得知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以享受无息贷款政策后,他将自家的26.5亩土地流转出去,用贷款又购买了做豆腐的设备,利用自己做豆腐的手艺建起了豆腐坊。行动不便,就一点点挪动,每块重达50斤的压豆腐石,他都要自己搬,从不用别人帮忙,就是为了咬着牙活出个样来。由于手艺好,豆腐又采用传统方法制作,“久煮不烂,久煮不空”,一开始两天做一次豆腐,现在一天一次还供不应求。李金才家还用扶贫无息贷款买了三头母猪,豆渣当猪饲料,节省成本,为家庭增加了不少收入,夫妻二人靠着勤劳的双手,在2017年末就实现了自主脱贫。

在脱贫攻坚的决胜时期,甘南干部群众评选出不少像李金才这样的“自强之星”,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带动更多的贫困户生起自立自强的信心。甘南镇光辉村的贫困户刘彦飞,15岁患上风湿性关节炎干不了重活,哥哥因食道癌去世后,他和母亲相依为命。一辆电动三轮车、一个大喇叭,刘彦飞硬是靠收废品还清了给母亲和哥哥看病欠下的所有债务。“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不能寒了当初帮助过我的乡亲们的心。做人要有志气,我也不能让帮助过我的干部们失望。”刘彦飞说,如果没有扶贫的好政策,没有帮扶干部们给予的鼓励,没有产业带动扶贫的分红,他不可能这么快脱贫,尤其是享受到县里实施的防贫保险等政策以后,他对未来的生活更有信心了。

微信图片_20200602121702.png

巨宝镇红旗村第一书记张立伟走访贫困户。(甘南县委宣传部供图)

坚定信念,是乡村振兴的动力

在甘南县,有心气、有追求的贫困户并不少,他们无论多么艰难,都要努力活出品味和尊严。走进宝山乡得胜村贫困户贾喜家,就像走进了花园,两间灰墙蓝瓦彩钢房,玻璃窗洁净透亮,房前左右种的玫瑰和庭院里的芍药,花团锦蔟。贾喜夫妇都有脑梗后遗症,妻子还有高血压和风湿病,二人不能下地种田,但牢记“贫家勤扫地,贫女勤梳头”的道理,把家里操持得干净温馨,也被评为甘南县“整洁之星”,广受乡亲们赞叹。他们靠着土地流转的收入,基本衣食住行都有了保障,如今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发展庭院经济,在小院里种植中药,又拓宽了收入来源。贾喜家日子越过越殷实,小院越来越漂亮,不仅让许多贫困户对扶贫脱贫充满了信心,也让乡亲们对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坚定了信念。

查哈阳乡曙光村村民李艳菊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丈夫早年病故,她与儿子相依为命,母子都患有慢性病,治病欠债几万元,家中土地无力耕种,仅靠出租土地勉强维持生活。2016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后,帮扶责任人、村支书吴刚经常到其家中走访,和她沟通思想,研究脱贫对策,最终确定了耕种自家土地,种植水稻脱贫致富的思路。吴刚帮助购买农资、协调扶贫贷款,并与驻村工作队高级农艺师赵文双全程跟踪服务。功夫不负有心人,秋季水稻喜获丰收,当年就实现了脱贫。之后三年,村里的帮扶一如既往,每年都协调贷款三四万元不等,用于发展生产。有了坚定的致富信念做精神支撑,李艳菊和儿子通过努力奋斗变成了县里的“脱贫明星”,家庭人均纯收入连年稳步增长,2019年已经接近一万元。

经过这场扶贫攻坚,许多基层干部也对未来的农村发展充满了信心,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道路坚定了信念。巨宝镇红旗村第一书记张立伟最早在县委组织部工作,2016年9月作为长山乡新生村第一书记带领扶贫工作队接替前面一批驻村干部,两年后结束驻村,调任巨宝镇人大工作,2019年6月又担任了巨宝镇红旗村的第一书记。两度驻村的工作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党对农村工作的重视、对基层贫困群众的挂念。同时,他也深切感受到干群一心发挥出来的凝聚力。村里修路的时候,在扶贫干部的号召之下,村民们积极担任施工质量的义务监督员,对公路宽度、水泥标号、拐角弧度盯得非常仔细。村两委研究制订的发展湖羊养殖的增收方案,也得到了村民的积极支持。

