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剑”双雕 让指尖绝技转化为指尖经济

时间:2023-10-23 22:54:33来源:《中国乡村振兴》2023年第20期作者:吴剑熔
“丽江粑粑鹤庆酒,剑川木匠到处有。”“雕得石龙腾空舞,雕得石花引蜂蜜,雕得石人开口笑。”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流传着这样两句民间俚语,这里提及的木雕和石雕,在云南有“滇中双绝”的美誉。过去的几十年里,走南闯北的剑川工匠在一轮轮学习、借鉴、改良、提升的实作中,不断打响剑川雕刻技艺的“名片”,也让这一指尖绝技转化为指尖经济。据统计,如今剑川全县从事雕刻技艺的人员达2.5万余人。

0002.jpg

国家级非遗项目(剑川木雕)代表性传承人段四兴正在指导学员进行木雕实作训练。吴剑熔/摄

头雁领航 发展特色产业
“叮叮叮,当当当……”在剑川县金华镇梅园村石雕传习所,石雕大师段德坤正在雕刻一方砚台。小锤与凿刀在他手里握了40年,在熟悉的“乐曲”声中,他总能行云流水、恰如其分地把优美的作品展示在一块块厚重的石块之上,平平无奇的石块也仿佛有了灵动的生命。
1966年段德坤出生于被誉为“石雕之乡”的剑川县金华镇梅园村,他从小受石雕艺术熏陶,16岁就进入石雕行业,跟父亲、叔父等石雕匠人学习雕刻技艺。几年时间,他就从梅园村石雕队的学徒慢慢成长为队长。
“做石雕不仅需要刻苦求艺,更要在学习中思考,因为在实作中处理工艺流程会出现各种疑难问题,有时需要大胆探索创新才能突破。” 段德坤说。
在不断的实作中,段德坤将泥塑模型与石雕雕刻结合起来,创新了一种新的石雕技艺,提高了雕刻效率。
在剑川县,像段德坤这样的石雕匠人还有很多,随着他们技艺的传承与扩散,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结合剑川县旅游开发项目工程,满贤林景区开凿千狮和狮王的规划被当地政府摆上议事日程。从1998年3月到2004年4月,段德坤带领梅园村石雕队的122名工匠就地取材、实地雕凿,承担了设计、选材、雕刻、搬运等工作,完成了满贤林千狮山景区内3268只石狮子的修复、创作以及景区内长18米、宽12米、高25米的“狮王”雕刻。2013年5月,满贤林千狮山景区以石狮数量最多、体型最大被列入大世界基尼斯世界纪录。
满贤林千狮山景区的雕刻项目,对剑川来说,是当地雕刻技术的集中展示,更是石雕手艺人的大型培训现场。
与段德坤同样专注手工技艺的木雕大师段国梁,也在传承中带领更多匠人推动产业发展。
“50多年了,我一直和木雕为伴,一笔一画,一刀一凿都浸透了我的喜怒哀乐。我为木雕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希望多发现和培养真正用心的人,一个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需要更多的人才。” 段国梁说。
一块平淡无奇的长方形木块,在段国梁的凿刀下,渐渐生动起来,七八层精雕细刻后,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花鸟挂屏,不仅木雕产品的艺术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也让其价值成倍增长。
在剑川县木雕行业,段国梁是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50多年来他一直潜心研究木雕工艺,名作不胜枚举。在段国梁看来,工艺的创新和人才的培养是弘扬剑川木雕文化的必由之路。2015年,他经营的剑川兴艺古典木雕家具厂更名为剑川兴艺木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艺木雕),以“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使600多名工匠从中受益。
