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黑甜甜”变增收致富“金串串”

时间:2024-03-26 11:27:44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06期作者:黄晓慧 赵博

3月,龙江大地依然是千里冰封,白雪皑皑。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各乡镇的党员志愿服务队、驻村工作队以及农民正忙着在葡萄大棚里挖土起苗。沉睡一冬天的藤苗重见“天日”,不久就会生发出嫩绿的小芽。“一定要小心保护,千万不能伤了苗根。”在勃利县青山乡奋斗村党支部书记田作林看来,眼前的这些葡萄大棚就是农民致富的“金串串”。

近年来,勃利县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林区特色,立足资源优势,实施“合作社+农户+帮扶”机制,大力推广种植“黑甜甜”葡萄。如今,全县葡萄总种植面积已达到1000亩以上,其中棚室葡萄共有840栋,带动200户农户实现增收350万元,其中脱贫人口约60人,人均增收9000元,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

微信截图_20240326113218.png

奋斗村村民正在采摘“黑甜甜”葡萄。

培育寒地黑土“浆果王”

“咬一口,汁多甘甜,不酸不涩不‘倒牙’”“好像吃出了野生‘黑天天’和‘洋菇娘’的味道”……这是消费者在网络平台上对“黑甜甜”葡萄的评价。

勃利县的“黑甜甜”葡萄,被当地人称为葡萄“明星”品种。由于“黑甜甜”葡萄在棚室生长,从挂果开始套袋至成熟期售卖,全程不施肥,不喷洒一滴农药,所以售价也相对高一些。

这一品种的发现,源于一次栽培技术的创新。

2003年秋天,勃利镇蔬菜村农民柴连友在收获时发现有两棵葡萄藤上结出的果实与一般的葡萄不一样,无核、黑亮、脆甜,虽然叫不出名字,品质却出奇地好。

“省农科院的专家来看了也称奇,分析后认为这或许是自然变异 ‘芽变’,随后我把这两棵葡萄重点保护好,逐年发展,大力推广。” 柴连友说。

柴连友重点保护的两棵葡萄树就是现在的“黑甜甜”葡萄品种。“黑甜甜”成熟时果皮呈蓝黑色,一串儿葡萄最大果穗重1公斤,含糖量达24%。此后,柴连友进行种子改良试验,经过几年探索,他首创了“大棚葡萄双分立体吊绳栽培”技术,大大提升了这一品种的市场竞争力和商业价值。

“采用双分立体吊绳栽培技术,使葡萄植株透光、透风,葡萄光照充足,不仅颜色呈深紫色,糖分还高,达到稳产高产,每栋大棚产量由2000公斤增至3000公斤。” 柴连友说。

对于“黑甜甜”的经济效益,柴连友算了一笔账:一栋一亩地大小的日光节能温室或大棚栽种“黑甜甜”葡萄,一次投入,能收益二三十年,每栋每年最少产果2000公斤,每公斤售价5至10元。采用新品种和新技术后,棚室栽种葡萄收益是反季节蔬菜的3倍,是种大田作物收益的5倍。

在省农科院的专家看来,“黑甜甜”特别适合北方寒地生长,它的植株生长势强,易成花,早熟丰产,8月中旬就可售卖,成熟后挂果至上冻,不会裂果、掉粒,还耐储运。

为扶持“黑甜甜”葡萄特色产业,2008年勃利县成立了“联友”葡萄协会,柴连友成为协会会长。“联友”葡萄协会用了三年时间,大力推广种植“黑甜甜”葡萄,实现产业化发展。

为将特色产业做强做优,当地政府坚持政策先导,先后出台18项扶持政策,发放政策补贴资金512.5万元,在勃利镇、永恒乡、青山乡等5个乡镇推广种植。

在发展葡萄产业的过程中,勃利县十分重视产品品质,为了保证葡萄品质,全县葡萄苗木均由“联友”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供应,实行全县统一管理模式、统一生产标准。

如今,“勃利黑甜甜葡萄”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被评为黑龙江“好吃葡萄”,畅销东北三省及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被消费者称为“寒地浆果王”。 

