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浙江杭州市:增收靠前一步 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时间:2024-04-29 15:42:05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09期作者:朱雷

在全域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大背景下,浙江省杭州市以农民、低收入农户双增收为突破口,明确协作帮促工作重点方向仍然是联农带农利益联结不放松,以协作帮促资金撬动产业、消费、就业增长,实现“农民增收、低收入农户增收、协作帮促”三要素双向循环。

找准“工资性收入增长”支点  

撬动增收共富杠杆

杭州市始终把稳住农民就业作为增收主引擎,以乡村公益岗、共富小站点等小切口,挖掘产业吸纳就业和技能优岗潜力,稳固提升农民工资性收入水平。

乡村公益性“小岗位”迸发“连乘效应”。合理统筹各类衔接资金补助、区县(市)协作、联乡结村等协作帮扶项目安排专项资金,聚焦无业可扶又有劳动能力低收入农户,精准开发保洁、护校、护林、治安巡防等灵活就业岗,把抓好乡村公益性岗位管理作为“突破口”,加速山区四县就业生态圈的不断“破圈”,以“东西结亲”的方式,迸发出强劲的就业“连乘效应”。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发2075个公益性岗位。如淳安县利用省市帮扶结对资金鼓励乡镇分类设置低收入农户公益性岗位949个。

共富互助型“小站点”织就“15分钟就业圈”。通过强村公司、农创客等形式,形成常态化的共富经营合作模式,打造各具特色的“共富基地”“共富农场”“共富工厂”“共富车间”,让低收入农户中的闲散劳动力与生产项目有效衔接,使农户可在家门口15分钟路程范围内安心就业。如萧山区益农镇三围村慈善扶困和助残共富基地、楼塔豆苗种植共富基地、靖江街道萧山残疾人科创园帮扶共富基地创造就业岗位250余个,累计吸纳50户低收入农户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年均增收5万元以上。临平区崇贤街道“康城蔬菜共富工坊”全年吸纳农民就业50余人,合计增收150余万元。

2024-9PDF_页面_65_图像_0001.jpg

杭州市淳安县枫树岭镇枫树岭水库渔民正在捕鱼。

县域富民“强产业”搭建“农民增收致富桥”。杭州市通过10.8万亩新型综合种养、20个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20个现代农事服务中心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持续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通过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强村公司等各类经营主体,提供稳定就业岗位。如淳安县与明康汇生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产销共同体,15个乡镇达成蔬菜种植意向3619亩,带动就业7.5万人次。建德市莲花镇成立“戴农富”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带动全镇6个村每年4558人务工。

充电赋能“强技能”解锁“提低倍增密码”。杭州市通过精准识别低收入农户,“精准服务”赋能、“精准施策”保障,打造培训和就业无缝衔接、人才和产业精准对接的乡村人才精准培育模式。如建德市拓展“建德师傅”门类4个,培育“建德师傅”1.85万名,让建德草莓的“地瓜经济”藤蔓辐射更广。桐庐县开展保姆技能培训,提升家政服务技能。临平区创新推出“按需办班”模式,利用清明、春节等集中返乡时段,根据乡镇收集上来的培训需求,累计举办各类促就业技能培训20期,精准培训896人次;举办素质教育培训45期,培训2216人次。

挖掘“经营净收入增长潜力”

缩小增收共富差距

杭州市聚焦产业兴旺,大田增效,推行综合种养新模式,推进“科技强农 机械强农”,发展乡村产业新业态,带动农民丰产又丰收,稳步提升经营净收入水平。

新型综合种养“一田双收”走出增收新“稻”路。杭州市立足本地传统种养业空间日益趋紧以及无海洋、渔业规模小等客观实际,依托政策扶持、技术集成、电商赋能等举措,支持发展新型综合种养产业。前三季度,全市共发展“稻+”综合种养面积10.8万亩,其中稻鸭、稻蛙、稻鳖模式单项规模均居全省第一,实现综合产值突破5亿元,带动农户增收2.5亿元以上,促进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生态循环效益相统一。如萧山区河上稻田养虾慈善共富项目,选取低收入农户4户共同承包20亩虾塘进行小龙虾养殖,带动每人增收8000元。

农业“双强”行动“双引擎”赋能增收加速度。杭州市以科技强农、机械强农的农业“双强”行动为载体,集中力量打造以“农业标准地+农业双强”为核心的20个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布局建设20个全程机械化服务、数字农业、集中育苗、烘干加工、农技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事服务中心。如临安区天目山镇周云村建成占地面积4.67亩,集烘干、仓储、加工为一体的粮油加工中心,同步建成为农服务中心,配置展示展销、电商直播、培训中心等服务功能区,联合社社会化服务面积3.5万余亩,通过优质品种优价收购,促进联合社种粮大户增收15.7万元。

