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甜美新和”党旗红

时间:2024-07-06 12:21:50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13期作者:

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江州区黑水河畔的新和镇,村美、业兴、人和,绿水青山间,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一幅幅乡村美好画卷的绘就始终与新和镇基层党组织建设密不可分。该镇不断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把党建引领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不断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着力实现支部强、产业兴、村民富。如今,新和镇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江州区黑水河畔的新和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切实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当地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日子。图为新和镇航拍。 (2).jpg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江州区黑水河畔的新和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切实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当地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日子。图为新和镇航拍。

强基固本筑堡垒

乡村振兴,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关键。强基固本,是新和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看家本领”。

如今,新和镇卜花村已从一个贫困村蜕变为“明星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自治区五星级党组织”……各项荣誉让人们能直观感受到卜花村所取得的优异成绩。

这样的成绩和村党支部的努力密不可分。近年来,卜花村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实施“三力驱动”,积极推进党建与乡村风貌提升、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等高度融合发展。卜花村党支部借助黑水河生态资源优势和秀丽的风光美景,创新发展农房改造农宿集体经济项目,通过发展文旅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通过完善村规民约、组建乡风文明理事会、成立文明实践志愿队等乡村治理实践培育文明乡风。如今,村民生活越来越富,村容村貌越来越美,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2023年,卜花村人均纯收入达2.4万元。

卜花村是新和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实践代表。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新和镇将党建引领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不断提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让基层战斗堡垒切实发挥作用。

为此,新和镇在党员培训、人才培养及管理方式等方面下功夫,新和镇除了组织各村(社区)党员干部进行三会一课、党员轮训等日常学习外,还在党员培训模式方面进行创新,通过探索“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的培训模式,提升党员干部履职能力。此外,新和镇通过运用“评星定级”“擂台比武”“差异化绩效”等管理方式,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在人才培养方面,新和镇举办“互学堂”活动,通过读书分享、上台演讲、党史学习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鼓励返乡青年、年轻党员干部等群体参与“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家乡发展必有我”座谈会,进一步充实人才储备。

“截至目前,新和镇已发展出1个五星级党组织(卜花村),1个四星级党组织(新村村)以及4个三星级党组织。”新和镇党委书记陈维锋进一步表示,“我们将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能。”

守正创新谋发展

在新和镇新和街社区,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富山在一次会议中说:“产业振兴,要让农民切实受益,通过帮助拓宽农产品销路,让村民持续稳定增收。”在李富山看来,发展产业的目的是让当地群众有钱挣。

新和镇新和街社区采取“支部+电商+农产品”模式,开设村集体经济特色农产品展览馆和抖音直播间,通过优选主播、组建团队,带动“卜花红糖”“华绿菌类”等特色农产品的电商销售,促进三产融合。2023年线上销售额达30余万元,这一举措有效解决了村民的农产品销售难题。

通康村则是积极构建智慧农业产业,借鉴先进水利灌溉经验,探索发展新型灌溉生产模式,这种新型水利灌溉模式可使蔗田每亩增产1—2吨。此外,通康村还创新探索“甘蔗套种西瓜模式+智能水利灌溉模式”双模式发展体系,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目前全村已建设2000亩甘蔗套种西瓜种植模式示范区,每亩产瓜在3000斤左右。

新和镇新和街社区、通康村的成功,都是新和镇在党组织引领下助农增收的有益实践。

为推动产业发展,新和镇纵向布局,切实增强党委领导班子建设,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各班子成员及村党组织书记为组员的村级集体服务专班,推行“一季一研判”制,将秸秆(蔗叶)综合利用、农资销售等九大板块纳入发展规划,先后储备涵盖甘蔗、文旅发展等项目146个,不断构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图景。

甘蔗产业是新和镇的支柱产业,秸秆(蔗叶)综合利用是一项重要工程。在镇党委支持下,新和街社区联合新和镇其他村(社区),借助新和镇发展甘蔗产业优势资源,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平台公司。该公司通过购买蔗叶打包机械,与合作企业签订蔗叶收购订单,进行绿色回收利用,并积极搭建电商销售渠道,拓宽农产品销路。