致富果引领致富路

收获季,在永恒乡金山村的高标准葡萄大棚里,一串串晶莹剔透、圆润饱满的葡萄挂满枝头,脱贫户孙丽杰正在大棚内忙着采摘、搬运顾客订购的葡萄。孙丽杰说:“以前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空有一身力气,却一直找不到挣钱门路,现在通过合作社帮扶发展葡萄产业,我们家每年都能挣上两三万元,干劲也越来越足了。”  

孙丽杰所说的合作社,是指金山村党支部领办的黑玉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提起成立合作社的初衷,村党支部书记胡有增感慨道:“我们村原来没有产业,村民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在村里混日子,如何让这些群众一个都不少地过上好日子,是党支部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经过考察论证,金山村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引进特色品种“黑甜甜”葡萄,带领村民发展葡萄产业。

2015年,金山村成立了黑玉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了棚藤葡萄品牌商标,并争取114万元资金扩建了38栋大棚。

“刚开始听说村里要种葡萄,大家心里都犯嘀咕,那东西精贵,可不像苞米好伺候,种不好肯定赔钱。”脱贫户杨禄的想法代表了村里绝大多数对这项产业持观望态度的村民。

 “有了葡萄大棚,我们还要想办法让村民参与到种植中,这样才能激发他们想干事、能干事的内生动力。”胡有增说。

为了鼓励村民参与产业发展,合作社提出将建好的葡萄大棚以每栋2000元(市场价每栋租金6000元)的低价承包给有种植意愿的村民,并请专家到村里提供免费技术指导。

承包价便宜,还有专家免费指导,杨禄第一个报了名,仅一个采摘季就收入3万元。在金山村,与杨禄一样参与葡萄种植、经营的脱贫户还有20户,他们年平均增收在3万元左右。

葡萄产业除了给参与种植的村民带来了最直观的经济收入,也给有意愿务工的农户提供了岗位。60岁的脱贫户崔淑梅去县城务工,因年龄原因未被雇用。回村后,她顺利通过了葡萄大棚的招工面试,每天务工收入120元。和崔淑梅一样,400多名金山村村民在每年的“疏果”期到合作社务工,其中妇女占90%。全村仅葡萄大棚每年用工资金达5万元,解决了村内脱贫户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如今,金山村葡萄产业园入社农户55户,累计投入资金220余万元,共建有标准葡萄大棚129栋,种植优质葡萄160多亩,产量40多万公斤,年产值达300万元。

“由于科学的种植、管理和经营,棚藤葡萄很受欢迎,葡萄成熟季来体验采摘的游客每日有近百人,葡萄成了带动村民致富的‘火车头’。下一步村里将依托棚藤葡萄产业优势,围绕‘生态、高效、旅游、观光’重点打造高效葡萄产业园区,为葡萄产业注入新动力。”胡有增说。

金山村只是勃利县发展特色葡萄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利用帮扶资金扩大葡萄种植规模,为葡萄种植合作社建设冷库仓储,总结出一套实用的丰产、稳产、质佳、节省工时的栽培模式。 

农旅融合  葡萄串起产业链

清晨,在勃利县田园音乐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葡萄大棚里,一曲曲悠扬婉转的音乐循环往复播放着。

给葡萄听音乐,这样的稀罕事儿就发生在奋斗村。合作社的经营者是该村党支部书记田作林,他给15栋葡萄大棚安装了音响设备,让葡萄每天定时听音乐,早晚播放轻音乐,午间播放摇滚乐。田作林解释说,这叫“声肥”,他将这种利用植物对声音的反应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应用到葡萄种植中,不仅让葡萄产品热销,还吸引了许多游客的目光。

“这次带着孩子来采摘葡萄,见到了不一样的种植方式,晚上有篝火晚会,就一起参加了,感觉非常好,小朋友玩得也很开心,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游客宋先生说。

 奋斗村位于勃利县城东北7公里处,如何盘活这个交通不算便利的乡村,是田作林和村“两委”一直思考的问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处城郊农家院里看到一群游客在葡萄架下把酒临风,那藤蔓低垂、笑语萦绕的场景,让他萌生了利用葡萄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的想法。

