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线传真

打造桑蚕全产业链 编织富民兴村“丝路”

时间:2024-04-30 14:47:30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 黄晓君

当下,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中山村村民赖运扎正在家中忙着收摘蚕茧,妻子则负责采摘桑叶,“照顾”新的一批蚕宝宝,这是那楼镇蚕农们在茧季常见的忙碌景象。像赖运扎这样养蚕户,邕宁区目前有8500多户,2023年邕宁区全年蚕茧产量达7021吨,蚕茧总产值达3.68亿元。近年来,邕宁区充分发挥桑蚕产业资源优势,多措并举打造桑蚕全产业链,带动当地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

基地+农户 助推农户增收

那楼镇位于南宁市邕宁区南部,土壤气候适宜桑树生长,当地种桑养蚕的历史由来已久。“我养了二三十年蚕了,这是我们今年收获的第二批蚕茧。”赖运扎介绍道,目前他家同时接替饲养两批桑蚕,每批能收获蚕茧约42.5公斤,每批蚕茧能创造2000元以上的经济收益。

桑蚕养殖成本低、见效快、收益高,种桑养蚕是那楼镇当地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养蚕大户主要集中在那楼镇中山村、三江村、那务村等地。过去,当地蚕农习惯“单打独斗”的养殖模式,从培育小蚕到摘收蚕茧全在自家完成。如今,随着当地专业桑蚕合作社的建立和养蚕技术的普及,蚕农们省去了在家培育小蚕的过程,将这一任务交给了专业合作社进行小蚕共育。

在南宁市齐兴桑蚕专业合作社中山村小蚕共育基地,工人们正在给蚕具进行清洗消毒,该基地有一套相当严格的消毒流程。“蚕宝宝是最脆弱的,培育小蚕期间非常容易感染疾病,我们基地有完善的消毒流程和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操作,能够有效减少疾病感染的风险。”小蚕共育基地负责人李春红介绍道,该基地采用无公害、小蚕专用桑园的桑叶喂养小蚕,将小蚕培育至三龄蚕再供应给蚕农。小蚕共育能够帮助蚕农缩短桑蚕养殖周期,促进小蚕发育整齐、体质强健,从而为后续的大蚕饲养、蚕茧高产稳产打下基础。目前,该基地每批可共育1000多张蚕种,培育的小蚕供应给南宁市邕宁区及周边县区的蚕农。

“我们现在的小蚕都是基地供应的,拿回家再养半个月就可以上蔟结茧了。”村民赖运扎说,由小蚕共育基地集中培育的小蚕成活率高、病虫害少,蚕种品质更好。目前,当地蚕农基本从小蚕共育基地购买小蚕,这一模式也缩短了农户的桑蚕养殖周期,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

近年来,邕宁区不断加强当地桑蚕产业资源整合,引进专业桑蚕合作社,建设桑蚕养殖基地,以“基地+农户”的模式联农带农、协同发展,发挥规模效应,不断壮大当地桑蚕产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政策+技术 助推产业增效

在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三江桑蚕全产业链示范基地,一张张结满蚕茧的方格蔟悬挂在车间上方,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采收蚕茧。在这里,两位工人配合使用一台蚕茧取收机,五秒钟就能完整采收一张方格蔟的蚕茧,而传统的人工采茧方式则需要数分钟。

从饲养桑蚕、上蔟结茧到蚕茧采收等各个环节,该基地都有专门的生产车间和机械化设备,实现省力化、标准化生产。“我们引进了专业的蚕具制造企业,为基地生产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三江村驻村第一书记刘朝东说。

种桑养蚕是三江村的传统产业,该村种植桑叶面积达2000多亩,桑蚕产业资源优势突出。2020年,三江村立足桑蚕养殖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引进多家桑蚕养殖、蚕具生产企业,建成集桑树种植、小蚕共育、大蚕养殖、蚕茧抽丝、蚕丝被加工于一体的桑蚕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基地还设立了生产实训基地,长年为养蚕农户提供桑蚕养殖技术实训,同时带动了周边1500多户村民养蚕增收,还为村民提供了桑叶采摘、喂养蚕宝宝、清洁蚕房等就业机会。

