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广东乡村振兴专题

清远美丽乡村图鉴

时间:2021-08-26 12:06:34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本刊记者 张津津

清远1.jpg

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九龙镇九龙小镇。

近年来,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的乡村呈现出这样一番景象:连片的产业基地内工人们劳作正忙,一座座简朴大方的民居错落有致,宽敞干净的水泥路连接村庄大小角落,一批批游人组团游览打卡……这是广东省在新农村创建中先试先行取得的成果。

2016年以来,广东以全省2277个相对贫困村为重点,聚焦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基层组织五大领域,全面实施相对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工作,加快补齐发展短板,推动这些相对贫困村实现华丽蝶变。

“内外”兼修强基础

绵绵后龙山,悠悠连樟河。从高处俯瞰,绿水青山掩映的连樟村秀美婀娜。沿着一条平整的水泥路蜿蜒前行,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江口镇连樟村村委会,村委会楼顶上“永远跟党走”5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到过连樟村的人都会用“蝶变”来形容村子的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关键在于该村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上下“内功”。

连樟村,曾是一个位于粤北山区的省定贫困村、远近闻名的“空心村”,201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2000元,村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不足7720元,这远远低于当时广东省农村人口的平均可支配收入。

2016年5月20日,驻村第一书记张雪凡第一次走进连樟村,村里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村内寂静冷清,路上没有几个行人,路面坑坑洼洼、污水横流,房舍破旧不堪。好不容易来到村委会,一推门,大门紧闭。一番打听得知,村干部都是“流动办公”,公章随身一揣,谁家有事,就把公章带到谁家去盖一下。

“村里迟迟脱不了贫,与村党组织设置不合理、团结凝聚群众干事创业的能力不强有关。”张雪凡决定在连樟村的工作从建强基层党组织开始。在上级部门指导下,在张雪凡的努力下,连樟村整合原来的5个村民小组党支部,探索出“1+2”(党总支部+直属支部+核心支部)村级支部工作模式,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通过推行“村党总支部—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联系户”三级网格化管理和服务体系,建立村情党情干情民情“四情”调研台账和“民生微实事”工作清单,并探索建立“党支部提事、村民理事会议事、村民会议决事、村委会执事”民主决策机制,实现党心与民意有效连接。

连樟村党组织得到强有力夯实,党员干部的带头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围绕村里发展的大事要事,党员吃苦在前、出力在前,带动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村庄发展有了前所未有的内动力。

村子的发展讲究“内外兼修”,“内功”练好了,“外功”顺理成章地被提上日程。以省内改善贫困地区水路电网等基础设施条件为抓手,连樟村将硬化路修到了家家户户门口,自来水实现村民全覆盖;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连樟村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户厕普及率达100%,并落实农房管控,全面组织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改善人居环境。为破解“垃圾围村”难题,连樟村配备标准生活垃圾投放点,通过“户分类+村组收集+镇处理”垃圾分类三级处理机制,环卫车定期清理农村垃圾。

从此,连樟村土坯房、旱茅厕、泥泞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成为“过去式”,取而代之的是宽阔平整的马路、完善的设施、干净整洁的村庄。

产业兴旺谋富足

早上7点,清远市英德市九龙镇河头村村民陈井清就已经在菜地里忙活着,菜筐里已经装满新鲜翠绿的桑芽菜,“把这些桑芽菜送到加工厂,又能挣上100多元”。

陈井清,曾是河头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靠着村里发展的桑芽菜产业,一年挣了3万元,顺利摘掉了穷帽子。

过去,沙糖橘是河头村的主导产业。201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黄龙病”让河头村经营多年的沙糖橘产业凋敝,越来越多的村民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河头村逐渐变成了“空心村”。看着村里“空心化”程度加剧,省委办公厅选派的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心急如焚。

“不管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都至关重要。”驻村工作队队长刘振隆向记者介绍。

河头村村民许万红常年在外种桑养蚕,发展势头还不错。后来,他发现了桑芽菜的商机,准备投身桑芽菜产业。得知他有此想法,河头村立刻对桑芽菜项目进行研究论证,认为该项目切实可行、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刘振隆带领村“两委”成员邀请许万红一起干,双方一拍即合。