“当时觉得很陶醉,因此就想建设一个集观光、采摘、餐饮、娱乐于一体的乡村风情园。”田作林说。

2012年春天,田作林筹集资金近200万元,在乡领导和村委会的帮助下,通过土地流转,在村西出口建设了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的农庄,在15栋大棚里栽种了“黑甜甜”葡萄6340棵。有了“黑甜甜”葡萄这个金字招牌,很多城里的游客被吸引到奋斗村采摘和就餐,田作林当年收益相当可观。尝到了甜头的他于2013年10月成立了“勃利县田园音乐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探索“农业+旅游+合作社”的发展模式。

创业近12年,田作林年年都有大动作。建民宿、辟花海、搭网红桥、建竹餐厅……由最初栽培“黑甜甜”葡萄为主,到尝试栽培草莓,再到种植甜糯鲜食玉米,继而延伸产业养殖黑头绵羊和深度开发旅游业……合作社被精心整合成为集葡萄种植、甜糯玉米“种植—加工—销售”、有机蔬菜种植、绵羊养殖、采摘、观光、旅游、民宿体验、特色餐饮、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为弥补北方地区冬季缺少户外游玩项目的短板,合作社还开启冬季运营模式,在餐厅及民宿增设石墨烯采暖设备,游客可在温暖的屋子里品尝大鹅炖酸菜、小笨鸡炖蘑菇、“黑甜甜”葡萄冻品等农家美食。如今,这个曾经不起眼的小村庄,已成为四季不打烊的“网红村”。2023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旅游产业收入430万元,带动45户脱贫户人均增收9500元。今年春节期间,合作社就接待游客万余人。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花吐艳春满园。2023年,奋斗村、元明村、正阳村、金山村乡村游势头强劲,据统计,勃利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9万人次,仅采摘及餐饮收入就达到530余万元。

“春节刚过的第一个工作日,我们就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鼓励各乡镇积极推广融入式采摘、多元化庭院、民宿旅游、游学观光等‘葡萄+’模式。如今,勃利县乌斯浑河国家级森林公园已经完成改造升级,吉兴湖旅游区也日益完善。2024年,勃利县农旅养融合景点年接待游客预计将超过30万人次,创造综合收入6000万元左右。”勃利县乡村振兴局负责人宋奇峰说。(作者单位分别为: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融媒体中心、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乡村振兴局)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乡村发展    

“黑甜甜”变增收致富“金串串”

时间:2024-03-26 11:27:44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06期

作者:黄晓慧 赵博

3月,龙江大地依然是千里冰封,白雪皑皑。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各乡镇的党员志愿服务队、驻村工作队以及农民正忙着在葡萄大棚里挖土起苗。沉睡一冬天的藤苗重见“天日”,不久就会生发出嫩绿的小芽。“一定要小心保护,千万不能伤了苗根。”在勃利县青山乡奋斗村党支部书记田作林看来,眼前的这些葡萄大棚就是农民致富的“金串串”。

近年来,勃利县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林区特色,立足资源优势,实施“合作社+农户+帮扶”机制,大力推广种植“黑甜甜”葡萄。如今,全县葡萄总种植面积已达到1000亩以上,其中棚室葡萄共有840栋,带动200户农户实现增收350万元,其中脱贫人口约60人,人均增收9000元,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

微信截图_20240326113218.png

奋斗村村民正在采摘“黑甜甜”葡萄。

培育寒地黑土“浆果王”

“咬一口,汁多甘甜,不酸不涩不‘倒牙’”“好像吃出了野生‘黑天天’和‘洋菇娘’的味道”……这是消费者在网络平台上对“黑甜甜”葡萄的评价。

勃利县的“黑甜甜”葡萄,被当地人称为葡萄“明星”品种。由于“黑甜甜”葡萄在棚室生长,从挂果开始套袋至成熟期售卖,全程不施肥,不喷洒一滴农药,所以售价也相对高一些。

这一品种的发现,源于一次栽培技术的创新。

2003年秋天,勃利镇蔬菜村农民柴连友在收获时发现有两棵葡萄藤上结出的果实与一般的葡萄不一样,无核、黑亮、脆甜,虽然叫不出名字,品质却出奇地好。

“省农科院的专家来看了也称奇,分析后认为这或许是自然变异 ‘芽变’,随后我把这两棵葡萄重点保护好,逐年发展,大力推广。” 柴连友说。

柴连友重点保护的两棵葡萄树就是现在的“黑甜甜”葡萄品种。“黑甜甜”成熟时果皮呈蓝黑色,一串儿葡萄最大果穗重1公斤,含糖量达24%。此后,柴连友进行种子改良试验,经过几年探索,他首创了“大棚葡萄双分立体吊绳栽培”技术,大大提升了这一品种的市场竞争力和商业价值。

