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甘肃渭源:统筹推进黄河上游生态系统治理

时间:2024-04-13 23:13:24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

甘肃省渭源县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施,立足渭河源头水资源和水生态优势,通过健全机制、创新举措、系统提升,统筹推进上游生态系统治理,全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美丽幸福生态环境,渭河渭源段2023年成功创建为甘肃省美丽幸福河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健全顶格推动机制,实现治理提档升级

夯实责任基础。建立党委、政府主要同志负责管护的双总河(湖、林)长工作机制,健全县乡村三级责任体系,设置河湖长516名、林长505名,选聘巡河员449人、护林员1312人,社会监督员71名,常态化开展河湖林草巡护活动,累计开展巡河巡山10万余人次,推动生态面貌明显改善。

完善工作机制。健全黄河上游生态治理日常巡护、考核激励等制度8项,制定印发《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指导性文件6项,探索推进“河(湖、林)长+纪检监察”的责任追究机制,部门配合、上下联动抓落实的管护机制不断完善。

提升治理效能。县生态环境、水务、自然资源等部门联动,严厉打击违法排污和生态破坏等违法行为,排查整治河湖“四乱”问题58条,清理建筑垃圾(渣土)、生活垃圾约306.1立方米,疏浚河道44公里,清退河道非法围垦15.97亩,拆除违法建设的阻水道路、桥梁0.11公里,恢复水域面积25.79亩,妥善处理医疗废物334.19吨。

完善穿透落实措施,推进治理智慧赋能

加快河湖数字建设。全面提升河湖管理数字化水平,依托“数字政府建设”,充分利用物联网、无人机、视频监控等手段,建立和完善河湖管理“一张图”,加快河湖管理保护迈入高质高效阶段进程。投资753.53万元实施了智慧河湖试点项目,建成智慧河湖综合管理平台1个,安装智能视频监控196套,覆盖渭河、洮河干流、漫坝河、莲峰河等13条河流,覆盖岸线350多公里,实现数字说话、全程智慧。

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持续加强天然林保护、草原封禁保育、湿地修复、水土流失防治等重点领域生态保护修复,突出整流域、整山系、整片区规划,大力推进城乡绿化,累计建设重点公益林39.82万亩、保护天然林44.52万亩、完成重点工程造林17.1万亩,群众义务植树3600余万株,社会造林蚂蚁森林1万亩,林地面积达到131万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82.56平方公里,为源头生态保护奠定坚实基础。

深化治理综合施策。完成渭河、洮河等17条河流及2座水库管理范围划定,完成11条县级河流和2座水库“健康评价”和“一河一策”实施方案(2021-2025)编制,为河湖治理保护提供了依据和遵循。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强化森林草原防灭火,突出抓好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年防治作业面积3万亩,无公害防治率达95%。

项目引领靶向发力,推动治理系统提升

开展河湖防洪治理。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积极组织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大江大河主要支流治理和山洪沟道治理项目,累计治理河道119.477公里,修建河堤共计173.26公里,推动形成美丽健康“水生态”,有效保障了河湖长久安澜。2023年,谋划建设水利项目27项,总投资7.14亿元,年内计划完成投资6.4亿元,加快形成“渭源水网”新格局。

打造城市生态廊道。投资1.35亿元实施黄河流域渭源县水生态综合治理及生态廊道建设,新建堤防7376.72米,布置防冲刷坎18座,设置5大生态廊道,实现县城河湖水系连通、城市品位提升、城市人居环境改善。新改建城市道路10.1公里、人行道4.4万平方米,提升改造污水、排水及供热管网15.4公里,灞陵桥南北两岸、县城区出入口生态绿地和城区生态绿化加密工程全面建成,生态体育公园完成建设,新增城市绿地74.8亩、绿地率达31.8%,城市更显灵动秀美。

推进农村综合治理。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程,建成以县城区供水、北部农村饮水等6处集中供水工程为主,22处小型提水和人饮解困工程为辅的供水保障体系,自然村自来水覆盖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6%。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6个,淘汰落后产能采矿企业15家,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85.6%,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4.9%。

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激活治理经济效能

大力发展川河产业。坚持拓展“生态+”效益,以渭河、秦祁河和漫坝河流域为重点,谋划建设高原夏菜、中药材、畜草三大产业带,形成“连乡成片”“跨乡成带”“集群成链”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立足独特的气候、土壤、海拔、光照、水质资源禀赋,建立满天星、金丝皇菊、盆栽蝴蝶兰、万寿菊等花卉产业基地3.1万亩,全县鲜切花产量293.5万枝,产值达0.33亿元。

全面提升文旅品位。深入挖掘县内每条河流独有的历史记忆和各个乡村的独特文化,以渭河水文化、渭河源大景区、灞陵桥为依托,将发展元素融入堤防、生态湿地、休闲娱乐等设施中,累计建成沿河旅游景点8处、文化宣传版面86个、水文化展示节点5个、文化长廊10公里,全面展示河湖最本质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内涵,全力打造“记得住乡愁”的水域空间,助推川河经济高质量发展。

打通生态转化通道。全面落实甘肃省第二批省级美丽幸福河湖创建试点要求,立足县域禀赋,对渭河渭源段23公里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完成县城东区生态绿地提升工程建设,配套建筑116平方米,综合绿地面积4.6万平方米,规划生态停车位13个,全力打造集观光旅游、产业发展、水美乡村为一体的渭水源头旅游休闲度假区,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渭河渭源段成功创建为第二批省级美丽幸福河湖,为全县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建设树立了标杆,实现群众“掬水而用、临水而憩、依水而兴”目标。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经验交流    

