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博后村:民宿经济先行 打造多元业态新农村

时间:2023-12-13 23:50:19来源:《中国乡村振兴》2023年第23期作者:本刊记者 易正林

提及三亚民宿,就不得不提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的博后村。这个黎族村庄内聚集着62家民宿,客房总数近2000间,是海南省规模最大的民宿村之一。博后村客房每晚价格在200—2800元之间,全年入住率超过65%,旺季常处于一房难求的状态。很多时候,博后村内的游客数量远超本村村民数量。

依托民宿产业,博后村还培育和引入文创基地、健康养生、旅游餐饮、研学培训等新业态,形成多元化的经济发展路径。预计2023年该村人均年收入将超3万元。
在总结博后村民宿经济的成功经验时,当地干部和村民都会提及民宿协会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将民宿协会以及乡村治理作为一种提升营商环境的手段,营造一个和谐、诚信、透明的社会氛围,进而充分激发民宿经济活力,以民宿业为先导,打造了一个多元业态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0002.jpg

经过环境整治,博后村哎岬湖澄明如镜,成为游客与村民的重要休闲空间。

产业转型,

挖掘区位优势发展民宿经济
“我的民宿起名为‘海纳捷’。在黎族语言里,‘海纳捷’是‘有空常来坐’的意思。”介绍起自己家的民宿,博后村村民谭中仙侃侃而谈。如今,他已是三亚市吉阳区民宿协会秘书长。在博后村,谈起民宿经济的发展史,今年42岁的谭中仙是绕不开的一个人,他是村里最早抛弃传统养猪产业,开始经营民宿的村民。
上世纪90年代,博后村的村民生活极其艰难。海水倒灌导致土壤盐碱化严重,水稻、番薯等庄稼收成不好。为增加收入,部分村民开始养猪,但这又导致村里环境变差。直至2012年,村民人均年收入也只有5200元。那时候的谭中仙,家里也以养猪为生,又脏又累,收入还不高,甚至连给孩子交学费、给自己看病的钱都筹不齐,他不得不外出打工。2016年,谭中仙拿出在广东打工10年攒下的全部积蓄,拆掉了自家的猪圈,租下自己二叔、三叔的老宅开起了民宿。2017年5月,他的民宿“海纳捷”正式开业。
博后村位于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西南部,距市区约20公里,毗邻森林公园,两公里之外就是优美的海滩,这一有利位置对寻找平价住宿的游客非常有吸引力。
“只用了一年时间,我就回本了。”谭中仙说。他的成功开启了村里的产业转型序幕。村“两委”引入企业开始鼓励村民将闲置房屋、土地和“闲钱”入股,与企业共同经营民宿。同时,村里也积极为村民争取小额贷款,推动本地村民自主创业。对没经营民宿的农户,村里还免费为其提供夜间经济摊位。
原本一穷二白的村民蒲朝山,在村委会帮助下,申请小额贷款40万元,开办了名为“山林博达”的民宿,2018年底正式运营,2019年春节期间,仅一个月,就收入20多万元。
在博后村的乡村振兴展览馆里,一组数据展示着博后村2012—2022年村民人均收入的变化趋势:2012年到2016年,村里主要经济来源为固定租金、种植、养殖与务工收入,人均年收入从5200元增长到9700元。2017年开始发展民宿经济后,人均年收入开始直线上升,2017年当年的人均年收入增长到16110元,2022年增长到29500元。
“今年的民宿业强势复苏,肯定会再创新高。”全国人大代表、博后村党总支书记苏少洪说,“春节期间,全村民宿入住率达94%,接待过夜游客4万多人次,总收入(含夜间经济)2640多万元。”
民宿经济也推动着乡村建设。
为了塑造更好的旅游体验,博后村开展“村民自觉、全村整洁”行动,共出动约5000余人次,清理全村垃圾4000余处、清运垃圾1100余车,清除垃圾约4500多吨,拆除直排污染源猪圈200多个。
哎岬湖是环境整治的重点之一,该湖水面50余亩,过去家禽粪便存量较多、臭气熏天。整治后,湖水澄明如镜,小桥流水相映成趣,为村民和游客休闲娱乐提供了重要场所,成为吉阳区品牌性湿地公园。