微信图片_20200602121707.png

2020年5月17日,甘南县甘南镇万亩中草药规模种植示范基地,播种机在田间进行玉米套种工作。(甘南县委宣传部供图)

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2018年甘南县通过验收脱贫摘帽后,全县扶贫工作持续用力,为了乡村振兴继续攻坚。2019年开春后,宝山乡长吉岗村驻村第一书记马海军积极联系益康园牧业公司在村里建设肉猪养殖合作社,还带领全村贫困家庭采取保底加分红的方式建立养羊合作社。甘南镇边疆村第一书记景权带领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共同努力,促使77户贫困户栽种桑椹2640棵,成立产业种植合作社。2019年8月31日,在兴隆乡双龙驻村第一书记蔡忠学的精心策划下,双龙村成功举办了“粘玉米采摘节”,促成企业收购粘玉米50万穗的订单,为双龙村发展庭院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甘南县委书记丁泉宁说,扶贫攻坚,对全县党员干部来讲,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道必答考题,也是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一场初心教育。通过扶贫攻坚,甘南凝聚了民心,提振了民心,锻炼了一支能打硬仗、信念坚定的干部队伍,甘南这片沃土一定会更加富饶,更加美丽。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媒体关注    
部委省市

以人情之暖 制度之基 破贫困之冰——中国扶贫的甘南样本(中)

时间:2020-06-02 11:38:00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宋广辉

微信图片_20200602121642.png

2020年4月20日,黑龙江多地“断崖式”降温。甘南县党员干部帮助农民除雪。(甘南县委宣传部供图)

三九隆冬,东北零下20多度,摩托车往返骑行160公里。寒风刺骨,冰雪路面。回家必定走夜路,头盔里全是冰碴……甘南县东阳镇东发村驻村工作队队长于树杉经常这样出行,他网购了摩托车防滑链,雪路面效果好,但冰路面滑得更厉害,后来又自己改装焊上100多个钢钉防滑,每次往返扶贫,都要滑倒十几次。曾经有一次滑倒严重摔伤,左臂肘部的大伤疤至今犹在。

于树杉是甘南县1313名扶贫责任人中的一员,他们每人都要结对帮扶三至五个农村贫困户。走村入户、访贫问苦,夏战酷暑、冬迎风雪,这是扶贫干部工作的常态,也考验着他们自身的心理和意志。各级政府的惠民政策,通过工作压力的层层传导,经由一线干部的奔波劳碌,最终在贫困农户身上落实。甘南县,在全国扶贫攻坚的东北战场上表现突出,名列黑龙江省第一批脱贫摘帽县。

甘南县委书记丁泉宁是全县扶贫第一责任人,在他看来,甘南的自然资源禀赋在全国各地的贫困县中并不是最差的,但大家所面临的人心攻坚的难度是一样的。经过几年来的奋斗苦干,在扶贫台账的财务数字之外,甘南县干部群众收获了无价的精神财富,这是写在坚实大地上的最珍贵的财富。

建立信任,是扶贫攻坚的前提

“你们扶贫有什么用?是我缺豆油给你们打电话就给啊,还是我缺钱给你们打电话就给啊?”

“随时要豆油要钱还真不给,我们是政策扶贫,跟着国家政策走,你符合什么政策就落实什么政策。如果你有特殊困难,我们个人再想办法帮扶。”

“你们这些干部不咋地,好政策也会被你们截留缩水,能给几个钱啊?”

“老哥你别这么说,如果干部没好人,我们中国不会取得这么好的建设成绩。个别干部不好,不能否定全部干部。你看,扶贫政策都贴到你家墙上了,谁敢截留……”

在扶贫干部于树杉和贫困户之间,有这样一段经典的对话。经过一番耐心的促膝长谈,有严重对立情绪的贫困户赵希厚,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愤懑:“这么多年,没有干部到我家这么详细地解答政策,耽误你一下午,受累了,我心敞亮了。谁不想过好日子,今后你咋说我就咋干!”