“这不仅解决了秸秆露天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更能‘变废为宝’,壮大村集体经济。”李富山说。目前,2023—2024年榨季,新和镇累计回收蔗叶0.7万吨,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49万元。截至目前,新和镇各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272.51万元,村均30.3万元,其中收入达50万元以上的村占45%,新和镇先后获评广西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广西农村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示范乡镇。

善治善为优治理

“榨季期间沿河公路的蔗叶散落在地上,影响村貌,我提议沿河各屯负责自己的区域,动员村民开展一场大扫除”“最近村里多对新人将举办婚礼,咱们办一次集体婚礼,拒绝铺张浪费的同时也让大伙热闹热闹”……卜花村卜花屯的话事亭中,党员代表、村民代表齐坐一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每人都是乡村治理中的“话事人”。

这些年,卜花村不断创新治理模式,按照“联系群众征点子,党群理事议事项、村民大会作决策、组织实施抓落实、屯务公开受监督”思路,整合“一部三会”即党支部、党群理事会、村民小组会、乡贤理事会力量,统一规范村庄建设规划、引导群众“三清三拆”,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开展微菜园、微果园、微庭院“三微”提升工程,对村容村貌进行整体提升。

“让全镇的每一位村民,都成为乡村自治的‘话事人’,让新和镇人和之气蔚然成风。”陈维锋说。

在此基础上,卜花村持续推广“一约两会三队十星”,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一约’即引导村民修订村规民约,‘两会’为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呗侬’话事会(在壮语中,“呗侬”有朋友、兄弟姐妹之意),‘三队’则是发挥‘江小爱’志愿服务队、‘巾帼’服务队、法律援助队的作用,‘十星’是每年评选一次‘十星级文明户’,通过开展‘文明实践志愿队集中活动日’‘乡村建设积分管理’‘好呗侬’评选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从制度、决策、协商、监督四个层面推进‘五治融合’。”卜花村党总支书记何桂林介绍。

卜花村是新和镇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一个缩影。这些年来,新和镇持续提升乡村善治水平,实行“党建+街长制+网格化”管理模式,在坚持党建统领下,推行“村级党组织—屯级党支部—党员联系户”三级治理体系等一系列治理举措,着力打造“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基层乡村治理格局。(供稿单位:崇左市江州区新和镇委员会)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本刊特稿    
部委省市

“甜美新和”党旗红

时间:2024-07-06 12:21:50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13期

作者:

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江州区黑水河畔的新和镇,村美、业兴、人和,绿水青山间,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一幅幅乡村美好画卷的绘就始终与新和镇基层党组织建设密不可分。该镇不断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把党建引领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不断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着力实现支部强、产业兴、村民富。如今,新和镇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江州区黑水河畔的新和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切实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当地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日子。图为新和镇航拍。 (2).jpg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江州区黑水河畔的新和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切实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当地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日子。图为新和镇航拍。

强基固本筑堡垒

乡村振兴,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关键。强基固本,是新和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看家本领”。

如今,新和镇卜花村已从一个贫困村蜕变为“明星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自治区五星级党组织”……各项荣誉让人们能直观感受到卜花村所取得的优异成绩。

这样的成绩和村党支部的努力密不可分。近年来,卜花村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实施“三力驱动”,积极推进党建与乡村风貌提升、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等高度融合发展。卜花村党支部借助黑水河生态资源优势和秀丽的风光美景,创新发展农房改造农宿集体经济项目,通过发展文旅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通过完善村规民约、组建乡风文明理事会、成立文明实践志愿队等乡村治理实践培育文明乡风。如今,村民生活越来越富,村容村貌越来越美,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2023年,卜花村人均纯收入达2.4万元。

卜花村是新和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实践代表。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新和镇将党建引领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不断提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让基层战斗堡垒切实发挥作用。

为此,新和镇在党员培训、人才培养及管理方式等方面下功夫,新和镇除了组织各村(社区)党员干部进行三会一课、党员轮训等日常学习外,还在党员培训模式方面进行创新,通过探索“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的培训模式,提升党员干部履职能力。此外,新和镇通过运用“评星定级”“擂台比武”“差异化绩效”等管理方式,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在人才培养方面,新和镇举办“互学堂”活动,通过读书分享、上台演讲、党史学习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鼓励返乡青年、年轻党员干部等群体参与“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家乡发展必有我”座谈会,进一步充实人才储备。