甘肃渭源:统筹推进黄河上游生态系统治理

时间:2024-04-13 23:13:24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

甘肃省渭源县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施,立足渭河源头水资源和水生态优势,通过健全机制、创新举措、系统提升,统筹推进上游生态系统治理,全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美丽幸福生态环境,渭河渭源段2023年成功创建为甘肃省美丽幸福河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健全顶格推动机制,实现治理提档升级

夯实责任基础。建立党委、政府主要同志负责管护的双总河(湖、林)长工作机制,健全县乡村三级责任体系,设置河湖长516名、林长505名,选聘巡河员449人、护林员1312人,社会监督员71名,常态化开展河湖林草巡护活动,累计开展巡河巡山10万余人次,推动生态面貌明显改善。

完善工作机制。健全黄河上游生态治理日常巡护、考核激励等制度8项,制定印发《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指导性文件6项,探索推进“河(湖、林)长+纪检监察”的责任追究机制,部门配合、上下联动抓落实的管护机制不断完善。

提升治理效能。县生态环境、水务、自然资源等部门联动,严厉打击违法排污和生态破坏等违法行为,排查整治河湖“四乱”问题58条,清理建筑垃圾(渣土)、生活垃圾约306.1立方米,疏浚河道44公里,清退河道非法围垦15.97亩,拆除违法建设的阻水道路、桥梁0.11公里,恢复水域面积25.79亩,妥善处理医疗废物334.19吨。

完善穿透落实措施,推进治理智慧赋能

加快河湖数字建设。全面提升河湖管理数字化水平,依托“数字政府建设”,充分利用物联网、无人机、视频监控等手段,建立和完善河湖管理“一张图”,加快河湖管理保护迈入高质高效阶段进程。投资753.53万元实施了智慧河湖试点项目,建成智慧河湖综合管理平台1个,安装智能视频监控196套,覆盖渭河、洮河干流、漫坝河、莲峰河等13条河流,覆盖岸线350多公里,实现数字说话、全程智慧。

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持续加强天然林保护、草原封禁保育、湿地修复、水土流失防治等重点领域生态保护修复,突出整流域、整山系、整片区规划,大力推进城乡绿化,累计建设重点公益林39.82万亩、保护天然林44.52万亩、完成重点工程造林17.1万亩,群众义务植树3600余万株,社会造林蚂蚁森林1万亩,林地面积达到131万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82.56平方公里,为源头生态保护奠定坚实基础。

深化治理综合施策。完成渭河、洮河等17条河流及2座水库管理范围划定,完成11条县级河流和2座水库“健康评价”和“一河一策”实施方案(2021-2025)编制,为河湖治理保护提供了依据和遵循。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强化森林草原防灭火,突出抓好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年防治作业面积3万亩,无公害防治率达95%。

项目引领靶向发力,推动治理系统提升

开展河湖防洪治理。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积极组织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大江大河主要支流治理和山洪沟道治理项目,累计治理河道119.477公里,修建河堤共计173.26公里,推动形成美丽健康“水生态”,有效保障了河湖长久安澜。2023年,谋划建设水利项目27项,总投资7.14亿元,年内计划完成投资6.4亿元,加快形成“渭源水网”新格局。

打造城市生态廊道。投资1.35亿元实施黄河流域渭源县水生态综合治理及生态廊道建设,新建堤防7376.72米,布置防冲刷坎18座,设置5大生态廊道,实现县城河湖水系连通、城市品位提升、城市人居环境改善。新改建城市道路10.1公里、人行道4.4万平方米,提升改造污水、排水及供热管网15.4公里,灞陵桥南北两岸、县城区出入口生态绿地和城区生态绿化加密工程全面建成,生态体育公园完成建设,新增城市绿地74.8亩、绿地率达31.8%,城市更显灵动秀美。

推进农村综合治理。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程,建成以县城区供水、北部农村饮水等6处集中供水工程为主,22处小型提水和人饮解困工程为辅的供水保障体系,自然村自来水覆盖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6%。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6个,淘汰落后产能采矿企业15家,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85.6%,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4.9%。

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激活治理经济效能

大力发展川河产业。坚持拓展“生态+”效益,以渭河、秦祁河和漫坝河流域为重点,谋划建设高原夏菜、中药材、畜草三大产业带,形成“连乡成片”“跨乡成带”“集群成链”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立足独特的气候、土壤、海拔、光照、水质资源禀赋,建立满天星、金丝皇菊、盆栽蝴蝶兰、万寿菊等花卉产业基地3.1万亩,全县鲜切花产量293.5万枝,产值达0.33亿元。

全面提升文旅品位。深入挖掘县内每条河流独有的历史记忆和各个乡村的独特文化,以渭河水文化、渭河源大景区、灞陵桥为依托,将发展元素融入堤防、生态湿地、休闲娱乐等设施中,累计建成沿河旅游景点8处、文化宣传版面86个、水文化展示节点5个、文化长廊10公里,全面展示河湖最本质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内涵,全力打造“记得住乡愁”的水域空间,助推川河经济高质量发展。

打通生态转化通道。全面落实甘肃省第二批省级美丽幸福河湖创建试点要求,立足县域禀赋,对渭河渭源段23公里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完成县城东区生态绿地提升工程建设,配套建筑116平方米,综合绿地面积4.6万平方米,规划生态停车位13个,全力打造集观光旅游、产业发展、水美乡村为一体的渭水源头旅游休闲度假区,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渭河渭源段成功创建为第二批省级美丽幸福河湖,为全县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建设树立了标杆,实现群众“掬水而用、临水而憩、依水而兴”目标。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