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广东龙门县城西村:实施“党建+村级行业协会” 擦亮“百千万工程”成色

时间:2024-04-15 21:16:52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

近日,龙门县2024年乡村建筑工匠培训班开班,包括城西村工匠在内的长期从事房屋建筑的泥工、木工、钢筋工等共149人参加培训。

“五个城西人,一个建筑人”,城西村建筑业历史悠久,建筑文化底蕴深厚。上世纪80年代,城西村就以木匠、建筑工匠的精湛手艺小有名气,时至今日,城西村的建筑工匠足迹遍布珠三角乃至香港、澳门等地。为积极引导城西村建筑工匠成为乡村建设的“主力军”,推动他们在“百千万工程”中“挑大梁”,龙门县实施“党建+村级行业协会”模式,建立功能型、特色型工匠协会党支部,着力打造城西“工匠”精神,进一步擦亮“百千万工程”成色。

“党建+农民工匠协会”,“单打独斗”变“协作发展”

早在“精准扶贫”时,城西村作为市住建局挂钩帮扶的贫困村,驻村工作组在走访中发现村里有不少的工匠,但是普遍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培训,针对这个问题,市住建局专门从省里请来专家,给工匠们讲解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提供专项资金培训工匠们的技能。

针对城西村建筑工匠较多的实际,由市住建局扶贫工作组牵头,龙门县委与龙城街道党工委共同推动和引导,积极探索“把支部建在协会上”,于2018年10月正式成立广东省首个村级协会——城西村建筑工匠协会,协会以党员工匠为主导、建筑散工为主体,同时依托协会载体,建立协会党支部,由具备党员身份的会长或理事长担任支部书记,并从会员中择优选配支部成员,确保协会组织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活动。协会采用“党建+协会”的管理模式,将单打独斗的建筑工匠团结起来,吸引大批建筑工匠返乡,在“家门口”承接工程,实现技能成才、技能致富。

如今,协会已经从成立之初的80人发展到216人,涵盖设计师、泥水工、扇灰工、油漆工、水电工、木工、管护员等各类建筑工种,帮助工匠“家门口”承接项目约50宗,每位工匠单日工价由原来的约200元提高到约400元,年人均收入相比之前“散兵游勇”式的接单时至少提高了30%,有效实现了由“单打独斗”变“协作发展”。随着城西工匠的“走红”,城西村建筑工匠协会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建筑从业者“慕名而来”,辐射带动龙江、永汉、麻榨等9个镇(街)的技能人才培育。

持证上岗,“小师傅”变“土专家”

城西村建筑工匠会员均考取了广东省乡村建筑工匠证,协会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始终秉承“三精”施工理念,坚持“匠心、匠品、匠才”三匠精神,制定了《会员终身责任追溯制度》,实现工程质量可追溯,让凭经验靠感觉的“小师傅”摇身一变成为一支“有技术、有证书、讲安全、重质量”的农村建筑专家。

“建筑行业,质量为王。别人找到我们城西工匠就是信任我们,我们要对得起大家的信任,不能搞‘豆腐渣工程’,砸我们城西工匠的牌子。只要是我们城西工匠做的工程,质量不合格不过关的,都可以来找我们协会投诉。协会成立至今,未出现因工程质量问题产生的矛盾纠纷。”城西工匠协会党支部书记陈健强说。

此外,工匠协会充分发挥老工匠“传帮带”作用,沿袭传统的“师带徒”结对帮扶模式,一对一教授建筑理论知识,手把手讲解搭架子、砌筑、镶贴等关键实用技术,将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薪火相传,不断壮大乡村工匠队伍。“以前学手艺都是靠‘偷师’,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有了师父们传帮带,新手们可以找师父们请教学习,我们村也有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就业。”刚入行不久的伍师傅说。不仅如此,龙门县住建局高度重视建筑工匠培训和管理工作,每年组织专业人员送“技”上门,通过理论教学、案例分析、技术交流等方式,引领建筑行业技术水平整体提升。

“旧貌换新颜”,擦亮“百千万工程”成色

阳春四月,最美城西,“彩虹路”蜿蜒在绿树青山间,黄花风铃、宫粉紫荆、木棉花竞相绽放,朴素的农房也戴上了俏皮的“小披檐”,漫步其中恰如置身在一幅绚丽多彩的春日画卷中。今年3月份,城西村作为“龙马精神,鱼跃龙门”龙门半程马拉松赛的必经赛段,广大参赛者沿着城西村“彩虹路”前行,充分了解城西村的美丽嬗变,感受绿美龙门的独特魅力……这些都离不开城西建筑工匠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在“百千万工程”的建设中,城西建筑工匠坚持“自己家园自己建”,发挥自身特长,主动投身到村道绿化美化、农房“小披檐”改造工作、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建设等工作,用“绣花”功夫对城西村中农房和建筑物进行自主设计施工,运用传统工艺改造外立面,打造村庄特色花草景观,绘制外墙壁画,建设村党建长廊等,让城西村“旧貌换新颜”。

得益于村庄整体环境提升、优美的自然生态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城西村成功引进了投资额3800多万元、占地面积700多亩的百果里农业综合体项目,该项目中如百果园果蔬采摘基地、农业教育拓展基地、农业旅游观光基地、林木、中草药研究基地等80%的设施由城西村建筑工匠协会承建,80%以上施工人员为本村工匠和村民,建成后预计带动当地就近就业120余人;租赁村民农田、闲置地、水塘、山地等500多亩及闲置农房1870平方米,每年增加村民收入约25万元,给与村集体固定分红10万元。依托“党建+建筑工匠协会”,城西村积极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2023年城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万+,预计今年将突破60万元。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千百工程    
资讯播报

