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灵潭村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3-04-03 11:58:00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7期作者:刘易

近年来,广东省南雄市珠玑镇灵潭村党总支团结带领全村干部群众,传承弘扬苏区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以“七个坚持”实现了“六大成效”,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规划统筹、产业支撑、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动新路径,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和美乡村,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殊荣。2022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162.72万元,是2016年的108倍。

主要做法

第一,坚持党建引领抓共识。灵潭村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三个在先”让党的组织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优化党组织设置在先。事先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并在村小组成立党支部、党小组,以村企共建方式成立村企党支部。探索成立村党群理事会,并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指导理事会开展相关工作的作用。党组织领导决策在先。明确凡是涉及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重要工作和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必须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决定后,方可按“四议两公开”程序组织实施。同时每半年对落实情况进行民主测评。党员发挥带头作用在先。围绕基层治理、生产发展等工作任务,科学设置政策宣传岗、生产发展岗、结对帮扶岗等7个岗位供党员自主认领,使党员主动投入到网格化工作中,让党员带头动起来,组织群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常态化保洁等工作。

第二,坚持规划统筹抓共谋。灵潭村坚持规划先行,聚焦乡村振兴“生活美、环境美、乡风美”三个重点集中发力。突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实施。找准原中央苏区县红色革命老区村发展定位,依托红色研学、生态科普、古驿文化特色“三带”,抓牢灵潭乡村振兴讲习所、灵潭古驿站(民宿)等多点联动的“红色研学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打造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品牌。突出文旅资源深度融合发展规划编制实施。探索精准营销,推出以灵潭“寄心小院”“网红小火车”等为代表的场景式打卡点,并将本土的丝苗米、菜籽油等土特产融入文旅活动中,开发文创体验项目,通过旅游带动乡村全产业链发展,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突出整合资源统筹集体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实施。利用强村富民村集体公司整合帮扶资金、村集体收入和流转土地、村民入股资金,通过参股、合资、合作等方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第三,坚持产业支撑抓共建。用好灵潭腐竹这一传统特色产业优势,创办灵潭腐竹厂,注册“灵潭村”商标,传承发扬灵潭腐竹400年制作技艺。健全以腐竹厂为龙头的“总支+公司+行业协会+农户”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全村腐竹产业发展壮大。结合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片建设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南雄段)建设,将乡村振兴讲习所打造成南岭干部学院南雄现场教学点,让红色研学、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集农业休闲、田园竞技、亲子活动、农耕体验等于一体的农文旅项目,通过旅游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农村发展、农业升级。

第四,坚持整治提升抓共管。创新落实“多网合一”的网格化管理机制,重点推进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建立健全农村排污监管机制,严格监管饮用水源、水库等生态敏感区域周边村庄污水排放,规范养殖户、农户等排污行为。深入开展移动污染源防治,加强联防联控,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治理,着力提升环境综合治理质量,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密闭储存清运,目前生活垃圾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98%,大力提高了人居环境质量。

第五,坚持三治融合抓共创。突出自治强基,凝聚基层社会治理“向心力”,将国家法律法规、村风民俗、传统道德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中,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重视德治教化,打出基层社会治理“关键牌”,制定了《“三个一”德治教化实施方案》,通过开展好“一堂课、一出戏、一个节”和送教下乡等方式促进家风、乡风、民风转变。强化法治建设,筑牢基层社会治理“压舱石”,深入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有效推动相关政策等在乡村落地生根,较好地转变当地群众思想,实现了群众由社会治理的“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

第六,坚持文化赋能抓共享。创新运用积分制,通过量化定分、积分评比等方式塑形铸魂,共享文明,积极探索乡村文明新风尚。在“细”字上下功夫,科学制定积分规则,将文明幸福家庭积分项目细化成5大类47小项,优化设置村民自评、镇村干部初评、村务监督员最后复评等流程环节,保证评比流程透明公平公正。在“活”字上做文章,镇村干部带头学懂弄通评比规则,一对一向群众宣传解读积分政策和评比程序。依托微信、大喇叭、LED显示屏等平台载体,定时定期向群众宣传宣讲积分制,做到家喻户晓。在“融”字上下功夫,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以积分评比提升乡村道德文明程度,突出表彰积分评比先进户,促进全村文明乡风大进步。