“工人们采收的是该基地今年丰收的第二批蚕茧,产量达4000斤以上,目前市场价也能到33元/斤左右,销售订单也源源不断。”那楼镇农林水利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黄开航介绍道,为提高养蚕成活率,邕宁区多次组织乡村科技特派员和技术骨干为农户提供蚕具消毒、蚕虫防病及桑园的防虫、防病害、水肥管理等技术指导,将桑蚕饲养技术送到农户家中。

近年来,邕宁区持续加大技术和政策扶持力度,出台桑园补贴、人蚕分离大蚕房补贴等扶持政策,推动桑蚕产业迈向规模化生产。依托政策扶持,三江桑蚕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对大蚕房进行改建扩建,购置丝被加工设备,同时新建了丝绵加工车间,以及抽丝、煮绵烘干车间和冷库,如果遇到蚕茧价格低迷,蚕农不再直接出售鲜茧,而是将自产的蚕茧送来车间加工成丝绵、丝被等产品再自行销售或委托合作社代销售,该发展模式将传统的蚕农鲜茧出售改变为蚕农自产丝和蚕丝被出售,实现合作社和蚕农双赢的效果。

2023年,三江桑蚕全产业链示范基地产值突破560万元,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6万元,并通过种桑养蚕、提供就业岗位等方式带动15户脱贫户增收。

二产+三产 助推产业融合

在广西桂合科技有限公司园区缫丝生产车间里,四个缫丝机组同时作业,数百名工人在煮茧、缫丝、复摇、包装等流程中忙碌不停,车间内一片繁忙景象。

2015年,广西桂合科技有限公司落户邕宁区新兴产业园区,该公司以桑蚕原料生产、丝绸制品深加工为主,其主要产品白厂丝在行业中具有较高的品牌影响力,颇受市场青睐,目前主要供应海内外下游企业,企业年满产产值可达3.5亿元。

“我们车间的员工基本来自周边村镇,都是多年的老员工,在这里就业还是相当稳定的。”广西桂合科技有限公司车间主任苏赤英说。该公司通过就业帮扶解决当地农民工的就业需求,带动周边村镇农民工就近就业。

此外,该公司还依托邕宁区当地桑蚕产业资源,先后与那楼镇三江村、新江镇华联村、百济镇南华村等邕宁区主要桑蚕产业聚集区抱团发展,多举措联农带农,推动当地桑蚕产业发展。从桑苗发放、生产指导、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农户扶持,通过实行优质优价、保价回收、二次返利等方式,减少蚕农的种养风险,帮助蚕农提高经济效益。

“我们一直坚持工业反哺农业,视桑园基地为企业的第一车间,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大农业帮扶力度。”广西桂合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冬晴说。目前,该公司每年茧季期间收购本地蚕农蚕茧近130吨,支付农户茧款500多万元,切实带动当地农户种桑养蚕。

“这是二龄蚕宝宝,我们把桑叶放上去,他们会自己爬上去吃哦。”“哇!这也太神奇了!”由数百名小学生组成的研学团正在桂合蚕桑文化研学实践基地内参观不同生长周期的蚕宝宝,体验摘桑喂蚕。在该基地,学生可以近距离参观蚕宝宝的生长过程、丝绸制品的生产流程,还可以体验摘桑叶、喂蚕、手工缫丝、制作蚕丝扇等,研学内容丰富而有趣。

2020年,广西桂合科技有限公司创新开辟“工业+文旅”的绿色发展路径,建成集工业旅游、生产研发、品牌展示、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产学融合发展基地——桂合蚕桑文化园。该基地建成后,先后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自治区级和南宁市级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目前,该基地已与南宁市五十多所中小学达成了共建研学实践教育的合作,单次接待量突破1000人次。

为助推桑蚕产业发展,南宁市邕宁区持续加大政策和技术扶持力度,优化整合桑蚕资源,引进桑蚕产业上下游龙头企业和先进技术、设备,进一步延伸和拓宽桑蚕产业链条,推动桑蚕产业专业化、规模化、高质量发展。截至2023年底,邕宁区种桑面积已达5.06万亩,标准大蚕房面积达1.5万平方米,桑蚕产业规模化效应逐渐凸显。

如今,邕宁区那楼镇三江村的千亩桑园长势正旺,齐兴合作社小蚕共育基地里的新一批蚕宝宝正逐渐苏醒,赖运扎正感受着蚕茧丰收带来的喜悦,一颗颗蚕茧正慢慢编织出富民兴村的“丝路”。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俞得顺
标签一线传真    

