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江苏江宁区: 绿水青山孕育乡村新景象

时间:2022-11-01 11:49:36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2年第19期作者:本刊记者 陈丽霞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位于扬子江畔,牛首山下,对南京主城形成三面环抱之势,区位优势明显。江宁区下辖10个街道、201个村(社区),总人口243万人。近年来,该区注重规划引领,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建设,促进人、钱、地良性循环,让绿水青山孕育出乡村发展新景象。

11.jpg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和平社区钱家渡村实景图。

村企共建 解锁每一个村的好“钱景”

阮从林是江宁街道牌坊社区黄龙岘村茶文化步行街从林饭店的老板,和妻子经营着一家农家乐,守着家里的老人孩子,靠着家门口的山水“钱景”,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而6年前,夫妻俩的日子可没这么轻松。

那时候,阮从林夫妇都在企业上班。因为工作太忙,夫妻俩不仅无暇陪伴家人,一年收入除去家庭开支,几乎没有节余。正在这时转机来了,2013年3月,江宁区引入南京江宁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宁交建集团),与江宁街道携手打造黄龙岘茶文化村。江宁交建集团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将农村道路建设纳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统一规划,积极主导全村环境整治、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指导农户经营等。

短短3年,金陵特色茶乡已享誉全国。阮从林夫妻俩就是在自家闲置的老宅上经营起农家乐,半年时间就有了上万元的存款。

环境好了,风景美了,村民守着“绿水青山”端上了“金饭碗”。在黄龙岘村,江宁交建集团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引导鼓励村民利用自家房屋积极开展餐饮、住宿、农产品售卖等经营服务,在家门口创业。如今,像阮从林这样靠着山水致富的村民还有很多。“民宅变成民宿,农副产品变成旅游商品,农民坐在家中当老板。”黄龙岘村老党员陈建发说,整体改造后,村里开了30多家“农家乐”和5家民宿,经营户均收入从2013年的10万元增长至2018年的30万元。

黄龙岘村的变化是江宁区探索实施村企共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江宁区通过搭建政府服务农业农村领域项目平台,鼓励引导城市工商资本、高新技术、高端人才、先进理念向农业农村流动;开通城市工商资本下乡“绿色通道”,对注册登记、项目立项、用电用地等提供便利化服务,实行“一次办好”,确保城市工商资本投资项目顺利落地、顺利实施;建立工商资本下乡“负面清单”制度及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推动社会资本加速下乡。

一系列措施的成效是明显的。现在的江宁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工商企业入乡创业,大学生“创客”、农村能人在乡创业,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

像很多地方一样,资金短缺、环境治理压力大、村民参与度低等问题也曾困扰着江宁,江宁区创新性地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多方协调”开发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支持村庄根据自身特色与需求,灵活选择开发主体,因地制宜探索发展路径。

谷里街道西南部的公塘社区选择了社区自营、盘活集体资产“收租子”的发展路径。公塘社区利用村里的集体资产打造出人民公社怀旧主题建筑,再将建成后的创意空间委托南京江宁商务商贸发展集团等专业公司运作,社区直接收取租金。公塘头民宿村、大塘金“婚庆文化小镇”……

在江宁,像黄龙岘村这样的旅游专业村随处可见。美丽乡村建设,让绿水青山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而是变成了老百姓家门口的金山银山。

线上线下共建 破解农村养老难题

《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中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江宁区推进数字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试点,推动“互联网+”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推进涉农事项在线办理。

“互联网+养老院”就是江宁区“互联网+”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的一项卓有成效的内容。江宁区建设全区养老服务数据中心、呼叫中心、资源链接中心、培训中心和科技养老展示中心,通过一键呼叫器、互联网、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为全区老人提供精神关爱、线上呼叫、紧急救助、资源链接等全方位服务。

在江宁,“小江家护”品牌深入人心。不仅本区老年居民享受到政府与民办机构合作的免费服务,还有越来越多的外区居民想要把户口落在江宁,安然享受老年生活。原来,“小江家护”是江宁区委、区政府为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推出的民生服务项目。“小江家护”采用“基础服务+个人定制”服务套餐结合方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80周岁以上老年人按需提供专业上门服务。

2019年11月7日17:10,呼叫中心接到一通紧急求救电话,电话(手环)那端传来82岁居民黄爷爷哽咽的声音,老人诉说家里儿女为房产分配争吵的事,情绪越来越激动,言语间表达出厌世情绪。呼叫中心立刻启用紧急救援方案,三人一组,一人在线上和黄爷爷保持沟通,进行劝慰,一人立即联系他的亲属子女,一人查看他的定位,派发紧急工单给距离最近的“小江家护”护理员。在三方联动救援下,当天晚上8点回访了解到老人的情绪已恢复稳定。

