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贵州遵义市: 创新“四在农家·和美乡村”样板区建设

时间:2024-04-29 15:38:14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09期作者:田茂荣

贵州省遵义市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创新开展“四在农家·和美乡村”样板区建设,把“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作为遵义“三农”工作总抓手,不折不扣抓好样板区创建各项任务,确保高质量完成使命任务,为贵州省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探索路径、作出示范、贡献经验。

2024-9PDF_页面_67_图像_0001.jpg

遵义市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创建“四在农家·和美乡村”样板区。

丰富“四在农家”内涵  推动和美乡村创建

遵义市是“四在农家”的首创地。多年来,逐渐将“四在农家”打造成当地乡村发展、建设、治理的一个品牌。现阶段,结合新时代新任务,该市在传承品牌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品牌经验,探索和美乡村试点经验,摸索出了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四在农家·和美乡村”样板区建设路径。

丰富内涵抓传承。不断丰富“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内涵,成功创建了以播州花茂、湄潭田家沟为代表的美丽乡村、集成示范点、红色美丽村庄等218个,形成了以小青瓦、坡屋面、穿斗枋、雕花窗、转角楼、三合院、白粉墙等七大建筑要素为主的黔北民居建设标准,“四在农家”创建覆盖全市226个乡镇1307个行政村,受益人口占全市农民总数的90%以上。

探索经验抓试点。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七改一增两处理”、“一图一表一说明”乡村规划、“三改赋能、四引四变、农民主体”、“三我精神、五自模式”等乡村建设经验,创建6个省级、31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村庄全部通过评价验收,遵义市2个县、15个乡镇、150个村入选贵州省“十县百乡千村”乡村振兴示范工程。

创新路径抓样板。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建设“四在农家·和美乡村”样板区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样板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和2024—2027年分年度预期目标,细化了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具体任务和主要举措,确保创建成功一批样板县、样板乡、样板村。同步制定《样板区分类创建实施细则(试行)》《样板村分类认定指标(试行)》,细化了创建工作的基础指标、创建指标和否决性指标。

立足实际规划  明晰创建发展路径

遵义市立足乡村资源优势,以深化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改革为驱动,坚持富字当先,强化规划引领,突出发展乡村、经营乡村,把生态、特色、优势产业和深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机结合,不断壮大乡村产业发展,有序推动乡村改革。

突出规划强引领。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或“一图一表一说明”村庄管控图则,确保制定的乡村振兴规划更好地为本区域今后乡村建设和集体经济壮大发展提供服务,不断提升组织凝聚力、群众内生动力和乡村发展潜力。初步编制完成15个县(市、区)、240个乡镇(街道)和1728个村(社区)乡村振兴规划。

突出产业强富民。立足资源禀赋,抓实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了茶叶、辣椒、红粱、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和贵州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23年遵义市茶叶、辣椒、红粱种植面积稳居贵州省前列,林下经济全产业链产值达95亿元,完成农产品加工总产值630亿元。70%以上的村有了1—2个特色主导产业,20%以上的村做成了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夯实富的基础,增强了乡村发展的强劲动力。2023年,遵义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5.3%。

突出改革强动力。持续深化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三权分置”“三变”改革,唤醒乡村沉睡资源资产,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利益联结兑现到位。2023年,遵义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2%。

立足群众主体  凝聚创建强大合力

遵义市坚持“为农民而建”“由农民来建”“供农民所享”原则,凝聚建设合力,加强乡村建设指导力度,抓实乡村人才培育,提升群众自治水平,让乡村建设动起来,确保乡村成为农民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着力乡村建设指导。做好乡村振兴指导员选派工作,市级选派村庄规划师、产业指导员、文创指导员142人,安排县级3736名专业技术人员,以及166名曾任副县级以上、正科级实职及以上领导干部到村担任市县两级乡村振兴指导员,扎实开展实地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助推乡村建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实施“凤还巢”行动计划,动员外出能人参与乡村建设。

着力乡村人才培育。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村级组织领军人才和后备力量“双培养”工程,遴选1490名各领域乡村振兴村级后备力量,选拔培养1713名乡村产业、607名乡村治理、459名乡村规划建设、305名乡村生态建设等各领域领军人才,同步培养了大批乡村产业人员、乡村治理人员和乡村工匠人员,不断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后备力量。

着力乡村群众自治。依托“寨管家”“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等乡村治理经验,大力推广“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五共乡村理念,努力提升村民自治、德治、法治水平,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有效发挥,1728个行政村1.59万个网格功能全面激活,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断提升,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覆盖率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4.52%。

2024-9PDF_页面_68_图像_0001.jpg

遵义市仁怀市大力实施机械化种植高粱。

立足红色基因  营造创建良好环境

遵义市是红军长征史上的转折之城,境内有遵义会议会址、苟坝会议会址等诸多红色文化印记,让红色基因深深烙印在了当地广大干群的血液里。近年来,遵义市以坚持传承红色基因为导向,因地制宜开展县、乡、村全覆盖文明创建,创新乡村移风易俗工作举措,不断丰富群众精神生活,让乡村民风淳起来,着力推动乡村和谐有序发展。

