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柿柿”如意 风“棚”正举

时间:2019-09-10 15:35:35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

杨丰昌、王京芳夫妇悉心照料西红柿大棚.jpg

我是王京芳,今年55岁,是山东省平度市崔家集镇前洼村的一个普通农村妇女,我的丈夫杨丰昌今年56岁,因为患有抑郁症,长年不能劳动,还要长期吃药,我们有一个15岁的儿子,今年上初二。

以前我家里负担很重,全靠种植口粮地维持简单生活,儿子正在上学,眼看花销越来越大,我每天愁的食不下咽。当时,我以为我们家就这样下去了,每天除了种地,回家面对着四面被烟熏黑的墙壁和躺在炕上唉声叹气的老伴,像是抹黑了的眼睛,透不进光亮,生活慢慢失去了希望。

2014年,我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那时候儿子还在上小学,家里还是靠种地为生,孩子连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更别说加营养了,饿的黑黑瘦瘦的,看着让人心疼。

拉一把,就业有门路

我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有一份工作,直到村书记鞠炳锦找到我说,要给我安排个活干。那是2016年,我们前洼村依托蔬菜合作社打造了“扶贫农创体”,这是个新鲜事物,我第一次听说,虽然不太明白,但是我感受到的是党的好政策来了,给我心里鼓了劲,也让我身上有了干劲。

那段时间,村书记和镇上帮扶干部经常来我家走访,一面关心我和老伴的身体情况,一面为帮助我家尽快脱贫寻找门路。“想不想打份工?就在家门口。”当鞠书记这么问我时,我脱口而出,“做梦都想!”就这样,在镇政府的帮助下,我在扶贫产业园开始打工生活。

要干就干好,每天早上我都是第一个到棚里,简单收拾一下卫生,在棚里一蹲就是一整天。打叶、剪枝、追肥,每一项我都扑下心去学,怎么种植,怎么管理,我都一一留心研究,就这样,我在大棚里打工,2016年一年,我收入了一万五千多元,家里日子逐渐好转,顺利实现了脱贫。

加油干,奔上小康路

按理说一年能挣这些钱对我家来说已经比以前好了许多,但是我心里还憋着一股劲,打工的时候,我看到了建大棚的收益那么好,心里很是羡慕,我心里有了一个新想法,我也要自己承包一个大棚,脱贫对我来说远远不够,我要让家人过上小康的生活。我把想法告诉我家老伴杨丰昌时,一向没精打采的他竟非常支持我,还告诉我,他也要帮我一起管理大棚,让家里日子好起来。

贫困户承包大棚,在村里人看来是件新鲜事。很多人觉得我们成不了,没资金、没技术,指着啥能干成?但是村书记鞠炳锦支持我,觉得我“能行”!新建的大棚供不应求,鞠书记联系合作社,请他们务必帮我先争取一个,没钱交租金,就先交一部分押金,等后面有钱了再补上。“你只管好好干,别的事不用着急。”当鞠书记跟我说起这话时,我的心里像吃了一颗“定心丸”。

2017年,是我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在镇党委政府的政策倾斜和前洼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帮助下,我们夫妇二人在三创扶贫产业园承包了一个大棚,开始了为自己“打工”的生活。为了保证大棚的收益,镇上组织了贫困户劳动技能培训班,还邀请了有大棚管理经验的技术人员手把手教我们。凭着平时在劳动技能培训班上学习到的理论,加上之前在产业园打工积攒的经验,我一头“扎”进了自家的大棚,我不能辜负鞠书记的信任,我要对得起党和政府对我们全家的帮助。

大棚成了我的第二个家,早上跟着太阳起,和丈夫一起拿上一天的饭菜,“扎”进大棚里,开始一天的忙碌。育苗、分苗、定植、田间管理,我们看着棚里的小西红柿苗一天天长大,心里乐开了花。鞠书记和镇上帮扶干部每个月都过来棚里看望我们,看看现在苗的长势,问问还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

2月是樱桃西红柿收获的季节,也是我最激动的时刻,我承包的大棚获得了丰收,一年的辛苦终于开花结果。这个樱桃西红柿的采摘期从2月初一直持续到8月,我和丈夫两个人每天从早忙到晚,上午摘果、简单装箱,下午把采摘的果实交易给收货的中介商,一天下来,我们两个人可以采摘200斤果实,能卖至少两千块钱。虽然回家后就累得“瘫”倒在床上不想动弹,可想到每挣的一块钱都是自家的,身上又充满了干劲。

为了解决我们的后顾之忧,镇扶贫办联系合作社帮助我们统一销售,我们只需要采摘装箱,由合作社上门取货并联系客商发货。政府的帮扶做到了我们的心坎上,有了这持续增收的途径,我不再为日子发愁了,就连长年因病不出家门的丈夫,也变得开朗起来,走出家门,和我一起为了这个家忙活。

收到第一笔钱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就是到合作社补交了大棚租金。党和政府对我帮助这么多,让我们过上了这样好的日子,我们也得遵守规定,让政府省心。

这一年,大棚樱桃西红柿产量达到了3.5万斤,纯利润高达十五万元。这样的好日子让我们全家干劲十足,信心满满,我盘算着,要攒钱,将来多承包几个大棚,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打工的场所,也愿意帮他们一起承包新的大棚。既然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就要把这种关怀传递出去,让更多人感受到党的温暖。

现在,我成了镇上的脱贫致富典型,镇上的帮扶干部还经常来家里看望,给我加油打气,让我们放心去干,有政府做靠山,不要害怕。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我相信,有党和政府这么精心的帮扶,我们的日子还会更加蒸蒸日上!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脱贫故事    

