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山海协作二十年

浙江常山:我要走向那座山

时间:2022-07-19 16:28:46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赵波 顾佳燕

“这座山,这几年,我实实在在地因为它拿到了钱,现在进山打理这些油茶树又方便又能有收入,我们上山干活更有劲咧!”烈日下,扛着锄头的村民徐田良在他承包的二十亩油茶林地前小憩。尽管汗流不止,但说起面前的这片“致富林”,这位年过60的农户一扫疲惫,满含笑容。据他所说,光靠这二十亩油茶树,每年就有8万左右的收入,“现在的油茶树品种好、产量高,这片山上的路也变宽了很多,我随时都可以上来看看树。”然而,常山县何家村带给村民的惊喜远不止满山的油茶树。

ae17b4a7-b96b-4f72-811e-e5b520c28f8c.jpg

“我要走向那座山” 

千亩油茶鼓起百户村民的钱袋子

“以前的油茶树一年到头也结不出多少果,而且这山路很难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我们采果子的人背着篓筐来回跑,车子也进不来,现在不一样了。”徐田良介绍道,何家村地处衢州市常山县何家乡东南部,全村拥有耕地1684亩,山林面积达6936亩。2015年,何家村与杭州市拱墅区对接,在“山海协作”的结对帮扶下,村庄里一座又一座的小山包改头换面,“我们现在所在的油茶林就是其中之一。”指着辽阔的茶林,徐田良激动地说。

45dec8f3-862b-42f1-a53c-7ea41ed5e5b9.jpg

事实上,何家村种植油茶历史悠久,但从前以农户零散种植为主,规模小、管理松散、种植成本高,农户增收难。山海协作开展后,何家村村委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更换油茶树品种,并发动农户新发展了160亩速生油茶林。在此过程,油茶林周边道路也不断被改造,从不足一米的山间窄路拓宽硬化成四米有余的水泥大道,这条全程长约8公里的新路为村民们管理油茶树、采摘运输油茶果提供了极大便利,大幅降低了油茶林的扶育和运输成本。“千亩油茶林”因此而成,至今,1000余亩的油茶种植已普惠全村300余户农户。

何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何林锋告诉记者,村民们除了能通过承包管理油茶林获得收入,还可以通过榨油增收。“在拱墅区的帮扶下,村里新建了榨油坊,每年成熟的油茶果集中运往油坊进行加工,一斤品质上乘的油价格可以卖到70块钱左右。”成品油的使用方式多种多样,村民们的日常伙食里都有油茶的踪影。

c7e56588-ebb1-4fab-946f-72baa8c35387.jpg

走进当地一家特色餐馆的后厨,正准备在做“茶油贡面”的后厨阿姨拎出半桶茶油倒入碗中,茶油色泽金黄,澄清透亮,阿姨热情地介绍道,“用它做出来的菜喷喷香,而且特别有营养,村里有贵客来或者谁家有了孕妇和小孩,一定要用它做饭的。”

何林锋表示,油茶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延伸让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下一步,村内还将建设油茶公园,建成后种植油茶树的村民每年人均可增收两万余元,该项目总投资已达2000万元,其中拱墅区支持金额为295万元。“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干活的积极性才能越来越高。”

“我要走向那座山”

带着山外绵长的情谊久久为功

乡土情怀不光牵动着生长于村里的何雪梅,还指引着许许多多的青年人才远道而来。看着何家村的村民生活越来越好,从杭州赴常山县招商投资促进中心挂职的干部林元鹏深感欣慰,“何家村的发展印证了以往结对工作的有效性,所有干部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据了解,今年1月,林元鹏作为拱墅区的干部被选派到常山县挂职,将“山外”的资源不断地注入到“山内”,成为深化两地山海协作的桥梁与纽带。

