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鄄城:扶贫小车间 写好就业大文章
近年来,鄄城县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施策,探索了一条以扶贫车间为载体、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为核心的“造血式”扶贫模式,受到了贫困群众的普遍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一)立足实际,创新精准扶贫路径,激发内生动力。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鄄城县一直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扶贫路子。2015年,在调查中发现,县里近6万贫困人口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和较强的就业愿望,但因文化程度低、身体病残、需要照顾家人等原因,无法外出打工。与此同时,鄄城县的发制品、户外家具、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普遍存在用工难题。为解决“就业难”和“用工难”问题,鄄城县依托企业外协加工点,利用村小学旧址、原村级活动场所和闲置民宅,在村里设置就业扶贫车间,吸纳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把“双难”变成了“双赢”,推动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效。
(二)多措并举,打造精准扶贫载体,用好帮扶外力。鄄城县借助菏泽市开展“双联双创”活动机遇,采取了“四送”措施,即“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送政策到家”。送项目到村:就是村村建设扶贫车间,把就业项目送到村。组织开展“双百共建”活动,鼓励引导50家县直单位和50家企业,率先为帮扶村建设1个300平方米左右的车间。其余村由省市第一书记、县乡财政分类分步建设,确保实现行政村全覆盖。送就业到户:就是把就业岗位送到每个贫困户,实现每个贫困群众就业岗位全覆盖。送技能到人:就是整合县人社、扶贫、教育等部门的培训资源,举办户外家具、发制品加工、服装加工、电子配件等免费培训班,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进行技能培训。送政策到家:就是送扶贫政策到千家万户,重点对无劳动能力或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行社会兜底扶贫。
(三)政府引导,强化精准扶贫支撑,不断注入活力。一是产业支撑。选择发制品、户外家具、服装加工等就业门槛低的产业进行重点培植。二是政策支撑。对吸纳安置贫困人口较多的企业,给予减免部分租金、适当补助水电费等优惠。三是融资支撑。量身定做支持方案,创新贷款品种,拓宽贷款渠道,解决融资难题。四是服务支撑。为扶贫车间硬化道路、安装空调,配备消防器材、车棚、洗手间等设施,改善劳动条件和就业环境。
(四)转型升级,确保精准扶贫成效,持续发挥作用。鄄城扶贫车间的做法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称赞,已作为全国12个精准扶贫案例之一,被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参阅。全国扶贫车间管理现场会、全国“万企帮万村”扶贫车间现场会先后在鄄城县召开;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重要媒体对扶贫车间的做法进行了专题报道。目前,全县429个扶贫车间带动群众就业1.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2000余人,人均月收入1300余元。扶贫车间已经从1.0版“小窝棚”、2.0版加工点、3.0版扶贫车间,发展到4.0版扶贫车间升级版(注册公司),已帮助80个扶贫车间注册为小微企业,部分车间变成了发展车间、致富车间、“三留守”人员家园。
鄄城县建设扶贫车间,为欠发达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模式。一是实现了多方共赢。“群众赢”,实现了稳定脱贫;“支部赢”,扶贫车间租金归村集体所有; “企业赢”,有效解决了用工难、用工贵的问题;“产业赢”,促进发制品、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快发展。二是促进了产业转移。中西部农村地区蕴藏着大量有就业能力、有就业愿望的群体,非常适合承接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不仅有利于企业发展,而且能有力推动脱贫攻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三是加快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培育一批乡村车间。扶贫车间作为乡村车间的一种,脱贫任务完成之后,可直接转变为发展车间、致富车间,将持续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菏泽市扶贫办推荐)
菏泽鄄城:扶贫小车间 写好就业大文章
时间:2020-12-06 15:10:18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
近年来,鄄城县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施策,探索了一条以扶贫车间为载体、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为核心的“造血式”扶贫模式,受到了贫困群众的普遍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一)立足实际,创新精准扶贫路径,激发内生动力。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鄄城县一直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扶贫路子。2015年,在调查中发现,县里近6万贫困人口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和较强的就业愿望,但因文化程度低、身体病残、需要照顾家人等原因,无法外出打工。与此同时,鄄城县的发制品、户外家具、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普遍存在用工难题。为解决“就业难”和“用工难”问题,鄄城县依托企业外协加工点,利用村小学旧址、原村级活动场所和闲置民宅,在村里设置就业扶贫车间,吸纳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把“双难”变成了“双赢”,推动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效。
(二)多措并举,打造精准扶贫载体,用好帮扶外力。鄄城县借助菏泽市开展“双联双创”活动机遇,采取了“四送”措施,即“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送政策到家”。送项目到村:就是村村建设扶贫车间,把就业项目送到村。组织开展“双百共建”活动,鼓励引导50家县直单位和50家企业,率先为帮扶村建设1个300平方米左右的车间。其余村由省市第一书记、县乡财政分类分步建设,确保实现行政村全覆盖。送就业到户:就是把就业岗位送到每个贫困户,实现每个贫困群众就业岗位全覆盖。送技能到人:就是整合县人社、扶贫、教育等部门的培训资源,举办户外家具、发制品加工、服装加工、电子配件等免费培训班,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进行技能培训。送政策到家:就是送扶贫政策到千家万户,重点对无劳动能力或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行社会兜底扶贫。
(三)政府引导,强化精准扶贫支撑,不断注入活力。一是产业支撑。选择发制品、户外家具、服装加工等就业门槛低的产业进行重点培植。二是政策支撑。对吸纳安置贫困人口较多的企业,给予减免部分租金、适当补助水电费等优惠。三是融资支撑。量身定做支持方案,创新贷款品种,拓宽贷款渠道,解决融资难题。四是服务支撑。为扶贫车间硬化道路、安装空调,配备消防器材、车棚、洗手间等设施,改善劳动条件和就业环境。
(四)转型升级,确保精准扶贫成效,持续发挥作用。鄄城扶贫车间的做法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称赞,已作为全国12个精准扶贫案例之一,被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参阅。全国扶贫车间管理现场会、全国“万企帮万村”扶贫车间现场会先后在鄄城县召开;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重要媒体对扶贫车间的做法进行了专题报道。目前,全县429个扶贫车间带动群众就业1.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2000余人,人均月收入1300余元。扶贫车间已经从1.0版“小窝棚”、2.0版加工点、3.0版扶贫车间,发展到4.0版扶贫车间升级版(注册公司),已帮助80个扶贫车间注册为小微企业,部分车间变成了发展车间、致富车间、“三留守”人员家园。
鄄城县建设扶贫车间,为欠发达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模式。一是实现了多方共赢。“群众赢”,实现了稳定脱贫;“支部赢”,扶贫车间租金归村集体所有; “企业赢”,有效解决了用工难、用工贵的问题;“产业赢”,促进发制品、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快发展。二是促进了产业转移。中西部农村地区蕴藏着大量有就业能力、有就业愿望的群体,非常适合承接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不仅有利于企业发展,而且能有力推动脱贫攻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三是加快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培育一批乡村车间。扶贫车间作为乡村车间的一种,脱贫任务完成之后,可直接转变为发展车间、致富车间,将持续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菏泽市扶贫办推荐)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院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