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沧州:以“法治之力”绘制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沧州市政法系统加强法治建设服务保障乡村振兴纪实
沧州市地处河北省东南部,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也是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重点实践区域。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沧州视察,就粮食安全、农业产业发展等做出重要批示,指明发展方向,极大坚定激发了沧州干部群众的信心和士气,也为政法机关服务保障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沧州市委政法委和政法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全力服务保障乡村振兴工程。全市政法机关忠诚履职、主动作为,以“护航发展”为抓手,以“服务乡村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护航保障产业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优化基层乡村治理、保障乡村和谐稳定等精准发力、综合施策,积极构建精准服务、法律指导、依法保护、有序管控的工作新格局,为服务保障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振兴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支撑。
强化法治保障 为服务乡村振兴培根固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沧州市委政法委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政法工作职能,结合沧州实际,在全市法治保障层面,明确以法治保障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工作思路,制定推行关于加强法治建设服务保障乡村振兴的工作措施,对包括完善涉农法治服务保障体系、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努力提升乡村依法治理效能、依法推进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及强化乡村振兴法治人才支撑等工作作出系列安排;同时,将法治建设服务保障乡村振兴纳入政法工作整体规划,列入重点考核内容,协调指导各级聚焦任务、落实责任,为服务保障乡村振兴汇聚广泛的法治力量。政法各部门坚持条线推进,结合部门职责和任务,普遍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清单,全面压实工作责任。各县(市、区)立足地方特点和实际,在统筹推动的同时,落实服务保障乡村振兴“一县一品”工程,有效提升了工作活力。
服务产业振兴 融合汇聚法治护航之力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围绕促进乡村经济活力释放,沧州市政法机关主动作为,指导带动基层政法单位积极探索法治护航发展的新经验、新做法。在任丘市推行法院联合商会开展涉企纠纷化解新模式,在建筑门窗、通讯器材、脚手架租赁等六个行业协会设立法院商会调解室和法官工作站,定期了解企业的法律需求,为企业投资经营、规避风险提供法律建议,形成了法律与行业专业的优势互补,携手行业协会共同化解涉企纠纷。商会调解室成立次日,调解员便成功调解一起2000万元标的额的涉企纠纷案件,迄今共调解成功案件13起,涉及标的4000多万元。市司法行政系统积极组织引导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行业积极参与乡村商事、金融、知识产权等领域纠纷化解,减少企业诉累,优化发展环境;在东光县,依托县环保设备、五金机电、塑料包装及包装机械等五个商会设立了五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采取多种形式将法律咨询、法律服务、法律解困等融入为企业保障护航,工作中先后开展“法治体检”50余次,解决各类法律咨询600余次,辐射企业500余家。
在全面落实服务产业振兴的过程中,全市政法机关坚持把依法打击涉企违法犯罪作为法治护航的另一项重要任务。针对乡村假冒伪劣和知识产权犯罪,全市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监督工作,依法打击制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农机等坑农害农犯罪行为,检察机关与农村农业局等七个部门制定《2022年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要点》,在线索挖掘、联合检查、行刑衔接、源头把关、联合宣传等方面建立工作机制,加强对扶贫项目审批、扶贫资金发放、新民居建设、土地承包转让等重点环节的监督,形成多元合力,2022年以来,全市共提起公诉45件83人。