在剑川县,像段国梁一样推动木雕产业发展的匠人还有很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民间工艺美术家的张金星、带领村民一起致富的狮河村木雕协会会长张月秋、弘扬古建技艺的宏盛古建筑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根汉、擅长表现现代理念的木雕后起之秀杨春龙……
近年来,剑川木雕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已形成六大门类260多个花色品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观赏价值、收藏价值和实用价值,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剑川县有各级木雕传承人82人(国家级1人、省级6人、州级6人、县级69人);国家级工业美术大师6人(其中政府类1人、协会类5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26人;全县共有1500余家木雕企业。
传承技艺 擦亮产业名片
“这里用刀要深,注意图案的层次协调。”兴艺木雕的生产车间内,国家级非遗项目(剑川木雕)代表性传承人段四兴正在指导学员进行木雕实作训练。参加培训的学员来自云南省内各州市和剑川本地,他们都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剑川木雕(传统木工)培训活动的学员。
近年来,剑川县每年都会举办各种类型的雕刻培训活动,以传承木雕技艺、储备木雕人才。在培训活动中,活跃着一批雕刻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们通过口口相传、手把手帮教的方式将这一古老技艺传授给更多人,段四兴就是木雕技艺培训的热衷参与者之一。
“木雕产业要发展壮大,必须带动和吸引更多的人从事木雕生产。基础厚、人员多、产能大,剑川木雕这个传统产业才能成为真正的支柱产业,让更多从业者增收致富。” 在段四兴看来,培训就是剑川木雕壮大发展最好的方式,也是带动乡亲们致富的最有效手段,“学会一种技能,带富一个家庭”正是他的殷切期望。
段四兴从20岁拿起刻刀,至今已有超过20年的从业经历。在剑川木雕遇到发展瓶颈的时期,他果断从建筑木雕、家具木雕往陈设木雕、文创木雕转型,为剑川木雕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在技艺创新之外,传承剑川木雕技艺也是段四兴最主要的事业。
2015年以来,段四兴与云南技师学院等高校合作,先后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等地开展十余期剑川木雕培训班。“除了培训,我们还采用师徒传承、校企合作、社会体验等多种方式传承剑川木雕非遗技艺。”段四兴说。
为充分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段四兴推动兴艺木雕开展6期残疾人木雕培训班、2期提升班,培训162名残疾人。此外,他还结合残疾人就业意愿,采取“基地+工匠”“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链格局和就业模式,让残疾人可以分散在家中从事木雕加工,实现稳定就业,并带动周边其他100多名残疾人及家庭成员就业。
在剑川县,政府正鼓励像段四兴这样的木雕技艺传承人将自己的技艺分享出去,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为推动非遗项目的保护与发展,剑川县出台《剑川名匠评选实施办法》,每两年组织开展一次评选,目前已评选出18名“剑川名匠”,成立6个名匠工作室,这些匠人走村入户为村民开展技能培训,让更多村民能掌握一技之长。剑川县狮河木雕协会与云南技师学院合作,在全县8个乡(镇)开展木雕技能人才培训20余期,培训木雕人才3000余名。
