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扶贫路上他交出无悔青春的满分答卷

时间:2019-06-24 11:49:33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黄丽美

——记靖西市安宁乡汤亮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张华

是什么样的初心,让一个刚刚褪去戎装的军人,在脱贫攻坚路上激情燃烧,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孜孜不倦、忘我地投入工作?

是什么样的使命,让他主动请缨参与到边境一线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越战越勇,攻下一座座阻碍边民脱贫致富的贫困堡垒,实现了脱贫摘帽的目标?

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如此热爱这方边境热土、一心一意带领边民共同脱贫致富,始终满腔热情地为人民谋福祉?

42岁,他倒在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路上!2019年6月7日早上,自治区政法委派驻靖西市安宁乡汤亮村第一书记张华同志,在经历连日高强度扶贫工作后,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追寻他生前一个个坚实有力的脚印,我们走进边境安宁乡汤亮村,在一条条产业路上、一项项惠民工程旁、在干部群众的深情讲述中,看到了一名扶贫干部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工作,见证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境界。

不忘初心,艰苦奋斗,从“客人”快速变成了“主人”

张华同志转业到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工作后,继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向组织申请到脱贫攻坚第一线工作。

挂任靖西市安宁乡汤亮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伊始,虽然语言不通、村部不通水、不通网络、没有卫生间,基本上不具备吃住在村的条件。对此,安宁乡党委、政府考虑到张华同志从自治区机关过来,就再三挽留他吃住在乡政府,上班时间再到村里。但他不惧困难和挑战、从不言苦和退缩,对吃住从无过多要求,直接拿起行李就往汤亮村住了下来。据时任靖西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现任靖西市直属工委书记的黄顺湖回忆道:“当时夜访张华,村里没有厨房,三个人的晚餐就是在室外球场支一个锅,菜、汤全在一个锅里,大家吃完饭马上又继续干活。”张华就是这样克服了种种困难,牺牲了一个个周末节假日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一心扑在扶贫工作上,逐步改善了汤亮村生产生活条件,迅速完成了从领导干部到农村基层干部的身份转变、作风转变。“张书记刚来的时候,皮肤很白,头发一丝不苟,看起来就是上面派来的领导。” “我们相约一起回南宁的路上,他的手机总是响个不停,常常接到村民打来的电话,有咨询有需要解决问题的,能解决的问题及时解决,遇到不能马上解决的,在电话里耐心地解说,指导村民如何去做,并把问题反馈给相关部门解决,做到群众反映问题件件落实。”一起从自治区政法委派驻安宁乡果布村第一书记杨帆告诉我们。“张书记一心扑在工作上,现在比以前黑了好多,又黑又瘦,体重应该是减少了20多斤,看起来就是咱村一个主人的样子。”这是乡里的同事和村里的群众谈及张华同志时最直观的感受,也是对张华同志驻村扶贫工作表现最直观的好评和肯定。

牢记使命,敢打硬仗,从“学生”快速变成了扶贫“先生”

刚到汤亮村工作时,面对基层繁琐的工作,对张华来说是个“学生”。为了让自己尽快熟悉工作,张华同志认真学习基层党建、扶贫政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知识、学习农村基层工作方法、学习农民思维方式和村情民需,坚持不打招呼就走村入户,访贫问苦,谦虚地向村支书、村主任和工作队员请教。

汤亮全村有6个自然屯,共有贫困户88户324人。除10户常年外出务工全家不在的贫困户外,张华同志都一一入户走访,很快地,他变成了扶贫工作上的好“先生”。经过驻村调研、充分掌握贫困面并深入分析贫困原因,他意识到,全村要发展,首先要有一批“领头羊”,包括村“两委”成员、党员和勤劳致富、乐于进步的群众,而要把这批人团结起来,拉动全村发展,必须要依靠党建资源,以党建活动激发群众脱贫攻坚活力。汤亮村共有党员34人,外出务工9人,60岁以上党员8人。他牵头建起了村支部党员微信群,在微信群中经常转发农村农业农民政策、发送节假日祝福、发布村党建活动消息,通过微信群使全村的党员时刻与党组织保持紧密联系,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在党员活动日,张华把村里在家的党员召集在一起,带领党员大声重温入党誓词,并严格党员会议纪律,要求党员讲党性,坚决执行党员会议活动不能发放误工补助的规定。张华认为,好的两委班子就是一面镜子,要求村干部首先以身作则,带头准时参加党员活动和村里其他会议、执行好值班制度。同时要求村干部要以军队和军人一样的纪律开展村两委工作。一开始,大家习惯于“两点通知开会,三点到场刚合适”的松散作风而对于新的工作规定表示不理解,时日一长,村里开会不再是走过场和死气沉沉,大家渐渐适应了准时、自觉和高效率的会议作风,焕发了新的精神。

为了更好的发挥“党建+扶志+扶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作用,2018年10月自治区党委政法委会同北京同方影视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等爱心企业为汤亮村捐赠了电影放映设备,作为贫困村的汤亮村,从此可以在家门口看大片,学先进,提高视野,开拓见识。张华利用闲暇时间为村民播放种养技术和最新电影大片等,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又利用这一平台开展了爱党、爱国、爱家教育。