“柿柿”如意 风“棚”正举

时间:2019-09-10 15:35:35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

杨丰昌、王京芳夫妇悉心照料西红柿大棚.jpg

我是王京芳,今年55岁,是山东省平度市崔家集镇前洼村的一个普通农村妇女,我的丈夫杨丰昌今年56岁,因为患有抑郁症,长年不能劳动,还要长期吃药,我们有一个15岁的儿子,今年上初二。

以前我家里负担很重,全靠种植口粮地维持简单生活,儿子正在上学,眼看花销越来越大,我每天愁的食不下咽。当时,我以为我们家就这样下去了,每天除了种地,回家面对着四面被烟熏黑的墙壁和躺在炕上唉声叹气的老伴,像是抹黑了的眼睛,透不进光亮,生活慢慢失去了希望。

2014年,我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那时候儿子还在上小学,家里还是靠种地为生,孩子连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更别说加营养了,饿的黑黑瘦瘦的,看着让人心疼。

拉一把,就业有门路

我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有一份工作,直到村书记鞠炳锦找到我说,要给我安排个活干。那是2016年,我们前洼村依托蔬菜合作社打造了“扶贫农创体”,这是个新鲜事物,我第一次听说,虽然不太明白,但是我感受到的是党的好政策来了,给我心里鼓了劲,也让我身上有了干劲。

那段时间,村书记和镇上帮扶干部经常来我家走访,一面关心我和老伴的身体情况,一面为帮助我家尽快脱贫寻找门路。“想不想打份工?就在家门口。”当鞠书记这么问我时,我脱口而出,“做梦都想!”就这样,在镇政府的帮助下,我在扶贫产业园开始打工生活。

要干就干好,每天早上我都是第一个到棚里,简单收拾一下卫生,在棚里一蹲就是一整天。打叶、剪枝、追肥,每一项我都扑下心去学,怎么种植,怎么管理,我都一一留心研究,就这样,我在大棚里打工,2016年一年,我收入了一万五千多元,家里日子逐渐好转,顺利实现了脱贫。

加油干,奔上小康路

按理说一年能挣这些钱对我家来说已经比以前好了许多,但是我心里还憋着一股劲,打工的时候,我看到了建大棚的收益那么好,心里很是羡慕,我心里有了一个新想法,我也要自己承包一个大棚,脱贫对我来说远远不够,我要让家人过上小康的生活。我把想法告诉我家老伴杨丰昌时,一向没精打采的他竟非常支持我,还告诉我,他也要帮我一起管理大棚,让家里日子好起来。

贫困户承包大棚,在村里人看来是件新鲜事。很多人觉得我们成不了,没资金、没技术,指着啥能干成?但是村书记鞠炳锦支持我,觉得我“能行”!新建的大棚供不应求,鞠书记联系合作社,请他们务必帮我先争取一个,没钱交租金,就先交一部分押金,等后面有钱了再补上。“你只管好好干,别的事不用着急。”当鞠书记跟我说起这话时,我的心里像吃了一颗“定心丸”。

2017年,是我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在镇党委政府的政策倾斜和前洼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帮助下,我们夫妇二人在三创扶贫产业园承包了一个大棚,开始了为自己“打工”的生活。为了保证大棚的收益,镇上组织了贫困户劳动技能培训班,还邀请了有大棚管理经验的技术人员手把手教我们。凭着平时在劳动技能培训班上学习到的理论,加上之前在产业园打工积攒的经验,我一头“扎”进了自家的大棚,我不能辜负鞠书记的信任,我要对得起党和政府对我们全家的帮助。

大棚成了我的第二个家,早上跟着太阳起,和丈夫一起拿上一天的饭菜,“扎”进大棚里,开始一天的忙碌。育苗、分苗、定植、田间管理,我们看着棚里的小西红柿苗一天天长大,心里乐开了花。鞠书记和镇上帮扶干部每个月都过来棚里看望我们,看看现在苗的长势,问问还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

2月是樱桃西红柿收获的季节,也是我最激动的时刻,我承包的大棚获得了丰收,一年的辛苦终于开花结果。这个樱桃西红柿的采摘期从2月初一直持续到8月,我和丈夫两个人每天从早忙到晚,上午摘果、简单装箱,下午把采摘的果实交易给收货的中介商,一天下来,我们两个人可以采摘200斤果实,能卖至少两千块钱。虽然回家后就累得“瘫”倒在床上不想动弹,可想到每挣的一块钱都是自家的,身上又充满了干劲。

为了解决我们的后顾之忧,镇扶贫办联系合作社帮助我们统一销售,我们只需要采摘装箱,由合作社上门取货并联系客商发货。政府的帮扶做到了我们的心坎上,有了这持续增收的途径,我不再为日子发愁了,就连长年因病不出家门的丈夫,也变得开朗起来,走出家门,和我一起为了这个家忙活。

收到第一笔钱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就是到合作社补交了大棚租金。党和政府对我帮助这么多,让我们过上了这样好的日子,我们也得遵守规定,让政府省心。

这一年,大棚樱桃西红柿产量达到了3.5万斤,纯利润高达十五万元。这样的好日子让我们全家干劲十足,信心满满,我盘算着,要攒钱,将来多承包几个大棚,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打工的场所,也愿意帮他们一起承包新的大棚。既然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就要把这种关怀传递出去,让更多人感受到党的温暖。

现在,我成了镇上的脱贫致富典型,镇上的帮扶干部还经常来家里看望,给我加油打气,让我们放心去干,有政府做靠山,不要害怕。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我相信,有党和政府这么精心的帮扶,我们的日子还会更加蒸蒸日上!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