他总结自己的工作后谈道,作为挂职干部一定要能够长久地“扑下身子”,“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做好我们的工作。我认为要在实践中培育三种精神,一是‘前人栽苗、后人乘凉’的奉献精神,二是不计眼前得失、扶‘小’培‘大’的大局精神,三是主动作为、魄力决断的担当精神。”截至目前,在林元鹏的协助服务之下,常山县引进26个杭州地区的产业合作项目,到位资金多达15.73亿元,其中,拱墅区共有7个投资项目,到位资金8亿元以上,充分带动常山产业发展。而对于何家村,目前已投入援建资金165万元建设何家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其中建设项目包括村内荷花产业建设项目,竹海低质提升改造项目和娘娘庙广场提升项目。据悉,所用项目总预计每年将增收120万元,村内70多户困难村民将受益。林元鹏始终坚信“山里”“山外”是一家,下定决心将继续为包括何家村在内的常山县各地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a7bc6324-5019-4f7a-95d9-e8a178134f6e.jpg

“我要走向那座山”

三代人的努力见证荒地变成竹海

80后姑娘何雪梅深刻地感受到了村庄和村民的巨大变化,2020年,学成在外的何雪梅回到何家村任村委副书记,“我的爷爷是村里从前的生产队队长,我的爸爸从前是村里的村主任,我从小看着他们为咱们村的发展奔走,也看着村里越来越好,所以最后还是想着回来和他们一样为村里的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何雪梅回村后,参与了村内多项“山海协作”工程,除了千亩油茶林道路硬化,另一项工程“竹海景观大道”令她印象深刻。

“二十年前,我还是个小孩子哩,那时候这条路上都是石子土泥。”在沿江公路边的竹海边,何雪梅回忆道,“原来从公路通往村中心的村道只有3米左右的宽度,去年3月,村里利用山海协作资金投入110多万元对它进行拓宽改造,现在的宽度有六米左右,全长1.5公里,变化相当大。”

和道路一起改变的,还有路边的荒地,“我们也利用资金发动农户沿着这条路,建设拱墅区—常山县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千亩食用竹基地,目前总共有 500多亩食用竹,从前的荒地现在都变成了绿油油的竹海。”除了面积的扩展,竹笋品种和竹笋种植技术也随之改良。据介绍,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竹笋的品种换成了种植管理成本低的雷笋,培育竹笋时覆盖上利于竹笋生长的保温材料,从而提高其产量。一位正在耕地的村民说:“我们每天松土除草的劳务费有150元,是村里统一发的,除了这个,卖笋的收入也归我们自己所有。”据了解,产出的食用竹笋市场售价每公斤可以卖到了12元至15元,为他带来的收入每年达4万余元。

何雪梅坦言,承包土地后的村民还可以在种植竹笋的基础上套种其他蔬菜瓜果,“我们村里套种毛豆的村民比较多,村里的老人可以通过剥毛豆拿到补贴,我记得从前剥毛豆是8毛一斤,现在已经一块五一斤了,这离不开食用竹基地建设的带动。”村民樊奶奶一天要和同伴一起剥上二十斤的毛豆,在她看来,这项劳作不仅不辛苦,还在打发空余时间的同时增加收入,“我现在剥剥毛豆一年收入上万,从前想也不敢想的!”樊奶奶幸福的笑容也让何雪梅的心里头甜甜的,“回到村里来帮助大家,看到和爷爷一辈的老人家们都能生活得这么好,我真的非常开心。”

手记:

山海协作 从不是一张乏味的任务清单

踏进这座山脚下的小村庄,你能感受到村民们发自内心的幸福感。徐大伯在酷暑下扛着锄头上山依然干劲十足,在对记者讲解油茶林的种植管理时,他满脸扑哧扑哧地冒着汗,但讲得兴起;何雪梅站在二十年前同样的位置回忆着道路的变化,从过往的不易到如今的喜悦,全都化为她对这座小村庄深深的眷恋;樊奶奶在凉亭里剥着豆子和同伴闲话家常,落日后,这些老人家端起盛满豆的篮子慢悠悠地晃回家,细碎的余晖爬上他们的肩膀一直流淌到人们的心里……当村书记何林锋坐在村头和村民唠嗑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致力于“山海协作”的干部们从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任务清单上,所有这些琐碎的生活画面叠加在一起,让“山海协作”四个字生动起来,透出一股平实而贴地的温暖。常山多妩媚,山土自有情,所以一代又一代的人喊出“我要走向那座山”。

(供稿单位:杭州市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局)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山海协作二十年    
聚焦两会