2020年3月10日18:50左右,呼叫中心平台接到居民王奶奶家的烟感设备报警信息,话务中心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致电用户,通过电话了解到王奶奶正在煮粥,因外出忘记关火导致粥在锅中煮干冒烟,触发了烟雾报警器发出报警,接到告知信息后,王奶奶立即回家将火源关闭,虽然烧坏了一口锅,但避免了一场火情的发生。

江宁区虚拟养老院立足于呼叫中心及线下派单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及专业化养老社会组织,重点围绕农村老年人健康、生活、文化、娱乐、安全等方面需求,形成了线上线下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便捷化、物联化、智能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线下上门照护服务内容涵盖助医、助洁、助餐、助浴、助聊、助乐六助服务,同时对接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专业服务。

2017年9月以来,“互联网+养老院”失能、半失能老人居家上门服务项目正式开展,并提供24小时呼叫服务。按照协议,半失能、失能老人每人每月分别可以获得13个、25个工时的专业上门照护服务。老人通过紧急呼叫器向呼叫中心发出服务需求,通过派单系统下派给就近服务站,由服务站安排助老员提供服务。

“互联网+养老院”设置6个话务坐席,实现7×24小时不间断运营,自建成运营以来,服务对象由2000余名拓展到5967名,服务内容也由之前单一的紧急呼叫拓展至助急、助餐、助医、助乐、助洁等服务,通过主动呼叫向老人进行主动关爱,及时了解老人的需求,通过线下服务人员上门为老人排忧解难。

“江宁区‘互联网+养老院’服务范围可以覆盖全区所有村(社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群,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乡村数字化建设,让城里乡下一体,让农村老人有了一个幸福的晚年。”青龙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张映怀表示。

13.jpg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精品民宿。

保护与开发并重 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青砖石和木栅栏围起来的小庭院幽静雅致,向外延伸的平台上,五色梅正随风摇曳。门前的菜园里,种植着红色黄色的辣椒、绿色的空心菜。走进室内,整洁明亮的三间小屋里点缀着各种花草,空气中散发着微甜的清香——58岁的谢凤英家,十分别致。

而这样别致的小村小院,只是江苏省南京市“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

谢凤英家所在的南京市江宁区佘村,是一个集山水资源和古民居文化资源于一体的村落。谢凤英说:“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单靠政府唱‘独角戏’是不可能完成的。我们要积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用行动感召,用典型示范,形成全社会凝心聚力、共同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风气,这也是每个人的义务。”

上世纪90年代,村里兴起石灰产业、采石业,集体经济红火了,却破坏了生态环境。为此,从2000年以来,佘村的土地利用规划以基本农田为主,矿山宕口全部关停。

“这些年,为了保护古村落、守护山水资源,村里相继关闭了石灰窑、矿坑……”作为老佘村人,王长贵见证了佘村几十年的变化,“那边原来是个石灰窑厂,粉尘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2017年关停了厂房,矿山宕口通过整治复绿,变成了一处遗址公园,还有‘雅丹’地貌,废弃砂矿改造后则摇身变成了‘网红’打卡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为了守护这一片绿水青山,佘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让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与绿水青山相映衬。自来水安装入户,村庄雨污管网工程、污水处理系统工程、停车位等都配套建起,各家房屋白墙上画了3D墙绘、门口还搭建了“微田园”,蔬菜、果树从田间移到了房前屋后……环境美了,经济活了,村民们的日子也跟着美了起来。

2016年起,佘村开始美丽乡村建设。在做好“三清一改”(清垃圾、清塘沟、清畜禽粪污,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工作的基础上,提升自然生态,优化田园风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护生态肌理和乡土气息。

越来越宜居的环境,越来越美丽的家乡,增强了村民们的幸福感,也激发着村民们的参与热情。现在的佘村,大家齐动手、家家共参与,共同建设“美丽庭院”,努力用田园风光留住乡村诗意,令古村逐渐成为诗意的栖居地。

江宁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样板工程行动,统筹城乡发展空间,优化调整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布局,全面展现新时代江宁“鱼米之乡”和“都市田园”,持续提升乡村“颜值”。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多,这一切更加让老百姓坚信:跟着党和政府努力奋斗,一定能过上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本刊特稿    
部委省市