“截至目前,新和镇已发展出1个五星级党组织(卜花村),1个四星级党组织(新村村)以及4个三星级党组织。”新和镇党委书记陈维锋进一步表示,“我们将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能。”

守正创新谋发展

在新和镇新和街社区,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富山在一次会议中说:“产业振兴,要让农民切实受益,通过帮助拓宽农产品销路,让村民持续稳定增收。”在李富山看来,发展产业的目的是让当地群众有钱挣。

新和镇新和街社区采取“支部+电商+农产品”模式,开设村集体经济特色农产品展览馆和抖音直播间,通过优选主播、组建团队,带动“卜花红糖”“华绿菌类”等特色农产品的电商销售,促进三产融合。2023年线上销售额达30余万元,这一举措有效解决了村民的农产品销售难题。

通康村则是积极构建智慧农业产业,借鉴先进水利灌溉经验,探索发展新型灌溉生产模式,这种新型水利灌溉模式可使蔗田每亩增产1—2吨。此外,通康村还创新探索“甘蔗套种西瓜模式+智能水利灌溉模式”双模式发展体系,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目前全村已建设2000亩甘蔗套种西瓜种植模式示范区,每亩产瓜在3000斤左右。

新和镇新和街社区、通康村的成功,都是新和镇在党组织引领下助农增收的有益实践。

为推动产业发展,新和镇纵向布局,切实增强党委领导班子建设,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各班子成员及村党组织书记为组员的村级集体服务专班,推行“一季一研判”制,将秸秆(蔗叶)综合利用、农资销售等九大板块纳入发展规划,先后储备涵盖甘蔗、文旅发展等项目146个,不断构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图景。

甘蔗产业是新和镇的支柱产业,秸秆(蔗叶)综合利用是一项重要工程。在镇党委支持下,新和街社区联合新和镇其他村(社区),借助新和镇发展甘蔗产业优势资源,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平台公司。该公司通过购买蔗叶打包机械,与合作企业签订蔗叶收购订单,进行绿色回收利用,并积极搭建电商销售渠道,拓宽农产品销路。

“这不仅解决了秸秆露天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更能‘变废为宝’,壮大村集体经济。”李富山说。目前,2023—2024年榨季,新和镇累计回收蔗叶0.7万吨,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49万元。截至目前,新和镇各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272.51万元,村均30.3万元,其中收入达50万元以上的村占45%,新和镇先后获评广西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广西农村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示范乡镇。

善治善为优治理

“榨季期间沿河公路的蔗叶散落在地上,影响村貌,我提议沿河各屯负责自己的区域,动员村民开展一场大扫除”“最近村里多对新人将举办婚礼,咱们办一次集体婚礼,拒绝铺张浪费的同时也让大伙热闹热闹”……卜花村卜花屯的话事亭中,党员代表、村民代表齐坐一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每人都是乡村治理中的“话事人”。

这些年,卜花村不断创新治理模式,按照“联系群众征点子,党群理事议事项、村民大会作决策、组织实施抓落实、屯务公开受监督”思路,整合“一部三会”即党支部、党群理事会、村民小组会、乡贤理事会力量,统一规范村庄建设规划、引导群众“三清三拆”,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开展微菜园、微果园、微庭院“三微”提升工程,对村容村貌进行整体提升。

“让全镇的每一位村民,都成为乡村自治的‘话事人’,让新和镇人和之气蔚然成风。”陈维锋说。

在此基础上,卜花村持续推广“一约两会三队十星”,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一约’即引导村民修订村规民约,‘两会’为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呗侬’话事会(在壮语中,“呗侬”有朋友、兄弟姐妹之意),‘三队’则是发挥‘江小爱’志愿服务队、‘巾帼’服务队、法律援助队的作用,‘十星’是每年评选一次‘十星级文明户’,通过开展‘文明实践志愿队集中活动日’‘乡村建设积分管理’‘好呗侬’评选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从制度、决策、协商、监督四个层面推进‘五治融合’。”卜花村党总支书记何桂林介绍。

卜花村是新和镇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一个缩影。这些年来,新和镇持续提升乡村善治水平,实行“党建+街长制+网格化”管理模式,在坚持党建统领下,推行“村级党组织—屯级党支部—党员联系户”三级治理体系等一系列治理举措,着力打造“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基层乡村治理格局。(供稿单位:崇左市江州区新和镇委员会)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