坚持文明创建引领。遵义市坚持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抓手,建成15个文明实践中心、254个文明实践所、2093个文明实践站、1999个文明实践点,组建文明实践队伍6110支,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2.7万场次。目前,遵义市创建全国文明村镇30个、全省文明村镇117个、市级文明村镇137个、县级文明村镇1183个,县级及以上文明乡镇占乡镇总数的95.50%。

推动乡村移风易俗。遵义市深挖红色历史,主动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总结经验,发动群众,充分激发了当地群众参与乡村治理,营造文明乡风的自觉。在此基础上,全市持续实施“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形成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群众参与制定、群众带头遵守的良好氛围。目前,遵义市建成道德榜(光荣榜、红黑榜)1638个,积分超市221个。湄潭县农村改革试验区获批“探索移风易俗新举措新办法”试验任务,成为全国唯一承担此项任务的试验区。

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深入开展农村地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主题教育和“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乡村振兴文化行等活动,常态化开展四季“村晚”、趣味体育运动会、农民丰收节,举办农民艺术节、茶话会、篮球赛、联谊会等文体娱乐活动,不断丰富农村群众精神生活。

立足分类施策  持久创建遵义样板

遵义市立足“五个振兴”,结合实际,分村施策,制定目标图、时间表、任务书,分步开展县、乡、村样板创建,以实的举措,久久为功开展样板创建,让乡村环境美起来。

分类创建提质效。将全市有乡村建设任务乡镇(街道)的行政村,划分为示范引领村、改进提升村、补短追赶村,分类推进创建和提升,全面提升“富、学、乐、美”的内涵和品质,深化“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品牌创建,体现遵义样板、遵义特色,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分步实施促提升。按照“一类示范引领、二类改进提升、三类补短追赶”创建原则,确保到2024年成功创建样板村(社区)100个以上;2027年成功创建样板村(社区)500个以上、样板乡(镇、街道)100个以上,成功创建一批样板县(市、区)。目前,初步完成2024年创建申报工作。

分项落实达目标。强化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最大限度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统筹力度,选优建强乡村建设项目库,建立工作台账,实行清单式、台账式管理,分项落实创建工作任务,确保高质量完成“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任务。(作者系贵州省遵义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经验交流    
观察思考

贵州遵义市: 创新“四在农家·和美乡村”样板区建设

时间:2024-04-29 15:38:14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09期

作者:田茂荣

贵州省遵义市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创新开展“四在农家·和美乡村”样板区建设,把“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作为遵义“三农”工作总抓手,不折不扣抓好样板区创建各项任务,确保高质量完成使命任务,为贵州省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探索路径、作出示范、贡献经验。

2024-9PDF_页面_67_图像_0001.jpg

遵义市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创建“四在农家·和美乡村”样板区。

丰富“四在农家”内涵  推动和美乡村创建

遵义市是“四在农家”的首创地。多年来,逐渐将“四在农家”打造成当地乡村发展、建设、治理的一个品牌。现阶段,结合新时代新任务,该市在传承品牌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品牌经验,探索和美乡村试点经验,摸索出了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四在农家·和美乡村”样板区建设路径。

丰富内涵抓传承。不断丰富“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内涵,成功创建了以播州花茂、湄潭田家沟为代表的美丽乡村、集成示范点、红色美丽村庄等218个,形成了以小青瓦、坡屋面、穿斗枋、雕花窗、转角楼、三合院、白粉墙等七大建筑要素为主的黔北民居建设标准,“四在农家”创建覆盖全市226个乡镇1307个行政村,受益人口占全市农民总数的90%以上。

探索经验抓试点。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七改一增两处理”、“一图一表一说明”乡村规划、“三改赋能、四引四变、农民主体”、“三我精神、五自模式”等乡村建设经验,创建6个省级、31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村庄全部通过评价验收,遵义市2个县、15个乡镇、150个村入选贵州省“十县百乡千村”乡村振兴示范工程。

创新路径抓样板。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建设“四在农家·和美乡村”样板区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样板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和2024—2027年分年度预期目标,细化了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具体任务和主要举措,确保创建成功一批样板县、样板乡、样板村。同步制定《样板区分类创建实施细则(试行)》《样板村分类认定指标(试行)》,细化了创建工作的基础指标、创建指标和否决性指标。

立足实际规划  明晰创建发展路径

遵义市立足乡村资源优势,以深化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改革为驱动,坚持富字当先,强化规划引领,突出发展乡村、经营乡村,把生态、特色、优势产业和深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机结合,不断壮大乡村产业发展,有序推动乡村改革。

