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组团式”教育帮扶让印江满庭芬芳

时间:2023-11-12 10:08:59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李坚 任廷湖


 “我们将在东莞市寮步镇组团的帮助下,力争把印江六小建设成为管理服务水平一流、办学条件一流、教育教学质量一流、师生员工幸福感一流的学校。”近日,“莞铜东西部协作”示范校印江第六完全小学校长石昌海在谈到学校发展时信心十足。

去年以来,印江六小发展喜人。2022年学校获“铜仁市先进集体”,今年,学校课后服务典型案例被贵州省推广,铜仁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强校现场会在该校举行。

          1.jpg

“莞铜东西部协作”示范校印江六小

 印江自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开展以来,抢抓“组团式”帮扶机遇,多点发力在教育领域精准实施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结出累累硕果。

组织引领,健全帮扶体系

始终把“组团式”帮扶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成立由县委常委、副县长李佳栩任组长的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铜仁工作组印江小组,强化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县政府办、县财政局、县教育局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召开教育“组团式”帮扶工作座谈会,及时签订“组团式”帮扶协议,与印江六小、印江三小、印江一小、印江实验小学建立帮扶关系,召开教育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6次,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2.jpg

东西部教育协作交流暨支教教师座谈会

 健全帮扶体系,积极整合帮扶资源,建立线上线下教研平台,推进教学方式变革和信息化建设,着力将印江六小打造为“莞铜东西部协作”示范校,把学校建设成为设施高标准、管理高水平、教育高质量、校园高品位、办学有特色的现代化学校。

 交流互动,强化人才培育

坚持“输血”和“造血”并重,加强人才培养力度。推进干部双向交流,建立团队带团队、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机制。双方精准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参与“传帮带”活动,通过开展集体备课、随班听课、上示范课、评课等方式,推进多校结对共建、多向交流研讨,帮助提升师资水平,着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和管理团队。

            3.jpg

东莞“莞式慕课”教研模式

 通过交流互动、考察培训和跟岗学习,进一步提升印江教育管理干部行政管理能力和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受帮扶学校由“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帮扶转变。截至目前,东莞来印帮扶教师先后举办专题讲座60余场,开展教研活动40次,开展县级、校级课题研究10余次,结对培养青年骨干教师110人。

 示范引领,提升教育质量

发挥帮扶人才专业特长和自身优势,强化示范引领。完善名校长、名师、骨干教师培养体系,采取“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充足教师数量和优化师资结构,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支教教师积极参与学校行政管理工作,分别挂任对口帮扶学校副校长职务,将东莞先进的教育管理经验带到受帮扶学校。

4_副本1.jpg

印江教育局赴东莞考察交流

 同时,积极开展教育研究工作,组织开展东莞教学资源应用平台使用和“莞式慕课”教学应用专题培训,运用信息化拉近东莞、印江两地距离,共享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助力教育事业发展。2022年9月,印江六小被铜仁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先进集体”;今年该校报送的《“四结合”确保“1+x课服”质量》,被贵州省教育厅推广为义务教育阶段课后辅导典型案例;近期参加铜仁市第三届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参赛师生荣获一等奖。

 帮扶解困,着力资源整合

坚持“印江所需,东莞所能”的原则,聚焦印江基础教育设施短板及办学薄弱环节,用心用情播种希望,开展教育“组团式”补短板帮扶工作。在粤黔协作工作队铜仁工作组印江小组的倾力帮扶下,东莞市寮步组团及各类爱心企业、行业协会、地方商会、公益组织、慈善机构等累计向印江自治县捐赠帮扶款物达217余万元。为135名学生捐资捐物达6.2万元,捐赠价值13万元的图书18700册,在印江六小建立了首家“莞印爱心图书室”,建立乡村振兴班励志助学项目。印江小组协调安排东西部协作资金援建印江六小新建面积2217.62平方米的学生营养餐厅,预计资金400万元,目前已完成规划和地勘设计。

            5_副本.png

黄江体育协会向印江六小捐赠体育用品

 印江通过“组团式”教育帮扶,大力改善了受帮扶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让帮扶工作落到了实处,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在印江硕果盈枝,满庭芬芳。( 李坚 任廷湖)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院静
标签基层动态    