整合法治人才 激发释放法律服务新活力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沧州市委政法委始终坚持推行法律人才下沉基层的工作方向,创新实施了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法治服务基层联系点工作制度,进一步畅通倾听群众诉求、了解社情民意的渠道,拓宽法治人才与基层乡村的联系渠道,重点针对基层和群众密切关注的侵权责任、邻里关系、土地纠纷、婚姻家庭等矛盾纠纷,切实发挥法律专家的职业优势和专业特长,下沉乡村一线解民忧、纾民困,并及时回应群众提出的法治建议和要求。基层联系点制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建立了17名市级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和128名县级首席法律专家在基层的固定联系点,面对面开展专项法律援助活动60余次,提供有效法律服务300余次。2023年9月,南皮县寨子镇张建村集体土地回收重新发包工作中,17户村民拒不交回承包土地,也不缴纳承包费用,包联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积极介入,逐户走访,教育引导原承包户主动交回土地,仅用5天时间就完成了土地回收工作,并协助村集体重新制定了村集体土地发包合同,顺利完成重新发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沧州市坚持将培树乡村法治人才作为法治乡村建设的关键,着力培养乡村“法律明白人”队伍,按照乡村每20户培树一名“法律明白人”的标准进行配置,并重点围绕服务乡村振兴和深化基层依法治理能力等主题,开展“法律明白人”示范培训班,充分调动“法律明白人”工作积极性,做到“证到人、牌上墙、培训好、档案清、职责明、作用强”;同时,鼓励和支持“法律明白人”参与宪法宣传周、送法下乡等法治实践活动,截至目前,沧州市共培树4万余名乡村“法律明白人”,实现乡村覆盖率100%。
涵养法治文化 优化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和力量源泉。沧州市政法机关坚持以法治文化阵地为基础,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法治文化体验线路,推动系统性、区域性法治文化集群建设。为切实提升群众的法治意识,沧州市政法机关积极搭建乡村文化平台,唱响法治宣传“重头戏”,推动法治进乡村落地见效。市委政法委于2022年、2023年相继推出“法治微课堂”“法治云展播”两部法治文化大型专题宣传“大戏”,充分利用“两微一端”新媒体平台,以生动的法治案例讲百姓身边的事,答群众关注的题,释基层困扰的疑,为乡村文化建设插上了“法治的翅膀”,飞入百姓之家,获得超过百万人次的关注点赞。市、县政法各部门立足自身职能,主动开展法治下基层活动,纷纷成立了文化宣传工作队、法律援助宣讲团,向群众宣传讲解老年人权益保护、婚姻、继承、劳动用工等法律知识,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可。
在孟村回族自治县,大力加强法治文化体系建设,一批文化广场、法治长廊、普法宣传墙相继落成投入使用,在各个村庄普遍建立了乡村书屋、法律图书角,法治文化氛围愈加浓厚。在献县淮镇安庄村,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搞得有声有色,德治、自治、法治相融合的宣传栏、故事墙随处可见,宣扬“孝道”的孝悌广场、夸赞“奉献”的奉献广场、点赞“模范”的文明广场以及激励求学上进的“学子园”,呈现出全民守法、人人向好、家庭和谐、村民齐心的乡村文明新风尚。
培育法治文化,不仅彰显着法治的生命力,更是涵养民风、纯洁乡风、优化治理的关键所在。沧州市委政法委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创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模式,在肃宁县因地制宜指导创建“三级诊疗”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新模式,村村建立调解室,将“乡村诊所”开到群众家门口,用对“土方药”,发挥村级网格员自身乡亲乡情、人熟地熟的优势,及时广泛捕捉各种矛盾纠纷信息,让小事不出村;建立乡镇矛调“卫生院”,聘请42名老法官、老校长等担任调解员长期“接诊”,进“一扇门”办所有事,让大事不出镇;实行县级“会诊”,依托肃宁县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开设品牌调解室,组建心理疏导和“6+N”研判专班,开展“带案会诊”,让难事不出县。市检察机关积极探索构建多元联动维权新模式,在新华、黄骅、孟村、沧县、青县、东光等地与法院、司法行政、人社、妇联等单位建立协作机制,构建“法律援助+特殊群体权益保护+支持起诉”一站式服务,形成多部门互联互动、同向同力保护弱势群体的工作模式;法院系统探索推行诉前调解新模式,在吴桥县岳庄村率先建立全省村级法官工作站,法治宣传、法律咨询、诉前化解工作深入开展,将法律服务送到田间地头、百姓炕头、群众心头,为基层群众送上接地气、零距离、心贴心的司法服务。
守护生态和谐 助力打造美丽乡村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守护生态和谐,依法打击各类涉农违法犯罪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题中之以。沧州市政法机关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针对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放、乡村污水排放、饮用水源地污染等问题,持续加大依法打击和案件侦办力度,强力护卫群众生活健康,守卫乡村生态环境安全。2022年以来,共办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案件435件,督促清除各类生活垃圾、固体废物1876.32吨,清理、恢复被污染水域面积64.8亩,追偿修复生态、治理环境费用315.85万元,有效推动了乡村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