“通过不断的人才培养和与高校合作,剑川雕刻技艺正在传统工艺上不断拓展新种类,无论是传统工艺产业的发展,还是具体到每一件新产品的研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小刻刀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经济带动作用。” 剑川县乡村振兴局局长段瑞霖说。
打造品牌 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踏入满贤林千狮山景区,石狮形态各异,一狮一景,巧夺天工,新近雕塑作品与历代留存的古石狮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成为剑川旅游的一张闪亮名片。
在剑川县,随处散落的雕刻作品都能自成一景。古城主题街区内,“百狮启航”石雕工程是段德坤最新的雕刻作品。在他的工作室里,石狮的设计手稿、美术书籍摞了一摞。“现在,晚上还是经常画稿,准备为高速公路路口设计一组迎宾狮。”段德坤说。
多年的石雕雕刻生涯中,段德坤带领农户1260多户、2000余人学得一技之长,脱贫致富。
近年来,段德坤也在积极探索石雕产业转型发展之路,他正带领梅园村将石雕产品向居家实用用具、景区景点装饰扩展,产品门类包括石狮子、人物雕像、旅游小摆件等数百种工艺品,市场销路从省内扩展到北京、上海、四川、西藏、广西等地,部分产品还销往国外。同时,段德坤还在思考通过办研修班和交流研讨的方式来提高从业人员的能力,从打造精品和新品的角度去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剑川石雕产业的知名度,使剑川石雕这项非遗得到有力传承和弘扬。
2006年6月,剑川县金华镇梅园村被云南省命名为白族石雕之乡,同年5月,梅园村白族石雕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据了解,梅园村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石雕之乡,全村常年从事石雕加工的从业人员有200多人,带动外地、外村人员50多人,一些村民外出承揽石雕工程,项目遍布云南省各地。全村石雕产业年收入达千万元,从事石雕加工的工匠年收入高者达几十万元以上,低的也有数万元,石雕已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
与此同时,剑川的木雕产业正在探索融合发展之路,通过挖掘乡村文化、本地特色,带动木雕行业的创新发展。
“组建产业合作平台,结合全县产业布局,按照发挥特长就近工作、带动能力强的原则,建立木雕文化园区1个,组建41个专业合作社、协会,成立木雕生产加工销售公司16个,成立剑川木雕传习所。” 剑川县乡村振兴局综合股股长李学伟介绍,为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当地引进企业投资15.8亿元,建设完成省级特色小镇——剑川木雕艺术小镇,建立木雕产、供、销、游、购一体化产业链及服务体系,以传统支柱产业的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如今,剑川雕刻产业在谋划形成发展体系的同时,也将地域品牌的创立纳入其中,通过发展“互联网+”新型销售模式,探索多样化销售渠道,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雕刻产品纷纷“上线”,诸多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人也开始借助网络进行销售。
“通过不断参加国内外各种展会,扩大剑川雕刻品牌的知名度。同时,剑川县还打造了一座雕刻展示空间,完整展出剑川雕刻的各品类作品,使其成为外界了解剑川雕刻技艺的一个窗口。” 段瑞霖说。
(作者单位:剑川县融媒体中心)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本刊特稿    
部委省市

