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祥云:“党史+科技”筑牢乡村振兴“田园梦”
山雨初霁,万物一新。8月18日,一场“党史学习教育+蚕桑技术培训”打破了久卧深山的新朗村的平静。靠山而居的人们披风沐雨,赶赴产业振兴的科技盛宴,托起田园新生活的美丽梦想。
新朗村是祥云县东山乡的一个彝族小山村,距东山乡政府32公里,距祥云县城75公里。东邻楚雄姚安,南接下庄金旦,地处两座大山之间的河谷地段。全村土地面积3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55亩,人均耕地0.78亩,共有11个村民小组,270多户,乡村总人口1000多人。村民们沿着15公里长的新朗河靠山而居,无比分散。
土地是每个人的根。新朗村地广人稀,却偏偏成了祥云县64个贫困村之一。新朗村党总支书记奎自发道出原因:“村里没有特色产业,村民没有增收项目,年轻人都外出务工,留下中老年人靠天吃饭。”
近五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政策的实施,新朗村以党总支统筹,党支部组织,党员带队,接照“一村多品“的产业发展思路,积极争取扶持资金80多万元,引导农民发展烤烟、蚕桑、青花椒、核桃种植和肉牛、生猪、黑山羊、毛驴养殖等,不断壮大乡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产、增收,并于2019年如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种植业、养殖业在11个村民小组遍地开花。但是,因地理条件限制,产业呈零星分布状态,出现“地多物杂、业多而不精”现象。当前正是党史学习教育和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为了抓实产业振兴,实现产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奎自发表示,新朗村以县农业农村局挂钩联系为契机,申请了蚕桑产业发展配套项目1个,预计投入资金100万元,打造100亩桑园标准化建设示范基地1个。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蚕桑,技术先行。祥云县茶桑工作站结合“为民办实事”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部门职能职责作用,集中组织专家力量,18日这天一大早,4个蚕桑专业技术人员冒着大雨,沿着蜿蜒盘旋的山路辗转几十公里,把蚕桑生产技术和资料送进山。
山风徐徐,秋雨阵阵。有着强烈求知欲望的村民,有的身穿雨衣骑着摩托车、三轮车,有的开着面包车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大家端坐在干净整洁的新朗村会议室里,聚精会神地听课。
“栽桑养蚕的‘十六字’要诀是‘精耕细作,精心饲养,小蚕精养,大蚕粗养’。”站在讲台上是祥云县茶桑工作站站长杨琼臻和高级农艺师杨全,年近60岁的他们,字正腔圆,条理清晰,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前来培训的村民深入了解到“化零为整”规模化发展蚕桑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栽桑养蚕的技术要领。
本次共培训60人,发放蚕桑技术资料60余份。据了解,祥云县茶桑工作站把党史学习教育记在心中,带到大山里,写到土地上。自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开展以来,已深入村组培训6次,共培训685人次,培训老师的敬业,培训方式的创新,培训内容的丰富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连片发展还是好呢,既方便管理,又能避免蚕中毒。”来自新朗村二组的蚕农自光秀,已发展桑园6亩,但是东一块西一块,不仅采桑叶麻烦,还因为周边群众打农药造成上一季蚕中毒,部分蚕长到五龄居然不结茧,十分惋惜。
听了村上的规划及两位专家的解读,自光秀满怀希望地说:“要是搞连片种植,我家一定要承包上十多亩桑园,一年苦上十多万元钱还是有可能的。”(作者单位:云南省祥云县茶桑工作站)
云南祥云:“党史+科技”筑牢乡村振兴“田园梦”
时间:2021-08-20 16:31:52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杨丽芳
山雨初霁,万物一新。8月18日,一场“党史学习教育+蚕桑技术培训”打破了久卧深山的新朗村的平静。靠山而居的人们披风沐雨,赶赴产业振兴的科技盛宴,托起田园新生活的美丽梦想。
新朗村是祥云县东山乡的一个彝族小山村,距东山乡政府32公里,距祥云县城75公里。东邻楚雄姚安,南接下庄金旦,地处两座大山之间的河谷地段。全村土地面积3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55亩,人均耕地0.78亩,共有11个村民小组,270多户,乡村总人口1000多人。村民们沿着15公里长的新朗河靠山而居,无比分散。
土地是每个人的根。新朗村地广人稀,却偏偏成了祥云县64个贫困村之一。新朗村党总支书记奎自发道出原因:“村里没有特色产业,村民没有增收项目,年轻人都外出务工,留下中老年人靠天吃饭。”
近五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政策的实施,新朗村以党总支统筹,党支部组织,党员带队,接照“一村多品“的产业发展思路,积极争取扶持资金80多万元,引导农民发展烤烟、蚕桑、青花椒、核桃种植和肉牛、生猪、黑山羊、毛驴养殖等,不断壮大乡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产、增收,并于2019年如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种植业、养殖业在11个村民小组遍地开花。但是,因地理条件限制,产业呈零星分布状态,出现“地多物杂、业多而不精”现象。当前正是党史学习教育和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为了抓实产业振兴,实现产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奎自发表示,新朗村以县农业农村局挂钩联系为契机,申请了蚕桑产业发展配套项目1个,预计投入资金100万元,打造100亩桑园标准化建设示范基地1个。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蚕桑,技术先行。祥云县茶桑工作站结合“为民办实事”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部门职能职责作用,集中组织专家力量,18日这天一大早,4个蚕桑专业技术人员冒着大雨,沿着蜿蜒盘旋的山路辗转几十公里,把蚕桑生产技术和资料送进山。
山风徐徐,秋雨阵阵。有着强烈求知欲望的村民,有的身穿雨衣骑着摩托车、三轮车,有的开着面包车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大家端坐在干净整洁的新朗村会议室里,聚精会神地听课。
“栽桑养蚕的‘十六字’要诀是‘精耕细作,精心饲养,小蚕精养,大蚕粗养’。”站在讲台上是祥云县茶桑工作站站长杨琼臻和高级农艺师杨全,年近60岁的他们,字正腔圆,条理清晰,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前来培训的村民深入了解到“化零为整”规模化发展蚕桑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栽桑养蚕的技术要领。
本次共培训60人,发放蚕桑技术资料60余份。据了解,祥云县茶桑工作站把党史学习教育记在心中,带到大山里,写到土地上。自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开展以来,已深入村组培训6次,共培训685人次,培训老师的敬业,培训方式的创新,培训内容的丰富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连片发展还是好呢,既方便管理,又能避免蚕中毒。”来自新朗村二组的蚕农自光秀,已发展桑园6亩,但是东一块西一块,不仅采桑叶麻烦,还因为周边群众打农药造成上一季蚕中毒,部分蚕长到五龄居然不结茧,十分惋惜。
听了村上的规划及两位专家的解读,自光秀满怀希望地说:“要是搞连片种植,我家一定要承包上十多亩桑园,一年苦上十多万元钱还是有可能的。”(作者单位:云南省祥云县茶桑工作站)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