突出规划强引领。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或“一图一表一说明”村庄管控图则,确保制定的乡村振兴规划更好地为本区域今后乡村建设和集体经济壮大发展提供服务,不断提升组织凝聚力、群众内生动力和乡村发展潜力。初步编制完成15个县(市、区)、240个乡镇(街道)和1728个村(社区)乡村振兴规划。

突出产业强富民。立足资源禀赋,抓实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了茶叶、辣椒、红粱、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和贵州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23年遵义市茶叶、辣椒、红粱种植面积稳居贵州省前列,林下经济全产业链产值达95亿元,完成农产品加工总产值630亿元。70%以上的村有了1—2个特色主导产业,20%以上的村做成了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夯实富的基础,增强了乡村发展的强劲动力。2023年,遵义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5.3%。

突出改革强动力。持续深化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三权分置”“三变”改革,唤醒乡村沉睡资源资产,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利益联结兑现到位。2023年,遵义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2%。

立足群众主体  凝聚创建强大合力

遵义市坚持“为农民而建”“由农民来建”“供农民所享”原则,凝聚建设合力,加强乡村建设指导力度,抓实乡村人才培育,提升群众自治水平,让乡村建设动起来,确保乡村成为农民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着力乡村建设指导。做好乡村振兴指导员选派工作,市级选派村庄规划师、产业指导员、文创指导员142人,安排县级3736名专业技术人员,以及166名曾任副县级以上、正科级实职及以上领导干部到村担任市县两级乡村振兴指导员,扎实开展实地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助推乡村建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实施“凤还巢”行动计划,动员外出能人参与乡村建设。

着力乡村人才培育。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村级组织领军人才和后备力量“双培养”工程,遴选1490名各领域乡村振兴村级后备力量,选拔培养1713名乡村产业、607名乡村治理、459名乡村规划建设、305名乡村生态建设等各领域领军人才,同步培养了大批乡村产业人员、乡村治理人员和乡村工匠人员,不断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后备力量。

着力乡村群众自治。依托“寨管家”“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等乡村治理经验,大力推广“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五共乡村理念,努力提升村民自治、德治、法治水平,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有效发挥,1728个行政村1.59万个网格功能全面激活,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断提升,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覆盖率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4.52%。

2024-9PDF_页面_68_图像_0001.jpg

遵义市仁怀市大力实施机械化种植高粱。

立足红色基因  营造创建良好环境

遵义市是红军长征史上的转折之城,境内有遵义会议会址、苟坝会议会址等诸多红色文化印记,让红色基因深深烙印在了当地广大干群的血液里。近年来,遵义市以坚持传承红色基因为导向,因地制宜开展县、乡、村全覆盖文明创建,创新乡村移风易俗工作举措,不断丰富群众精神生活,让乡村民风淳起来,着力推动乡村和谐有序发展。

坚持文明创建引领。遵义市坚持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抓手,建成15个文明实践中心、254个文明实践所、2093个文明实践站、1999个文明实践点,组建文明实践队伍6110支,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2.7万场次。目前,遵义市创建全国文明村镇30个、全省文明村镇117个、市级文明村镇137个、县级文明村镇1183个,县级及以上文明乡镇占乡镇总数的95.50%。

推动乡村移风易俗。遵义市深挖红色历史,主动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总结经验,发动群众,充分激发了当地群众参与乡村治理,营造文明乡风的自觉。在此基础上,全市持续实施“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形成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群众参与制定、群众带头遵守的良好氛围。目前,遵义市建成道德榜(光荣榜、红黑榜)1638个,积分超市221个。湄潭县农村改革试验区获批“探索移风易俗新举措新办法”试验任务,成为全国唯一承担此项任务的试验区。

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深入开展农村地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主题教育和“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乡村振兴文化行等活动,常态化开展四季“村晚”、趣味体育运动会、农民丰收节,举办农民艺术节、茶话会、篮球赛、联谊会等文体娱乐活动,不断丰富农村群众精神生活。

立足分类施策  持久创建遵义样板

遵义市立足“五个振兴”,结合实际,分村施策,制定目标图、时间表、任务书,分步开展县、乡、村样板创建,以实的举措,久久为功开展样板创建,让乡村环境美起来。

分类创建提质效。将全市有乡村建设任务乡镇(街道)的行政村,划分为示范引领村、改进提升村、补短追赶村,分类推进创建和提升,全面提升“富、学、乐、美”的内涵和品质,深化“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品牌创建,体现遵义样板、遵义特色,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分步实施促提升。按照“一类示范引领、二类改进提升、三类补短追赶”创建原则,确保到2024年成功创建样板村(社区)100个以上;2027年成功创建样板村(社区)500个以上、样板乡(镇、街道)100个以上,成功创建一批样板县(市、区)。目前,初步完成2024年创建申报工作。

分项落实达目标。强化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最大限度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统筹力度,选优建强乡村建设项目库,建立工作台账,实行清单式、台账式管理,分项落实创建工作任务,确保高质量完成“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任务。(作者系贵州省遵义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