江苏江宁区: 绿水青山孕育乡村新景象

时间:2022-11-01 11:49:36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2年第19期

作者:本刊记者 陈丽霞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位于扬子江畔,牛首山下,对南京主城形成三面环抱之势,区位优势明显。江宁区下辖10个街道、201个村(社区),总人口243万人。近年来,该区注重规划引领,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建设,促进人、钱、地良性循环,让绿水青山孕育出乡村发展新景象。

11.jpg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和平社区钱家渡村实景图。

村企共建 解锁每一个村的好“钱景”

阮从林是江宁街道牌坊社区黄龙岘村茶文化步行街从林饭店的老板,和妻子经营着一家农家乐,守着家里的老人孩子,靠着家门口的山水“钱景”,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而6年前,夫妻俩的日子可没这么轻松。

那时候,阮从林夫妇都在企业上班。因为工作太忙,夫妻俩不仅无暇陪伴家人,一年收入除去家庭开支,几乎没有节余。正在这时转机来了,2013年3月,江宁区引入南京江宁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宁交建集团),与江宁街道携手打造黄龙岘茶文化村。江宁交建集团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将农村道路建设纳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统一规划,积极主导全村环境整治、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指导农户经营等。

短短3年,金陵特色茶乡已享誉全国。阮从林夫妻俩就是在自家闲置的老宅上经营起农家乐,半年时间就有了上万元的存款。

环境好了,风景美了,村民守着“绿水青山”端上了“金饭碗”。在黄龙岘村,江宁交建集团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引导鼓励村民利用自家房屋积极开展餐饮、住宿、农产品售卖等经营服务,在家门口创业。如今,像阮从林这样靠着山水致富的村民还有很多。“民宅变成民宿,农副产品变成旅游商品,农民坐在家中当老板。”黄龙岘村老党员陈建发说,整体改造后,村里开了30多家“农家乐”和5家民宿,经营户均收入从2013年的10万元增长至2018年的30万元。

黄龙岘村的变化是江宁区探索实施村企共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江宁区通过搭建政府服务农业农村领域项目平台,鼓励引导城市工商资本、高新技术、高端人才、先进理念向农业农村流动;开通城市工商资本下乡“绿色通道”,对注册登记、项目立项、用电用地等提供便利化服务,实行“一次办好”,确保城市工商资本投资项目顺利落地、顺利实施;建立工商资本下乡“负面清单”制度及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推动社会资本加速下乡。

一系列措施的成效是明显的。现在的江宁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工商企业入乡创业,大学生“创客”、农村能人在乡创业,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

像很多地方一样,资金短缺、环境治理压力大、村民参与度低等问题也曾困扰着江宁,江宁区创新性地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多方协调”开发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支持村庄根据自身特色与需求,灵活选择开发主体,因地制宜探索发展路径。

谷里街道西南部的公塘社区选择了社区自营、盘活集体资产“收租子”的发展路径。公塘社区利用村里的集体资产打造出人民公社怀旧主题建筑,再将建成后的创意空间委托南京江宁商务商贸发展集团等专业公司运作,社区直接收取租金。公塘头民宿村、大塘金“婚庆文化小镇”……

在江宁,像黄龙岘村这样的旅游专业村随处可见。美丽乡村建设,让绿水青山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而是变成了老百姓家门口的金山银山。

线上线下共建 破解农村养老难题

《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中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江宁区推进数字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试点,推动“互联网+”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推进涉农事项在线办理。

“互联网+养老院”就是江宁区“互联网+”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的一项卓有成效的内容。江宁区建设全区养老服务数据中心、呼叫中心、资源链接中心、培训中心和科技养老展示中心,通过一键呼叫器、互联网、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为全区老人提供精神关爱、线上呼叫、紧急救助、资源链接等全方位服务。

在江宁,“小江家护”品牌深入人心。不仅本区老年居民享受到政府与民办机构合作的免费服务,还有越来越多的外区居民想要把户口落在江宁,安然享受老年生活。原来,“小江家护”是江宁区委、区政府为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推出的民生服务项目。“小江家护”采用“基础服务+个人定制”服务套餐结合方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80周岁以上老年人按需提供专业上门服务。

2019年11月7日17:10,呼叫中心接到一通紧急求救电话,电话(手环)那端传来82岁居民黄爷爷哽咽的声音,老人诉说家里儿女为房产分配争吵的事,情绪越来越激动,言语间表达出厌世情绪。呼叫中心立刻启用紧急救援方案,三人一组,一人在线上和黄爷爷保持沟通,进行劝慰,一人立即联系他的亲属子女,一人查看他的定位,派发紧急工单给距离最近的“小江家护”护理员。在三方联动救援下,当天晚上8点回访了解到老人的情绪已恢复稳定。

