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江西全南:和美水口绘新景

时间:2023-11-24 14:18:28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陈秀芳 李兆伟

图片1.png

江西省全南县金龙镇水口村坚持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抢抓机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乡村善治,闯出了一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新路子。截至今年10月,水口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116万元,同比增长71%。

兴产业,特色项目串珠成链

水口村依托绿色富硒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富硒生态农业,以产业崛起助推和美水口建设。

引项目。充分发挥紧邻县城的区位优势,依托该县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地战略,采取政府与企业合作投建模式,争取乡村振兴产业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撬动社会资本2000余万元,创新打造金龙镇水口富硒产业园。紧盯富硒、有机、绿色农业产业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了自然之星、华夏硒粮、虔香农业等优质农业企业进驻,推动富硒有机蔬菜、稻米产业“落地生根”。

延链条。为提升富硒农业竞争力,水口村在强化服务保障上做文章,积极引导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依托自然之星公司,建成全县首个集育苗、种植、预冷、分拣、包装、运输、销售于一体的全链条富硒有机蔬菜基地,每天产出净菜5吨,直供大湾区高端市场,销售均价达每斤30元,高出市场同类蔬菜价格5倍以上。依托华夏硒粮公司,建成全县首个集数字种植、智慧烘干仓储、大米加工、米粉深加工、网络销售于一体的有机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年加工大米300万吨,产值达4500万元。

强联结。积极探索“党支部+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路径,建立稳定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发展、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三赢”局面。富硒产业园入驻企业已吸纳周边农户200余人务工,人均年增收1.6万余元,流转土地1000余亩,受益农户200余户,户均年增收3000余元。

 图片2.png

水口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水口富硒有机蔬菜、富硒有机大米受邀参展全国农商互联暨乡村振兴产销对接大会、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人民日报等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今年10月,非洲法语国家地方议员研修班到水口自然之星、华夏硒粮参观考察。

美环境,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水口村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地推进村组改造,进一步建好扮靓了村容村貌。

强基础。水口村抓住全县农村“四好农村路”建设契机,在完成通村道路“白改黑”的基础上,又投入260余万元加强垇下老屋、寨下新屋等12个村组道路、水沟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18个村组新农村建设实现全覆盖,村组道路四通八达,村庄基础设施全面提档升级。

抓提升。坚持群众主体,因地制宜,将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效衔接,利用农户腾退的空闲宅基地建成移风易俗小广场、小游园、小菜园和停车场,高标准建设了大水坝美丽宜居示范点。在示范点的带动下,其它村组也积极跟进,全面整治提升人居环境,让村民生活在“出门见绿、开窗见景”的优美环境中。

图片3.png

固长效。依托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体系,将水口村全域纳入北控公司第三方保洁范围,实现“一把扫把扫到地”。村民只需点开手机中的万村码上通5G+长效管护平台,就可以对第三方保洁公司进行评分和监督。持续推进网格化管理,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村级网格长,村“两委”班子成员分片包干5个小网格,统筹抓好引导发动群众、公共卫生保洁、绿化亮化管护、道路公厕维护等工作。

善治理,文明乡风蔚然成风

水口村建强村党支部班子,探索乡村治理有效路径,激发农户参与治理内生动力。

强党建。把村党支部建成坚强战斗堡垒,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肩挑”,2022年被评为县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60名农村党员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组建村级环境整治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引导广大农户在日常中养成良好习惯,形成了“水口是我家,美丽靠大家”良好氛围。

善治理。发挥村民代表作用,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等写进《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通过道德先锋榜、清洁家庭、最美家庭等表彰评选活动,为村民立标杆、树榜样。今年以来,评选先锋人物12名、清洁家庭54户、最美家庭21户。邱春香家庭获评赣州市最美家庭,大水坝老党员缪福坤无偿退出宅基地78.34平方米打通村庄道路的事迹在村民中传为佳话。 

图片4.png

树新风。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开展“理论宣讲+文艺演出”志愿服务活动,采取土味快板、舞蹈、民歌等表演形式,在土味和乡愁中,厚植新风正气。2022年,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获评赣州市五星级站。今年以来,先后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7场次,铺张浪费、相互攀比、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逐渐改善,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渐成新风。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乡村名片    