第七,坚持改革突破抓共富。探索建立以“政经分离”为核心的乡村经济发展新模式,通过村企共建模式,提升产业发展的市场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由当地政府提供政策引导,引入联合运营企业控股负责运营决策,盘活乡村农业与文化资源,村集体每年获得固定分红。通过开展全村产业收益分红,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管好用好村级资产,并保障资产收益规范使用,重点用于项目运营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设置公益性岗位、发展村级公益事业等项目,确保资金用到刀刃上。

主要成效

一是发展共识有效凝聚。坚持“三个在先”让班子强起来、人心聚起来,有效发挥了灵潭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了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统筹规划深度融合、互促共进,全面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增强了党员干部群众实现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决心,凝聚起了强大合力。

二是乡村面貌美丽蝶变。该村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全村69户329人告别破旧泥砖房迁入新居,广泛开展“四小园”建设和清洁环境行动,实现了所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突显了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吸引着江西、湖南、广东等周边游客和学习考察人员,乡村旅游成为重要增长点,部分村民收入的六七成来自旅游业,不断推动绿水青山加快向金山银山转变。

三是产业动能有效激发。该村坚持因地制宜和产业融合共建,形成了以种植优质稻、烟、水果和加工腐竹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融入采摘活动和文创体验项目,推动特色产业有大作为,村内发展种植业的农户一年就有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现金收入。同时,该村村干部通过直播带货把农特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激发了村民产业振兴的内生动力,把小产品带到了大市场。

四是乡村治理有效提升。创新运用积分制,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的热情和潜力。2022年全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群众达3000余人次,整治卫生死角37处、清理房前屋后杂草垃圾52点、拆除破旧泥砖瓦房1200平方米,通过奖补政策整治裸露农房63套,制止私搭乱建等行为31宗。通过“评比”活动,灵潭村累计向村民发放价值3万元的积分券,初步形成积攒文明“分”、促进文明“风”的社会风气。

五是艺术赋能乡村实现新突破。该村每年设计打造五彩田园场景艺术,开通环绕田园场景的小火车,定期举办节庆活动,每年吸引近15万人次的游客慕名前来观光游玩。艺术赋能不仅有实用生态价值转换,还培养了乡村文化艺术价值,给人以美的体验,让灵潭村成为了网红打卡地。

六是农村改革有力推动。创办强镇富村公司统筹运营村集体资产,充分激发了村民内生动力,实现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2022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62.72万元,解决就业岗位52人次;该村村民每年从集体经济中获得分红1000多元,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还能享受专属福利;公司项目优先聘用本地村民,农户可参与公司订单农业生产,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获得的启示

启示一: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关键。灵潭村推动土地流转,形成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农业规模化特色产业全产业链经营,发展农业休闲体验,带动农家乐发展。同时,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灵潭,打造“灵潭农产品”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讲好灵潭故事,大力推进“农文旅”相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既要把客源引得进还要留得住,将旅游产业串点成面,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增收渠道。

启示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人才引领支撑是核心。灵潭村全面加强村“两委”班子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大青年农民党员发展力度,把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员、致富能人吸引到村党组织周围。建立村校共培机制,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培养造就灵潭村新一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建设一支新时代懂经营会管理的乡村人才队伍,实现“雁飞千里靠头雁,船载万斤靠舵人”。

启示三: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拓宽村集体收入渠道是重心。灵潭村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获取资金,获得更大的支农力度。在现有发展规划基础上,加强整合红色研学、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等资源,盘活使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引入外来资本参与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强村富民,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为村级公益事业的不断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启示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是根本。灵潭村不断强化党建引领、群众参与的企业化、股权化治理模式,加强直播带货宣传引导,让村民参与共建共享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更高。同时,吸引乡贤等人员回到灵潭村创新创业,支持他们根据市场需求和本村资源禀赋,利用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渠道,发展特色产业,齐心建设“新时代美丽新灵潭”,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辅导员)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调查研究    
观察思考