“采用双分立体吊绳栽培技术,使葡萄植株透光、透风,葡萄光照充足,不仅颜色呈深紫色,糖分还高,达到稳产高产,每栋大棚产量由2000公斤增至3000公斤。” 柴连友说。

对于“黑甜甜”的经济效益,柴连友算了一笔账:一栋一亩地大小的日光节能温室或大棚栽种“黑甜甜”葡萄,一次投入,能收益二三十年,每栋每年最少产果2000公斤,每公斤售价5至10元。采用新品种和新技术后,棚室栽种葡萄收益是反季节蔬菜的3倍,是种大田作物收益的5倍。

在省农科院的专家看来,“黑甜甜”特别适合北方寒地生长,它的植株生长势强,易成花,早熟丰产,8月中旬就可售卖,成熟后挂果至上冻,不会裂果、掉粒,还耐储运。

为扶持“黑甜甜”葡萄特色产业,2008年勃利县成立了“联友”葡萄协会,柴连友成为协会会长。“联友”葡萄协会用了三年时间,大力推广种植“黑甜甜”葡萄,实现产业化发展。

为将特色产业做强做优,当地政府坚持政策先导,先后出台18项扶持政策,发放政策补贴资金512.5万元,在勃利镇、永恒乡、青山乡等5个乡镇推广种植。

在发展葡萄产业的过程中,勃利县十分重视产品品质,为了保证葡萄品质,全县葡萄苗木均由“联友”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供应,实行全县统一管理模式、统一生产标准。

如今,“勃利黑甜甜葡萄”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被评为黑龙江“好吃葡萄”,畅销东北三省及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被消费者称为“寒地浆果王”。 

致富果引领致富路

收获季,在永恒乡金山村的高标准葡萄大棚里,一串串晶莹剔透、圆润饱满的葡萄挂满枝头,脱贫户孙丽杰正在大棚内忙着采摘、搬运顾客订购的葡萄。孙丽杰说:“以前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空有一身力气,却一直找不到挣钱门路,现在通过合作社帮扶发展葡萄产业,我们家每年都能挣上两三万元,干劲也越来越足了。”  

孙丽杰所说的合作社,是指金山村党支部领办的黑玉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提起成立合作社的初衷,村党支部书记胡有增感慨道:“我们村原来没有产业,村民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在村里混日子,如何让这些群众一个都不少地过上好日子,是党支部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经过考察论证,金山村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引进特色品种“黑甜甜”葡萄,带领村民发展葡萄产业。

2015年,金山村成立了黑玉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了棚藤葡萄品牌商标,并争取114万元资金扩建了38栋大棚。

“刚开始听说村里要种葡萄,大家心里都犯嘀咕,那东西精贵,可不像苞米好伺候,种不好肯定赔钱。”脱贫户杨禄的想法代表了村里绝大多数对这项产业持观望态度的村民。

 “有了葡萄大棚,我们还要想办法让村民参与到种植中,这样才能激发他们想干事、能干事的内生动力。”胡有增说。

为了鼓励村民参与产业发展,合作社提出将建好的葡萄大棚以每栋2000元(市场价每栋租金6000元)的低价承包给有种植意愿的村民,并请专家到村里提供免费技术指导。

承包价便宜,还有专家免费指导,杨禄第一个报了名,仅一个采摘季就收入3万元。在金山村,与杨禄一样参与葡萄种植、经营的脱贫户还有20户,他们年平均增收在3万元左右。

葡萄产业除了给参与种植的村民带来了最直观的经济收入,也给有意愿务工的农户提供了岗位。60岁的脱贫户崔淑梅去县城务工,因年龄原因未被雇用。回村后,她顺利通过了葡萄大棚的招工面试,每天务工收入120元。和崔淑梅一样,400多名金山村村民在每年的“疏果”期到合作社务工,其中妇女占90%。全村仅葡萄大棚每年用工资金达5万元,解决了村内脱贫户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如今,金山村葡萄产业园入社农户55户,累计投入资金220余万元,共建有标准葡萄大棚129栋,种植优质葡萄160多亩,产量40多万公斤,年产值达300万元。