2020年3月10日18:50左右,呼叫中心平台接到居民王奶奶家的烟感设备报警信息,话务中心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致电用户,通过电话了解到王奶奶正在煮粥,因外出忘记关火导致粥在锅中煮干冒烟,触发了烟雾报警器发出报警,接到告知信息后,王奶奶立即回家将火源关闭,虽然烧坏了一口锅,但避免了一场火情的发生。

江宁区虚拟养老院立足于呼叫中心及线下派单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及专业化养老社会组织,重点围绕农村老年人健康、生活、文化、娱乐、安全等方面需求,形成了线上线下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便捷化、物联化、智能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线下上门照护服务内容涵盖助医、助洁、助餐、助浴、助聊、助乐六助服务,同时对接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专业服务。

2017年9月以来,“互联网+养老院”失能、半失能老人居家上门服务项目正式开展,并提供24小时呼叫服务。按照协议,半失能、失能老人每人每月分别可以获得13个、25个工时的专业上门照护服务。老人通过紧急呼叫器向呼叫中心发出服务需求,通过派单系统下派给就近服务站,由服务站安排助老员提供服务。

“互联网+养老院”设置6个话务坐席,实现7×24小时不间断运营,自建成运营以来,服务对象由2000余名拓展到5967名,服务内容也由之前单一的紧急呼叫拓展至助急、助餐、助医、助乐、助洁等服务,通过主动呼叫向老人进行主动关爱,及时了解老人的需求,通过线下服务人员上门为老人排忧解难。

“江宁区‘互联网+养老院’服务范围可以覆盖全区所有村(社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群,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乡村数字化建设,让城里乡下一体,让农村老人有了一个幸福的晚年。”青龙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张映怀表示。

13.jpg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精品民宿。

保护与开发并重 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青砖石和木栅栏围起来的小庭院幽静雅致,向外延伸的平台上,五色梅正随风摇曳。门前的菜园里,种植着红色黄色的辣椒、绿色的空心菜。走进室内,整洁明亮的三间小屋里点缀着各种花草,空气中散发着微甜的清香——58岁的谢凤英家,十分别致。

而这样别致的小村小院,只是江苏省南京市“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

谢凤英家所在的南京市江宁区佘村,是一个集山水资源和古民居文化资源于一体的村落。谢凤英说:“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单靠政府唱‘独角戏’是不可能完成的。我们要积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用行动感召,用典型示范,形成全社会凝心聚力、共同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风气,这也是每个人的义务。”

上世纪90年代,村里兴起石灰产业、采石业,集体经济红火了,却破坏了生态环境。为此,从2000年以来,佘村的土地利用规划以基本农田为主,矿山宕口全部关停。

“这些年,为了保护古村落、守护山水资源,村里相继关闭了石灰窑、矿坑……”作为老佘村人,王长贵见证了佘村几十年的变化,“那边原来是个石灰窑厂,粉尘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2017年关停了厂房,矿山宕口通过整治复绿,变成了一处遗址公园,还有‘雅丹’地貌,废弃砂矿改造后则摇身变成了‘网红’打卡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为了守护这一片绿水青山,佘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让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与绿水青山相映衬。自来水安装入户,村庄雨污管网工程、污水处理系统工程、停车位等都配套建起,各家房屋白墙上画了3D墙绘、门口还搭建了“微田园”,蔬菜、果树从田间移到了房前屋后……环境美了,经济活了,村民们的日子也跟着美了起来。

2016年起,佘村开始美丽乡村建设。在做好“三清一改”(清垃圾、清塘沟、清畜禽粪污,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工作的基础上,提升自然生态,优化田园风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护生态肌理和乡土气息。

越来越宜居的环境,越来越美丽的家乡,增强了村民们的幸福感,也激发着村民们的参与热情。现在的佘村,大家齐动手、家家共参与,共同建设“美丽庭院”,努力用田园风光留住乡村诗意,令古村逐渐成为诗意的栖居地。

江宁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样板工程行动,统筹城乡发展空间,优化调整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布局,全面展现新时代江宁“鱼米之乡”和“都市田园”,持续提升乡村“颜值”。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多,这一切更加让老百姓坚信:跟着党和政府努力奋斗,一定能过上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