灵潭村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3-04-03 11:58:00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7期

作者:刘易

近年来,广东省南雄市珠玑镇灵潭村党总支团结带领全村干部群众,传承弘扬苏区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以“七个坚持”实现了“六大成效”,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规划统筹、产业支撑、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动新路径,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和美乡村,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殊荣。2022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162.72万元,是2016年的108倍。

主要做法

第一,坚持党建引领抓共识。灵潭村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三个在先”让党的组织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优化党组织设置在先。事先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并在村小组成立党支部、党小组,以村企共建方式成立村企党支部。探索成立村党群理事会,并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指导理事会开展相关工作的作用。党组织领导决策在先。明确凡是涉及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重要工作和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必须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决定后,方可按“四议两公开”程序组织实施。同时每半年对落实情况进行民主测评。党员发挥带头作用在先。围绕基层治理、生产发展等工作任务,科学设置政策宣传岗、生产发展岗、结对帮扶岗等7个岗位供党员自主认领,使党员主动投入到网格化工作中,让党员带头动起来,组织群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常态化保洁等工作。

第二,坚持规划统筹抓共谋。灵潭村坚持规划先行,聚焦乡村振兴“生活美、环境美、乡风美”三个重点集中发力。突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实施。找准原中央苏区县红色革命老区村发展定位,依托红色研学、生态科普、古驿文化特色“三带”,抓牢灵潭乡村振兴讲习所、灵潭古驿站(民宿)等多点联动的“红色研学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打造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品牌。突出文旅资源深度融合发展规划编制实施。探索精准营销,推出以灵潭“寄心小院”“网红小火车”等为代表的场景式打卡点,并将本土的丝苗米、菜籽油等土特产融入文旅活动中,开发文创体验项目,通过旅游带动乡村全产业链发展,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突出整合资源统筹集体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实施。利用强村富民村集体公司整合帮扶资金、村集体收入和流转土地、村民入股资金,通过参股、合资、合作等方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第三,坚持产业支撑抓共建。用好灵潭腐竹这一传统特色产业优势,创办灵潭腐竹厂,注册“灵潭村”商标,传承发扬灵潭腐竹400年制作技艺。健全以腐竹厂为龙头的“总支+公司+行业协会+农户”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全村腐竹产业发展壮大。结合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片建设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南雄段)建设,将乡村振兴讲习所打造成南岭干部学院南雄现场教学点,让红色研学、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集农业休闲、田园竞技、亲子活动、农耕体验等于一体的农文旅项目,通过旅游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农村发展、农业升级。

第四,坚持整治提升抓共管。创新落实“多网合一”的网格化管理机制,重点推进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建立健全农村排污监管机制,严格监管饮用水源、水库等生态敏感区域周边村庄污水排放,规范养殖户、农户等排污行为。深入开展移动污染源防治,加强联防联控,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治理,着力提升环境综合治理质量,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密闭储存清运,目前生活垃圾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98%,大力提高了人居环境质量。

第五,坚持三治融合抓共创。突出自治强基,凝聚基层社会治理“向心力”,将国家法律法规、村风民俗、传统道德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中,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重视德治教化,打出基层社会治理“关键牌”,制定了《“三个一”德治教化实施方案》,通过开展好“一堂课、一出戏、一个节”和送教下乡等方式促进家风、乡风、民风转变。强化法治建设,筑牢基层社会治理“压舱石”,深入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有效推动相关政策等在乡村落地生根,较好地转变当地群众思想,实现了群众由社会治理的“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

第六,坚持文化赋能抓共享。创新运用积分制,通过量化定分、积分评比等方式塑形铸魂,共享文明,积极探索乡村文明新风尚。在“细”字上下功夫,科学制定积分规则,将文明幸福家庭积分项目细化成5大类47小项,优化设置村民自评、镇村干部初评、村务监督员最后复评等流程环节,保证评比流程透明公平公正。在“活”字上做文章,镇村干部带头学懂弄通评比规则,一对一向群众宣传解读积分政策和评比程序。依托微信、大喇叭、LED显示屏等平台载体,定时定期向群众宣传宣讲积分制,做到家喻户晓。在“融”字上下功夫,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以积分评比提升乡村道德文明程度,突出表彰积分评比先进户,促进全村文明乡风大进步。