2017年,由驻村工作队牵线搭桥,碧桂园集团出资70万元支持桑芽菜加工厂——万仔蚕桑合作社建设,以“合作社+农户”的形式运营,许万红任合作社负责人。“一株桑芽菜苗成本2毛钱,可生长30年,每年有10个月的采摘期,村民既可以参与到合作社桑芽菜的管护中,也可以只负责采摘,两种参与方式都能保障村民有稳定收入。”许万红告诉记者。新摘的桑芽菜送到加工厂,经过加工、真空包装后,被送往广州、深圳的超市,以及一些合作的餐厅,一包500克的桑芽菜能卖到6元。目前河头村桑芽菜种植面积达1300亩。“现在桑芽菜市场供不应求,以后肯定还要扩种。”许万红说。

如今,河头村已经成为当地桑芽菜产业的核心产区,通过生产、加工、销售这套桑芽菜全产业链,共带动200多名农户平均月收入超过3000元,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产业。

在连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成并投入使用,为连樟村的产业发展注入了科技的力量。

2019年7月,连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正式投入使用。园区内有11栋荷兰弧顶温室大棚,共占地74亩。示范园引进荷兰物联网智能水肥一体化机组等先进设备,采用立体栽培模式,种植的都是当地传统优势农作物品种。

大棚内,瓜架下,连樟村村民黄小燕穿着工作服忙碌着,不到一上午的时间,她采摘的甜瓜就装满了10筐,“一点都不累”。

黄小燕家祖祖辈辈都在连樟村务农,面朝黄土背朝天,过着清苦的日子。她从没想过,到了自己这一辈,竟不用弯腰就能把地给种了。园区大棚内采用无土栽培、立体采摘技术。用来栽种的盘,都架高到一米左右,所以黄小燕劳动时不用弯腰,站着就能伺候好这些瓜果蔬菜。

作为村里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7月,黄小燕得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碧桂园集团的资助下,她与同村的另外11名贫困户到海南接受现代农业技术培训。那次,黄小燕第一次体会到了现代农业科技的神奇。

一个月后,黄小燕学成归来,并成功被录用为园区的正式员工,成为园区种植瓜果蔬菜的一把好手。园区优先聘用连樟村村民,特别是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黄小燕一起在园区里工作的,还有20多名连樟村村民。“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是之前种地收入的好几倍。”黄小燕告诉记者,除了务工收入,她还将家中的3亩地流转到了园区,每年都能拿到租金。

而比收入增加还让黄小燕感到高兴的是身份的转变:从一名传统的农民变成了新型职业农民。“这让我觉得自己对村里的发展有了更高价值,我觉得很幸福,很满足!”黄小燕说。

生态宜居谋振兴

如今的河头村风景如画,满是生机!

一幢幢土黄色的民宿建筑错落有致地散落在山脚下,客家风情浓郁、造型古朴淳厚;距离碧乡客栈数百米外,九龙小镇内百亩荷花悄然绽放,一排排峰峦山势雄伟……这是河头村在乡村振兴探索过程中构建的美丽图景。

山峰林立、天蓝水清……河头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绿水青山却从来没有为村子带来“金山银山”。向资源要效益,就必须将村内的石头山、沼泽地等“死资源”盘活。开发旅游景区,发展乡村游项目成为首选。

2015年,九龙镇与英德市国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合作,以土地合股方式开发“九龙小镇”旅游项目,河头村正位于该项目的核心区,以1300亩土地入股“九龙小镇”。村集体结合旅游发展,沼泽地、石头山、丢荒地、泥砖房等资源被统一规划改建,联合经营、变废为宝,原本的沼泽地、撂荒地上建成了荷花湖风景区、农耕文化园,泥砖房则被改造成民宿、餐厅。

2016年国庆,九龙小镇正式对外营业。2020年,九龙小镇共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在九龙小镇里,村民流转土地租金的收入每亩每年500元;景区务工人均月工资3000元;村民销售土特产,店铺租金全免。据了解,九龙小镇可实现河头村村民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和河头村一样,如今的连樟村处处皆景!