“今年要利用七一建党日组织村里的党员到外面走一走,增长点见识,回来以后也好增加村民发展产业的激情和信心。”张华同志在2019年5月底早早做了计划,村里的春蚕种养多病减收,严重影响了村民的收入,也极大打击了村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张华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张书记现在虽然不在了,但是这是他的一项夙愿,这个月底,我们要按照原计划,组织好这一次活动,完成他的心愿。”汤亮村两委干部和工作队员含泪表示。

“人的一生总要做几件有意义的事”,他为汤亮村如期脱贫摘帽敢于担当,尽锐出战,做的何止只是几件有意义的事

张华平时说的少,做得多。乡亲们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人的一生总要做几件有意义的事”。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时刻心系贫困群众的急难所需,群众的庄稼种植、小孩上学、老人看病就医、年轻人外出务工等情况,访贫问苦。

汤亮村汤浓屯贫困户王正规本人患有癌症,家庭经济困难,张华同志自掏腰包先后为王正规先后送去了慰问品和慰问金3500元。汤浓屯贫困户王昌福患有严重的肺穿孔,张华同志经常买些鸡蛋牛奶到家里看望,又极力推荐他去南宁广西民族大学参加饲养技能培训。参加培训后王昌福创业的热情也极高,现在正筹备着在村里开一家小型的专业养猪场,发展养猪产业。汤浓屯贫困户王正官前妻因病去世,留下两个在上小学的前妻与前夫所生的女儿,两个小孩出生时均未办理准生证户口一直没有落实,张华同志带着王正官到靖西市公安局、社会福利院等多家机构了解政策、寻找解决的办法,最终办理了两个孩子的户口。“感谢张书记!感谢您帮俺家解决了多年的难题!”王正官连对张华同志说到。

张华时刻关注贫困学生的上学情况,挨家挨户宣传“雨露计划”“营养餐”等扶贫政策并帮助申请落实,一共为8位贫困学生申请了每学期1500元的补助,对5个厌学辍学的学生,他挨家挨户到家里做思想工作直到5名学生全部返校。同时他引进社会爱心企业力量,为全村10位贫困学生、8位大学生每人捐赠1000元,联系到社会启航志愿者,为两位贫困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期间提供一对一资助帮扶。

2019年1月18日,张华联系组织雪菲凤舞舞蹈艺术中心、少儿星光大道组委会、金花奖组委会、优像学园等爱心组织和单位,到汤亮村小学开展公益帮扶活动,为村小学的孩子们送去书包、文具等一批爱心慰问品,送去儿童成长的关心和关怀。像这样出钱出力、倾情帮扶的事例不一而足。

为了能让全村所有老人过个高兴的日子,张华同志组织开展汤亮村2018年重阳节联谊活动,争取后援单位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支持协调广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基金会,为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送去每人两桶食用油。当天一早,张华同志就和村“两委”张罗为全村的老人发放慰问品,腿脚不便的老人,张华同志就一户一户地送到家中。当天,他拍下了村民张阿婆肩挑两桶油,笑容满面的照片,通过这张照片,我们仿佛能看到镜头后,张书记同样喜气洋溢的笑脸。“每当看到群众那真诚的笑容、真诚的谢意,我心里就充满了温暖,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就更加地足了。”2018年10月17日九月初九重阳节,张华同志在这一天的驻村工作日记的最后这样写到。

“要致富,产业是基础,而基础的基础是设施建设。”2018年4月,在进村走访了解到汤亮村没有河流,全村种养只能“靠老天”,旱季最严重的时连饮用水都会断供、雨季时没有排水渠容易内涝。汤浓屯到陇读、立论屯的3.5公里屯级路一直没有硬化,群众生产生活出行非常不便,汤亮村小学的围墙和公厕老旧,“到了晚上村里黑灯瞎火,留在家的都是些老人和小孩,这要是晚上有什么情况,连出门找邻居帮忙都很困难”。这些情况得不到解决一直是他挂在心头的一件大事。他多次积极向乡里、市里以及帮扶单位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报告请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得到批复实施,2018年底,汤浓屯到陇读、立论屯的3.5公里砂石路硬化工程顺利完工;靖西市政府和市教育局落实10万元资金修建的村小学新围墙和公共厕所建成;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大力支持为全村326户免费安装了326套净水器;广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基金捐赠全村覆盖安装了120盏太阳能路灯;由乡政府主持建设的汤浓屯、马亮屯和陇读屯3个提水工程竣工使用。这一桩桩一件件,其中都离不开张华同志奔走联系协调的身影,每一个项目的落成,都犹如卸掉压在他心头的一块石头。

“村集体经济有产业,才可能实现乡村振兴。”针对汤亮村缺水少土地的实际情况,张华同志积极推动种桑养蚕产业的发展,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全村种桑面积从2018年初的180余亩发展到年底680亩,贫困户参与种桑从10余户发展到48户。又多次协调乡、市先后投入150余万元在马亮屯建起了占地300余亩的桑蚕种养分离示范基地,包括两座1600余平米的大蚕房,还协调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投入76.9万元,修建了1.8公里的产业路,还协调邀请广西农业厅桑蚕专家到村里、到桑农家现场辅导,帮助桑农提高种桑养蚕专业技能。