和帮扶对象之间建立信任,是扶贫攻坚的前提。自2016年初黑龙江全省响应中央号召,吹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之后,在甘南县有109个扶贫工作队进入农村,其中省市选派10个,县里又成立99个工作队,一共245名驻村干部,实现了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全派驻。最辛苦的是贫困村驻村工作队,每周至少五天四夜吃住在村,这样的工作状态,保证了他们与村民之间常态化的近距离接触。为了赢得了贫困群众的信任,甘南县扶贫干部常态化开展“N个1”帮扶活动,帮扶责任人通过打扫一次卫生、参与一次农活、开展一次体检、进行一次认购、解决一件难事、增加一笔收入等看似细微的“小事”,来拉近心灵的距离。

黑龙江省龙江银行员工李彦奎,作为扶贫工作队员进驻进甘南县宝山乡得胜村之后,经常整月不回家,长期忍耐不见亲人的孤独。李彦奎有位孤独感更强的帮扶对象叫刘汉青,住在年久失修、漏雨透风的一间小房里,形单影只,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生活艰难。他不仅对村干部有怨言,也跟多位村民吵过架,很少有人愿意到他跟前。为了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李彦奎像亲儿子一样,想办法照顾老人的衣食住行,还帮助种菜好让老人吃上新鲜绿色的蔬菜。两个多月的努力终于换来老人的转变,有一天他紧紧拉住李彦奎的手:“我经历了太多人情冷暖,心都凉了,不相信任何人。我暗中对你进行了观察,没想到你是真心帮我。”李彦奎以派出单位出资维修房屋为契机,与村两委共同研究决定,旧村部维修完工后留一间条件好的屋子给老人居住。他还经常陪老人散步、看电视、听二人转、拉二胡,耐心宣讲扶贫政策,劝慰老人以积极、开明、平和的心态处世。不知不觉间,刘汉青老人变了,不再像过去那样面色阴沉、爱发脾气,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人们再听不到他与村干部、村民的争吵声,有时候刘汉青还替李彦奎说话:“老李他们也挺难,咱就别再出难题了”。2018年底,李彦奎因公出差多日未归,老人以为他撤回单位不再驻村了,言语之间一度泣不成声。

微信图片_20200602121646.png

2019年5月11日,甘南县职教中心学校组织帮扶责任人到东阳镇东胜村开展“实施N个1,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主题党日实践活动。(甘南县委宣传部供图)

甘南县委党史研究室干部迟芳艳,来自一个没车、没钱、没补贴的“清水衙门”,每次下乡都蹭其他单位的车。有人曾劝她“下乡扶贫随大溜儿,按部就班就行,做太多事,贫困户赖上没完。”看到自己结对帮扶的5户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后,她心里升起的对老弱病残的同情心,就再也放不下。贫困户郑成河的老母亲刘金凤已经78岁,有脑梗后遗症和糖尿病,看病花了不少钱。一开始,郑成河把迟芳艳当成下乡镀金的干部冷眼相看,当迟芳艳带着郑成河到县人民医院查找、复印其母病例,又到医保局咨询慢性病门诊报销政策和报销比例,把可以报销门诊医药费的好消息告诉他之后,郑成河心里的坚冰被融化了:“原以为你是走走形式,没成想你是真心帮我呀,从今以后,你就是我的亲老妹了!”

2019年年初,刘金凤大娘意外摔倒造成粉碎性骨折,迟芳艳不顾严寒,天天跑保险公司,奔走多日终于办完手续。然而老人卧床不能亲自到银行办银行卡,保险理赔费用无法领回,迟芳艳求遍了许多家银行,都被拒绝特事特办。后来建设银行甘南县支行一位沈姓领导见她大冬天跑来跑去确实不容易,便开着私家车下乡上门服务,为刘金凤老人开具了银行卡,事后对迟芳艳说:“是你的善行善举感动了我,全国的扶贫干部如果都像你,何愁脱不了贫。”

2019年8月东阳镇爆发水灾,时年53岁的于树杉领着驻村工作队积极参与抗洪抢险救灾,还冲在一线爬梯子上房顶,为11户贫困户抢修漏雨房屋。80多岁的贫困户朱占财说:“看你也不年轻,还为我上房修理房屋,真是好干部。你们这么辛苦,我实在过意不去。以后房子有小毛病我也不说了,不让你们辛苦了……”

微信图片_20200602121651.png

2019年8月,甘南县遭受持续暴雨侵袭,干群合力抢险救灾。(甘南县委宣传部供图)