机制先行,

让民宿产业告别粗放生长
“2020年初,新冠疫情引发了‘退单潮’,当时全村有1500万元的订单,不少经营者觉得退单损失太大,所以不太愿意退。”在采访时,谭中仙提到他曾遇到的一个难题。
对于类似的问题,因为涉及商户的切身利益,解决起来其实非常困难。博后村当年能将游客的预付费用全部退回去,与三亚市吉阳区民宿协会有密切的关系。在博后村,协会和商户之间的关系极为紧密,协会能得到商户的信任与尊重,所以,当协会工作人员进行动员和劝说之后,商户们都放弃了短期利益,维护了博后村民宿的良好品牌形象。
“今年来不了,以后一定会来。”谭中仙说,许多游客在退单后这样对他们说。
提及民宿协会,当地干部都认为这是博后村民宿产业能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2019年,海南省委党校法学副教授李人达被派驻到博后村担任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在这里,他发现村民经常会碰到房屋宅基地纠纷等法律问题,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村民提供法律服务与法律宣传,因此得到村民的敬重和信任。

当时,对于刚刚兴起的民宿产业,李人达发现存在小散弱、同行低价倾销等问题,于是建议成立行业协会,对民宿行业进行规范化管理,并提供法律和运营咨询方面的服务。在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帮助下,博后村很快成立了三亚市吉阳区民宿协会,制定《三亚吉阳区民宿协会章程》,同时,协会还成立党支部,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

0003.jpg

博后村已成为海南规模最大的民宿村之一,村内分布着62家各种类型的民宿。图为村内某民宿外观。

这也是博后村民宿经济发展过程中处理纠纷和矛盾的一个重要理念——源头预防。
发展民宿经济导致博后村游客数量庞大,在旅游旺季,游客甚至比本村村民多得多。对一个依靠民宿经济的村子而言,游客的体验感和村民生活舒适度之间的平衡成为博后村的一个治理难题。
对现任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胡魁来说,民宿产业发展仍然是他重点关注的工作内容之一,在他看来,如果因为一些纠纷或者矛盾影响了游客的体验感,会直接减少村里的收入;反过来,如果因为大力发展民宿经济而影响了村民的生活便利度和舒适感,同样得不偿失。
由于协会在民宿业发展初期就成立了,并成为此后加入的民宿产业商户的引导者与教育者,所以,协会在村里的地位举足轻重。村“两委”主要解决村内的治理问题,而协会解决游客这一庞大的临时外来群体的治理问题。从椰子掉落砸坏汽车,到承诺游客接机而没能兑现引发的投诉,协会构建了游客和村民、游客和商户、商户和商户之间的缓冲器,塑造了一个良好的博后村民宿品牌形象。
此外,民宿协会还成为博后村运营风险控制中心。对于消防安全、景观池儿童溺水预防、疫情防控、投诉处理等方面,协会都是非常重要的宣传者、监督者、教育者。
“协会的成立,避免了民宿产业‘野蛮生长’。”三亚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林唐华说,“这其实也是博后村在治理上的一个基本特点,从源头上预防,并设立一个解决问题的机制和平台。博后村有一个治理品牌——曹操工作室,它以村里的治保主任黎曹操的名字命名,采取的也是同样的思路。工作室的核心工作思路就是‘源头预防+及时化解’,提倡‘上医治未病’”。
民宿经济的有序发展也推动着博后村的乡村治理。在博后村,人们普遍认为民宿产业是村里矛盾纠纷的“灭火器”,随着民宿产业的发展,群众矛盾纠纷逐年减少。