全市公安机关坚持“破小案、大作为”,完善所队联合作战模式,聚焦盗窃电瓶、电动车、车内财物等小案,推进现场统勘,强化类案串并,实施深度打击,不断提高破案率。同时,相继采取了加强农村治安巡逻防控、加强警务人员培训、强化一村一警建设等一系列具体有效措施,进一步打造有序的乡村治安环境,优化县乡域营商环境。全市检察机关严惩危害粮食安全、影响农业发展、破坏农村稳定、侵犯农民权益等各类涉农领域案件,先后深入开展了“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农产品质量安全公益诉讼检察”专项监督及加强农用地司法保护、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等工作,在线索挖掘、联合检查、行刑衔接、源头把关、联合宣传等方面建立工作机制,形成多元合力。
建强基层阵地 筑牢夯实基层法治屏障
近年来,在持续加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沧州政法机关注重将法治元素有效嵌入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基层治理机制。市委政法委坚持统筹牵引,组织带动政法部门抓基层、打基础、建机制、强举措,围绕基层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和平台建设等科学部署、积极行动,在全市范围内持续推进一村一巡防队、一村一调委会、一乡镇一法庭、一乡一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一区域一网格员等“九个一”建设,不断夯实平安乡村、法治乡村根基;全面推广以乡镇政法委员为“轴心”的“一轴八员”工作机制,统筹基层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法庭和网格员、调委会、治安巡防、法律服务、社会志愿者八支力量,开展基层治理和法治服务,形成基层社会治理党委统筹、专人驱动、专兼联动的工作格局;强化法治中心和基层网格化建设,持续推动政法力量下沉基层一线,进一步加强乡村综治组织、法治力量与党群服务中心的功能衔接,部署推广微治理、微网格“双微”工作模式,打造便民服务法治“窗口”“一窗通办”,不断做优综治中心服务“专业化”,推动多部门多主体在基层一线“联合受理、联合调处、联合帮扶”,将法治保障触角延伸到乡村“最后一公里”。
以法治之力服务保障乡村振兴,社会认可度和群众满意度是衡量的标尺。几年来,沧州市法治建设工作总体成绩始终保持在全省优秀位次,沧州市获评“平安中国示范市”,在连续三年人民群众满意度调查中,政法单位均位居全省前列。在波澜壮阔的乡村振兴征程中,沧州市政法机关将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将法治建设融入乡村振兴之中,广泛凝聚法治力量,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用实实在在的法治建设成果描绘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河北沧州:以“法治之力”绘制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时间:2023-11-29 16:56:08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刘杨 肖永成 刘文越
——沧州市政法系统加强法治建设服务保障乡村振兴纪实
沧州市地处河北省东南部,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也是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重点实践区域。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沧州视察,就粮食安全、农业产业发展等做出重要批示,指明发展方向,极大坚定激发了沧州干部群众的信心和士气,也为政法机关服务保障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沧州市委政法委和政法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全力服务保障乡村振兴工程。全市政法机关忠诚履职、主动作为,以“护航发展”为抓手,以“服务乡村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护航保障产业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优化基层乡村治理、保障乡村和谐稳定等精准发力、综合施策,积极构建精准服务、法律指导、依法保护、有序管控的工作新格局,为服务保障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振兴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支撑。
强化法治保障 为服务乡村振兴培根固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沧州市委政法委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政法工作职能,结合沧州实际,在全市法治保障层面,明确以法治保障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工作思路,制定推行关于加强法治建设服务保障乡村振兴的工作措施,对包括完善涉农法治服务保障体系、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努力提升乡村依法治理效能、依法推进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及强化乡村振兴法治人才支撑等工作作出系列安排;同时,将法治建设服务保障乡村振兴纳入政法工作整体规划,列入重点考核内容,协调指导各级聚焦任务、落实责任,为服务保障乡村振兴汇聚广泛的法治力量。政法各部门坚持条线推进,结合部门职责和任务,普遍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清单,全面压实工作责任。各县(市、区)立足地方特点和实际,在统筹推动的同时,落实服务保障乡村振兴“一县一品”工程,有效提升了工作活力。