一“剑”双雕 让指尖绝技转化为指尖经济

时间:2023-10-23 22:54:33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2023年第20期

作者:吴剑熔

“丽江粑粑鹤庆酒,剑川木匠到处有。”“雕得石龙腾空舞,雕得石花引蜂蜜,雕得石人开口笑。”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流传着这样两句民间俚语,这里提及的木雕和石雕,在云南有“滇中双绝”的美誉。过去的几十年里,走南闯北的剑川工匠在一轮轮学习、借鉴、改良、提升的实作中,不断打响剑川雕刻技艺的“名片”,也让这一指尖绝技转化为指尖经济。据统计,如今剑川全县从事雕刻技艺的人员达2.5万余人。

0002.jpg

国家级非遗项目(剑川木雕)代表性传承人段四兴正在指导学员进行木雕实作训练。吴剑熔/摄

头雁领航 发展特色产业
“叮叮叮,当当当……”在剑川县金华镇梅园村石雕传习所,石雕大师段德坤正在雕刻一方砚台。小锤与凿刀在他手里握了40年,在熟悉的“乐曲”声中,他总能行云流水、恰如其分地把优美的作品展示在一块块厚重的石块之上,平平无奇的石块也仿佛有了灵动的生命。
1966年段德坤出生于被誉为“石雕之乡”的剑川县金华镇梅园村,他从小受石雕艺术熏陶,16岁就进入石雕行业,跟父亲、叔父等石雕匠人学习雕刻技艺。几年时间,他就从梅园村石雕队的学徒慢慢成长为队长。
“做石雕不仅需要刻苦求艺,更要在学习中思考,因为在实作中处理工艺流程会出现各种疑难问题,有时需要大胆探索创新才能突破。” 段德坤说。
在不断的实作中,段德坤将泥塑模型与石雕雕刻结合起来,创新了一种新的石雕技艺,提高了雕刻效率。
在剑川县,像段德坤这样的石雕匠人还有很多,随着他们技艺的传承与扩散,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结合剑川县旅游开发项目工程,满贤林景区开凿千狮和狮王的规划被当地政府摆上议事日程。从1998年3月到2004年4月,段德坤带领梅园村石雕队的122名工匠就地取材、实地雕凿,承担了设计、选材、雕刻、搬运等工作,完成了满贤林千狮山景区内3268只石狮子的修复、创作以及景区内长18米、宽12米、高25米的“狮王”雕刻。2013年5月,满贤林千狮山景区以石狮数量最多、体型最大被列入大世界基尼斯世界纪录。
满贤林千狮山景区的雕刻项目,对剑川来说,是当地雕刻技术的集中展示,更是石雕手艺人的大型培训现场。
与段德坤同样专注手工技艺的木雕大师段国梁,也在传承中带领更多匠人推动产业发展。
“50多年了,我一直和木雕为伴,一笔一画,一刀一凿都浸透了我的喜怒哀乐。我为木雕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希望多发现和培养真正用心的人,一个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需要更多的人才。” 段国梁说。
一块平淡无奇的长方形木块,在段国梁的凿刀下,渐渐生动起来,七八层精雕细刻后,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花鸟挂屏,不仅木雕产品的艺术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也让其价值成倍增长。
在剑川县木雕行业,段国梁是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50多年来他一直潜心研究木雕工艺,名作不胜枚举。在段国梁看来,工艺的创新和人才的培养是弘扬剑川木雕文化的必由之路。2015年,他经营的剑川兴艺古典木雕家具厂更名为剑川兴艺木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艺木雕),以“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使600多名工匠从中受益。
在剑川县,像段国梁一样推动木雕产业发展的匠人还有很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民间工艺美术家的张金星、带领村民一起致富的狮河村木雕协会会长张月秋、弘扬古建技艺的宏盛古建筑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根汉、擅长表现现代理念的木雕后起之秀杨春龙……
近年来,剑川木雕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已形成六大门类260多个花色品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观赏价值、收藏价值和实用价值,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剑川县有各级木雕传承人82人(国家级1人、省级6人、州级6人、县级69人);国家级工业美术大师6人(其中政府类1人、协会类5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26人;全县共有1500余家木雕企业。
传承技艺 擦亮产业名片
“这里用刀要深,注意图案的层次协调。”兴艺木雕的生产车间内,国家级非遗项目(剑川木雕)代表性传承人段四兴正在指导学员进行木雕实作训练。参加培训的学员来自云南省内各州市和剑川本地,他们都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剑川木雕(传统木工)培训活动的学员。
近年来,剑川县每年都会举办各种类型的雕刻培训活动,以传承木雕技艺、储备木雕人才。在培训活动中,活跃着一批雕刻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们通过口口相传、手把手帮教的方式将这一古老技艺传授给更多人,段四兴就是木雕技艺培训的热衷参与者之一。
