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向天顺:湘西汉子 “一人”带动全村富

时间:2022-11-30 20:51:43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张敏 张子澍

深秋的午后,湖南省吉首市马季颈坳镇隘口村支部书记向天顺,站在湘西三县临界村里的万亩茶园中,眼前满山满眼的茶园和特色民俗民宿融为一体。他摘下一片新叶说:“今年天旱,三个多月没下雨了。政府补贴一点,茶农自筹一点,从十多里外的地方雇车拉水灌溉茶园。每车400元,职能灌溉五分地,成本增加不少,村民今年的收成怕是要减产了。以前仅靠这片叶子,就可以让村里人均增收上万元。”

“乡村振兴离不开三个要素:能人、平台、产业。人就是要有一个能人;平台就是能人要有一个好的舞台任其发挥;产业就是要选准一个好的产业。一个村只要具备这三个字,村民不富都不行。” 

 百年苗疆茶谷成就小康示范村

向天顺所在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隘口村,坐落在群山环抱的司马河两岸,村内土家、苗、汉三个民族呈“品”字形分布居住,相处和谐。这里素有“百年苗疆茶谷”之称,至今还能看到明代湘西黄金茶交易遗址和古南方长城沿线专为茶边贸开设的苗疆要塞等历史古迹。

在隘口村,向天顺颇有威望,不仅因为他是村支书,也因为多年来他领着百姓共同奋斗,把村子从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村”。

湘西州是湖南贫困程度最深、扶贫任务最重的地区,吉首作为州府,2013年时仍有贫困人口43153人。地处深山的隘口村曾是典型的贫困村,改革开放之初,这里95%以上的村民生活在贫困线下。

痛感家乡贫穷落后,向天顺立志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此后他考上大专,毕业后进入矮寨镇政府工作。

向天顺发现,周边村子的茶叶产业渐成规模,当地百姓成功地通过种茶卖茶实现增收致富。然而,虽然种茶在自己家乡的历史同样悠久,但由于没品牌没销路,村民种茶积极性不高,大多选择外出务工。这导致村子成了“空心村”,加重了发展乏力、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情况。

辞官返乡做茶农

 向天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振兴家乡,2009年他毅然辞去工作回到村里,拿出全部积蓄牵头成立了吉首市第一家茶叶专业合作社,与村两委干部一起发动群众恢复茶园,种植本地“黄金茶”。

此后,为拓展销路,向天顺跑到怀化、长沙、重庆等地的茶叶批发市场和品牌茶楼一家家上门“推销”。功夫不负有心人,隘口村的茶叶凭借良好的品质与口感逐渐得到市场认可。

三年时间,隘口村依托130亩茶叶母本发展到4000多亩,其中,可采茶园1800亩。老百姓们开始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

2012年,吉首市按照“兴茶兴市、富市富民”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湘西黄金茶产业,推进“一人一亩茶园”脱贫计划,即农户开发一亩黄金茶,政府无偿提供茶苗2500株,每亩开沟撩壕奖补800元、深翻奖补200元、稻田开发奖补500元连补两年,肥料补助100元。借此东风,隘口村又发展了6000亩黄金茶。

发挥党支部杠杆作用,一人富带动全村富

2014年,向天顺被村民们推选为村支部书记。看准了湘西黄金茶这个主导产业,向天顺领着村支两委通过党员和群众大会,不断宣传发展茶叶对全村的重要性。

“村党支部又注册成立公司,整合相关涉农资金为原始股份,与合作社签订入股协议,每年按照所占股资总额的比例分红,通过分红保障茶农的基本利益。”向天顺说,村党支部每年还召集合作社专业技术人员对茶农进行技术指导,让茶农掌握种植技术。

不断壮大的村集体经济使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基本改善,渐渐地,少数被占田地的村民,思想也发生转变,由反对阻工变成积极支持。

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深入推进,吉首市在选取产业扶贫样本时借鉴隘口经验,将茶叶作为精准扶贫的第一产业来抓,重点围绕基地建设、产品加工、品牌打造、茶旅融合四大环节精准施策,出台茶叶奖补政策,注册“湘西黄金茶”品牌商标,又将隘口村和旁边的贫困村合并为新“隘口村”。

向天顺带领村民们继续努力,通过统一种植、统一培训、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让黄金茶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金饭碗”。2017年,依托茶旅融合,隘口村成功摆脱贫困,在外务工的村民也纷纷返乡种茶。

如今,合作社成员已由最初的50户发展到现在780多户3000多人,村内种植茶叶面积达15000多亩,合作社带动周边8个乡镇20个行政村种植茶叶6万多亩,100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种茶脱贫。

70多岁的贫困户石明花,2014年加入合作社种植黄金茶。今年,老人家庭年收入也有1.6万多元;五保户向荣毕,家里种有1亩多黄金茶,每到采茶旺季,请工人帮忙,一天最少采茶13斤,每年合作社按不低于市场价收购,除去请工费,一天纯收入也有680元左右……

“乡村振兴离不开能人、好的平台和对的产业,有了这几样,村子想不富都不行。”向天顺说,我们正着力打造“隘口茶旅小镇”,探索三产融合的新途径,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振兴人物    

