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卜文俊: 传承魏氏砖雕技艺 让农民挣上“文化钱”

时间:2024-04-29 13:05:47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09期作者:

六盘山区,是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交汇地带之一。这里孕育出的灿烂文化,早已沉淀在人们的生活中,那些艺术创作也已经渗透到当地的一草一木之中。

古人说:“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凡有古建筑处,总能见到砖雕的身影。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凤岭乡于河村,由晚清匠人创立的魏氏砖雕,集塞上江南的柔美和西北的粗犷质朴于一身,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砖雕艺术。

魏氏砖雕这项承载着古韵的技艺,经过5代人的传承,至今已有127年。作为魏氏砖雕第四代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乡村工匠名师的卜文俊,用一把刻刀将一块块青砖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在将传统手艺发扬光大的同时,也让当地农民实现就近就业,挣上了“文化钱”。

第24页-40.JPG

卜文俊正在进行魏氏砖雕作品创作。

西北大地孕育魏氏砖雕

隆德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这里兼具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独特地缘特征,建筑类型多以传统北方民舍合院为主,院门门楼、房屋屋脊上的砖雕格外抢眼,各种中国传统吉祥寓意的脊兽盘踞,院墙上的浮雕装饰或是花卉或是鸟兽,精美大气。

“隆德砖雕起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魏氏砖雕,当地人俗称‘硬花活’。新中国成立前,从事砖雕的手艺人为了生活,走街串巷,从家庭手工作坊一步步走来,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卜文俊说。

魏氏砖雕技艺创作手法分为“软雕”和“硬雕”两种,分属窑前雕、窑后雕,制作工序大同小异。在将青砖转化为艺术品的过程中,魏氏砖雕融进了阴刻、阳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等多种技法。

“硬雕因烧制后再塑形,最见功夫,仅硬刻这一环节,就有打磨、构图、雕刻、细磨等多道工序,用到的工具数十种。”卜文俊介绍,软雕靠手捏制图案,无论是普通常见花鸟蜂蝶还是传说中的珍奇异兽,除了讲究流畅之美,还始终传承着泥土与生俱来的质朴简约。

刻刀在青砖上游走,留下或深或浅或笔直或曲蜿的线条,拂去屑末,山水花卉、龙纹脊兽、人物形象跃然其上。细磨以后,一块块砖雕透出意想不到的精致细腻和灵动气韵。

“12厘米厚的砖,最深的要雕6厘米,一花一叶都要错落有致、线条流畅。力道把握很关键,稍有不慎,动物的胡须、花的瓣、草的根茎就会有裂纹或崩碎。” 卜文俊说。硬雕在烧制完成的青砖上雕刻图案,一挫一锤中,沟壑起伏间传递着西北大地坚实、粗犷的力量之美。

广开门径传授致富技艺

曾经,于河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村里多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靠种植业和外出务工。卜文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何让砖雕技艺惠及更多的人?”卜文俊思考着,如何帮助乡亲们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

卜文俊从岳父魏氏第三代传承人魏世祥的手里接过衣钵,打破手艺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传统,坚持向乡亲们传授砖雕技艺,让这项家族独有的非遗技艺转变成为群众共享的文化资源。

2011年,卜文俊成立隆德魏氏砖雕有限责任公司,并扩大产能,吸引容纳更多当地村民就业。

“产能扩大了,还要销得出去才行。”卜文俊一改过去被动等顾客上门的销售方式,频繁辗转于各地的展销会,推广魏氏砖雕产品,使魏氏砖雕产品逐渐由“藏在深闺人未知”到在全国小有名气,逐渐打开了市场。

2017年,在国家非遗保护传承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下,卜文俊又投资建成固原砖雕(魏氏砖雕)传承保护基地,随后在于河村建成魏氏砖雕就业帮扶车间。

 近年来,魏氏砖雕公司通过实施“公司+农户+营销”的生产性保护模式,与于河村合作,实行村企联办,带动周边村民、留守妇女及残疾人在家门口就业,帮助在家村民走上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