江西全南:和美水口绘新景

时间:2023-11-24 14:18:28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陈秀芳 李兆伟

图片1.png

江西省全南县金龙镇水口村坚持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抢抓机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乡村善治,闯出了一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新路子。截至今年10月,水口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116万元,同比增长71%。

兴产业,特色项目串珠成链

水口村依托绿色富硒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富硒生态农业,以产业崛起助推和美水口建设。

引项目。充分发挥紧邻县城的区位优势,依托该县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地战略,采取政府与企业合作投建模式,争取乡村振兴产业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撬动社会资本2000余万元,创新打造金龙镇水口富硒产业园。紧盯富硒、有机、绿色农业产业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了自然之星、华夏硒粮、虔香农业等优质农业企业进驻,推动富硒有机蔬菜、稻米产业“落地生根”。

延链条。为提升富硒农业竞争力,水口村在强化服务保障上做文章,积极引导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依托自然之星公司,建成全县首个集育苗、种植、预冷、分拣、包装、运输、销售于一体的全链条富硒有机蔬菜基地,每天产出净菜5吨,直供大湾区高端市场,销售均价达每斤30元,高出市场同类蔬菜价格5倍以上。依托华夏硒粮公司,建成全县首个集数字种植、智慧烘干仓储、大米加工、米粉深加工、网络销售于一体的有机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年加工大米300万吨,产值达4500万元。

强联结。积极探索“党支部+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路径,建立稳定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发展、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三赢”局面。富硒产业园入驻企业已吸纳周边农户200余人务工,人均年增收1.6万余元,流转土地1000余亩,受益农户200余户,户均年增收3000余元。

 图片2.png

水口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水口富硒有机蔬菜、富硒有机大米受邀参展全国农商互联暨乡村振兴产销对接大会、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人民日报等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今年10月,非洲法语国家地方议员研修班到水口自然之星、华夏硒粮参观考察。

美环境,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水口村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地推进村组改造,进一步建好扮靓了村容村貌。

强基础。水口村抓住全县农村“四好农村路”建设契机,在完成通村道路“白改黑”的基础上,又投入260余万元加强垇下老屋、寨下新屋等12个村组道路、水沟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18个村组新农村建设实现全覆盖,村组道路四通八达,村庄基础设施全面提档升级。

抓提升。坚持群众主体,因地制宜,将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效衔接,利用农户腾退的空闲宅基地建成移风易俗小广场、小游园、小菜园和停车场,高标准建设了大水坝美丽宜居示范点。在示范点的带动下,其它村组也积极跟进,全面整治提升人居环境,让村民生活在“出门见绿、开窗见景”的优美环境中。

图片3.png

固长效。依托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体系,将水口村全域纳入北控公司第三方保洁范围,实现“一把扫把扫到地”。村民只需点开手机中的万村码上通5G+长效管护平台,就可以对第三方保洁公司进行评分和监督。持续推进网格化管理,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村级网格长,村“两委”班子成员分片包干5个小网格,统筹抓好引导发动群众、公共卫生保洁、绿化亮化管护、道路公厕维护等工作。

善治理,文明乡风蔚然成风

水口村建强村党支部班子,探索乡村治理有效路径,激发农户参与治理内生动力。

强党建。把村党支部建成坚强战斗堡垒,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肩挑”,2022年被评为县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60名农村党员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组建村级环境整治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引导广大农户在日常中养成良好习惯,形成了“水口是我家,美丽靠大家”良好氛围。

善治理。发挥村民代表作用,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等写进《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通过道德先锋榜、清洁家庭、最美家庭等表彰评选活动,为村民立标杆、树榜样。今年以来,评选先锋人物12名、清洁家庭54户、最美家庭21户。邱春香家庭获评赣州市最美家庭,大水坝老党员缪福坤无偿退出宅基地78.34平方米打通村庄道路的事迹在村民中传为佳话。 

图片4.png

树新风。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开展“理论宣讲+文艺演出”志愿服务活动,采取土味快板、舞蹈、民歌等表演形式,在土味和乡愁中,厚植新风正气。2022年,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获评赣州市五星级站。今年以来,先后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7场次,铺张浪费、相互攀比、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逐渐改善,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渐成新风。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