浙江常山:我要走向那座山

时间:2022-07-19 16:28:46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赵波 顾佳燕

“这座山,这几年,我实实在在地因为它拿到了钱,现在进山打理这些油茶树又方便又能有收入,我们上山干活更有劲咧!”烈日下,扛着锄头的村民徐田良在他承包的二十亩油茶林地前小憩。尽管汗流不止,但说起面前的这片“致富林”,这位年过60的农户一扫疲惫,满含笑容。据他所说,光靠这二十亩油茶树,每年就有8万左右的收入,“现在的油茶树品种好、产量高,这片山上的路也变宽了很多,我随时都可以上来看看树。”然而,常山县何家村带给村民的惊喜远不止满山的油茶树。

ae17b4a7-b96b-4f72-811e-e5b520c28f8c.jpg

“我要走向那座山” 

千亩油茶鼓起百户村民的钱袋子

“以前的油茶树一年到头也结不出多少果,而且这山路很难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我们采果子的人背着篓筐来回跑,车子也进不来,现在不一样了。”徐田良介绍道,何家村地处衢州市常山县何家乡东南部,全村拥有耕地1684亩,山林面积达6936亩。2015年,何家村与杭州市拱墅区对接,在“山海协作”的结对帮扶下,村庄里一座又一座的小山包改头换面,“我们现在所在的油茶林就是其中之一。”指着辽阔的茶林,徐田良激动地说。

45dec8f3-862b-42f1-a53c-7ea41ed5e5b9.jpg

事实上,何家村种植油茶历史悠久,但从前以农户零散种植为主,规模小、管理松散、种植成本高,农户增收难。山海协作开展后,何家村村委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更换油茶树品种,并发动农户新发展了160亩速生油茶林。在此过程,油茶林周边道路也不断被改造,从不足一米的山间窄路拓宽硬化成四米有余的水泥大道,这条全程长约8公里的新路为村民们管理油茶树、采摘运输油茶果提供了极大便利,大幅降低了油茶林的扶育和运输成本。“千亩油茶林”因此而成,至今,1000余亩的油茶种植已普惠全村300余户农户。

何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何林锋告诉记者,村民们除了能通过承包管理油茶林获得收入,还可以通过榨油增收。“在拱墅区的帮扶下,村里新建了榨油坊,每年成熟的油茶果集中运往油坊进行加工,一斤品质上乘的油价格可以卖到70块钱左右。”成品油的使用方式多种多样,村民们的日常伙食里都有油茶的踪影。

c7e56588-ebb1-4fab-946f-72baa8c35387.jpg

走进当地一家特色餐馆的后厨,正准备在做“茶油贡面”的后厨阿姨拎出半桶茶油倒入碗中,茶油色泽金黄,澄清透亮,阿姨热情地介绍道,“用它做出来的菜喷喷香,而且特别有营养,村里有贵客来或者谁家有了孕妇和小孩,一定要用它做饭的。”

何林锋表示,油茶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延伸让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下一步,村内还将建设油茶公园,建成后种植油茶树的村民每年人均可增收两万余元,该项目总投资已达2000万元,其中拱墅区支持金额为295万元。“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干活的积极性才能越来越高。”

“我要走向那座山”

带着山外绵长的情谊久久为功

乡土情怀不光牵动着生长于村里的何雪梅,还指引着许许多多的青年人才远道而来。看着何家村的村民生活越来越好,从杭州赴常山县招商投资促进中心挂职的干部林元鹏深感欣慰,“何家村的发展印证了以往结对工作的有效性,所有干部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据了解,今年1月,林元鹏作为拱墅区的干部被选派到常山县挂职,将“山外”的资源不断地注入到“山内”,成为深化两地山海协作的桥梁与纽带。