挂任第一书记期间,张华同志紧紧围绕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组织建设等重点领域开展工作,坚持走村入户,访贫问苦,宣传扶贫政策,与贫困户一起共商脱贫办法,大力推进汤亮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汤亮村作为靖西市20个脱贫摘帽村之一,在各级共同努力下,当年脱贫23户93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06%,“两不愁三保障”“十一有一低于”均已达标,顺利通过各级核验,并于当年底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的目标。

2019年5月27日,靖西市遭百年一遇暴雨,汤亮村村部和农田、集体经济桑园受灾严重。当时正到市区参加会议的张华接到村里电话和工作群不断传来农田被淹、落石挡路的图片,心急如焚:“想办法出城,在群众最需要我的时候,第一书记却不在岗位上,不能和他们并肩作战,我现在只想快点回到村里,我要和群众站在一起”,他对一起来参加会议的同事杨帆和其他两位第一书记说。杨帆在驾车出城路上来回折腾,寻找突破口。面对滔滔大水,小车实在无法冲突围。等雨稍小点,之后想办法回到驻村的他,立即投入到察看灾情工作中,组织群众积极开展灾后自救。他涉水去看农作物被淹情况,发现汤浓到立论屯道路上有山石滑落,生怕次生灾害危及群众,他马上利用乡党委政府直报制度,填写相关情况直报单向乡党委书记和乡长直接反映灾情,协调及时处置了安全隐患点,并组织群众抗灾自救。

修建田间地头水柜,解决旱季缺水灌溉的问题,继续完善排洪引水渠道,解决雨季汤亮村易受洪涝灾害影响作物生长和群众收入的问题,这些都是张华2019年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未尽的工作计划。在汤浓、马亮屯的几条水利渠道修建完成后,张华同志和黄智刚乡长商量,如果水渠排洪引水效果好,雨季时村口这大片农田不再内涝积水,打算明年推动村里种植烤烟。“乡长这两天正好有雨,是否可以安排人员到马亮屯查看农田种植烤烟的情况?”5月28日早上七点多暴雨刚停,张华同志就在微信上联系黄智刚乡长,希望尽快组织专业人员评估烤烟种植的可行性。“张华一直希望汤亮村能够把烤烟产业发展起来,种植烤烟只需要四个月的时间,就能为农户带来每亩两千到三千元的纯收入,这笔收入对贫困户尤其重要,他真正的把贫困群众的事,无论大小都放在了心上,亲力亲为多方奔走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黄智刚乡长深情回忆。

党性极强,勤廉一生,他是妻儿黎民心中的好英雄

张华同志一生勤俭廉洁。2017年12月,他转业到地方上班的第一天,早早就起来,张华妻子用镜头记录了他上班的第一天……天还没亮就起来,担心上班迟到。当穿上妻子在万象城给他买的整套笔挺衣服时,就问这衣服的价钱。当他知道价钱后,真诚地对妻子说:“丽儿,可能这一身是我这辈子最贵的衣服了,咱们以后可不能那么破费了,有能力我们就帮助更困难的人。”日常生活中,张华同志也是厉行节俭。在汤亮村,张华平时里加班加点的开展扶贫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同家人沟通,他会在车里同家人视频,和母亲视频时间最长,嘘寒问暖…他为母亲花了几千元买了款多功能新手机,自己用的还是旧手机,也很想换部内存较大的手机,便于多存些扶贫资料,可因为买房借了些钱交房款,只能一等再等。张华工作上兢兢业业,严于律己。住村之初,村部没有吃饭条件,他有时就到王启倍支书家吃饭,他都主动交伙食费,“我告诉他,到了汤亮我们就是一家人,我家就是你家,有什么就一起吃什么,没有交费这样见外的事情。但是他还是悄悄的把300块压在我家电视下面。”汤亮村支书回忆起去年的情景,依然很是触动。

汤亮村总共有6个自然屯,驻村之初,由于交通不便,张华到靖西市区,自掏腰包2500多元买了一辆电动车,并用240元托运到村部,作为日常工作用车。后面自治区党委政法委领导知道后,才让他将购车发票拿来报销。

在从南宁往返靖西的路上,张华同志主要是坐火车、客车,再转乡村小客车到汤亮村。有一次,张华同志搭乘同在安宁乡担任果布村第一书记的杨帆同志的车回南宁。“送他到家后返回我家停好车,我才发现车上放有130元钱,一打电话问张华,他说是搭乘便车支付的油费,后来我微信转回给他,他一直不肯接收”,说起跟张华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杨帆几度哽咽。

2019年4月16日,靖西市召开2019年脱贫摘帽攻坚战誓师大会,其中有一项议程是颁奖典礼,由于表彰名额有限,张华同志未能入选。开完表彰大会的那天晚上,张华同志给妻子打了个电话,说自己有点小遗憾,没有将荣誉证书递给自己的爱人。妻子反问他:“你觉得你要的是老百姓给你竖大拇指,还是领导发的奖状?”“当然是老百姓,领导的认可也重要。我们还需要再努力一把”张华很快释然。“张华同志做得多,说得少,没有能争取让广西卫视《第一书记栏目》拍摄组到汤亮村拍摄节目,我愧对张华!”说到这事,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挂任靖西市委常委、副市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刘世华,在听到老百姓对张华的好口碑后,心中充满愧疚。

