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山区县演绎发展蝶变 ——聚焦通城全面深化改革

时间:2020-08-12 05:26:09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吴宇星 刘建平

图片7.png

近年来,湖北省通城县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之举,实现了山区小县的“蝶变”,在荆楚改革大文章中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经济发展为要务  激活力、拓空间、强动能

作为一个山区县,发展经济始终是通城第一要务。

经过多年发展,通城逐渐显现: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竞争优势不强,城市建设管理落后,社会发展短板较多,党员干部缺乏干事创业激情。

图片8.png

近年来,通城县紧扣时代发展潮流,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立足三省、面向全国,坚定不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解决制约通城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改革不停步、开放不止步。

突出转型发展,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由零部件、产品配套加快向集成模块、整机生产转型,提升产业层次、品牌质量、创新能力。几年时间,通城电子信息、涂附磨具被列入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玉立集团成为亚洲行业龙头和行业标准制定参与者;瀛通通讯成为咸宁市首家主板上市企业,获湖北省首届改革奖(企业奖);平安电工入选湖北省首批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示范企业;三赢兴电子被列入湖北省“金种子”企业,成为光电摄像模组数字化车间的两家国家标准制定企业之一;亚细亚陶瓷获评“中国制造2025”绿色工厂,被授予国家绿色制造示范企业。

该县政坚持药材、药品、药市、药膳、药养“五药”并举,着力打造集药材种植、研发、加工、销售、文化、旅游于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中医药全产业链条。全县发展中药材种植企业13家、专业合作社28家,种植基地163个,面积10万多亩,种植品种30余个,“隽六味”道地药材发展迅速,中医药全产业链产值过100亿元;福人药业、药姑山生物科技、县供销社中药材公司、沙堆三氏百合种植合作社种植基地被评为“全国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通城钩藤”“通城黄精”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通城金刚藤被确定为湖北省首批道地药材“1+10”优势品种,纳入“一县一品”发展战略;康美药业、艾舒宝等13个中医药重点项目落地建设,中医药健康科技产业正逐渐成为充满活力的新增长点。

挖掘内生发展,全面搞活国有资源资产。推进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将全县国有水电站、交通运输站场、砂石矿产等国有资产资源进行整合,划归城发集团统一经营、管理,重新组建建工、矿业、公交、水务、能源、农投、教投七大子集团和隽达旅游等五家直属公司,打造集投资、融资、建设、经营于一体,总资产达200亿元的城市建设发展平台,有效解决融资难题,提升国资效益,推动城市建设发展,国企融资能力、公司经营效益和县域经济发展力得到全面提升。

对接世界发展,积极谋划开放型经济。主动对接“一带一路”,,着力打造内陆地区进口贸易创新促进示范区。与湖南城陵矶新港区、岳阳三荷机场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实现借港出海、借“机”起飞;组建湖北省唯一、全国规模最大的县级交易分团,连续两年抢滩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总投资达40亿元的通城•万雅国际商贸城一期建成开街,成为湘鄂赣毗邻地区最大的进口商品交易中心。

聚焦高质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创建环境更优、服务更好、效率更高的营商发展环境,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通城县“放管服”改革工作督查问责暂行办法》,以更大力度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线上“一网覆盖”、线下“只进一次门”、现场办理“只要跑一次”,全县“只要跑一次”事项达633项,“帮代办”成为通城优化营商环境的新亮点、新标识;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3550+100”改革,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行公共资源交易全过程即时电子监察;建立企业诚信经营红黑名单,持续强化市场监管。 

以民生关切为中心  强保障  增福祉   得民心

通城扎实推进治水、修路、扶贫等民生领域改革工作。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针对教育系统基础设施欠账多、人事财务后勤管理不规范、部分学校债务负担重等突出问题,县委、县政府痛下决心,以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为切入点,成立全省首个教育资金管理中心,全面推行“校财县管”,着力实施“教育十大工程”,坚决整治教育领域“吃空饷”,兜底化解教育债务,让教师安心教学、学校安心办学、学生安心上学,全县教学质量、秩序明显好转,社会满意度明显提升。现在,县实验学校、县一中扩建等重点工程建成投用,城区大班额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图片9.png

通城县以全面改善城乡环境为目标,全面实施河库长制、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厕所革命”、精准灭荒等重大生态工程,持续加强“四大水系”生态综合治理和河道采砂综合执法力度,坚决关停冷水井采石厂等非煤矿山,全县人居环境发生根本性、革命性变化。农村无害化厕所建成,7个乡镇污水处理厂、10座乡镇垃圾中转站建成运行,8座农村公益性公墓投入使用;通城生态乡村创建率持续领跑全市,省级生态乡镇增至8个、省级生态村增至71个。