提能升级“地瓜经济”结出增收“致富果”。做好土特产文章,西湖茶产业、萧山特色蔬菜、余杭径山茶等首批10条全产业链基本建成,总产值达240亿元。如建德市以大慈岩、诸葛、横山三镇三地“莲”“硒”合作——“浙硒莲盟”带动村民共富增收,打造多市域边缘交界乡镇跨区域联动一体、协同推动共同富裕的“浙西模式”。

第66页-66.JPG

在建德市杨村桥镇草莓小镇示范园内,机器人正在采摘草莓。

激活“财产性收入三权资源”

做大增收共富蛋糕

杭州市鼓励经营主体以出资、入股等各种方式盘“活”各类资源资产,坚持与集体经济、小农户互利共赢,联农带农,稳步提升财产性收入水平。

盘“活”农房宅基地,实现农民增收、工人减负。落实《杭州市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盘活利用实施意见》,制订《“共享村居”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试点实施方案》,启动开展“共享村居”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试点,余杭、钱塘、富阳、桐庐和建德在平台创新、要素保障、路径探索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钱塘区创新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租赁机制。

转“活”土地、林地,实现规模经营、带动增收。引导各地将闲置田块、林地流转至村集体,以规模经营、生态经营的方式招租引流,让土地、林地等闲置资源流转变“活”。如富阳区对当年新增申请连片流转土地面积50亩(含)以上,且流转年限超过5年的农业经营主体,给予新增流转面积100元/亩的补助。累计流转面积500亩(含)以上的,在原补助基数上一次性增加补助5万元。淳安县深入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完成全县23个乡镇214个村林地流转。

激活“沉睡资源”,实现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引导各地镇村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清产核资、股权配置、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等举措,推行村庄经营、“飞地”抱团、村企合作、金融强村等经营机制,盘活集体资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如淳安县开展“飞地”项目年度收益分配,发放收益款4205万元。44家强村公司实现扭亏为盈,其中11家向65个村集体分红329.89万元。[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经验交流    
观察思考

浙江杭州市:增收靠前一步 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时间:2024-04-29 15:42:05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09期

作者:朱雷

在全域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大背景下,浙江省杭州市以农民、低收入农户双增收为突破口,明确协作帮促工作重点方向仍然是联农带农利益联结不放松,以协作帮促资金撬动产业、消费、就业增长,实现“农民增收、低收入农户增收、协作帮促”三要素双向循环。

找准“工资性收入增长”支点  

撬动增收共富杠杆

杭州市始终把稳住农民就业作为增收主引擎,以乡村公益岗、共富小站点等小切口,挖掘产业吸纳就业和技能优岗潜力,稳固提升农民工资性收入水平。

乡村公益性“小岗位”迸发“连乘效应”。合理统筹各类衔接资金补助、区县(市)协作、联乡结村等协作帮扶项目安排专项资金,聚焦无业可扶又有劳动能力低收入农户,精准开发保洁、护校、护林、治安巡防等灵活就业岗,把抓好乡村公益性岗位管理作为“突破口”,加速山区四县就业生态圈的不断“破圈”,以“东西结亲”的方式,迸发出强劲的就业“连乘效应”。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发2075个公益性岗位。如淳安县利用省市帮扶结对资金鼓励乡镇分类设置低收入农户公益性岗位949个。

共富互助型“小站点”织就“15分钟就业圈”。通过强村公司、农创客等形式,形成常态化的共富经营合作模式,打造各具特色的“共富基地”“共富农场”“共富工厂”“共富车间”,让低收入农户中的闲散劳动力与生产项目有效衔接,使农户可在家门口15分钟路程范围内安心就业。如萧山区益农镇三围村慈善扶困和助残共富基地、楼塔豆苗种植共富基地、靖江街道萧山残疾人科创园帮扶共富基地创造就业岗位250余个,累计吸纳50户低收入农户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年均增收5万元以上。临平区崇贤街道“康城蔬菜共富工坊”全年吸纳农民就业50余人,合计增收150余万元。