像于树杉、李彦奎、迟芳艳这样的扶贫干部,还有很多很多,每个人身上,都有半天讲不完的感人故事。甘南县委书记丁泉宁说,正是广大扶贫干部真正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真正以为人民服务的姿态出现在贫困群众面前,真正把贫困群众当朋友、当亲人,以心换心,以诚换诚,才让贫困群众相信扶贫不是走过场,相信扶贫干部不是来镀金作秀。这种宝贵的信任,为各级政府惠民政策的落实,为甘南县一系列扶贫动作的开展,提供了工作环境最宝贵的“人和”。

树起信心,是精神扶贫的要义

在每周的入户走访中,县政协帮扶干部郑海燕发现不少贫困户安于现状、缺乏信心,不敢尝试。她觉得这种“软贫困”比“硬贫困”更可怕。比如吴某一家三口年纪都不大,但身体都有疾病,对前途缺乏信心,张嘴就说“我们这样的,国家得管管呀,啥也干不了呀!”但郑海燕发现这家人有个优点就是卫生好。她每次都真心称赞他家干净,鼓励他们向前看,还推荐参加县里文明之星的评选,他家后来被评上了甘南县“整洁之星”。鼓励是治疗信心缺失的良药。如今吴某一家已经突破畏难心理,借钱购买了三十只羊,实现了多年的养羊致富梦想。

“我们这里冬天寒冷漫长,冰天雪地,极少数好吃懒做的人连炕都不愿下,连手都不愿伸,标准的因懒致贫。经过摸底统计,我们县懒人并不多,绝大多数贫困户是因病、因残致贫,多年的贫困让他们意志消沉,但大家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甘南县委副书记吴寒说,精神扶贫是扶贫攻坚中最重要的一环,毕竟内因才是一切事物的决定性因素。扶贫干部的努力,让贫困群众看到了希望,他们相信共产党,相信政府,但有些人并不相信自己,甚至还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这就需要唤醒他们的信心,让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力量,一样可以创造幸福的生活。

曾几何时,西部某省份贫困户吃掉“扶贫羊”的新闻震惊全国。甘南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对此现象进行研究讨论,认为这一极端案例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地方干部制订的扶贫方案有硬伤,被帮扶的群众对养羊的前景缺乏信心,因此扶贫方案一定要切合实际、科学制订。基于这一共识,甘南县要求每一个基层干部都要做扶贫工作的宣讲解说员,让贫困群众对党的精准扶贫政策产生信心,对自己脱贫的道路产生信心。全体驻村工作队以及村委会班子成员开展了深入的调研,让贫困户自己分析致贫原因,结合惠民政策,共同寻找脱贫方法,制定脱贫计划,在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建立帮扶计划。

微信图片_20200602121657.png

2019年8月,甘南县用无人机作业,进行水稻稻瘟病防治。(甘南县委宣传部供图)

中兴乡中四村的贫困户李金才,享受到扶贫政策的实惠之后,鼓足了生活的干劲。年轻时张金才因为意外摔伤颈椎,医治不及时落下残疾。得知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以享受无息贷款政策后,他将自家的26.5亩土地流转出去,用贷款又购买了做豆腐的设备,利用自己做豆腐的手艺建起了豆腐坊。行动不便,就一点点挪动,每块重达50斤的压豆腐石,他都要自己搬,从不用别人帮忙,就是为了咬着牙活出个样来。由于手艺好,豆腐又采用传统方法制作,“久煮不烂,久煮不空”,一开始两天做一次豆腐,现在一天一次还供不应求。李金才家还用扶贫无息贷款买了三头母猪,豆渣当猪饲料,节省成本,为家庭增加了不少收入,夫妻二人靠着勤劳的双手,在2017年末就实现了自主脱贫。

在脱贫攻坚的决胜时期,甘南干部群众评选出不少像李金才这样的“自强之星”,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带动更多的贫困户生起自立自强的信心。甘南镇光辉村的贫困户刘彦飞,15岁患上风湿性关节炎干不了重活,哥哥因食道癌去世后,他和母亲相依为命。一辆电动三轮车、一个大喇叭,刘彦飞硬是靠收废品还清了给母亲和哥哥看病欠下的所有债务。“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不能寒了当初帮助过我的乡亲们的心。做人要有志气,我也不能让帮助过我的干部们失望。”刘彦飞说,如果没有扶贫的好政策,没有帮扶干部们给予的鼓励,没有产业带动扶贫的分红,他不可能这么快脱贫,尤其是享受到县里实施的防贫保险等政策以后,他对未来的生活更有信心了。