“公司年产值560万元,年销售额达到386万元,年发放工资80多万元。产值由原来的十几万元增加到几百万元,工人由原来几个人增加到现在的60多人,年人均工资达到2万元,当地群众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就业,做到上班务农两不误,挣钱持家两丰收。”卜文俊说。

让非遗“活”起来

魏氏砖雕展现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智慧,反映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产工艺从最初的纯手工烧制雕刻,到现在实现翻制量产;产品由最初的砖瓦、脊兽等单一的建筑材料,逐步创新研发出了中式茶罐、生肖摆件、手工茶宠、砖雕挂件等各类文创产品8个系列400多种,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拓展了销售市场。”卜文俊介绍。经过发展,魏氏砖雕公司年产青砖60万块、砖雕工艺品5000余件。魏氏砖雕也由原来独门独户的手工制品走上了企业化、规模化生产的道路,解决了手工砖雕过去存在的生产周期长、产量低、成本高的难题,推动砖雕技艺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发展。

近年来,魏氏砖雕公司建成集陈列展示、研究保护、研学体验、开发设计、生产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开发研学课程,与厦门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宁夏大学等20家高校签约挂牌成立研创基地。

随着公司业务不断发展,前来培训、观光、旅游、研学的人越来越多,卜文俊便带领村民利用自家院落,发展起农家乐。同时,与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隆德县老巷子、盘龙山庄、各非遗基地等联合打造隆德县乡村旅游景点路线,实现参观、体验一体化运营。在文旅融合的时代浪潮中,魏氏砖雕探索出了一条“非遗+旅游”的发展新路径,让古老非遗“活”起来。

如今,于河村依托魏氏砖雕,发展农家乐15家,从事旅游业的已达50多人,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年接待考察、研学和观光人员6万余人;接待研学培训班百余个1.2万余人。

第26页-41.JPG

卜文俊(左)向农户传授魏氏砖雕技艺。

让非遗焕发持久生命力

“使用是最好的传承,非遗不是让技艺束之高阁,而是真正为人所用。砖雕文化深沉而悠远,魏氏砖雕继承和发展的这条路,不应该是一个人的路,而是一群人的路。只有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这样的非遗才会焕发持久的生命力。”卜文俊说。

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卜文俊注重非遗与现代科技接轨,推动传统砖雕工艺向科技创新、批量化生产转变,助力乡村振兴,让魏氏砖雕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40多年与青砖为伴,卜文俊吸纳众家之所长兼收并蓄,创作出了梅兰竹菊等100多种砖雕形象,开发新产品数百种,他还结合现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需求,对砖雕进行创新创作,使其融入生活,在茶文化、篆刻、书法等艺术中体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砖雕新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

为保护好、传承好这项民间瑰宝,魏氏砖雕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在校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近距离接触、体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弥补非遗传承的短板,引进一线城市、知名院校的设计研究思路,让非遗走得更远。

在几代人的努力下,魏氏砖雕项目2018年5月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项目;2019年6月入选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优秀实践案例;2019年10月入选第一批“宁夏优品”;2020年入选第十二届薪火相传—匠心相传助力扶贫杰出团队,同年被评定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就业工坊。

如今,随着砖雕产品广泛应用于景观园林、餐馆茶楼、新农村建设、楼房、寺庙等仿古建筑上,成为美化房屋不可或缺的材料,魏氏砖雕也走出了一条“生产性保护+产业化发展”的非遗技艺传承壮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德之不厚,行之不远。”卜文俊深知这句话的道理。在发展产业的同时,他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用一颗公益心回馈社会。他多次举办中小学生公益兴趣班,参加公益性慰问、救灾捐赠、系列春节文化活动等,传承魏氏砖雕,服务奉献社会。

卜文俊,一位土生土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穷其一生娴于一技,在一砖一瓦、一雕一琢之间,传承着魏氏砖雕,在岁月变迁中秉持那份情怀与初心,用手艺让更多的人记住乡愁。(供稿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乡村振兴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振兴人物    