打造桑蚕全产业链 编织富民兴村“丝路”

时间:2024-04-30 14:47:30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 黄晓君

当下,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中山村村民赖运扎正在家中忙着收摘蚕茧,妻子则负责采摘桑叶,“照顾”新的一批蚕宝宝,这是那楼镇蚕农们在茧季常见的忙碌景象。像赖运扎这样养蚕户,邕宁区目前有8500多户,2023年邕宁区全年蚕茧产量达7021吨,蚕茧总产值达3.68亿元。近年来,邕宁区充分发挥桑蚕产业资源优势,多措并举打造桑蚕全产业链,带动当地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

基地+农户 助推农户增收

那楼镇位于南宁市邕宁区南部,土壤气候适宜桑树生长,当地种桑养蚕的历史由来已久。“我养了二三十年蚕了,这是我们今年收获的第二批蚕茧。”赖运扎介绍道,目前他家同时接替饲养两批桑蚕,每批能收获蚕茧约42.5公斤,每批蚕茧能创造2000元以上的经济收益。

桑蚕养殖成本低、见效快、收益高,种桑养蚕是那楼镇当地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养蚕大户主要集中在那楼镇中山村、三江村、那务村等地。过去,当地蚕农习惯“单打独斗”的养殖模式,从培育小蚕到摘收蚕茧全在自家完成。如今,随着当地专业桑蚕合作社的建立和养蚕技术的普及,蚕农们省去了在家培育小蚕的过程,将这一任务交给了专业合作社进行小蚕共育。

在南宁市齐兴桑蚕专业合作社中山村小蚕共育基地,工人们正在给蚕具进行清洗消毒,该基地有一套相当严格的消毒流程。“蚕宝宝是最脆弱的,培育小蚕期间非常容易感染疾病,我们基地有完善的消毒流程和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操作,能够有效减少疾病感染的风险。”小蚕共育基地负责人李春红介绍道,该基地采用无公害、小蚕专用桑园的桑叶喂养小蚕,将小蚕培育至三龄蚕再供应给蚕农。小蚕共育能够帮助蚕农缩短桑蚕养殖周期,促进小蚕发育整齐、体质强健,从而为后续的大蚕饲养、蚕茧高产稳产打下基础。目前,该基地每批可共育1000多张蚕种,培育的小蚕供应给南宁市邕宁区及周边县区的蚕农。

“我们现在的小蚕都是基地供应的,拿回家再养半个月就可以上蔟结茧了。”村民赖运扎说,由小蚕共育基地集中培育的小蚕成活率高、病虫害少,蚕种品质更好。目前,当地蚕农基本从小蚕共育基地购买小蚕,这一模式也缩短了农户的桑蚕养殖周期,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

近年来,邕宁区不断加强当地桑蚕产业资源整合,引进专业桑蚕合作社,建设桑蚕养殖基地,以“基地+农户”的模式联农带农、协同发展,发挥规模效应,不断壮大当地桑蚕产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政策+技术 助推产业增效

在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三江桑蚕全产业链示范基地,一张张结满蚕茧的方格蔟悬挂在车间上方,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采收蚕茧。在这里,两位工人配合使用一台蚕茧取收机,五秒钟就能完整采收一张方格蔟的蚕茧,而传统的人工采茧方式则需要数分钟。

从饲养桑蚕、上蔟结茧到蚕茧采收等各个环节,该基地都有专门的生产车间和机械化设备,实现省力化、标准化生产。“我们引进了专业的蚕具制造企业,为基地生产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三江村驻村第一书记刘朝东说。

种桑养蚕是三江村的传统产业,该村种植桑叶面积达2000多亩,桑蚕产业资源优势突出。2020年,三江村立足桑蚕养殖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引进多家桑蚕养殖、蚕具生产企业,建成集桑树种植、小蚕共育、大蚕养殖、蚕茧抽丝、蚕丝被加工于一体的桑蚕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基地还设立了生产实训基地,长年为养蚕农户提供桑蚕养殖技术实训,同时带动了周边1500多户村民养蚕增收,还为村民提供了桑叶采摘、喂养蚕宝宝、清洁蚕房等就业机会。