民宿驱动,

一业带动百业兴
在博后村夜市,有一家“九万烧烤店”,老板是博后村新坡小组的残疾人蒲万诚。对于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博后村鼓励和扶持他们就业创业。在村“两委”支持下,蒲万诚优先获得了夜市海鲜烧烤的经营权。
“我原来的梦想是一个月能赚9万元,没想到节假日,有时候一天都能有1万元的营业收入。”蒲万诚说。如今,他的烧烤摊是博后村的“品牌店”,村里经常向来村培训人员、游客和媒体推介他的烧烤摊,生意也一直很红火。
依托民宿产业发展,博后村设立的博后夜市,可以容纳200多个摊位,带动300多名村民就业。每到傍晚,村民准时出摊,夜市内既有烧烤、甜品、水果,更有黎族美酒山兰酒,让游客流连忘返。夜间经济和民宿经济互相促进,推动着博后村的业态多元化之路。
“我们村里的各类商户里,其中不低于30%的商户,都是从游客转换过来的。”胡魁对这一数据非常自豪,这是一种“用脚投票”的认可,即使只是偶尔过来住宿的游客,也会被这里的资源禀赋、经济活力和文化氛围所吸引。
过去,博后村村民主要从事单一的传统农业,如今,当旅游、民宿、餐饮、文化创意、商品销售、休闲农业、社会培训等业态发展起来之后,村民从过去的猪倌、农民、渔民、民工转变为老板、店主、股东、员工。
对许多博后村村民来说,村里的62家民宿还给他们带来了许多家门口的工作岗位。仅海纳捷民宿,就有14名村民从事前台、餐厅服务和保洁工作,收入都比以前增加了很多。村民董英姿在海纳捷民宿一楼开了间小超市,一年光卖椰子收入就达10多万元。
在新业态中,文化赋能也成为博后村的一个新趋势。村民弘扬黎族特色文化的积极性日益高涨。村里建起了黎族文史馆,举办了黎锦、黎陶等非遗精品展,并多次举办黎族舞蹈、民歌培训班。38岁的村民黎慧娴带领的15人黎族歌舞队,在亚龙湾各大酒店非常受欢迎,经常被邀请前往表演。
随着民宿业、夜间经济的发展,研学经济也成为博后村正在部署的重要业态之一。2019年11月,海南省委党校在博后村挂牌成立现场教学点;2021年8月,3层楼、面积1400平方米的博后村党群服务中心(博后培训基地)挂牌成立,依托省委党校、市委党校教学培训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形成乡村振兴独具活力的新业态。近几年来,培训基地已承接省内外多地培训200余班次,共培训2.8万多人次。
如今的博后村,已经开始展望更广阔的世界。“相约玫瑰谷,喜居博后村”为主题的三亚国际玫瑰文化节,加快了博后村深度融入国际国内文化旅游市场的步伐。
这里提到的玫瑰谷,是2009年博后村引进海南玫瑰谷公司打造的玫瑰产业园,目前已发展出玫瑰种植业、玫瑰衍生品加工业、玫瑰文化旅游业、玫瑰婚庆业、玫瑰风情旅租业等业态。今年截至目前,玫瑰谷共接待游客21.6万人次,带动800余名村民就业,已和民宿经济相协同,共同打造博后村乡村振兴新图景。

“产业转型后,博后村发展多种新的经济业态,也适应了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林唐华说。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本刊特稿    
部委省市

博后村:民宿经济先行 打造多元业态新农村

时间:2023-12-13 23:50:19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2023年第23期

作者:本刊记者 易正林

提及三亚民宿,就不得不提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的博后村。这个黎族村庄内聚集着62家民宿,客房总数近2000间,是海南省规模最大的民宿村之一。博后村客房每晚价格在200—2800元之间,全年入住率超过65%,旺季常处于一房难求的状态。很多时候,博后村内的游客数量远超本村村民数量。

依托民宿产业,博后村还培育和引入文创基地、健康养生、旅游餐饮、研学培训等新业态,形成多元化的经济发展路径。预计2023年该村人均年收入将超3万元。
在总结博后村民宿经济的成功经验时,当地干部和村民都会提及民宿协会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将民宿协会以及乡村治理作为一种提升营商环境的手段,营造一个和谐、诚信、透明的社会氛围,进而充分激发民宿经济活力,以民宿业为先导,打造了一个多元业态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0002.jpg