卜文俊: 传承魏氏砖雕技艺 让农民挣上“文化钱”

时间:2024-04-29 13:05:47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09期

作者:

六盘山区,是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交汇地带之一。这里孕育出的灿烂文化,早已沉淀在人们的生活中,那些艺术创作也已经渗透到当地的一草一木之中。

古人说:“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凡有古建筑处,总能见到砖雕的身影。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凤岭乡于河村,由晚清匠人创立的魏氏砖雕,集塞上江南的柔美和西北的粗犷质朴于一身,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砖雕艺术。

魏氏砖雕这项承载着古韵的技艺,经过5代人的传承,至今已有127年。作为魏氏砖雕第四代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乡村工匠名师的卜文俊,用一把刻刀将一块块青砖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在将传统手艺发扬光大的同时,也让当地农民实现就近就业,挣上了“文化钱”。

第24页-40.JPG

卜文俊正在进行魏氏砖雕作品创作。

西北大地孕育魏氏砖雕

隆德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这里兼具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独特地缘特征,建筑类型多以传统北方民舍合院为主,院门门楼、房屋屋脊上的砖雕格外抢眼,各种中国传统吉祥寓意的脊兽盘踞,院墙上的浮雕装饰或是花卉或是鸟兽,精美大气。

“隆德砖雕起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魏氏砖雕,当地人俗称‘硬花活’。新中国成立前,从事砖雕的手艺人为了生活,走街串巷,从家庭手工作坊一步步走来,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卜文俊说。

魏氏砖雕技艺创作手法分为“软雕”和“硬雕”两种,分属窑前雕、窑后雕,制作工序大同小异。在将青砖转化为艺术品的过程中,魏氏砖雕融进了阴刻、阳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等多种技法。

“硬雕因烧制后再塑形,最见功夫,仅硬刻这一环节,就有打磨、构图、雕刻、细磨等多道工序,用到的工具数十种。”卜文俊介绍,软雕靠手捏制图案,无论是普通常见花鸟蜂蝶还是传说中的珍奇异兽,除了讲究流畅之美,还始终传承着泥土与生俱来的质朴简约。

刻刀在青砖上游走,留下或深或浅或笔直或曲蜿的线条,拂去屑末,山水花卉、龙纹脊兽、人物形象跃然其上。细磨以后,一块块砖雕透出意想不到的精致细腻和灵动气韵。

“12厘米厚的砖,最深的要雕6厘米,一花一叶都要错落有致、线条流畅。力道把握很关键,稍有不慎,动物的胡须、花的瓣、草的根茎就会有裂纹或崩碎。” 卜文俊说。硬雕在烧制完成的青砖上雕刻图案,一挫一锤中,沟壑起伏间传递着西北大地坚实、粗犷的力量之美。

广开门径传授致富技艺

曾经,于河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村里多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靠种植业和外出务工。卜文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何让砖雕技艺惠及更多的人?”卜文俊思考着,如何帮助乡亲们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

卜文俊从岳父魏氏第三代传承人魏世祥的手里接过衣钵,打破手艺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传统,坚持向乡亲们传授砖雕技艺,让这项家族独有的非遗技艺转变成为群众共享的文化资源。

2011年,卜文俊成立隆德魏氏砖雕有限责任公司,并扩大产能,吸引容纳更多当地村民就业。

“产能扩大了,还要销得出去才行。”卜文俊一改过去被动等顾客上门的销售方式,频繁辗转于各地的展销会,推广魏氏砖雕产品,使魏氏砖雕产品逐渐由“藏在深闺人未知”到在全国小有名气,逐渐打开了市场。

2017年,在国家非遗保护传承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下,卜文俊又投资建成固原砖雕(魏氏砖雕)传承保护基地,随后在于河村建成魏氏砖雕就业帮扶车间。

 近年来,魏氏砖雕公司通过实施“公司+农户+营销”的生产性保护模式,与于河村合作,实行村企联办,带动周边村民、留守妇女及残疾人在家门口就业,帮助在家村民走上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