服务产业振兴 融合汇聚法治护航之力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围绕促进乡村经济活力释放,沧州市政法机关主动作为,指导带动基层政法单位积极探索法治护航发展的新经验、新做法。在任丘市推行法院联合商会开展涉企纠纷化解新模式,在建筑门窗、通讯器材、脚手架租赁等六个行业协会设立法院商会调解室和法官工作站,定期了解企业的法律需求,为企业投资经营、规避风险提供法律建议,形成了法律与行业专业的优势互补,携手行业协会共同化解涉企纠纷。商会调解室成立次日,调解员便成功调解一起2000万元标的额的涉企纠纷案件,迄今共调解成功案件13起,涉及标的4000多万元。市司法行政系统积极组织引导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行业积极参与乡村商事、金融、知识产权等领域纠纷化解,减少企业诉累,优化发展环境;在东光县,依托县环保设备、五金机电、塑料包装及包装机械等五个商会设立了五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采取多种形式将法律咨询、法律服务、法律解困等融入为企业保障护航,工作中先后开展“法治体检”50余次,解决各类法律咨询600余次,辐射企业500余家。
在全面落实服务产业振兴的过程中,全市政法机关坚持把依法打击涉企违法犯罪作为法治护航的另一项重要任务。针对乡村假冒伪劣和知识产权犯罪,全市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监督工作,依法打击制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农机等坑农害农犯罪行为,检察机关与农村农业局等七个部门制定《2022年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要点》,在线索挖掘、联合检查、行刑衔接、源头把关、联合宣传等方面建立工作机制,加强对扶贫项目审批、扶贫资金发放、新民居建设、土地承包转让等重点环节的监督,形成多元合力,2022年以来,全市共提起公诉45件83人。
整合法治人才 激发释放法律服务新活力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沧州市委政法委始终坚持推行法律人才下沉基层的工作方向,创新实施了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法治服务基层联系点工作制度,进一步畅通倾听群众诉求、了解社情民意的渠道,拓宽法治人才与基层乡村的联系渠道,重点针对基层和群众密切关注的侵权责任、邻里关系、土地纠纷、婚姻家庭等矛盾纠纷,切实发挥法律专家的职业优势和专业特长,下沉乡村一线解民忧、纾民困,并及时回应群众提出的法治建议和要求。基层联系点制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建立了17名市级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和128名县级首席法律专家在基层的固定联系点,面对面开展专项法律援助活动60余次,提供有效法律服务300余次。2023年9月,南皮县寨子镇张建村集体土地回收重新发包工作中,17户村民拒不交回承包土地,也不缴纳承包费用,包联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积极介入,逐户走访,教育引导原承包户主动交回土地,仅用5天时间就完成了土地回收工作,并协助村集体重新制定了村集体土地发包合同,顺利完成重新发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沧州市坚持将培树乡村法治人才作为法治乡村建设的关键,着力培养乡村“法律明白人”队伍,按照乡村每20户培树一名“法律明白人”的标准进行配置,并重点围绕服务乡村振兴和深化基层依法治理能力等主题,开展“法律明白人”示范培训班,充分调动“法律明白人”工作积极性,做到“证到人、牌上墙、培训好、档案清、职责明、作用强”;同时,鼓励和支持“法律明白人”参与宪法宣传周、送法下乡等法治实践活动,截至目前,沧州市共培树4万余名乡村“法律明白人”,实现乡村覆盖率100%。
涵养法治文化 优化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和力量源泉。沧州市政法机关坚持以法治文化阵地为基础,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法治文化体验线路,推动系统性、区域性法治文化集群建设。为切实提升群众的法治意识,沧州市政法机关积极搭建乡村文化平台,唱响法治宣传“重头戏”,推动法治进乡村落地见效。市委政法委于2022年、2023年相继推出“法治微课堂”“法治云展播”两部法治文化大型专题宣传“大戏”,充分利用“两微一端”新媒体平台,以生动的法治案例讲百姓身边的事,答群众关注的题,释基层困扰的疑,为乡村文化建设插上了“法治的翅膀”,飞入百姓之家,获得超过百万人次的关注点赞。市、县政法各部门立足自身职能,主动开展法治下基层活动,纷纷成立了文化宣传工作队、法律援助宣讲团,向群众宣传讲解老年人权益保护、婚姻、继承、劳动用工等法律知识,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可。
在孟村回族自治县,大力加强法治文化体系建设,一批文化广场、法治长廊、普法宣传墙相继落成投入使用,在各个村庄普遍建立了乡村书屋、法律图书角,法治文化氛围愈加浓厚。在献县淮镇安庄村,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搞得有声有色,德治、自治、法治相融合的宣传栏、故事墙随处可见,宣扬“孝道”的孝悌广场、夸赞“奉献”的奉献广场、点赞“模范”的文明广场以及激励求学上进的“学子园”,呈现出全民守法、人人向好、家庭和谐、村民齐心的乡村文明新风尚。