广东龙门县城西村:实施“党建+村级行业协会” 擦亮“百千万工程”成色

时间:2024-04-15 21:16:52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

近日,龙门县2024年乡村建筑工匠培训班开班,包括城西村工匠在内的长期从事房屋建筑的泥工、木工、钢筋工等共149人参加培训。

“五个城西人,一个建筑人”,城西村建筑业历史悠久,建筑文化底蕴深厚。上世纪80年代,城西村就以木匠、建筑工匠的精湛手艺小有名气,时至今日,城西村的建筑工匠足迹遍布珠三角乃至香港、澳门等地。为积极引导城西村建筑工匠成为乡村建设的“主力军”,推动他们在“百千万工程”中“挑大梁”,龙门县实施“党建+村级行业协会”模式,建立功能型、特色型工匠协会党支部,着力打造城西“工匠”精神,进一步擦亮“百千万工程”成色。

“党建+农民工匠协会”,“单打独斗”变“协作发展”

早在“精准扶贫”时,城西村作为市住建局挂钩帮扶的贫困村,驻村工作组在走访中发现村里有不少的工匠,但是普遍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培训,针对这个问题,市住建局专门从省里请来专家,给工匠们讲解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提供专项资金培训工匠们的技能。

针对城西村建筑工匠较多的实际,由市住建局扶贫工作组牵头,龙门县委与龙城街道党工委共同推动和引导,积极探索“把支部建在协会上”,于2018年10月正式成立广东省首个村级协会——城西村建筑工匠协会,协会以党员工匠为主导、建筑散工为主体,同时依托协会载体,建立协会党支部,由具备党员身份的会长或理事长担任支部书记,并从会员中择优选配支部成员,确保协会组织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活动。协会采用“党建+协会”的管理模式,将单打独斗的建筑工匠团结起来,吸引大批建筑工匠返乡,在“家门口”承接工程,实现技能成才、技能致富。

如今,协会已经从成立之初的80人发展到216人,涵盖设计师、泥水工、扇灰工、油漆工、水电工、木工、管护员等各类建筑工种,帮助工匠“家门口”承接项目约50宗,每位工匠单日工价由原来的约200元提高到约400元,年人均收入相比之前“散兵游勇”式的接单时至少提高了30%,有效实现了由“单打独斗”变“协作发展”。随着城西工匠的“走红”,城西村建筑工匠协会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建筑从业者“慕名而来”,辐射带动龙江、永汉、麻榨等9个镇(街)的技能人才培育。

持证上岗,“小师傅”变“土专家”

城西村建筑工匠会员均考取了广东省乡村建筑工匠证,协会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始终秉承“三精”施工理念,坚持“匠心、匠品、匠才”三匠精神,制定了《会员终身责任追溯制度》,实现工程质量可追溯,让凭经验靠感觉的“小师傅”摇身一变成为一支“有技术、有证书、讲安全、重质量”的农村建筑专家。

“建筑行业,质量为王。别人找到我们城西工匠就是信任我们,我们要对得起大家的信任,不能搞‘豆腐渣工程’,砸我们城西工匠的牌子。只要是我们城西工匠做的工程,质量不合格不过关的,都可以来找我们协会投诉。协会成立至今,未出现因工程质量问题产生的矛盾纠纷。”城西工匠协会党支部书记陈健强说。

此外,工匠协会充分发挥老工匠“传帮带”作用,沿袭传统的“师带徒”结对帮扶模式,一对一教授建筑理论知识,手把手讲解搭架子、砌筑、镶贴等关键实用技术,将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薪火相传,不断壮大乡村工匠队伍。“以前学手艺都是靠‘偷师’,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有了师父们传帮带,新手们可以找师父们请教学习,我们村也有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就业。”刚入行不久的伍师傅说。不仅如此,龙门县住建局高度重视建筑工匠培训和管理工作,每年组织专业人员送“技”上门,通过理论教学、案例分析、技术交流等方式,引领建筑行业技术水平整体提升。

“旧貌换新颜”,擦亮“百千万工程”成色

阳春四月,最美城西,“彩虹路”蜿蜒在绿树青山间,黄花风铃、宫粉紫荆、木棉花竞相绽放,朴素的农房也戴上了俏皮的“小披檐”,漫步其中恰如置身在一幅绚丽多彩的春日画卷中。今年3月份,城西村作为“龙马精神,鱼跃龙门”龙门半程马拉松赛的必经赛段,广大参赛者沿着城西村“彩虹路”前行,充分了解城西村的美丽嬗变,感受绿美龙门的独特魅力……这些都离不开城西建筑工匠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在“百千万工程”的建设中,城西建筑工匠坚持“自己家园自己建”,发挥自身特长,主动投身到村道绿化美化、农房“小披檐”改造工作、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建设等工作,用“绣花”功夫对城西村中农房和建筑物进行自主设计施工,运用传统工艺改造外立面,打造村庄特色花草景观,绘制外墙壁画,建设村党建长廊等,让城西村“旧貌换新颜”。

得益于村庄整体环境提升、优美的自然生态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城西村成功引进了投资额3800多万元、占地面积700多亩的百果里农业综合体项目,该项目中如百果园果蔬采摘基地、农业教育拓展基地、农业旅游观光基地、林木、中草药研究基地等80%的设施由城西村建筑工匠协会承建,80%以上施工人员为本村工匠和村民,建成后预计带动当地就近就业120余人;租赁村民农田、闲置地、水塘、山地等500多亩及闲置农房1870平方米,每年增加村民收入约25万元,给与村集体固定分红10万元。依托“党建+建筑工匠协会”,城西村积极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2023年城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万+,预计今年将突破60万元。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