“公司年产值560万元,年销售额达到386万元,年发放工资80多万元。产值由原来的十几万元增加到几百万元,工人由原来几个人增加到现在的60多人,年人均工资达到2万元,当地群众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就业,做到上班务农两不误,挣钱持家两丰收。”卜文俊说。

让非遗“活”起来

魏氏砖雕展现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智慧,反映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产工艺从最初的纯手工烧制雕刻,到现在实现翻制量产;产品由最初的砖瓦、脊兽等单一的建筑材料,逐步创新研发出了中式茶罐、生肖摆件、手工茶宠、砖雕挂件等各类文创产品8个系列400多种,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拓展了销售市场。”卜文俊介绍。经过发展,魏氏砖雕公司年产青砖60万块、砖雕工艺品5000余件。魏氏砖雕也由原来独门独户的手工制品走上了企业化、规模化生产的道路,解决了手工砖雕过去存在的生产周期长、产量低、成本高的难题,推动砖雕技艺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发展。

近年来,魏氏砖雕公司建成集陈列展示、研究保护、研学体验、开发设计、生产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开发研学课程,与厦门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宁夏大学等20家高校签约挂牌成立研创基地。

随着公司业务不断发展,前来培训、观光、旅游、研学的人越来越多,卜文俊便带领村民利用自家院落,发展起农家乐。同时,与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隆德县老巷子、盘龙山庄、各非遗基地等联合打造隆德县乡村旅游景点路线,实现参观、体验一体化运营。在文旅融合的时代浪潮中,魏氏砖雕探索出了一条“非遗+旅游”的发展新路径,让古老非遗“活”起来。

如今,于河村依托魏氏砖雕,发展农家乐15家,从事旅游业的已达50多人,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年接待考察、研学和观光人员6万余人;接待研学培训班百余个1.2万余人。

第26页-41.JPG

卜文俊(左)向农户传授魏氏砖雕技艺。

让非遗焕发持久生命力

“使用是最好的传承,非遗不是让技艺束之高阁,而是真正为人所用。砖雕文化深沉而悠远,魏氏砖雕继承和发展的这条路,不应该是一个人的路,而是一群人的路。只有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这样的非遗才会焕发持久的生命力。”卜文俊说。

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卜文俊注重非遗与现代科技接轨,推动传统砖雕工艺向科技创新、批量化生产转变,助力乡村振兴,让魏氏砖雕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40多年与青砖为伴,卜文俊吸纳众家之所长兼收并蓄,创作出了梅兰竹菊等100多种砖雕形象,开发新产品数百种,他还结合现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需求,对砖雕进行创新创作,使其融入生活,在茶文化、篆刻、书法等艺术中体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砖雕新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

为保护好、传承好这项民间瑰宝,魏氏砖雕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在校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近距离接触、体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弥补非遗传承的短板,引进一线城市、知名院校的设计研究思路,让非遗走得更远。

在几代人的努力下,魏氏砖雕项目2018年5月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项目;2019年6月入选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优秀实践案例;2019年10月入选第一批“宁夏优品”;2020年入选第十二届薪火相传—匠心相传助力扶贫杰出团队,同年被评定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就业工坊。

如今,随着砖雕产品广泛应用于景观园林、餐馆茶楼、新农村建设、楼房、寺庙等仿古建筑上,成为美化房屋不可或缺的材料,魏氏砖雕也走出了一条“生产性保护+产业化发展”的非遗技艺传承壮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德之不厚,行之不远。”卜文俊深知这句话的道理。在发展产业的同时,他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用一颗公益心回馈社会。他多次举办中小学生公益兴趣班,参加公益性慰问、救灾捐赠、系列春节文化活动等,传承魏氏砖雕,服务奉献社会。

卜文俊,一位土生土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穷其一生娴于一技,在一砖一瓦、一雕一琢之间,传承着魏氏砖雕,在岁月变迁中秉持那份情怀与初心,用手艺让更多的人记住乡愁。(供稿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乡村振兴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