“由于科学的种植、管理和经营,棚藤葡萄很受欢迎,葡萄成熟季来体验采摘的游客每日有近百人,葡萄成了带动村民致富的‘火车头’。下一步村里将依托棚藤葡萄产业优势,围绕‘生态、高效、旅游、观光’重点打造高效葡萄产业园区,为葡萄产业注入新动力。”胡有增说。

金山村只是勃利县发展特色葡萄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利用帮扶资金扩大葡萄种植规模,为葡萄种植合作社建设冷库仓储,总结出一套实用的丰产、稳产、质佳、节省工时的栽培模式。 

农旅融合  葡萄串起产业链

清晨,在勃利县田园音乐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葡萄大棚里,一曲曲悠扬婉转的音乐循环往复播放着。

给葡萄听音乐,这样的稀罕事儿就发生在奋斗村。合作社的经营者是该村党支部书记田作林,他给15栋葡萄大棚安装了音响设备,让葡萄每天定时听音乐,早晚播放轻音乐,午间播放摇滚乐。田作林解释说,这叫“声肥”,他将这种利用植物对声音的反应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应用到葡萄种植中,不仅让葡萄产品热销,还吸引了许多游客的目光。

“这次带着孩子来采摘葡萄,见到了不一样的种植方式,晚上有篝火晚会,就一起参加了,感觉非常好,小朋友玩得也很开心,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游客宋先生说。

 奋斗村位于勃利县城东北7公里处,如何盘活这个交通不算便利的乡村,是田作林和村“两委”一直思考的问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处城郊农家院里看到一群游客在葡萄架下把酒临风,那藤蔓低垂、笑语萦绕的场景,让他萌生了利用葡萄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的想法。

“当时觉得很陶醉,因此就想建设一个集观光、采摘、餐饮、娱乐于一体的乡村风情园。”田作林说。

2012年春天,田作林筹集资金近200万元,在乡领导和村委会的帮助下,通过土地流转,在村西出口建设了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的农庄,在15栋大棚里栽种了“黑甜甜”葡萄6340棵。有了“黑甜甜”葡萄这个金字招牌,很多城里的游客被吸引到奋斗村采摘和就餐,田作林当年收益相当可观。尝到了甜头的他于2013年10月成立了“勃利县田园音乐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探索“农业+旅游+合作社”的发展模式。

创业近12年,田作林年年都有大动作。建民宿、辟花海、搭网红桥、建竹餐厅……由最初栽培“黑甜甜”葡萄为主,到尝试栽培草莓,再到种植甜糯鲜食玉米,继而延伸产业养殖黑头绵羊和深度开发旅游业……合作社被精心整合成为集葡萄种植、甜糯玉米“种植—加工—销售”、有机蔬菜种植、绵羊养殖、采摘、观光、旅游、民宿体验、特色餐饮、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为弥补北方地区冬季缺少户外游玩项目的短板,合作社还开启冬季运营模式,在餐厅及民宿增设石墨烯采暖设备,游客可在温暖的屋子里品尝大鹅炖酸菜、小笨鸡炖蘑菇、“黑甜甜”葡萄冻品等农家美食。如今,这个曾经不起眼的小村庄,已成为四季不打烊的“网红村”。2023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旅游产业收入430万元,带动45户脱贫户人均增收9500元。今年春节期间,合作社就接待游客万余人。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花吐艳春满园。2023年,奋斗村、元明村、正阳村、金山村乡村游势头强劲,据统计,勃利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9万人次,仅采摘及餐饮收入就达到530余万元。

“春节刚过的第一个工作日,我们就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鼓励各乡镇积极推广融入式采摘、多元化庭院、民宿旅游、游学观光等‘葡萄+’模式。如今,勃利县乌斯浑河国家级森林公园已经完成改造升级,吉兴湖旅游区也日益完善。2024年,勃利县农旅养融合景点年接待游客预计将超过30万人次,创造综合收入6000万元左右。”勃利县乡村振兴局负责人宋奇峰说。(作者单位分别为: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融媒体中心、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乡村振兴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