作为全国首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通城持续巩固破除以药补医成果,深入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县人民医院在全国率先打破区域限制,开启医保异地直报先河;县疾控中心在全市率先建成数字化接种门诊;重点专科总量居全市各县(市、区)首位。不断改革办医体制,开展外向型医疗合作,引进民营医院6家;着力医联体建设,加盟跨区域专科联盟5个。加快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县医院新外科楼、新内科楼投入使用,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建成使用,县中医院住院楼、县妇幼保健院和县精防所整体搬迁工程有序推进。

通城县以文旅融合为抓手,大力推进文旅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文旅品牌,开发文旅产品,打造文旅线路,全力构建文旅共建共享新格局。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银山文化艺术中心、通城体育公园、通城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重点文化项目加快实施,通城秋暴起义纪念馆、黄菊妈墓等一批红色场所得到修缮,首届黄袍山全国自行车户外挑战赛、第五届湘鄂赣苏区历史研讨会、湘鄂赣毗邻县市地方戏曲展演、咸宁市传统武术邀请赛等一系列赛事活动成功举办,中华古瑶第一村、月季庄园、善源谷等乡村振兴示范点建成开园,“购世界品牌、游美丽乡村”名片闪耀湘鄂赣。

作为幕阜山片区贫困县,通城县积极探索脱贫攻坚新路径新方法,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高质量脱贫。创新产业扶贫机制。采取“村建政补企用带动就业”模式,大力推进扶贫微工厂、扶贫车间建设。全县共建设扶贫微工厂、扶贫车间61个,带动3000多名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创新建立“四员”服务机制,从贫困户中定向聘请生态护林员、农村保洁员、河湖库巡查员、农村道路护路员3000名,有力推动乡村治理和精准扶贫互促共赢,工作经验在全省推介。

创新实施“四民”活动,以屋场会为载体,以推进“八小”工程为抓手,扎实开展以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暖民心活动,深入村湾召开屋场会,实施文体小广场等“八小”工程1千多个。

创新减贫防贫机制。以因病(残)、因灾、因学临近贫困边缘的低收入户、人均收入不高的已脱贫户为重点,联合太平洋保险公司创设全省第一份“精准防贫保险”,成立全省首个减贫防贫工作管理委员会、减贫防贫服务中心,通过技术监测与主动申报相结合,及时发现潜在致贫风险,迅速进行精准救助帮扶,第一时间筑起贫困拦水坝和截流闸,通城“防贫保”模式受到各方肯定,并在青海省得到全面推广。 

以基层治理为抓手  除陋习 破藩篱   革顽疾

曾经,通城私房建设、小产权房开发、非法买卖土地、“麻木”车非法营运、城区滥放鞭炮烟花、黄赌毒蔓延等乱象丛生。面对突出问题,通城动真碰硬,动刀亮剑,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坚决破除利益藩篱,着力打通长期制约通城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办成了很多过去认为不可能办成的事情,破解了多年想解决而没有很好解决的难题,全面提升了县域治理现代化水平。

县委、县政府以“两违”整治作为城市治理突破口,打破既有利益格局,排除一切阻力,彻底踩死私建审批,坚决杜绝私房建设,累计拆违12万多平方米。

图片10.png

通城县坚持强力“禁麻”与有序疏导两手抓,消释改革阻力,拿出4000万元对“麻木”车进行回购,并拿出300多个公益性岗位对重新就业困难的车主进行过渡性安置,使6000多辆“麻木”车得到稳妥处置,困扰多年的“麻木”车非法营运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取缔城区烟花鞭炮经营户。

通城县统筹推进节地生态安葬改革,全面破除陈规陋习。全县拆除活人墓1万余座,出台鼓励火化、公墓安葬等“五减免两奖励一优惠”政策,投资2亿多元高标准建设马鞍山城市公墓和100处农村公益性公墓。城区火化率达100%,公墓安葬率达40%。通城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殡葬改革试点县,省、市殡葬改革现场会先后在通城召开,在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作经验交流发言,被列入全国殡葬改革36个优秀案例,殡葬改革举措及成效获《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等专题报道。

该县通过大力实施“五禁五治五提升”工程,全力推进“四城同创”,短短几年,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得到逐渐完善,城市治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旭红中路、银城东路等城区交通“中梗阻”顺利打通,秀水公园、雁塔广场等公共设施建成使用,中心商务城、外贸博仁片区等旧城改造取得突破,城区河道生态治理、城东新区等重大项目加快实施。

 随着一项项改革举措落地,通城的经济产业、城乡面貌、社会风气、政治生态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山区小县正在演绎着改革发展蝶变。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纪实综述    
资讯播报