2024-9PDF_页面_65_图像_0001.jpg

杭州市淳安县枫树岭镇枫树岭水库渔民正在捕鱼。

县域富民“强产业”搭建“农民增收致富桥”。杭州市通过10.8万亩新型综合种养、20个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20个现代农事服务中心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持续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通过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强村公司等各类经营主体,提供稳定就业岗位。如淳安县与明康汇生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产销共同体,15个乡镇达成蔬菜种植意向3619亩,带动就业7.5万人次。建德市莲花镇成立“戴农富”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带动全镇6个村每年4558人务工。

充电赋能“强技能”解锁“提低倍增密码”。杭州市通过精准识别低收入农户,“精准服务”赋能、“精准施策”保障,打造培训和就业无缝衔接、人才和产业精准对接的乡村人才精准培育模式。如建德市拓展“建德师傅”门类4个,培育“建德师傅”1.85万名,让建德草莓的“地瓜经济”藤蔓辐射更广。桐庐县开展保姆技能培训,提升家政服务技能。临平区创新推出“按需办班”模式,利用清明、春节等集中返乡时段,根据乡镇收集上来的培训需求,累计举办各类促就业技能培训20期,精准培训896人次;举办素质教育培训45期,培训2216人次。

挖掘“经营净收入增长潜力”

缩小增收共富差距

杭州市聚焦产业兴旺,大田增效,推行综合种养新模式,推进“科技强农 机械强农”,发展乡村产业新业态,带动农民丰产又丰收,稳步提升经营净收入水平。

新型综合种养“一田双收”走出增收新“稻”路。杭州市立足本地传统种养业空间日益趋紧以及无海洋、渔业规模小等客观实际,依托政策扶持、技术集成、电商赋能等举措,支持发展新型综合种养产业。前三季度,全市共发展“稻+”综合种养面积10.8万亩,其中稻鸭、稻蛙、稻鳖模式单项规模均居全省第一,实现综合产值突破5亿元,带动农户增收2.5亿元以上,促进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生态循环效益相统一。如萧山区河上稻田养虾慈善共富项目,选取低收入农户4户共同承包20亩虾塘进行小龙虾养殖,带动每人增收8000元。

农业“双强”行动“双引擎”赋能增收加速度。杭州市以科技强农、机械强农的农业“双强”行动为载体,集中力量打造以“农业标准地+农业双强”为核心的20个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布局建设20个全程机械化服务、数字农业、集中育苗、烘干加工、农技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事服务中心。如临安区天目山镇周云村建成占地面积4.67亩,集烘干、仓储、加工为一体的粮油加工中心,同步建成为农服务中心,配置展示展销、电商直播、培训中心等服务功能区,联合社社会化服务面积3.5万余亩,通过优质品种优价收购,促进联合社种粮大户增收15.7万元。

提能升级“地瓜经济”结出增收“致富果”。做好土特产文章,西湖茶产业、萧山特色蔬菜、余杭径山茶等首批10条全产业链基本建成,总产值达240亿元。如建德市以大慈岩、诸葛、横山三镇三地“莲”“硒”合作——“浙硒莲盟”带动村民共富增收,打造多市域边缘交界乡镇跨区域联动一体、协同推动共同富裕的“浙西模式”。

第66页-66.JPG

在建德市杨村桥镇草莓小镇示范园内,机器人正在采摘草莓。

激活“财产性收入三权资源”

做大增收共富蛋糕

杭州市鼓励经营主体以出资、入股等各种方式盘“活”各类资源资产,坚持与集体经济、小农户互利共赢,联农带农,稳步提升财产性收入水平。

盘“活”农房宅基地,实现农民增收、工人减负。落实《杭州市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盘活利用实施意见》,制订《“共享村居”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试点实施方案》,启动开展“共享村居”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试点,余杭、钱塘、富阳、桐庐和建德在平台创新、要素保障、路径探索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钱塘区创新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租赁机制。

转“活”土地、林地,实现规模经营、带动增收。引导各地将闲置田块、林地流转至村集体,以规模经营、生态经营的方式招租引流,让土地、林地等闲置资源流转变“活”。如富阳区对当年新增申请连片流转土地面积50亩(含)以上,且流转年限超过5年的农业经营主体,给予新增流转面积100元/亩的补助。累计流转面积500亩(含)以上的,在原补助基数上一次性增加补助5万元。淳安县深入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完成全县23个乡镇214个村林地流转。

激活“沉睡资源”,实现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引导各地镇村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清产核资、股权配置、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等举措,推行村庄经营、“飞地”抱团、村企合作、金融强村等经营机制,盘活集体资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如淳安县开展“飞地”项目年度收益分配,发放收益款4205万元。44家强村公司实现扭亏为盈,其中11家向65个村集体分红329.89万元。[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