向天顺:湘西汉子 “一人”带动全村富

时间:2022-11-30 20:51:43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张敏 张子澍

深秋的午后,湖南省吉首市马季颈坳镇隘口村支部书记向天顺,站在湘西三县临界村里的万亩茶园中,眼前满山满眼的茶园和特色民俗民宿融为一体。他摘下一片新叶说:“今年天旱,三个多月没下雨了。政府补贴一点,茶农自筹一点,从十多里外的地方雇车拉水灌溉茶园。每车400元,职能灌溉五分地,成本增加不少,村民今年的收成怕是要减产了。以前仅靠这片叶子,就可以让村里人均增收上万元。”

“乡村振兴离不开三个要素:能人、平台、产业。人就是要有一个能人;平台就是能人要有一个好的舞台任其发挥;产业就是要选准一个好的产业。一个村只要具备这三个字,村民不富都不行。” 

 百年苗疆茶谷成就小康示范村

向天顺所在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隘口村,坐落在群山环抱的司马河两岸,村内土家、苗、汉三个民族呈“品”字形分布居住,相处和谐。这里素有“百年苗疆茶谷”之称,至今还能看到明代湘西黄金茶交易遗址和古南方长城沿线专为茶边贸开设的苗疆要塞等历史古迹。

在隘口村,向天顺颇有威望,不仅因为他是村支书,也因为多年来他领着百姓共同奋斗,把村子从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村”。

湘西州是湖南贫困程度最深、扶贫任务最重的地区,吉首作为州府,2013年时仍有贫困人口43153人。地处深山的隘口村曾是典型的贫困村,改革开放之初,这里95%以上的村民生活在贫困线下。

痛感家乡贫穷落后,向天顺立志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此后他考上大专,毕业后进入矮寨镇政府工作。

向天顺发现,周边村子的茶叶产业渐成规模,当地百姓成功地通过种茶卖茶实现增收致富。然而,虽然种茶在自己家乡的历史同样悠久,但由于没品牌没销路,村民种茶积极性不高,大多选择外出务工。这导致村子成了“空心村”,加重了发展乏力、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情况。

辞官返乡做茶农

 向天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振兴家乡,2009年他毅然辞去工作回到村里,拿出全部积蓄牵头成立了吉首市第一家茶叶专业合作社,与村两委干部一起发动群众恢复茶园,种植本地“黄金茶”。

此后,为拓展销路,向天顺跑到怀化、长沙、重庆等地的茶叶批发市场和品牌茶楼一家家上门“推销”。功夫不负有心人,隘口村的茶叶凭借良好的品质与口感逐渐得到市场认可。

三年时间,隘口村依托130亩茶叶母本发展到4000多亩,其中,可采茶园1800亩。老百姓们开始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

2012年,吉首市按照“兴茶兴市、富市富民”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湘西黄金茶产业,推进“一人一亩茶园”脱贫计划,即农户开发一亩黄金茶,政府无偿提供茶苗2500株,每亩开沟撩壕奖补800元、深翻奖补200元、稻田开发奖补500元连补两年,肥料补助100元。借此东风,隘口村又发展了6000亩黄金茶。

发挥党支部杠杆作用,一人富带动全村富

2014年,向天顺被村民们推选为村支部书记。看准了湘西黄金茶这个主导产业,向天顺领着村支两委通过党员和群众大会,不断宣传发展茶叶对全村的重要性。

“村党支部又注册成立公司,整合相关涉农资金为原始股份,与合作社签订入股协议,每年按照所占股资总额的比例分红,通过分红保障茶农的基本利益。”向天顺说,村党支部每年还召集合作社专业技术人员对茶农进行技术指导,让茶农掌握种植技术。

不断壮大的村集体经济使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基本改善,渐渐地,少数被占田地的村民,思想也发生转变,由反对阻工变成积极支持。

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深入推进,吉首市在选取产业扶贫样本时借鉴隘口经验,将茶叶作为精准扶贫的第一产业来抓,重点围绕基地建设、产品加工、品牌打造、茶旅融合四大环节精准施策,出台茶叶奖补政策,注册“湘西黄金茶”品牌商标,又将隘口村和旁边的贫困村合并为新“隘口村”。

向天顺带领村民们继续努力,通过统一种植、统一培训、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让黄金茶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金饭碗”。2017年,依托茶旅融合,隘口村成功摆脱贫困,在外务工的村民也纷纷返乡种茶。

如今,合作社成员已由最初的50户发展到现在780多户3000多人,村内种植茶叶面积达15000多亩,合作社带动周边8个乡镇20个行政村种植茶叶6万多亩,100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种茶脱贫。

70多岁的贫困户石明花,2014年加入合作社种植黄金茶。今年,老人家庭年收入也有1.6万多元;五保户向荣毕,家里种有1亩多黄金茶,每到采茶旺季,请工人帮忙,一天最少采茶13斤,每年合作社按不低于市场价收购,除去请工费,一天纯收入也有680元左右……

“乡村振兴离不开能人、好的平台和对的产业,有了这几样,村子想不富都不行。”向天顺说,我们正着力打造“隘口茶旅小镇”,探索三产融合的新途径,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