山区县演绎发展蝶变 ——聚焦通城全面深化改革

时间:2020-08-12 05:26:09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吴宇星 刘建平

图片7.png

近年来,湖北省通城县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之举,实现了山区小县的“蝶变”,在荆楚改革大文章中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经济发展为要务  激活力、拓空间、强动能

作为一个山区县,发展经济始终是通城第一要务。

经过多年发展,通城逐渐显现: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竞争优势不强,城市建设管理落后,社会发展短板较多,党员干部缺乏干事创业激情。

图片8.png

近年来,通城县紧扣时代发展潮流,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立足三省、面向全国,坚定不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解决制约通城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改革不停步、开放不止步。

突出转型发展,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由零部件、产品配套加快向集成模块、整机生产转型,提升产业层次、品牌质量、创新能力。几年时间,通城电子信息、涂附磨具被列入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玉立集团成为亚洲行业龙头和行业标准制定参与者;瀛通通讯成为咸宁市首家主板上市企业,获湖北省首届改革奖(企业奖);平安电工入选湖北省首批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示范企业;三赢兴电子被列入湖北省“金种子”企业,成为光电摄像模组数字化车间的两家国家标准制定企业之一;亚细亚陶瓷获评“中国制造2025”绿色工厂,被授予国家绿色制造示范企业。

该县政坚持药材、药品、药市、药膳、药养“五药”并举,着力打造集药材种植、研发、加工、销售、文化、旅游于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中医药全产业链条。全县发展中药材种植企业13家、专业合作社28家,种植基地163个,面积10万多亩,种植品种30余个,“隽六味”道地药材发展迅速,中医药全产业链产值过100亿元;福人药业、药姑山生物科技、县供销社中药材公司、沙堆三氏百合种植合作社种植基地被评为“全国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通城钩藤”“通城黄精”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通城金刚藤被确定为湖北省首批道地药材“1+10”优势品种,纳入“一县一品”发展战略;康美药业、艾舒宝等13个中医药重点项目落地建设,中医药健康科技产业正逐渐成为充满活力的新增长点。

挖掘内生发展,全面搞活国有资源资产。推进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将全县国有水电站、交通运输站场、砂石矿产等国有资产资源进行整合,划归城发集团统一经营、管理,重新组建建工、矿业、公交、水务、能源、农投、教投七大子集团和隽达旅游等五家直属公司,打造集投资、融资、建设、经营于一体,总资产达200亿元的城市建设发展平台,有效解决融资难题,提升国资效益,推动城市建设发展,国企融资能力、公司经营效益和县域经济发展力得到全面提升。

对接世界发展,积极谋划开放型经济。主动对接“一带一路”,,着力打造内陆地区进口贸易创新促进示范区。与湖南城陵矶新港区、岳阳三荷机场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实现借港出海、借“机”起飞;组建湖北省唯一、全国规模最大的县级交易分团,连续两年抢滩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总投资达40亿元的通城•万雅国际商贸城一期建成开街,成为湘鄂赣毗邻地区最大的进口商品交易中心。

聚焦高质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创建环境更优、服务更好、效率更高的营商发展环境,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通城县“放管服”改革工作督查问责暂行办法》,以更大力度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线上“一网覆盖”、线下“只进一次门”、现场办理“只要跑一次”,全县“只要跑一次”事项达633项,“帮代办”成为通城优化营商环境的新亮点、新标识;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3550+100”改革,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行公共资源交易全过程即时电子监察;建立企业诚信经营红黑名单,持续强化市场监管。 

以民生关切为中心  强保障  增福祉   得民心

通城扎实推进治水、修路、扶贫等民生领域改革工作。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针对教育系统基础设施欠账多、人事财务后勤管理不规范、部分学校债务负担重等突出问题,县委、县政府痛下决心,以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为切入点,成立全省首个教育资金管理中心,全面推行“校财县管”,着力实施“教育十大工程”,坚决整治教育领域“吃空饷”,兜底化解教育债务,让教师安心教学、学校安心办学、学生安心上学,全县教学质量、秩序明显好转,社会满意度明显提升。现在,县实验学校、县一中扩建等重点工程建成投用,城区大班额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图片9.png

通城县以全面改善城乡环境为目标,全面实施河库长制、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厕所革命”、精准灭荒等重大生态工程,持续加强“四大水系”生态综合治理和河道采砂综合执法力度,坚决关停冷水井采石厂等非煤矿山,全县人居环境发生根本性、革命性变化。农村无害化厕所建成,7个乡镇污水处理厂、10座乡镇垃圾中转站建成运行,8座农村公益性公墓投入使用;通城生态乡村创建率持续领跑全市,省级生态乡镇增至8个、省级生态村增至71个。