他总结自己的工作后谈道,作为挂职干部一定要能够长久地“扑下身子”,“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做好我们的工作。我认为要在实践中培育三种精神,一是‘前人栽苗、后人乘凉’的奉献精神,二是不计眼前得失、扶‘小’培‘大’的大局精神,三是主动作为、魄力决断的担当精神。”截至目前,在林元鹏的协助服务之下,常山县引进26个杭州地区的产业合作项目,到位资金多达15.73亿元,其中,拱墅区共有7个投资项目,到位资金8亿元以上,充分带动常山产业发展。而对于何家村,目前已投入援建资金165万元建设何家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其中建设项目包括村内荷花产业建设项目,竹海低质提升改造项目和娘娘庙广场提升项目。据悉,所用项目总预计每年将增收120万元,村内70多户困难村民将受益。林元鹏始终坚信“山里”“山外”是一家,下定决心将继续为包括何家村在内的常山县各地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a7bc6324-5019-4f7a-95d9-e8a178134f6e.jpg

“我要走向那座山”

三代人的努力见证荒地变成竹海

80后姑娘何雪梅深刻地感受到了村庄和村民的巨大变化,2020年,学成在外的何雪梅回到何家村任村委副书记,“我的爷爷是村里从前的生产队队长,我的爸爸从前是村里的村主任,我从小看着他们为咱们村的发展奔走,也看着村里越来越好,所以最后还是想着回来和他们一样为村里的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何雪梅回村后,参与了村内多项“山海协作”工程,除了千亩油茶林道路硬化,另一项工程“竹海景观大道”令她印象深刻。

“二十年前,我还是个小孩子哩,那时候这条路上都是石子土泥。”在沿江公路边的竹海边,何雪梅回忆道,“原来从公路通往村中心的村道只有3米左右的宽度,去年3月,村里利用山海协作资金投入110多万元对它进行拓宽改造,现在的宽度有六米左右,全长1.5公里,变化相当大。”

和道路一起改变的,还有路边的荒地,“我们也利用资金发动农户沿着这条路,建设拱墅区—常山县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千亩食用竹基地,目前总共有 500多亩食用竹,从前的荒地现在都变成了绿油油的竹海。”除了面积的扩展,竹笋品种和竹笋种植技术也随之改良。据介绍,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竹笋的品种换成了种植管理成本低的雷笋,培育竹笋时覆盖上利于竹笋生长的保温材料,从而提高其产量。一位正在耕地的村民说:“我们每天松土除草的劳务费有150元,是村里统一发的,除了这个,卖笋的收入也归我们自己所有。”据了解,产出的食用竹笋市场售价每公斤可以卖到了12元至15元,为他带来的收入每年达4万余元。

何雪梅坦言,承包土地后的村民还可以在种植竹笋的基础上套种其他蔬菜瓜果,“我们村里套种毛豆的村民比较多,村里的老人可以通过剥毛豆拿到补贴,我记得从前剥毛豆是8毛一斤,现在已经一块五一斤了,这离不开食用竹基地建设的带动。”村民樊奶奶一天要和同伴一起剥上二十斤的毛豆,在她看来,这项劳作不仅不辛苦,还在打发空余时间的同时增加收入,“我现在剥剥毛豆一年收入上万,从前想也不敢想的!”樊奶奶幸福的笑容也让何雪梅的心里头甜甜的,“回到村里来帮助大家,看到和爷爷一辈的老人家们都能生活得这么好,我真的非常开心。”

手记:

山海协作 从不是一张乏味的任务清单

踏进这座山脚下的小村庄,你能感受到村民们发自内心的幸福感。徐大伯在酷暑下扛着锄头上山依然干劲十足,在对记者讲解油茶林的种植管理时,他满脸扑哧扑哧地冒着汗,但讲得兴起;何雪梅站在二十年前同样的位置回忆着道路的变化,从过往的不易到如今的喜悦,全都化为她对这座小村庄深深的眷恋;樊奶奶在凉亭里剥着豆子和同伴闲话家常,落日后,这些老人家端起盛满豆的篮子慢悠悠地晃回家,细碎的余晖爬上他们的肩膀一直流淌到人们的心里……当村书记何林锋坐在村头和村民唠嗑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致力于“山海协作”的干部们从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任务清单上,所有这些琐碎的生活画面叠加在一起,让“山海协作”四个字生动起来,透出一股平实而贴地的温暖。常山多妩媚,山土自有情,所以一代又一代的人喊出“我要走向那座山”。

(供稿单位:杭州市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