建筑设计突出地方特色和现代气息,“上白下蓝”风格美观典雅;樟河碧道集生态、文化、休闲、景观、通行于一体,呈现出绿树成荫、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的风景;观光花海每到花开季节,花色山色相映成趣,蜂飞蝶舞,赏心悦目。每天都有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来参观,感受这里的乡土气息。

连樟村的人气旺了,村民的土特产也有了销路。陆彩均是连樟村村民,养蜜蜂多年。往年村里人烟稀少,蜂蜜品质虽好,但卖不上好价钱。如今,来旅游的人多了,陆彩均的蜂蜜成了抢手货。“春蜜能卖到20元一斤,比以前高了一倍。”陆彩均说,现在她的蜂蜜要比往年多卖一万余元。

清远2.jpg

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江口镇连樟村广场。

连樟村的人气旺了,更引来了“回流大军”,华娇妹便是其中之一。20多年前,华娇妹嫁到了连樟村,那时候的连樟村一穷二白,让人看不到希望。结婚不久,华娇妹夫妻便去了外地打工,这一去就是20多年,只有逢年过节才回来。眼看着村里越建越好,2018年,华娇妹和丈夫商量,决定回乡创业。2018年底,她的农家乐正式营业,吸纳6名村民务工,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有200多人用餐,营业额达一万多元,“现在村里的环境好了,相信生意会越来越红火。”

连樟村的发展不仅鼓起了乡亲们的腰包,还极大丰富了村民们的生活。这几年,村里建设了党群活动中心,设有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党建展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多媒体体验区、亲子活动空间等。村民们可以在这里开展文化活动,可以唱歌、跳舞、品茶。在村里的客家文化广场上,一座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元素的村史馆正建设得如火如荼。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行走在河头村、连樟村,记者深切感受到什么是“看得见产业、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这就是清远市在乡村振兴探索过程中展示出的美丽乡村图鉴。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广东乡村振兴专题    
聚焦两会

清远美丽乡村图鉴

时间:2021-08-26 12:06:34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本刊记者 张津津

清远1.jpg

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九龙镇九龙小镇。

近年来,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的乡村呈现出这样一番景象:连片的产业基地内工人们劳作正忙,一座座简朴大方的民居错落有致,宽敞干净的水泥路连接村庄大小角落,一批批游人组团游览打卡……这是广东省在新农村创建中先试先行取得的成果。

2016年以来,广东以全省2277个相对贫困村为重点,聚焦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基层组织五大领域,全面实施相对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工作,加快补齐发展短板,推动这些相对贫困村实现华丽蝶变。

“内外”兼修强基础

绵绵后龙山,悠悠连樟河。从高处俯瞰,绿水青山掩映的连樟村秀美婀娜。沿着一条平整的水泥路蜿蜒前行,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江口镇连樟村村委会,村委会楼顶上“永远跟党走”5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到过连樟村的人都会用“蝶变”来形容村子的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关键在于该村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上下“内功”。

连樟村,曾是一个位于粤北山区的省定贫困村、远近闻名的“空心村”,201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2000元,村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不足7720元,这远远低于当时广东省农村人口的平均可支配收入。

2016年5月20日,驻村第一书记张雪凡第一次走进连樟村,村里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村内寂静冷清,路上没有几个行人,路面坑坑洼洼、污水横流,房舍破旧不堪。好不容易来到村委会,一推门,大门紧闭。一番打听得知,村干部都是“流动办公”,公章随身一揣,谁家有事,就把公章带到谁家去盖一下。

“村里迟迟脱不了贫,与村党组织设置不合理、团结凝聚群众干事创业的能力不强有关。”张雪凡决定在连樟村的工作从建强基层党组织开始。在上级部门指导下,在张雪凡的努力下,连樟村整合原来的5个村民小组党支部,探索出“1+2”(党总支部+直属支部+核心支部)村级支部工作模式,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通过推行“村党总支部—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联系户”三级网格化管理和服务体系,建立村情党情干情民情“四情”调研台账和“民生微实事”工作清单,并探索建立“党支部提事、村民理事会议事、村民会议决事、村委会执事”民主决策机制,实现党心与民意有效连接。