“工人们采收的是该基地今年丰收的第二批蚕茧,产量达4000斤以上,目前市场价也能到33元/斤左右,销售订单也源源不断。”那楼镇农林水利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黄开航介绍道,为提高养蚕成活率,邕宁区多次组织乡村科技特派员和技术骨干为农户提供蚕具消毒、蚕虫防病及桑园的防虫、防病害、水肥管理等技术指导,将桑蚕饲养技术送到农户家中。

近年来,邕宁区持续加大技术和政策扶持力度,出台桑园补贴、人蚕分离大蚕房补贴等扶持政策,推动桑蚕产业迈向规模化生产。依托政策扶持,三江桑蚕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对大蚕房进行改建扩建,购置丝被加工设备,同时新建了丝绵加工车间,以及抽丝、煮绵烘干车间和冷库,如果遇到蚕茧价格低迷,蚕农不再直接出售鲜茧,而是将自产的蚕茧送来车间加工成丝绵、丝被等产品再自行销售或委托合作社代销售,该发展模式将传统的蚕农鲜茧出售改变为蚕农自产丝和蚕丝被出售,实现合作社和蚕农双赢的效果。

2023年,三江桑蚕全产业链示范基地产值突破560万元,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6万元,并通过种桑养蚕、提供就业岗位等方式带动15户脱贫户增收。

二产+三产 助推产业融合

在广西桂合科技有限公司园区缫丝生产车间里,四个缫丝机组同时作业,数百名工人在煮茧、缫丝、复摇、包装等流程中忙碌不停,车间内一片繁忙景象。

2015年,广西桂合科技有限公司落户邕宁区新兴产业园区,该公司以桑蚕原料生产、丝绸制品深加工为主,其主要产品白厂丝在行业中具有较高的品牌影响力,颇受市场青睐,目前主要供应海内外下游企业,企业年满产产值可达3.5亿元。

“我们车间的员工基本来自周边村镇,都是多年的老员工,在这里就业还是相当稳定的。”广西桂合科技有限公司车间主任苏赤英说。该公司通过就业帮扶解决当地农民工的就业需求,带动周边村镇农民工就近就业。

此外,该公司还依托邕宁区当地桑蚕产业资源,先后与那楼镇三江村、新江镇华联村、百济镇南华村等邕宁区主要桑蚕产业聚集区抱团发展,多举措联农带农,推动当地桑蚕产业发展。从桑苗发放、生产指导、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农户扶持,通过实行优质优价、保价回收、二次返利等方式,减少蚕农的种养风险,帮助蚕农提高经济效益。

“我们一直坚持工业反哺农业,视桑园基地为企业的第一车间,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大农业帮扶力度。”广西桂合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冬晴说。目前,该公司每年茧季期间收购本地蚕农蚕茧近130吨,支付农户茧款500多万元,切实带动当地农户种桑养蚕。

“这是二龄蚕宝宝,我们把桑叶放上去,他们会自己爬上去吃哦。”“哇!这也太神奇了!”由数百名小学生组成的研学团正在桂合蚕桑文化研学实践基地内参观不同生长周期的蚕宝宝,体验摘桑喂蚕。在该基地,学生可以近距离参观蚕宝宝的生长过程、丝绸制品的生产流程,还可以体验摘桑叶、喂蚕、手工缫丝、制作蚕丝扇等,研学内容丰富而有趣。

2020年,广西桂合科技有限公司创新开辟“工业+文旅”的绿色发展路径,建成集工业旅游、生产研发、品牌展示、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产学融合发展基地——桂合蚕桑文化园。该基地建成后,先后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自治区级和南宁市级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目前,该基地已与南宁市五十多所中小学达成了共建研学实践教育的合作,单次接待量突破1000人次。

为助推桑蚕产业发展,南宁市邕宁区持续加大政策和技术扶持力度,优化整合桑蚕资源,引进桑蚕产业上下游龙头企业和先进技术、设备,进一步延伸和拓宽桑蚕产业链条,推动桑蚕产业专业化、规模化、高质量发展。截至2023年底,邕宁区种桑面积已达5.06万亩,标准大蚕房面积达1.5万平方米,桑蚕产业规模化效应逐渐凸显。

如今,邕宁区那楼镇三江村的千亩桑园长势正旺,齐兴合作社小蚕共育基地里的新一批蚕宝宝正逐渐苏醒,赖运扎正感受着蚕茧丰收带来的喜悦,一颗颗蚕茧正慢慢编织出富民兴村的“丝路”。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俞得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