今年六一儿童节,难得他一家三口的聚会,一家人在外吃了餐晚饭后,到步行街散步,张华为儿子韬韬买了一条皮带,15元钱,韬韬高兴得不得了,因为父亲已经很久没有陪他逛街买东西啦。他还对妻子说,“我明天我先回村里再忙几天,等过端午放假你来接我,我带你和儿子去看场电影。今年是我们结婚15周年,我们还要补拍婚纱照”6月2日,张华回到靖西,还跟母亲通了视频电话,告知母亲已平安回到靖西。没有想到,这一切,却成了永别!6月3日傍晚,加班了一天的张华却突然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再也没有醒来。

 “张华同志一生正直节俭,有责任心,浑身上下都是一股军人味道,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脾气温和,党性极强。扶贫工作一年多,他经常加班加点,只求把脱贫攻坚工作做到极致。”一起从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到靖西市担任岳圩镇汉邦村第一书记的王斌说。

“他在正确的时间作出了正确的事情,也作出了正确的牺牲”

张华从军到转业,一直是舍小家为大家。今年元旦假期,正在靖西市火车站候车准备返回南宁时,临时接到工作安排通知,他当即办理退票坐上回村的班车,3天假期都用在了继续开展扶贫工作上。由于妻子在崇左市工作,儿子在南宁新民中学读书,母亲在江西老家,四人分居四地。驻村以来,虽然张华经常是一个月才回家一次,周末孩子只能自己上下学、自己做饭写作业,但是,妻子还是很支持他的工作,儿子韬韬也在独立中学会了坚强。“我出生在部队,自从懂事起就看到父亲经常加班,工作很努力。我小时候喜欢打篮球,早上爸爸经常领着我跟随一起跑步、打篮球,他不加班的时候,就给我讲历史、军事和政治知识,和我分享读书心得。他特别推荐给我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教我学会在逆境中坚强。我认为,父亲不仅是一个边疆好卫士,也是一个国家好干部。他是在正确的时候作出了正确的事情,也作出了正确的牺牲。”

平时张华利用周末、中午、晚饭前后村民在家的时间段,经常自己不休息进屯入户与贫困户拉家常,询问庄稼种植、小孩上学、老人看病就医、年轻人外出务工等情况,访贫问苦,群众的事,无论大小事,他都放在心上,亲力亲为多方奔走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一路走好,父亲,我的英雄,祖国的好军人,好干部”,在张华同志病逝后,14岁的张华儿子韬韬在空间里留言。6月7日,张华妻子在微信朋友圈里写到:“一生都在为人民服务的你,谢谢您。谢谢你16年的陪伴,谢谢你对儿子14年的培养。谢谢你24年对国家、人民的奉献,如果句号在所难免,一路走好”。6月7日,儿子韬韬在汤亮村收拾好张华遗物时,默默地坐在父亲曾经坐过的办公桌前、走出办公室后又徘徊在操场上,用手机录下飘扬的国旗,用一段段视频虔诚地记录着每一个角落。“我为军人老爸感到骄傲,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也要像我爸一样当一名优秀的军人,面对国旗敬礼,宣誓:时刻保卫祖国,为人民服务!”面对变故,14岁的韬韬表现地如此自信和坚强。

扶贫路上,交出了一份无悔青春的满分答卷

2019年6月7日7时9分。虽然经过乡、市级、自治区级多方联动,紧急救治,张华同志最终还是走了。在生命的最后,他家人做出了捐献器官的决定。直到最后,他的家属还让我们看到纯洁而高尚的灵魂在继续跳动。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副书记黄焕光有感而作五绝《送张华同志》诗:“才下征尘马,扶贫跨铁鞍。英魂随逝水,生命不凋残。”

这一天,连续多日骄阳当空的靖西,突然下起了一场雨,大雨无声的飘落。鹅泉呜咽,宾山垂泪,苍天在为一个早逝的生命恸哭。边民声声呼唤,口口悲伤,谁将群众放在心里,群众就把他捧在手上。他,只是全国千千万万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中的其中一位,在一些人看来,这个“官位”丝毫没有分量。然而,在守卫祖国、援疆固边、全面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场上,张华同志却交出了一份无悔青春的满分答卷。他的身影,永远化做了南国边陲巍巍的大山脉;他的音容,永远融入了绵绵边境的水云涧;他的生命,永远美丽着壮美广西、大美靖西;他的精神,犹如一面旗帜,永远在南国边陲的蓝天上高高飘扬。
张华同志是一名党员,他把党员的初心和工作的严谨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张华同志是一名军人,在部队时他守卫祖国边疆的安宁,在驻村扶贫中他带领群众攻陷贫困的堡垒。作为党员基层干部,他展现了忘我的工作、无私奉献的共产党人形象;作为军人,他展现了中国军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战场,有着不变的军魂,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续写风采。(靖西市脱贫攻坚战指挥部宣传组)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王获羽
标签扶贫人物    

扶贫路上他交出无悔青春的满分答卷

时间:2019-06-24 11:49:33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黄丽美

——记靖西市安宁乡汤亮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张华

是什么样的初心,让一个刚刚褪去戎装的军人,在脱贫攻坚路上激情燃烧,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孜孜不倦、忘我地投入工作?

