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巴中市巴州区:聚焦“三个衔接”推动“三个转变” 交好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接力棒”

时间:2020-12-17 14:31:46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周永红 刘先贵

自2019年获批全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改革试点”任务以来,巴州区积极探索产业发展、生态宜居、组织保障三个方面融合机制,推进脱贫攻坚后续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良性互动,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10月,在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会议上,巴州区探索的“聚焦‘三个衔接’推动‘三个转变’”农村改革经验,在大会上作交流发言。

一、聚焦产业衔接,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转变

一是创新产业扶持延续方式。探索产业扶持周转基金由特惠制向普惠制转变,在水宁寺镇龙台村等6个试点村通过修订《贫困村产业扶持周转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借款对象由过去面向贫困户变为面向本村全体农户,支持农户发展“五小庭院经济”。同时探索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向乡村振兴产业信贷分险基金转变,由财政每年出资500万设立乡村振兴产业信贷分险基金,按照政、银、担3:3:4分险机制,每年贷款担保额度3亿元,支持农业产业做大做强,目前已发放贷款305笔1.1亿元。二是全覆盖设置产业发展指导员。探索贫困村驻村农技员向全覆盖设置村级产业指导员转变,借鉴贫困村驻村农技员选派办法,出台《巴州区村级产业发展指导员设置办法》,通过在岗农技人员派驻和社会技术人员竞聘等方式,在全区220个村全覆盖设置村级产业发展指导员,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三是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单一扶贫产业向多功能融合式产业转变,按照“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理念,将扶贫期间形成的产业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加速推动星级农业园区建设,建成7个万亩中药材园区,推行“农业+民宿+旅游+电商”和“大园区+专合社+种植大户+农户”“专业市场+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带动小业主、小农户同发展共受益,累计解决6.8万名农民工就业,人均增收2500余元。

二、聚焦生态衔接,推动“生态扶贫”向“生态宜居”转变

一是推进产居融合建设。探索住房安全向住房宜居、产居融合转变,借鉴易地扶贫搬迁经验做法,将“宜聚尽聚、能散则散、乐居乐业”理念融入乡村振兴村庄规划,按照“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建设模式和小组团200亩、中心村500亩的产业配套标准,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累计建成676个产居融合新农村聚居点,帮助2.9万户10.2万人就近安居乐业。二是建立人居环境长效机制。借鉴贫困户危旧房改造投入方式,建立“财政补贴、乡村自筹、受益付费、社会支持”的人居环境整治投入保障机制,在全区254个村(农村社区)有序推进“三清两改一提升”村庄清洁行动。同时,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成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巴州区聚居点管理办法》和《巴州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办法》,从“组织、责任、管护、运行、保障”五个方面建立起一套长效管护机制。三是深度挖掘生态优势。探索生态保护向生态经济转变,结合地区生态资源禀赋,找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农业产业、乡村旅游结合点,打好生态牌、文化牌、旅游牌,通过保护性开发、多元化生态补偿、非遗文化传承等方式打造地方性生态名片,建成“枣林鱼”旗舰店13家,天马山、莲花山等省级森林康养示范基地4处、森林人家6个,非遗“梓橦酊缸酒”5家,精品“巴山民宿”72家,实现了“生态美”和“百姓富”的“双赢”。

三、聚焦组织衔接,推动“党建扶贫”向“治理有效”转变

一是建强基层战斗堡垒。推动脱贫攻坚组织优势向乡村组织振兴转变,领导体制上,成立巴州区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工作小组,实行分工协作制,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机制上,有效衔接区、乡、村“三级书记抓扶贫”和“战区”负责制经验,设立22个战区、254个作战室、2326个作战网格,分别由区、乡、村领导成员任战区指挥长、作战室主任、作战网格队长;队伍建设上,出台《巴州区乡村人才管理制度》和《巴州区职业农民培育规划(2019-2021年)》等9个文件,引导各类优秀人才集聚乡村、扎根乡村、建设乡村。二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探索“1+N”乡村治理模式向“一核三治多元”即“1+3+N”模式转变,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形成的新型农村社区带来的管理方式变革,优化乡村治理区域布局和资源要素配置,开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优化村级建制布局,撤并乡镇7个、村居152个,通过推行“党建引领、三治融合、多元参与”治理形式,全面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体系。三是夯实乡村经济基础。探索发展集体经济向夯实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转变,通过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全区254个村(农村社区)书记、主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一肩挑”比例达93.18%,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推广社会化合作共营、多村协同化抱团发展等模式,实现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目前,全区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到10万元的村居186个,10万元以上的村居68个,为乡村治理和振兴奠定了经济基础。(作者分别系巴中市巴州区副区长  巴中市委政研室干部)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院静
标签乡村治理    