连樟村党组织得到强有力夯实,党员干部的带头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围绕村里发展的大事要事,党员吃苦在前、出力在前,带动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村庄发展有了前所未有的内动力。

村子的发展讲究“内外兼修”,“内功”练好了,“外功”顺理成章地被提上日程。以省内改善贫困地区水路电网等基础设施条件为抓手,连樟村将硬化路修到了家家户户门口,自来水实现村民全覆盖;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连樟村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户厕普及率达100%,并落实农房管控,全面组织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改善人居环境。为破解“垃圾围村”难题,连樟村配备标准生活垃圾投放点,通过“户分类+村组收集+镇处理”垃圾分类三级处理机制,环卫车定期清理农村垃圾。

从此,连樟村土坯房、旱茅厕、泥泞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成为“过去式”,取而代之的是宽阔平整的马路、完善的设施、干净整洁的村庄。

产业兴旺谋富足

早上7点,清远市英德市九龙镇河头村村民陈井清就已经在菜地里忙活着,菜筐里已经装满新鲜翠绿的桑芽菜,“把这些桑芽菜送到加工厂,又能挣上100多元”。

陈井清,曾是河头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靠着村里发展的桑芽菜产业,一年挣了3万元,顺利摘掉了穷帽子。

过去,沙糖橘是河头村的主导产业。201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黄龙病”让河头村经营多年的沙糖橘产业凋敝,越来越多的村民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河头村逐渐变成了“空心村”。看着村里“空心化”程度加剧,省委办公厅选派的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心急如焚。

“不管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都至关重要。”驻村工作队队长刘振隆向记者介绍。

河头村村民许万红常年在外种桑养蚕,发展势头还不错。后来,他发现了桑芽菜的商机,准备投身桑芽菜产业。得知他有此想法,河头村立刻对桑芽菜项目进行研究论证,认为该项目切实可行、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刘振隆带领村“两委”成员邀请许万红一起干,双方一拍即合。

2017年,由驻村工作队牵线搭桥,碧桂园集团出资70万元支持桑芽菜加工厂——万仔蚕桑合作社建设,以“合作社+农户”的形式运营,许万红任合作社负责人。“一株桑芽菜苗成本2毛钱,可生长30年,每年有10个月的采摘期,村民既可以参与到合作社桑芽菜的管护中,也可以只负责采摘,两种参与方式都能保障村民有稳定收入。”许万红告诉记者。新摘的桑芽菜送到加工厂,经过加工、真空包装后,被送往广州、深圳的超市,以及一些合作的餐厅,一包500克的桑芽菜能卖到6元。目前河头村桑芽菜种植面积达1300亩。“现在桑芽菜市场供不应求,以后肯定还要扩种。”许万红说。

如今,河头村已经成为当地桑芽菜产业的核心产区,通过生产、加工、销售这套桑芽菜全产业链,共带动200多名农户平均月收入超过3000元,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产业。

在连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成并投入使用,为连樟村的产业发展注入了科技的力量。

2019年7月,连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正式投入使用。园区内有11栋荷兰弧顶温室大棚,共占地74亩。示范园引进荷兰物联网智能水肥一体化机组等先进设备,采用立体栽培模式,种植的都是当地传统优势农作物品种。

大棚内,瓜架下,连樟村村民黄小燕穿着工作服忙碌着,不到一上午的时间,她采摘的甜瓜就装满了10筐,“一点都不累”。

黄小燕家祖祖辈辈都在连樟村务农,面朝黄土背朝天,过着清苦的日子。她从没想过,到了自己这一辈,竟不用弯腰就能把地给种了。园区大棚内采用无土栽培、立体采摘技术。用来栽种的盘,都架高到一米左右,所以黄小燕劳动时不用弯腰,站着就能伺候好这些瓜果蔬菜。