经过环境整治,博后村哎岬湖澄明如镜,成为游客与村民的重要休闲空间。

产业转型,

挖掘区位优势发展民宿经济
“我的民宿起名为‘海纳捷’。在黎族语言里,‘海纳捷’是‘有空常来坐’的意思。”介绍起自己家的民宿,博后村村民谭中仙侃侃而谈。如今,他已是三亚市吉阳区民宿协会秘书长。在博后村,谈起民宿经济的发展史,今年42岁的谭中仙是绕不开的一个人,他是村里最早抛弃传统养猪产业,开始经营民宿的村民。
上世纪90年代,博后村的村民生活极其艰难。海水倒灌导致土壤盐碱化严重,水稻、番薯等庄稼收成不好。为增加收入,部分村民开始养猪,但这又导致村里环境变差。直至2012年,村民人均年收入也只有5200元。那时候的谭中仙,家里也以养猪为生,又脏又累,收入还不高,甚至连给孩子交学费、给自己看病的钱都筹不齐,他不得不外出打工。2016年,谭中仙拿出在广东打工10年攒下的全部积蓄,拆掉了自家的猪圈,租下自己二叔、三叔的老宅开起了民宿。2017年5月,他的民宿“海纳捷”正式开业。
博后村位于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西南部,距市区约20公里,毗邻森林公园,两公里之外就是优美的海滩,这一有利位置对寻找平价住宿的游客非常有吸引力。
“只用了一年时间,我就回本了。”谭中仙说。他的成功开启了村里的产业转型序幕。村“两委”引入企业开始鼓励村民将闲置房屋、土地和“闲钱”入股,与企业共同经营民宿。同时,村里也积极为村民争取小额贷款,推动本地村民自主创业。对没经营民宿的农户,村里还免费为其提供夜间经济摊位。
原本一穷二白的村民蒲朝山,在村委会帮助下,申请小额贷款40万元,开办了名为“山林博达”的民宿,2018年底正式运营,2019年春节期间,仅一个月,就收入20多万元。
在博后村的乡村振兴展览馆里,一组数据展示着博后村2012—2022年村民人均收入的变化趋势:2012年到2016年,村里主要经济来源为固定租金、种植、养殖与务工收入,人均年收入从5200元增长到9700元。2017年开始发展民宿经济后,人均年收入开始直线上升,2017年当年的人均年收入增长到16110元,2022年增长到29500元。
“今年的民宿业强势复苏,肯定会再创新高。”全国人大代表、博后村党总支书记苏少洪说,“春节期间,全村民宿入住率达94%,接待过夜游客4万多人次,总收入(含夜间经济)2640多万元。”
民宿经济也推动着乡村建设。
为了塑造更好的旅游体验,博后村开展“村民自觉、全村整洁”行动,共出动约5000余人次,清理全村垃圾4000余处、清运垃圾1100余车,清除垃圾约4500多吨,拆除直排污染源猪圈200多个。
哎岬湖是环境整治的重点之一,该湖水面50余亩,过去家禽粪便存量较多、臭气熏天。整治后,湖水澄明如镜,小桥流水相映成趣,为村民和游客休闲娱乐提供了重要场所,成为吉阳区品牌性湿地公园。

机制先行,

让民宿产业告别粗放生长
“2020年初,新冠疫情引发了‘退单潮’,当时全村有1500万元的订单,不少经营者觉得退单损失太大,所以不太愿意退。”在采访时,谭中仙提到他曾遇到的一个难题。
对于类似的问题,因为涉及商户的切身利益,解决起来其实非常困难。博后村当年能将游客的预付费用全部退回去,与三亚市吉阳区民宿协会有密切的关系。在博后村,协会和商户之间的关系极为紧密,协会能得到商户的信任与尊重,所以,当协会工作人员进行动员和劝说之后,商户们都放弃了短期利益,维护了博后村民宿的良好品牌形象。
“今年来不了,以后一定会来。”谭中仙说,许多游客在退单后这样对他们说。
提及民宿协会,当地干部都认为这是博后村民宿产业能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2019年,海南省委党校法学副教授李人达被派驻到博后村担任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在这里,他发现村民经常会碰到房屋宅基地纠纷等法律问题,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村民提供法律服务与法律宣传,因此得到村民的敬重和信任。

当时,对于刚刚兴起的民宿产业,李人达发现存在小散弱、同行低价倾销等问题,于是建议成立行业协会,对民宿行业进行规范化管理,并提供法律和运营咨询方面的服务。在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帮助下,博后村很快成立了三亚市吉阳区民宿协会,制定《三亚吉阳区民宿协会章程》,同时,协会还成立党支部,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