第七,坚持改革突破抓共富。探索建立以“政经分离”为核心的乡村经济发展新模式,通过村企共建模式,提升产业发展的市场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由当地政府提供政策引导,引入联合运营企业控股负责运营决策,盘活乡村农业与文化资源,村集体每年获得固定分红。通过开展全村产业收益分红,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管好用好村级资产,并保障资产收益规范使用,重点用于项目运营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设置公益性岗位、发展村级公益事业等项目,确保资金用到刀刃上。

主要成效

一是发展共识有效凝聚。坚持“三个在先”让班子强起来、人心聚起来,有效发挥了灵潭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了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统筹规划深度融合、互促共进,全面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增强了党员干部群众实现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决心,凝聚起了强大合力。

二是乡村面貌美丽蝶变。该村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全村69户329人告别破旧泥砖房迁入新居,广泛开展“四小园”建设和清洁环境行动,实现了所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突显了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吸引着江西、湖南、广东等周边游客和学习考察人员,乡村旅游成为重要增长点,部分村民收入的六七成来自旅游业,不断推动绿水青山加快向金山银山转变。

三是产业动能有效激发。该村坚持因地制宜和产业融合共建,形成了以种植优质稻、烟、水果和加工腐竹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融入采摘活动和文创体验项目,推动特色产业有大作为,村内发展种植业的农户一年就有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现金收入。同时,该村村干部通过直播带货把农特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激发了村民产业振兴的内生动力,把小产品带到了大市场。

四是乡村治理有效提升。创新运用积分制,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的热情和潜力。2022年全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群众达3000余人次,整治卫生死角37处、清理房前屋后杂草垃圾52点、拆除破旧泥砖瓦房1200平方米,通过奖补政策整治裸露农房63套,制止私搭乱建等行为31宗。通过“评比”活动,灵潭村累计向村民发放价值3万元的积分券,初步形成积攒文明“分”、促进文明“风”的社会风气。

五是艺术赋能乡村实现新突破。该村每年设计打造五彩田园场景艺术,开通环绕田园场景的小火车,定期举办节庆活动,每年吸引近15万人次的游客慕名前来观光游玩。艺术赋能不仅有实用生态价值转换,还培养了乡村文化艺术价值,给人以美的体验,让灵潭村成为了网红打卡地。

六是农村改革有力推动。创办强镇富村公司统筹运营村集体资产,充分激发了村民内生动力,实现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2022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62.72万元,解决就业岗位52人次;该村村民每年从集体经济中获得分红1000多元,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还能享受专属福利;公司项目优先聘用本地村民,农户可参与公司订单农业生产,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获得的启示

启示一: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关键。灵潭村推动土地流转,形成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农业规模化特色产业全产业链经营,发展农业休闲体验,带动农家乐发展。同时,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灵潭,打造“灵潭农产品”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讲好灵潭故事,大力推进“农文旅”相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既要把客源引得进还要留得住,将旅游产业串点成面,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增收渠道。

启示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人才引领支撑是核心。灵潭村全面加强村“两委”班子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大青年农民党员发展力度,把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员、致富能人吸引到村党组织周围。建立村校共培机制,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培养造就灵潭村新一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建设一支新时代懂经营会管理的乡村人才队伍,实现“雁飞千里靠头雁,船载万斤靠舵人”。

启示三: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拓宽村集体收入渠道是重心。灵潭村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获取资金,获得更大的支农力度。在现有发展规划基础上,加强整合红色研学、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等资源,盘活使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引入外来资本参与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强村富民,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为村级公益事业的不断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启示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是根本。灵潭村不断强化党建引领、群众参与的企业化、股权化治理模式,加强直播带货宣传引导,让村民参与共建共享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更高。同时,吸引乡贤等人员回到灵潭村创新创业,支持他们根据市场需求和本村资源禀赋,利用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渠道,发展特色产业,齐心建设“新时代美丽新灵潭”,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辅导员)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