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突泉:易地扶贫搬迁“搬”掉穷困苦 群众走上幸福路
一座座整齐划一的设施农业大棚、一栋栋温馨舒适的住宅楼、一个个贴心适宜的公益岗位、一项项方便周到的基础设施……在兴安盟突泉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曾经的贫困户“搬”掉了穷困苦,走上了小康幸福之路。
突泉县醴泉小区紧邻就业产业园区。摄影:杨雅峰
抓实产业发展,群众增收有门路
北方的春季时节,乍暖还寒。而在突泉县集中安置点醴泉小区的搬迁配套大棚里,却是一派春意浓浓、生机勃勃的景象。
脱贫户郑玉泉和小区里的其他脱贫群众一样,正在大棚里忙活着。2022年,他在这里承包了4个大棚,种植小葱、辣椒、香瓜、白菜等多个品种,一年下来纯收入达到了4万元。“眼看着去年的经济效益不错,我今年打算扩大规模再承包1个大棚,而且还与收购企业签订了订单,价好还不愁卖。今年我还准备借助帮扶单位提供的技术支持,尝试种植木耳,如果试种成功,我将带动更多脱贫户参与进来,帮助大家进一步增加收入。”郑玉泉满怀憧憬地说道。
群众要增收,产业是支撑。突泉县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易地搬迁后续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搬迁户原有耕地流转的基础上,集中建设了后续帮扶就业产业园区,建设蔬菜种植冷棚93栋,面积达12.5万平方米,为每户搬迁户平均分配冷棚60平方米。搬迁户可以选择租赁、流转分租、自主经营等方式进行管理,种植作物以香瓜、白菜、西瓜、辣椒等蔬果为主,年产各类瓜菜920吨,年创产值276万元,年实现利润184万元。
脱贫户在突泉县醴泉小区就业产业园区大棚里进行田间管理。摄影:杨雅峰
此外,突泉县还建设了易地搬迁光伏电站收益项目,电网规模达3.8兆瓦,每年上网电量实现收益130万元。收益主要用于搬迁户创业扶持、社区积分奖励、公益性岗位补贴等方面,实现户均增收千余元,有效巩固搬迁群众脱贫成效。
促进就业提升,群众端稳“新饭碗”
家住突泉县醴泉小区的王存玲,原本和丈夫一直靠打工来增加收入。2009年,丈夫做了截肢手术,家里的两个孩子一个念上初中,另一个刚刚上小学,她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夫妻俩觉得,要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单单依靠打工远远不够,因此他们一直想学一门手艺。就在王存玲苦于找不到相关技术培训的时候,突泉县就业局根据大家的需求举办了面点培训班,王存玲第一个报名,并且通过认真学习,掌握了面点制作技能。在社区和工作队的帮助下,王存玲支起了小摊做面皮,由于手艺好,生意越来越红火,因为有了一定积蓄,现在的她正琢磨着租店面,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
为了让搬迁群众有活干、有钱赚,突泉县通过出台政策、提供技能培训和公益性岗位等方式促进就业,给搬迁户吃了一颗“定心丸”。面向搬迁群众开发公益性岗位66个,招募安置区单元长、楼栋长42名。截至目前,搬迁群众实现就业620人,实现了有劳动力的家庭至少一户一人稳定就业的目标。
强化基础设施,群众安心又暖心
“俺们这里啥都有,买东西出门就是超市,活动有广场,如果头疼脑热了卫生室的大夫上门给看病;有个大事小情,社区干部和工作队主动来帮忙,真的是没有一点后顾之忧。这不,还给我们每家都分了一块菜园子,没事我们老两口就来侍弄侍弄小菜园,吃着自己种的绿色蔬菜,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突泉县突泉镇立新村幸福院搬迁户孙凤荣老人开心地说道。
由于搬迁群众都是多年从事农耕劳作的农民,经研究,县里决定由各乡镇幸福院为每户划分30平方米的小菜园,此外,还为每户配备了6平方米的储物间,用于种植蔬菜和存放生产生活用具。
突泉县不断完善易地搬迁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让群众安居又暖心。在每个搬迁安置点积极创建有社区管理、科局帮扶工作队、小区卫生室、物业管理、就业创业园区、便民超市、文体协会、志愿者服务队的“八有社区”。因北方天气寒冷,取暖期较长,2020年,突泉县在全区率先为幸福院安置点安装太阳能光电互补集中供暖智能控制系统,住户不仅不承担任何费用,而且和城里楼房一样,实现了24小时恒温。同时,突泉县还完善了县城集中安置点卫生室、文体活动广场、幼儿园等其他公共服务设施,极大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得到提升。
全国“十三五”美丽搬迁安置小区——突泉县醴泉小区。摄影:杨雅峰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终点,而是广大脱贫群众幸福生活的新起点。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就是要不断在创新工作机制举措、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等方面上下功夫,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帮助他们过上稳定的幸福生活”。突泉县乡村振兴局局长王彪说。
内蒙古突泉:易地扶贫搬迁“搬”掉穷困苦 群众走上幸福路