“木雕产业要发展壮大,必须带动和吸引更多的人从事木雕生产。基础厚、人员多、产能大,剑川木雕这个传统产业才能成为真正的支柱产业,让更多从业者增收致富。” 在段四兴看来,培训就是剑川木雕壮大发展最好的方式,也是带动乡亲们致富的最有效手段,“学会一种技能,带富一个家庭”正是他的殷切期望。
段四兴从20岁拿起刻刀,至今已有超过20年的从业经历。在剑川木雕遇到发展瓶颈的时期,他果断从建筑木雕、家具木雕往陈设木雕、文创木雕转型,为剑川木雕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在技艺创新之外,传承剑川木雕技艺也是段四兴最主要的事业。
2015年以来,段四兴与云南技师学院等高校合作,先后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等地开展十余期剑川木雕培训班。“除了培训,我们还采用师徒传承、校企合作、社会体验等多种方式传承剑川木雕非遗技艺。”段四兴说。
为充分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段四兴推动兴艺木雕开展6期残疾人木雕培训班、2期提升班,培训162名残疾人。此外,他还结合残疾人就业意愿,采取“基地+工匠”“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链格局和就业模式,让残疾人可以分散在家中从事木雕加工,实现稳定就业,并带动周边其他100多名残疾人及家庭成员就业。
在剑川县,政府正鼓励像段四兴这样的木雕技艺传承人将自己的技艺分享出去,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为推动非遗项目的保护与发展,剑川县出台《剑川名匠评选实施办法》,每两年组织开展一次评选,目前已评选出18名“剑川名匠”,成立6个名匠工作室,这些匠人走村入户为村民开展技能培训,让更多村民能掌握一技之长。剑川县狮河木雕协会与云南技师学院合作,在全县8个乡(镇)开展木雕技能人才培训20余期,培训木雕人才3000余名。
“通过不断的人才培养和与高校合作,剑川雕刻技艺正在传统工艺上不断拓展新种类,无论是传统工艺产业的发展,还是具体到每一件新产品的研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小刻刀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经济带动作用。” 剑川县乡村振兴局局长段瑞霖说。
打造品牌 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踏入满贤林千狮山景区,石狮形态各异,一狮一景,巧夺天工,新近雕塑作品与历代留存的古石狮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成为剑川旅游的一张闪亮名片。
在剑川县,随处散落的雕刻作品都能自成一景。古城主题街区内,“百狮启航”石雕工程是段德坤最新的雕刻作品。在他的工作室里,石狮的设计手稿、美术书籍摞了一摞。“现在,晚上还是经常画稿,准备为高速公路路口设计一组迎宾狮。”段德坤说。
多年的石雕雕刻生涯中,段德坤带领农户1260多户、2000余人学得一技之长,脱贫致富。
近年来,段德坤也在积极探索石雕产业转型发展之路,他正带领梅园村将石雕产品向居家实用用具、景区景点装饰扩展,产品门类包括石狮子、人物雕像、旅游小摆件等数百种工艺品,市场销路从省内扩展到北京、上海、四川、西藏、广西等地,部分产品还销往国外。同时,段德坤还在思考通过办研修班和交流研讨的方式来提高从业人员的能力,从打造精品和新品的角度去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剑川石雕产业的知名度,使剑川石雕这项非遗得到有力传承和弘扬。
2006年6月,剑川县金华镇梅园村被云南省命名为白族石雕之乡,同年5月,梅园村白族石雕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据了解,梅园村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石雕之乡,全村常年从事石雕加工的从业人员有200多人,带动外地、外村人员50多人,一些村民外出承揽石雕工程,项目遍布云南省各地。全村石雕产业年收入达千万元,从事石雕加工的工匠年收入高者达几十万元以上,低的也有数万元,石雕已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
与此同时,剑川的木雕产业正在探索融合发展之路,通过挖掘乡村文化、本地特色,带动木雕行业的创新发展。
“组建产业合作平台,结合全县产业布局,按照发挥特长就近工作、带动能力强的原则,建立木雕文化园区1个,组建41个专业合作社、协会,成立木雕生产加工销售公司16个,成立剑川木雕传习所。” 剑川县乡村振兴局综合股股长李学伟介绍,为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当地引进企业投资15.8亿元,建设完成省级特色小镇——剑川木雕艺术小镇,建立木雕产、供、销、游、购一体化产业链及服务体系,以传统支柱产业的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如今,剑川雕刻产业在谋划形成发展体系的同时,也将地域品牌的创立纳入其中,通过发展“互联网+”新型销售模式,探索多样化销售渠道,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雕刻产品纷纷“上线”,诸多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人也开始借助网络进行销售。
“通过不断参加国内外各种展会,扩大剑川雕刻品牌的知名度。同时,剑川县还打造了一座雕刻展示空间,完整展出剑川雕刻的各品类作品,使其成为外界了解剑川雕刻技艺的一个窗口。” 段瑞霖说。
(作者单位:剑川县融媒体中心)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