“组团式”教育帮扶让印江满庭芬芳

时间:2023-11-12 10:08:59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李坚 任廷湖


 “我们将在东莞市寮步镇组团的帮助下,力争把印江六小建设成为管理服务水平一流、办学条件一流、教育教学质量一流、师生员工幸福感一流的学校。”近日,“莞铜东西部协作”示范校印江第六完全小学校长石昌海在谈到学校发展时信心十足。

去年以来,印江六小发展喜人。2022年学校获“铜仁市先进集体”,今年,学校课后服务典型案例被贵州省推广,铜仁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强校现场会在该校举行。

          1.jpg

“莞铜东西部协作”示范校印江六小

 印江自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开展以来,抢抓“组团式”帮扶机遇,多点发力在教育领域精准实施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结出累累硕果。

组织引领,健全帮扶体系

始终把“组团式”帮扶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成立由县委常委、副县长李佳栩任组长的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铜仁工作组印江小组,强化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县政府办、县财政局、县教育局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召开教育“组团式”帮扶工作座谈会,及时签订“组团式”帮扶协议,与印江六小、印江三小、印江一小、印江实验小学建立帮扶关系,召开教育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6次,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2.jpg

东西部教育协作交流暨支教教师座谈会

 健全帮扶体系,积极整合帮扶资源,建立线上线下教研平台,推进教学方式变革和信息化建设,着力将印江六小打造为“莞铜东西部协作”示范校,把学校建设成为设施高标准、管理高水平、教育高质量、校园高品位、办学有特色的现代化学校。

 交流互动,强化人才培育

坚持“输血”和“造血”并重,加强人才培养力度。推进干部双向交流,建立团队带团队、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机制。双方精准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参与“传帮带”活动,通过开展集体备课、随班听课、上示范课、评课等方式,推进多校结对共建、多向交流研讨,帮助提升师资水平,着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和管理团队。

            3.jpg

东莞“莞式慕课”教研模式

 通过交流互动、考察培训和跟岗学习,进一步提升印江教育管理干部行政管理能力和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受帮扶学校由“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帮扶转变。截至目前,东莞来印帮扶教师先后举办专题讲座60余场,开展教研活动40次,开展县级、校级课题研究10余次,结对培养青年骨干教师110人。

 示范引领,提升教育质量

发挥帮扶人才专业特长和自身优势,强化示范引领。完善名校长、名师、骨干教师培养体系,采取“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充足教师数量和优化师资结构,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支教教师积极参与学校行政管理工作,分别挂任对口帮扶学校副校长职务,将东莞先进的教育管理经验带到受帮扶学校。

4_副本1.jpg

印江教育局赴东莞考察交流

 同时,积极开展教育研究工作,组织开展东莞教学资源应用平台使用和“莞式慕课”教学应用专题培训,运用信息化拉近东莞、印江两地距离,共享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助力教育事业发展。2022年9月,印江六小被铜仁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先进集体”;今年该校报送的《“四结合”确保“1+x课服”质量》,被贵州省教育厅推广为义务教育阶段课后辅导典型案例;近期参加铜仁市第三届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参赛师生荣获一等奖。

 帮扶解困,着力资源整合

坚持“印江所需,东莞所能”的原则,聚焦印江基础教育设施短板及办学薄弱环节,用心用情播种希望,开展教育“组团式”补短板帮扶工作。在粤黔协作工作队铜仁工作组印江小组的倾力帮扶下,东莞市寮步组团及各类爱心企业、行业协会、地方商会、公益组织、慈善机构等累计向印江自治县捐赠帮扶款物达217余万元。为135名学生捐资捐物达6.2万元,捐赠价值13万元的图书18700册,在印江六小建立了首家“莞印爱心图书室”,建立乡村振兴班励志助学项目。印江小组协调安排东西部协作资金援建印江六小新建面积2217.62平方米的学生营养餐厅,预计资金400万元,目前已完成规划和地勘设计。

            5_副本.png

黄江体育协会向印江六小捐赠体育用品

 印江通过“组团式”教育帮扶,大力改善了受帮扶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让帮扶工作落到了实处,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在印江硕果盈枝,满庭芬芳。( 李坚 任廷湖)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院静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