时间:2023-04-26 10:39:58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王喜全 杨雅峰
一座座整齐划一的设施农业大棚、一栋栋温馨舒适的住宅楼、一个个贴心适宜的公益岗位、一项项方便周到的基础设施……在兴安盟突泉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曾经的贫困户“搬”掉了穷困苦,走上了小康幸福之路。
突泉县醴泉小区紧邻就业产业园区。摄影:杨雅峰
抓实产业发展,群众增收有门路
北方的春季时节,乍暖还寒。而在突泉县集中安置点醴泉小区的搬迁配套大棚里,却是一派春意浓浓、生机勃勃的景象。
脱贫户郑玉泉和小区里的其他脱贫群众一样,正在大棚里忙活着。2022年,他在这里承包了4个大棚,种植小葱、辣椒、香瓜、白菜等多个品种,一年下来纯收入达到了4万元。“眼看着去年的经济效益不错,我今年打算扩大规模再承包1个大棚,而且还与收购企业签订了订单,价好还不愁卖。今年我还准备借助帮扶单位提供的技术支持,尝试种植木耳,如果试种成功,我将带动更多脱贫户参与进来,帮助大家进一步增加收入。”郑玉泉满怀憧憬地说道。
群众要增收,产业是支撑。突泉县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易地搬迁后续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搬迁户原有耕地流转的基础上,集中建设了后续帮扶就业产业园区,建设蔬菜种植冷棚93栋,面积达12.5万平方米,为每户搬迁户平均分配冷棚60平方米。搬迁户可以选择租赁、流转分租、自主经营等方式进行管理,种植作物以香瓜、白菜、西瓜、辣椒等蔬果为主,年产各类瓜菜920吨,年创产值276万元,年实现利润184万元。
脱贫户在突泉县醴泉小区就业产业园区大棚里进行田间管理。摄影:杨雅峰
此外,突泉县还建设了易地搬迁光伏电站收益项目,电网规模达3.8兆瓦,每年上网电量实现收益130万元。收益主要用于搬迁户创业扶持、社区积分奖励、公益性岗位补贴等方面,实现户均增收千余元,有效巩固搬迁群众脱贫成效。
促进就业提升,群众端稳“新饭碗”
家住突泉县醴泉小区的王存玲,原本和丈夫一直靠打工来增加收入。2009年,丈夫做了截肢手术,家里的两个孩子一个念上初中,另一个刚刚上小学,她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夫妻俩觉得,要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单单依靠打工远远不够,因此他们一直想学一门手艺。就在王存玲苦于找不到相关技术培训的时候,突泉县就业局根据大家的需求举办了面点培训班,王存玲第一个报名,并且通过认真学习,掌握了面点制作技能。在社区和工作队的帮助下,王存玲支起了小摊做面皮,由于手艺好,生意越来越红火,因为有了一定积蓄,现在的她正琢磨着租店面,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
为了让搬迁群众有活干、有钱赚,突泉县通过出台政策、提供技能培训和公益性岗位等方式促进就业,给搬迁户吃了一颗“定心丸”。面向搬迁群众开发公益性岗位66个,招募安置区单元长、楼栋长42名。截至目前,搬迁群众实现就业620人,实现了有劳动力的家庭至少一户一人稳定就业的目标。
强化基础设施,群众安心又暖心
“俺们这里啥都有,买东西出门就是超市,活动有广场,如果头疼脑热了卫生室的大夫上门给看病;有个大事小情,社区干部和工作队主动来帮忙,真的是没有一点后顾之忧。这不,还给我们每家都分了一块菜园子,没事我们老两口就来侍弄侍弄小菜园,吃着自己种的绿色蔬菜,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突泉县突泉镇立新村幸福院搬迁户孙凤荣老人开心地说道。
由于搬迁群众都是多年从事农耕劳作的农民,经研究,县里决定由各乡镇幸福院为每户划分30平方米的小菜园,此外,还为每户配备了6平方米的储物间,用于种植蔬菜和存放生产生活用具。
突泉县不断完善易地搬迁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让群众安居又暖心。在每个搬迁安置点积极创建有社区管理、科局帮扶工作队、小区卫生室、物业管理、就业创业园区、便民超市、文体协会、志愿者服务队的“八有社区”。因北方天气寒冷,取暖期较长,2020年,突泉县在全区率先为幸福院安置点安装太阳能光电互补集中供暖智能控制系统,住户不仅不承担任何费用,而且和城里楼房一样,实现了24小时恒温。同时,突泉县还完善了县城集中安置点卫生室、文体活动广场、幼儿园等其他公共服务设施,极大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得到提升。
全国“十三五”美丽搬迁安置小区——突泉县醴泉小区。摄影:杨雅峰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终点,而是广大脱贫群众幸福生活的新起点。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就是要不断在创新工作机制举措、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等方面上下功夫,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帮助他们过上稳定的幸福生活”。突泉县乡村振兴局局长王彪说。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