是什么样的使命,让他主动请缨参与到边境一线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越战越勇,攻下一座座阻碍边民脱贫致富的贫困堡垒,实现了脱贫摘帽的目标?

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如此热爱这方边境热土、一心一意带领边民共同脱贫致富,始终满腔热情地为人民谋福祉?

42岁,他倒在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路上!2019年6月7日早上,自治区政法委派驻靖西市安宁乡汤亮村第一书记张华同志,在经历连日高强度扶贫工作后,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追寻他生前一个个坚实有力的脚印,我们走进边境安宁乡汤亮村,在一条条产业路上、一项项惠民工程旁、在干部群众的深情讲述中,看到了一名扶贫干部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工作,见证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境界。

不忘初心,艰苦奋斗,从“客人”快速变成了“主人”

张华同志转业到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工作后,继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向组织申请到脱贫攻坚第一线工作。

挂任靖西市安宁乡汤亮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伊始,虽然语言不通、村部不通水、不通网络、没有卫生间,基本上不具备吃住在村的条件。对此,安宁乡党委、政府考虑到张华同志从自治区机关过来,就再三挽留他吃住在乡政府,上班时间再到村里。但他不惧困难和挑战、从不言苦和退缩,对吃住从无过多要求,直接拿起行李就往汤亮村住了下来。据时任靖西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现任靖西市直属工委书记的黄顺湖回忆道:“当时夜访张华,村里没有厨房,三个人的晚餐就是在室外球场支一个锅,菜、汤全在一个锅里,大家吃完饭马上又继续干活。”张华就是这样克服了种种困难,牺牲了一个个周末节假日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一心扑在扶贫工作上,逐步改善了汤亮村生产生活条件,迅速完成了从领导干部到农村基层干部的身份转变、作风转变。“张书记刚来的时候,皮肤很白,头发一丝不苟,看起来就是上面派来的领导。” “我们相约一起回南宁的路上,他的手机总是响个不停,常常接到村民打来的电话,有咨询有需要解决问题的,能解决的问题及时解决,遇到不能马上解决的,在电话里耐心地解说,指导村民如何去做,并把问题反馈给相关部门解决,做到群众反映问题件件落实。”一起从自治区政法委派驻安宁乡果布村第一书记杨帆告诉我们。“张书记一心扑在工作上,现在比以前黑了好多,又黑又瘦,体重应该是减少了20多斤,看起来就是咱村一个主人的样子。”这是乡里的同事和村里的群众谈及张华同志时最直观的感受,也是对张华同志驻村扶贫工作表现最直观的好评和肯定。

牢记使命,敢打硬仗,从“学生”快速变成了扶贫“先生”

刚到汤亮村工作时,面对基层繁琐的工作,对张华来说是个“学生”。为了让自己尽快熟悉工作,张华同志认真学习基层党建、扶贫政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知识、学习农村基层工作方法、学习农民思维方式和村情民需,坚持不打招呼就走村入户,访贫问苦,谦虚地向村支书、村主任和工作队员请教。

汤亮全村有6个自然屯,共有贫困户88户324人。除10户常年外出务工全家不在的贫困户外,张华同志都一一入户走访,很快地,他变成了扶贫工作上的好“先生”。经过驻村调研、充分掌握贫困面并深入分析贫困原因,他意识到,全村要发展,首先要有一批“领头羊”,包括村“两委”成员、党员和勤劳致富、乐于进步的群众,而要把这批人团结起来,拉动全村发展,必须要依靠党建资源,以党建活动激发群众脱贫攻坚活力。汤亮村共有党员34人,外出务工9人,60岁以上党员8人。他牵头建起了村支部党员微信群,在微信群中经常转发农村农业农民政策、发送节假日祝福、发布村党建活动消息,通过微信群使全村的党员时刻与党组织保持紧密联系,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在党员活动日,张华把村里在家的党员召集在一起,带领党员大声重温入党誓词,并严格党员会议纪律,要求党员讲党性,坚决执行党员会议活动不能发放误工补助的规定。张华认为,好的两委班子就是一面镜子,要求村干部首先以身作则,带头准时参加党员活动和村里其他会议、执行好值班制度。同时要求村干部要以军队和军人一样的纪律开展村两委工作。一开始,大家习惯于“两点通知开会,三点到场刚合适”的松散作风而对于新的工作规定表示不理解,时日一长,村里开会不再是走过场和死气沉沉,大家渐渐适应了准时、自觉和高效率的会议作风,焕发了新的精神。

为了更好的发挥“党建+扶志+扶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作用,2018年10月自治区党委政法委会同北京同方影视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等爱心企业为汤亮村捐赠了电影放映设备,作为贫困村的汤亮村,从此可以在家门口看大片,学先进,提高视野,开拓见识。张华利用闲暇时间为村民播放种养技术和最新电影大片等,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又利用这一平台开展了爱党、爱国、爱家教育。