0003.jpg

博后村已成为海南规模最大的民宿村之一,村内分布着62家各种类型的民宿。图为村内某民宿外观。

这也是博后村民宿经济发展过程中处理纠纷和矛盾的一个重要理念——源头预防。
发展民宿经济导致博后村游客数量庞大,在旅游旺季,游客甚至比本村村民多得多。对一个依靠民宿经济的村子而言,游客的体验感和村民生活舒适度之间的平衡成为博后村的一个治理难题。
对现任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胡魁来说,民宿产业发展仍然是他重点关注的工作内容之一,在他看来,如果因为一些纠纷或者矛盾影响了游客的体验感,会直接减少村里的收入;反过来,如果因为大力发展民宿经济而影响了村民的生活便利度和舒适感,同样得不偿失。
由于协会在民宿业发展初期就成立了,并成为此后加入的民宿产业商户的引导者与教育者,所以,协会在村里的地位举足轻重。村“两委”主要解决村内的治理问题,而协会解决游客这一庞大的临时外来群体的治理问题。从椰子掉落砸坏汽车,到承诺游客接机而没能兑现引发的投诉,协会构建了游客和村民、游客和商户、商户和商户之间的缓冲器,塑造了一个良好的博后村民宿品牌形象。
此外,民宿协会还成为博后村运营风险控制中心。对于消防安全、景观池儿童溺水预防、疫情防控、投诉处理等方面,协会都是非常重要的宣传者、监督者、教育者。
“协会的成立,避免了民宿产业‘野蛮生长’。”三亚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林唐华说,“这其实也是博后村在治理上的一个基本特点,从源头上预防,并设立一个解决问题的机制和平台。博后村有一个治理品牌——曹操工作室,它以村里的治保主任黎曹操的名字命名,采取的也是同样的思路。工作室的核心工作思路就是‘源头预防+及时化解’,提倡‘上医治未病’”。
民宿经济的有序发展也推动着博后村的乡村治理。在博后村,人们普遍认为民宿产业是村里矛盾纠纷的“灭火器”,随着民宿产业的发展,群众矛盾纠纷逐年减少。

民宿驱动,

一业带动百业兴
在博后村夜市,有一家“九万烧烤店”,老板是博后村新坡小组的残疾人蒲万诚。对于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博后村鼓励和扶持他们就业创业。在村“两委”支持下,蒲万诚优先获得了夜市海鲜烧烤的经营权。
“我原来的梦想是一个月能赚9万元,没想到节假日,有时候一天都能有1万元的营业收入。”蒲万诚说。如今,他的烧烤摊是博后村的“品牌店”,村里经常向来村培训人员、游客和媒体推介他的烧烤摊,生意也一直很红火。
依托民宿产业发展,博后村设立的博后夜市,可以容纳200多个摊位,带动300多名村民就业。每到傍晚,村民准时出摊,夜市内既有烧烤、甜品、水果,更有黎族美酒山兰酒,让游客流连忘返。夜间经济和民宿经济互相促进,推动着博后村的业态多元化之路。
“我们村里的各类商户里,其中不低于30%的商户,都是从游客转换过来的。”胡魁对这一数据非常自豪,这是一种“用脚投票”的认可,即使只是偶尔过来住宿的游客,也会被这里的资源禀赋、经济活力和文化氛围所吸引。
过去,博后村村民主要从事单一的传统农业,如今,当旅游、民宿、餐饮、文化创意、商品销售、休闲农业、社会培训等业态发展起来之后,村民从过去的猪倌、农民、渔民、民工转变为老板、店主、股东、员工。
对许多博后村村民来说,村里的62家民宿还给他们带来了许多家门口的工作岗位。仅海纳捷民宿,就有14名村民从事前台、餐厅服务和保洁工作,收入都比以前增加了很多。村民董英姿在海纳捷民宿一楼开了间小超市,一年光卖椰子收入就达10多万元。
在新业态中,文化赋能也成为博后村的一个新趋势。村民弘扬黎族特色文化的积极性日益高涨。村里建起了黎族文史馆,举办了黎锦、黎陶等非遗精品展,并多次举办黎族舞蹈、民歌培训班。38岁的村民黎慧娴带领的15人黎族歌舞队,在亚龙湾各大酒店非常受欢迎,经常被邀请前往表演。
随着民宿业、夜间经济的发展,研学经济也成为博后村正在部署的重要业态之一。2019年11月,海南省委党校在博后村挂牌成立现场教学点;2021年8月,3层楼、面积1400平方米的博后村党群服务中心(博后培训基地)挂牌成立,依托省委党校、市委党校教学培训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形成乡村振兴独具活力的新业态。近几年来,培训基地已承接省内外多地培训200余班次,共培训2.8万多人次。
如今的博后村,已经开始展望更广阔的世界。“相约玫瑰谷,喜居博后村”为主题的三亚国际玫瑰文化节,加快了博后村深度融入国际国内文化旅游市场的步伐。
这里提到的玫瑰谷,是2009年博后村引进海南玫瑰谷公司打造的玫瑰产业园,目前已发展出玫瑰种植业、玫瑰衍生品加工业、玫瑰文化旅游业、玫瑰婚庆业、玫瑰风情旅租业等业态。今年截至目前,玫瑰谷共接待游客21.6万人次,带动800余名村民就业,已和民宿经济相协同,共同打造博后村乡村振兴新图景。

“产业转型后,博后村发展多种新的经济业态,也适应了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林唐华说。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