作为村里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7月,黄小燕得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碧桂园集团的资助下,她与同村的另外11名贫困户到海南接受现代农业技术培训。那次,黄小燕第一次体会到了现代农业科技的神奇。

一个月后,黄小燕学成归来,并成功被录用为园区的正式员工,成为园区种植瓜果蔬菜的一把好手。园区优先聘用连樟村村民,特别是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黄小燕一起在园区里工作的,还有20多名连樟村村民。“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是之前种地收入的好几倍。”黄小燕告诉记者,除了务工收入,她还将家中的3亩地流转到了园区,每年都能拿到租金。

而比收入增加还让黄小燕感到高兴的是身份的转变:从一名传统的农民变成了新型职业农民。“这让我觉得自己对村里的发展有了更高价值,我觉得很幸福,很满足!”黄小燕说。

生态宜居谋振兴

如今的河头村风景如画,满是生机!

一幢幢土黄色的民宿建筑错落有致地散落在山脚下,客家风情浓郁、造型古朴淳厚;距离碧乡客栈数百米外,九龙小镇内百亩荷花悄然绽放,一排排峰峦山势雄伟……这是河头村在乡村振兴探索过程中构建的美丽图景。

山峰林立、天蓝水清……河头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绿水青山却从来没有为村子带来“金山银山”。向资源要效益,就必须将村内的石头山、沼泽地等“死资源”盘活。开发旅游景区,发展乡村游项目成为首选。

2015年,九龙镇与英德市国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合作,以土地合股方式开发“九龙小镇”旅游项目,河头村正位于该项目的核心区,以1300亩土地入股“九龙小镇”。村集体结合旅游发展,沼泽地、石头山、丢荒地、泥砖房等资源被统一规划改建,联合经营、变废为宝,原本的沼泽地、撂荒地上建成了荷花湖风景区、农耕文化园,泥砖房则被改造成民宿、餐厅。

2016年国庆,九龙小镇正式对外营业。2020年,九龙小镇共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在九龙小镇里,村民流转土地租金的收入每亩每年500元;景区务工人均月工资3000元;村民销售土特产,店铺租金全免。据了解,九龙小镇可实现河头村村民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和河头村一样,如今的连樟村处处皆景!

建筑设计突出地方特色和现代气息,“上白下蓝”风格美观典雅;樟河碧道集生态、文化、休闲、景观、通行于一体,呈现出绿树成荫、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的风景;观光花海每到花开季节,花色山色相映成趣,蜂飞蝶舞,赏心悦目。每天都有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来参观,感受这里的乡土气息。

连樟村的人气旺了,村民的土特产也有了销路。陆彩均是连樟村村民,养蜜蜂多年。往年村里人烟稀少,蜂蜜品质虽好,但卖不上好价钱。如今,来旅游的人多了,陆彩均的蜂蜜成了抢手货。“春蜜能卖到20元一斤,比以前高了一倍。”陆彩均说,现在她的蜂蜜要比往年多卖一万余元。

清远2.jpg

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江口镇连樟村广场。

连樟村的人气旺了,更引来了“回流大军”,华娇妹便是其中之一。20多年前,华娇妹嫁到了连樟村,那时候的连樟村一穷二白,让人看不到希望。结婚不久,华娇妹夫妻便去了外地打工,这一去就是20多年,只有逢年过节才回来。眼看着村里越建越好,2018年,华娇妹和丈夫商量,决定回乡创业。2018年底,她的农家乐正式营业,吸纳6名村民务工,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有200多人用餐,营业额达一万多元,“现在村里的环境好了,相信生意会越来越红火。”

连樟村的发展不仅鼓起了乡亲们的腰包,还极大丰富了村民们的生活。这几年,村里建设了党群活动中心,设有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党建展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多媒体体验区、亲子活动空间等。村民们可以在这里开展文化活动,可以唱歌、跳舞、品茶。在村里的客家文化广场上,一座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元素的村史馆正建设得如火如荼。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行走在河头村、连樟村,记者深切感受到什么是“看得见产业、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这就是清远市在乡村振兴探索过程中展示出的美丽乡村图鉴。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