“今年要利用七一建党日组织村里的党员到外面走一走,增长点见识,回来以后也好增加村民发展产业的激情和信心。”张华同志在2019年5月底早早做了计划,村里的春蚕种养多病减收,严重影响了村民的收入,也极大打击了村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张华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张书记现在虽然不在了,但是这是他的一项夙愿,这个月底,我们要按照原计划,组织好这一次活动,完成他的心愿。”汤亮村两委干部和工作队员含泪表示。

“人的一生总要做几件有意义的事”,他为汤亮村如期脱贫摘帽敢于担当,尽锐出战,做的何止只是几件有意义的事

张华平时说的少,做得多。乡亲们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人的一生总要做几件有意义的事”。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时刻心系贫困群众的急难所需,群众的庄稼种植、小孩上学、老人看病就医、年轻人外出务工等情况,访贫问苦。

汤亮村汤浓屯贫困户王正规本人患有癌症,家庭经济困难,张华同志自掏腰包先后为王正规先后送去了慰问品和慰问金3500元。汤浓屯贫困户王昌福患有严重的肺穿孔,张华同志经常买些鸡蛋牛奶到家里看望,又极力推荐他去南宁广西民族大学参加饲养技能培训。参加培训后王昌福创业的热情也极高,现在正筹备着在村里开一家小型的专业养猪场,发展养猪产业。汤浓屯贫困户王正官前妻因病去世,留下两个在上小学的前妻与前夫所生的女儿,两个小孩出生时均未办理准生证户口一直没有落实,张华同志带着王正官到靖西市公安局、社会福利院等多家机构了解政策、寻找解决的办法,最终办理了两个孩子的户口。“感谢张书记!感谢您帮俺家解决了多年的难题!”王正官连对张华同志说到。

张华时刻关注贫困学生的上学情况,挨家挨户宣传“雨露计划”“营养餐”等扶贫政策并帮助申请落实,一共为8位贫困学生申请了每学期1500元的补助,对5个厌学辍学的学生,他挨家挨户到家里做思想工作直到5名学生全部返校。同时他引进社会爱心企业力量,为全村10位贫困学生、8位大学生每人捐赠1000元,联系到社会启航志愿者,为两位贫困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期间提供一对一资助帮扶。

2019年1月18日,张华联系组织雪菲凤舞舞蹈艺术中心、少儿星光大道组委会、金花奖组委会、优像学园等爱心组织和单位,到汤亮村小学开展公益帮扶活动,为村小学的孩子们送去书包、文具等一批爱心慰问品,送去儿童成长的关心和关怀。像这样出钱出力、倾情帮扶的事例不一而足。

为了能让全村所有老人过个高兴的日子,张华同志组织开展汤亮村2018年重阳节联谊活动,争取后援单位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支持协调广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基金会,为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送去每人两桶食用油。当天一早,张华同志就和村“两委”张罗为全村的老人发放慰问品,腿脚不便的老人,张华同志就一户一户地送到家中。当天,他拍下了村民张阿婆肩挑两桶油,笑容满面的照片,通过这张照片,我们仿佛能看到镜头后,张书记同样喜气洋溢的笑脸。“每当看到群众那真诚的笑容、真诚的谢意,我心里就充满了温暖,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就更加地足了。”2018年10月17日九月初九重阳节,张华同志在这一天的驻村工作日记的最后这样写到。

“要致富,产业是基础,而基础的基础是设施建设。”2018年4月,在进村走访了解到汤亮村没有河流,全村种养只能“靠老天”,旱季最严重的时连饮用水都会断供、雨季时没有排水渠容易内涝。汤浓屯到陇读、立论屯的3.5公里屯级路一直没有硬化,群众生产生活出行非常不便,汤亮村小学的围墙和公厕老旧,“到了晚上村里黑灯瞎火,留在家的都是些老人和小孩,这要是晚上有什么情况,连出门找邻居帮忙都很困难”。这些情况得不到解决一直是他挂在心头的一件大事。他多次积极向乡里、市里以及帮扶单位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报告请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得到批复实施,2018年底,汤浓屯到陇读、立论屯的3.5公里砂石路硬化工程顺利完工;靖西市政府和市教育局落实10万元资金修建的村小学新围墙和公共厕所建成;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大力支持为全村326户免费安装了326套净水器;广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基金捐赠全村覆盖安装了120盏太阳能路灯;由乡政府主持建设的汤浓屯、马亮屯和陇读屯3个提水工程竣工使用。这一桩桩一件件,其中都离不开张华同志奔走联系协调的身影,每一个项目的落成,都犹如卸掉压在他心头的一块石头。

“村集体经济有产业,才可能实现乡村振兴。”针对汤亮村缺水少土地的实际情况,张华同志积极推动种桑养蚕产业的发展,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全村种桑面积从2018年初的180余亩发展到年底680亩,贫困户参与种桑从10余户发展到48户。又多次协调乡、市先后投入150余万元在马亮屯建起了占地300余亩的桑蚕种养分离示范基地,包括两座1600余平米的大蚕房,还协调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投入76.9万元,修建了1.8公里的产业路,还协调邀请广西农业厅桑蚕专家到村里、到桑农家现场辅导,帮助桑农提高种桑养蚕专业技能。