作为全国首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通城持续巩固破除以药补医成果,深入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县人民医院在全国率先打破区域限制,开启医保异地直报先河;县疾控中心在全市率先建成数字化接种门诊;重点专科总量居全市各县(市、区)首位。不断改革办医体制,开展外向型医疗合作,引进民营医院6家;着力医联体建设,加盟跨区域专科联盟5个。加快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县医院新外科楼、新内科楼投入使用,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建成使用,县中医院住院楼、县妇幼保健院和县精防所整体搬迁工程有序推进。

通城县以文旅融合为抓手,大力推进文旅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文旅品牌,开发文旅产品,打造文旅线路,全力构建文旅共建共享新格局。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银山文化艺术中心、通城体育公园、通城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重点文化项目加快实施,通城秋暴起义纪念馆、黄菊妈墓等一批红色场所得到修缮,首届黄袍山全国自行车户外挑战赛、第五届湘鄂赣苏区历史研讨会、湘鄂赣毗邻县市地方戏曲展演、咸宁市传统武术邀请赛等一系列赛事活动成功举办,中华古瑶第一村、月季庄园、善源谷等乡村振兴示范点建成开园,“购世界品牌、游美丽乡村”名片闪耀湘鄂赣。

作为幕阜山片区贫困县,通城县积极探索脱贫攻坚新路径新方法,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高质量脱贫。创新产业扶贫机制。采取“村建政补企用带动就业”模式,大力推进扶贫微工厂、扶贫车间建设。全县共建设扶贫微工厂、扶贫车间61个,带动3000多名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创新建立“四员”服务机制,从贫困户中定向聘请生态护林员、农村保洁员、河湖库巡查员、农村道路护路员3000名,有力推动乡村治理和精准扶贫互促共赢,工作经验在全省推介。

创新实施“四民”活动,以屋场会为载体,以推进“八小”工程为抓手,扎实开展以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暖民心活动,深入村湾召开屋场会,实施文体小广场等“八小”工程1千多个。

创新减贫防贫机制。以因病(残)、因灾、因学临近贫困边缘的低收入户、人均收入不高的已脱贫户为重点,联合太平洋保险公司创设全省第一份“精准防贫保险”,成立全省首个减贫防贫工作管理委员会、减贫防贫服务中心,通过技术监测与主动申报相结合,及时发现潜在致贫风险,迅速进行精准救助帮扶,第一时间筑起贫困拦水坝和截流闸,通城“防贫保”模式受到各方肯定,并在青海省得到全面推广。 

以基层治理为抓手  除陋习 破藩篱   革顽疾

曾经,通城私房建设、小产权房开发、非法买卖土地、“麻木”车非法营运、城区滥放鞭炮烟花、黄赌毒蔓延等乱象丛生。面对突出问题,通城动真碰硬,动刀亮剑,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坚决破除利益藩篱,着力打通长期制约通城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办成了很多过去认为不可能办成的事情,破解了多年想解决而没有很好解决的难题,全面提升了县域治理现代化水平。

县委、县政府以“两违”整治作为城市治理突破口,打破既有利益格局,排除一切阻力,彻底踩死私建审批,坚决杜绝私房建设,累计拆违12万多平方米。

图片10.png

通城县坚持强力“禁麻”与有序疏导两手抓,消释改革阻力,拿出4000万元对“麻木”车进行回购,并拿出300多个公益性岗位对重新就业困难的车主进行过渡性安置,使6000多辆“麻木”车得到稳妥处置,困扰多年的“麻木”车非法营运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取缔城区烟花鞭炮经营户。

通城县统筹推进节地生态安葬改革,全面破除陈规陋习。全县拆除活人墓1万余座,出台鼓励火化、公墓安葬等“五减免两奖励一优惠”政策,投资2亿多元高标准建设马鞍山城市公墓和100处农村公益性公墓。城区火化率达100%,公墓安葬率达40%。通城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殡葬改革试点县,省、市殡葬改革现场会先后在通城召开,在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作经验交流发言,被列入全国殡葬改革36个优秀案例,殡葬改革举措及成效获《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等专题报道。

该县通过大力实施“五禁五治五提升”工程,全力推进“四城同创”,短短几年,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得到逐渐完善,城市治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旭红中路、银城东路等城区交通“中梗阻”顺利打通,秀水公园、雁塔广场等公共设施建成使用,中心商务城、外贸博仁片区等旧城改造取得突破,城区河道生态治理、城东新区等重大项目加快实施。

 随着一项项改革举措落地,通城的经济产业、城乡面貌、社会风气、政治生态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山区小县正在演绎着改革发展蝶变。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