培育法治文化,不仅彰显着法治的生命力,更是涵养民风、纯洁乡风、优化治理的关键所在。沧州市委政法委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创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模式,在肃宁县因地制宜指导创建“三级诊疗”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新模式,村村建立调解室,将“乡村诊所”开到群众家门口,用对“土方药”,发挥村级网格员自身乡亲乡情、人熟地熟的优势,及时广泛捕捉各种矛盾纠纷信息,让小事不出村;建立乡镇矛调“卫生院”,聘请42名老法官、老校长等担任调解员长期“接诊”,进“一扇门”办所有事,让大事不出镇;实行县级“会诊”,依托肃宁县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开设品牌调解室,组建心理疏导和“6+N”研判专班,开展“带案会诊”,让难事不出县。市检察机关积极探索构建多元联动维权新模式,在新华、黄骅、孟村、沧县、青县、东光等地与法院、司法行政、人社、妇联等单位建立协作机制,构建“法律援助+特殊群体权益保护+支持起诉”一站式服务,形成多部门互联互动、同向同力保护弱势群体的工作模式;法院系统探索推行诉前调解新模式,在吴桥县岳庄村率先建立全省村级法官工作站,法治宣传、法律咨询、诉前化解工作深入开展,将法律服务送到田间地头、百姓炕头、群众心头,为基层群众送上接地气、零距离、心贴心的司法服务。
守护生态和谐 助力打造美丽乡村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守护生态和谐,依法打击各类涉农违法犯罪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题中之以。沧州市政法机关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针对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放、乡村污水排放、饮用水源地污染等问题,持续加大依法打击和案件侦办力度,强力护卫群众生活健康,守卫乡村生态环境安全。2022年以来,共办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案件435件,督促清除各类生活垃圾、固体废物1876.32吨,清理、恢复被污染水域面积64.8亩,追偿修复生态、治理环境费用315.85万元,有效推动了乡村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
全市公安机关坚持“破小案、大作为”,完善所队联合作战模式,聚焦盗窃电瓶、电动车、车内财物等小案,推进现场统勘,强化类案串并,实施深度打击,不断提高破案率。同时,相继采取了加强农村治安巡逻防控、加强警务人员培训、强化一村一警建设等一系列具体有效措施,进一步打造有序的乡村治安环境,优化县乡域营商环境。全市检察机关严惩危害粮食安全、影响农业发展、破坏农村稳定、侵犯农民权益等各类涉农领域案件,先后深入开展了“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农产品质量安全公益诉讼检察”专项监督及加强农用地司法保护、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等工作,在线索挖掘、联合检查、行刑衔接、源头把关、联合宣传等方面建立工作机制,形成多元合力。
建强基层阵地 筑牢夯实基层法治屏障
近年来,在持续加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沧州政法机关注重将法治元素有效嵌入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基层治理机制。市委政法委坚持统筹牵引,组织带动政法部门抓基层、打基础、建机制、强举措,围绕基层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和平台建设等科学部署、积极行动,在全市范围内持续推进一村一巡防队、一村一调委会、一乡镇一法庭、一乡一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一区域一网格员等“九个一”建设,不断夯实平安乡村、法治乡村根基;全面推广以乡镇政法委员为“轴心”的“一轴八员”工作机制,统筹基层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法庭和网格员、调委会、治安巡防、法律服务、社会志愿者八支力量,开展基层治理和法治服务,形成基层社会治理党委统筹、专人驱动、专兼联动的工作格局;强化法治中心和基层网格化建设,持续推动政法力量下沉基层一线,进一步加强乡村综治组织、法治力量与党群服务中心的功能衔接,部署推广微治理、微网格“双微”工作模式,打造便民服务法治“窗口”“一窗通办”,不断做优综治中心服务“专业化”,推动多部门多主体在基层一线“联合受理、联合调处、联合帮扶”,将法治保障触角延伸到乡村“最后一公里”。
以法治之力服务保障乡村振兴,社会认可度和群众满意度是衡量的标尺。几年来,沧州市法治建设工作总体成绩始终保持在全省优秀位次,沧州市获评“平安中国示范市”,在连续三年人民群众满意度调查中,政法单位均位居全省前列。在波澜壮阔的乡村振兴征程中,沧州市政法机关将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将法治建设融入乡村振兴之中,广泛凝聚法治力量,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用实实在在的法治建设成果描绘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