挂任第一书记期间,张华同志紧紧围绕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组织建设等重点领域开展工作,坚持走村入户,访贫问苦,宣传扶贫政策,与贫困户一起共商脱贫办法,大力推进汤亮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汤亮村作为靖西市20个脱贫摘帽村之一,在各级共同努力下,当年脱贫23户93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06%,“两不愁三保障”“十一有一低于”均已达标,顺利通过各级核验,并于当年底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的目标。

2019年5月27日,靖西市遭百年一遇暴雨,汤亮村村部和农田、集体经济桑园受灾严重。当时正到市区参加会议的张华接到村里电话和工作群不断传来农田被淹、落石挡路的图片,心急如焚:“想办法出城,在群众最需要我的时候,第一书记却不在岗位上,不能和他们并肩作战,我现在只想快点回到村里,我要和群众站在一起”,他对一起来参加会议的同事杨帆和其他两位第一书记说。杨帆在驾车出城路上来回折腾,寻找突破口。面对滔滔大水,小车实在无法冲突围。等雨稍小点,之后想办法回到驻村的他,立即投入到察看灾情工作中,组织群众积极开展灾后自救。他涉水去看农作物被淹情况,发现汤浓到立论屯道路上有山石滑落,生怕次生灾害危及群众,他马上利用乡党委政府直报制度,填写相关情况直报单向乡党委书记和乡长直接反映灾情,协调及时处置了安全隐患点,并组织群众抗灾自救。

修建田间地头水柜,解决旱季缺水灌溉的问题,继续完善排洪引水渠道,解决雨季汤亮村易受洪涝灾害影响作物生长和群众收入的问题,这些都是张华2019年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未尽的工作计划。在汤浓、马亮屯的几条水利渠道修建完成后,张华同志和黄智刚乡长商量,如果水渠排洪引水效果好,雨季时村口这大片农田不再内涝积水,打算明年推动村里种植烤烟。“乡长这两天正好有雨,是否可以安排人员到马亮屯查看农田种植烤烟的情况?”5月28日早上七点多暴雨刚停,张华同志就在微信上联系黄智刚乡长,希望尽快组织专业人员评估烤烟种植的可行性。“张华一直希望汤亮村能够把烤烟产业发展起来,种植烤烟只需要四个月的时间,就能为农户带来每亩两千到三千元的纯收入,这笔收入对贫困户尤其重要,他真正的把贫困群众的事,无论大小都放在了心上,亲力亲为多方奔走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黄智刚乡长深情回忆。

党性极强,勤廉一生,他是妻儿黎民心中的好英雄

张华同志一生勤俭廉洁。2017年12月,他转业到地方上班的第一天,早早就起来,张华妻子用镜头记录了他上班的第一天……天还没亮就起来,担心上班迟到。当穿上妻子在万象城给他买的整套笔挺衣服时,就问这衣服的价钱。当他知道价钱后,真诚地对妻子说:“丽儿,可能这一身是我这辈子最贵的衣服了,咱们以后可不能那么破费了,有能力我们就帮助更困难的人。”日常生活中,张华同志也是厉行节俭。在汤亮村,张华平时里加班加点的开展扶贫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同家人沟通,他会在车里同家人视频,和母亲视频时间最长,嘘寒问暖…他为母亲花了几千元买了款多功能新手机,自己用的还是旧手机,也很想换部内存较大的手机,便于多存些扶贫资料,可因为买房借了些钱交房款,只能一等再等。张华工作上兢兢业业,严于律己。住村之初,村部没有吃饭条件,他有时就到王启倍支书家吃饭,他都主动交伙食费,“我告诉他,到了汤亮我们就是一家人,我家就是你家,有什么就一起吃什么,没有交费这样见外的事情。但是他还是悄悄的把300块压在我家电视下面。”汤亮村支书回忆起去年的情景,依然很是触动。

汤亮村总共有6个自然屯,驻村之初,由于交通不便,张华到靖西市区,自掏腰包2500多元买了一辆电动车,并用240元托运到村部,作为日常工作用车。后面自治区党委政法委领导知道后,才让他将购车发票拿来报销。

在从南宁往返靖西的路上,张华同志主要是坐火车、客车,再转乡村小客车到汤亮村。有一次,张华同志搭乘同在安宁乡担任果布村第一书记的杨帆同志的车回南宁。“送他到家后返回我家停好车,我才发现车上放有130元钱,一打电话问张华,他说是搭乘便车支付的油费,后来我微信转回给他,他一直不肯接收”,说起跟张华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杨帆几度哽咽。

2019年4月16日,靖西市召开2019年脱贫摘帽攻坚战誓师大会,其中有一项议程是颁奖典礼,由于表彰名额有限,张华同志未能入选。开完表彰大会的那天晚上,张华同志给妻子打了个电话,说自己有点小遗憾,没有将荣誉证书递给自己的爱人。妻子反问他:“你觉得你要的是老百姓给你竖大拇指,还是领导发的奖状?”“当然是老百姓,领导的认可也重要。我们还需要再努力一把”张华很快释然。“张华同志做得多,说得少,没有能争取让广西卫视《第一书记栏目》拍摄组到汤亮村拍摄节目,我愧对张华!”说到这事,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挂任靖西市委常委、副市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刘世华,在听到老百姓对张华的好口碑后,心中充满愧疚。