巴中市巴州区:聚焦“三个衔接”推动“三个转变” 交好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接力棒”

时间:2020-12-17 14:31:46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周永红 刘先贵

自2019年获批全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改革试点”任务以来,巴州区积极探索产业发展、生态宜居、组织保障三个方面融合机制,推进脱贫攻坚后续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良性互动,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10月,在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会议上,巴州区探索的“聚焦‘三个衔接’推动‘三个转变’”农村改革经验,在大会上作交流发言。

一、聚焦产业衔接,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转变

一是创新产业扶持延续方式。探索产业扶持周转基金由特惠制向普惠制转变,在水宁寺镇龙台村等6个试点村通过修订《贫困村产业扶持周转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借款对象由过去面向贫困户变为面向本村全体农户,支持农户发展“五小庭院经济”。同时探索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向乡村振兴产业信贷分险基金转变,由财政每年出资500万设立乡村振兴产业信贷分险基金,按照政、银、担3:3:4分险机制,每年贷款担保额度3亿元,支持农业产业做大做强,目前已发放贷款305笔1.1亿元。二是全覆盖设置产业发展指导员。探索贫困村驻村农技员向全覆盖设置村级产业指导员转变,借鉴贫困村驻村农技员选派办法,出台《巴州区村级产业发展指导员设置办法》,通过在岗农技人员派驻和社会技术人员竞聘等方式,在全区220个村全覆盖设置村级产业发展指导员,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三是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单一扶贫产业向多功能融合式产业转变,按照“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理念,将扶贫期间形成的产业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加速推动星级农业园区建设,建成7个万亩中药材园区,推行“农业+民宿+旅游+电商”和“大园区+专合社+种植大户+农户”“专业市场+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带动小业主、小农户同发展共受益,累计解决6.8万名农民工就业,人均增收2500余元。

二、聚焦生态衔接,推动“生态扶贫”向“生态宜居”转变

一是推进产居融合建设。探索住房安全向住房宜居、产居融合转变,借鉴易地扶贫搬迁经验做法,将“宜聚尽聚、能散则散、乐居乐业”理念融入乡村振兴村庄规划,按照“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建设模式和小组团200亩、中心村500亩的产业配套标准,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累计建成676个产居融合新农村聚居点,帮助2.9万户10.2万人就近安居乐业。二是建立人居环境长效机制。借鉴贫困户危旧房改造投入方式,建立“财政补贴、乡村自筹、受益付费、社会支持”的人居环境整治投入保障机制,在全区254个村(农村社区)有序推进“三清两改一提升”村庄清洁行动。同时,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成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巴州区聚居点管理办法》和《巴州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办法》,从“组织、责任、管护、运行、保障”五个方面建立起一套长效管护机制。三是深度挖掘生态优势。探索生态保护向生态经济转变,结合地区生态资源禀赋,找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农业产业、乡村旅游结合点,打好生态牌、文化牌、旅游牌,通过保护性开发、多元化生态补偿、非遗文化传承等方式打造地方性生态名片,建成“枣林鱼”旗舰店13家,天马山、莲花山等省级森林康养示范基地4处、森林人家6个,非遗“梓橦酊缸酒”5家,精品“巴山民宿”72家,实现了“生态美”和“百姓富”的“双赢”。

三、聚焦组织衔接,推动“党建扶贫”向“治理有效”转变

一是建强基层战斗堡垒。推动脱贫攻坚组织优势向乡村组织振兴转变,领导体制上,成立巴州区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工作小组,实行分工协作制,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机制上,有效衔接区、乡、村“三级书记抓扶贫”和“战区”负责制经验,设立22个战区、254个作战室、2326个作战网格,分别由区、乡、村领导成员任战区指挥长、作战室主任、作战网格队长;队伍建设上,出台《巴州区乡村人才管理制度》和《巴州区职业农民培育规划(2019-2021年)》等9个文件,引导各类优秀人才集聚乡村、扎根乡村、建设乡村。二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探索“1+N”乡村治理模式向“一核三治多元”即“1+3+N”模式转变,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形成的新型农村社区带来的管理方式变革,优化乡村治理区域布局和资源要素配置,开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优化村级建制布局,撤并乡镇7个、村居152个,通过推行“党建引领、三治融合、多元参与”治理形式,全面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体系。三是夯实乡村经济基础。探索发展集体经济向夯实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转变,通过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全区254个村(农村社区)书记、主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一肩挑”比例达93.18%,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推广社会化合作共营、多村协同化抱团发展等模式,实现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目前,全区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到10万元的村居186个,10万元以上的村居68个,为乡村治理和振兴奠定了经济基础。(作者分别系巴中市巴州区副区长  巴中市委政研室干部)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院静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