微信图片_20200602121702.png

巨宝镇红旗村第一书记张立伟走访贫困户。(甘南县委宣传部供图)

坚定信念,是乡村振兴的动力

在甘南县,有心气、有追求的贫困户并不少,他们无论多么艰难,都要努力活出品味和尊严。走进宝山乡得胜村贫困户贾喜家,就像走进了花园,两间灰墙蓝瓦彩钢房,玻璃窗洁净透亮,房前左右种的玫瑰和庭院里的芍药,花团锦蔟。贾喜夫妇都有脑梗后遗症,妻子还有高血压和风湿病,二人不能下地种田,但牢记“贫家勤扫地,贫女勤梳头”的道理,把家里操持得干净温馨,也被评为甘南县“整洁之星”,广受乡亲们赞叹。他们靠着土地流转的收入,基本衣食住行都有了保障,如今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发展庭院经济,在小院里种植中药,又拓宽了收入来源。贾喜家日子越过越殷实,小院越来越漂亮,不仅让许多贫困户对扶贫脱贫充满了信心,也让乡亲们对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坚定了信念。

查哈阳乡曙光村村民李艳菊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丈夫早年病故,她与儿子相依为命,母子都患有慢性病,治病欠债几万元,家中土地无力耕种,仅靠出租土地勉强维持生活。2016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后,帮扶责任人、村支书吴刚经常到其家中走访,和她沟通思想,研究脱贫对策,最终确定了耕种自家土地,种植水稻脱贫致富的思路。吴刚帮助购买农资、协调扶贫贷款,并与驻村工作队高级农艺师赵文双全程跟踪服务。功夫不负有心人,秋季水稻喜获丰收,当年就实现了脱贫。之后三年,村里的帮扶一如既往,每年都协调贷款三四万元不等,用于发展生产。有了坚定的致富信念做精神支撑,李艳菊和儿子通过努力奋斗变成了县里的“脱贫明星”,家庭人均纯收入连年稳步增长,2019年已经接近一万元。

经过这场扶贫攻坚,许多基层干部也对未来的农村发展充满了信心,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道路坚定了信念。巨宝镇红旗村第一书记张立伟最早在县委组织部工作,2016年9月作为长山乡新生村第一书记带领扶贫工作队接替前面一批驻村干部,两年后结束驻村,调任巨宝镇人大工作,2019年6月又担任了巨宝镇红旗村的第一书记。两度驻村的工作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党对农村工作的重视、对基层贫困群众的挂念。同时,他也深切感受到干群一心发挥出来的凝聚力。村里修路的时候,在扶贫干部的号召之下,村民们积极担任施工质量的义务监督员,对公路宽度、水泥标号、拐角弧度盯得非常仔细。村两委研究制订的发展湖羊养殖的增收方案,也得到了村民的积极支持。

微信图片_20200602121707.png

2020年5月17日,甘南县甘南镇万亩中草药规模种植示范基地,播种机在田间进行玉米套种工作。(甘南县委宣传部供图)

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2018年甘南县通过验收脱贫摘帽后,全县扶贫工作持续用力,为了乡村振兴继续攻坚。2019年开春后,宝山乡长吉岗村驻村第一书记马海军积极联系益康园牧业公司在村里建设肉猪养殖合作社,还带领全村贫困家庭采取保底加分红的方式建立养羊合作社。甘南镇边疆村第一书记景权带领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共同努力,促使77户贫困户栽种桑椹2640棵,成立产业种植合作社。2019年8月31日,在兴隆乡双龙驻村第一书记蔡忠学的精心策划下,双龙村成功举办了“粘玉米采摘节”,促成企业收购粘玉米50万穗的订单,为双龙村发展庭院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甘南县委书记丁泉宁说,扶贫攻坚,对全县党员干部来讲,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道必答考题,也是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一场初心教育。通过扶贫攻坚,甘南凝聚了民心,提振了民心,锻炼了一支能打硬仗、信念坚定的干部队伍,甘南这片沃土一定会更加富饶,更加美丽。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