今年六一儿童节,难得他一家三口的聚会,一家人在外吃了餐晚饭后,到步行街散步,张华为儿子韬韬买了一条皮带,15元钱,韬韬高兴得不得了,因为父亲已经很久没有陪他逛街买东西啦。他还对妻子说,“我明天我先回村里再忙几天,等过端午放假你来接我,我带你和儿子去看场电影。今年是我们结婚15周年,我们还要补拍婚纱照”6月2日,张华回到靖西,还跟母亲通了视频电话,告知母亲已平安回到靖西。没有想到,这一切,却成了永别!6月3日傍晚,加班了一天的张华却突然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再也没有醒来。

 “张华同志一生正直节俭,有责任心,浑身上下都是一股军人味道,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脾气温和,党性极强。扶贫工作一年多,他经常加班加点,只求把脱贫攻坚工作做到极致。”一起从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到靖西市担任岳圩镇汉邦村第一书记的王斌说。

“他在正确的时间作出了正确的事情,也作出了正确的牺牲”

张华从军到转业,一直是舍小家为大家。今年元旦假期,正在靖西市火车站候车准备返回南宁时,临时接到工作安排通知,他当即办理退票坐上回村的班车,3天假期都用在了继续开展扶贫工作上。由于妻子在崇左市工作,儿子在南宁新民中学读书,母亲在江西老家,四人分居四地。驻村以来,虽然张华经常是一个月才回家一次,周末孩子只能自己上下学、自己做饭写作业,但是,妻子还是很支持他的工作,儿子韬韬也在独立中学会了坚强。“我出生在部队,自从懂事起就看到父亲经常加班,工作很努力。我小时候喜欢打篮球,早上爸爸经常领着我跟随一起跑步、打篮球,他不加班的时候,就给我讲历史、军事和政治知识,和我分享读书心得。他特别推荐给我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教我学会在逆境中坚强。我认为,父亲不仅是一个边疆好卫士,也是一个国家好干部。他是在正确的时候作出了正确的事情,也作出了正确的牺牲。”

平时张华利用周末、中午、晚饭前后村民在家的时间段,经常自己不休息进屯入户与贫困户拉家常,询问庄稼种植、小孩上学、老人看病就医、年轻人外出务工等情况,访贫问苦,群众的事,无论大小事,他都放在心上,亲力亲为多方奔走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一路走好,父亲,我的英雄,祖国的好军人,好干部”,在张华同志病逝后,14岁的张华儿子韬韬在空间里留言。6月7日,张华妻子在微信朋友圈里写到:“一生都在为人民服务的你,谢谢您。谢谢你16年的陪伴,谢谢你对儿子14年的培养。谢谢你24年对国家、人民的奉献,如果句号在所难免,一路走好”。6月7日,儿子韬韬在汤亮村收拾好张华遗物时,默默地坐在父亲曾经坐过的办公桌前、走出办公室后又徘徊在操场上,用手机录下飘扬的国旗,用一段段视频虔诚地记录着每一个角落。“我为军人老爸感到骄傲,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也要像我爸一样当一名优秀的军人,面对国旗敬礼,宣誓:时刻保卫祖国,为人民服务!”面对变故,14岁的韬韬表现地如此自信和坚强。

扶贫路上,交出了一份无悔青春的满分答卷

2019年6月7日7时9分。虽然经过乡、市级、自治区级多方联动,紧急救治,张华同志最终还是走了。在生命的最后,他家人做出了捐献器官的决定。直到最后,他的家属还让我们看到纯洁而高尚的灵魂在继续跳动。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副书记黄焕光有感而作五绝《送张华同志》诗:“才下征尘马,扶贫跨铁鞍。英魂随逝水,生命不凋残。”

这一天,连续多日骄阳当空的靖西,突然下起了一场雨,大雨无声的飘落。鹅泉呜咽,宾山垂泪,苍天在为一个早逝的生命恸哭。边民声声呼唤,口口悲伤,谁将群众放在心里,群众就把他捧在手上。他,只是全国千千万万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中的其中一位,在一些人看来,这个“官位”丝毫没有分量。然而,在守卫祖国、援疆固边、全面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场上,张华同志却交出了一份无悔青春的满分答卷。他的身影,永远化做了南国边陲巍巍的大山脉;他的音容,永远融入了绵绵边境的水云涧;他的生命,永远美丽着壮美广西、大美靖西;他的精神,犹如一面旗帜,永远在南国边陲的蓝天上高高飘扬。
张华同志是一名党员,他把党员的初心和工作的严谨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张华同志是一名军人,在部队时他守卫祖国边疆的安宁,在驻村扶贫中他带领群众攻陷贫困的堡垒。作为党员基层干部,他展现了忘我的工作、无私奉献的共产党人形象;作为军人,他展现了中国军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战场,有着不变的军魂,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续写风采。(靖西市脱贫攻坚战指挥部宣传组)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王获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