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陕西紫阳:后续帮扶持续发力 让群众“安居”又“乐业”

时间:2022-08-22 18:42:00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郑晓虎

QQ截图20220829173734.jpg

陕南特色村庄点缀在青山绿水间,民居整齐划一,干净宽阔的产业道路在园区蜿蜒盘旋,粮蔬基地郁郁葱葱,瓜果飘香,一家家新社区工厂拓宽就业门路,群众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走进安康市紫阳县139个移民搬迁安置点,处处呈现“安居”又“乐业”的景象,19291户64168人完成了从“山里人”到“城里人”的身份转变,翻开了崭新的生活篇章。

“免费技能培训,让我也有了一技之长嘞!”

盛夏时节,山城紫阳已连续多日发布高温红色预警,酷暑难耐。走进高桥镇外出务工人员李得志的新家,空调和风扇一应俱全,屋内凉风习习,顿感清凉。妻子正抱着小孙女同他视频,视频那头是远在广东深圳务工的远元集团员工李得志,在电话里他跟记者这样说道。“没想到,我都五十多岁的年纪了,每个月还能挣几千块钱,免费技能培训,让我也有了一技之长嘞!”

紫阳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近年来,该县克服立地条件差、承载能力弱,推行“政府主导+龙头企业+基地培训+定向就业”的扶技扶志、扶业富民免费技能培训模式,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710余期,培训农民41000余人,培训就业率达70%以上。

“通过开展修脚技能培训,确实能让青壮年劳动力实现高质量就业。”紫阳县高桥镇桂花树移民搬迁社区支部书记王顺勤说。“我们社区共有1761名青壮年劳动力,其中1030人从事修脚足浴行业,月平均工资5000元以上,搬迁到社区的群众有了稳定的工作,那这个家庭就能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了。”

为做好搬迁后扶工作,紫阳县把创业就业作为稳增长、稳增收的重要抓手,三年来安排2.5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就业创业工作,进一步提高政策实施的精准度和覆盖面。

社区工厂,挣钱持家两不误

挪穷窝,稳就业,斩穷根。紫阳县持续发挥社区工厂吸纳就业作用,带动解决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发展问题。

“工厂就在家门口,能打工赚钱,还能照顾家里,挣钱持家两不误。”说起搬迁后的新生活,正在蒿坪镇爱多宝动漫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上班的祝国梅满脸喜悦。

祝国梅是厂里的老员工了,每年经他手的毛绒玩具多达五六十款。“有了稳定地收入,生活肯定会越过越好,现在的生活状态,我很满足,每天和姐妹们在工厂里面都很开心,社区工厂让我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哩!”

QQ截图20220829173720.jpg

紫阳县按照“园区总部+新社区工厂+加工车间+家庭工坊”的思路,在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探索实践“社区工厂+脱贫户”和“楼上居住、楼下就业”帮扶模式,加快培育发展以毛绒玩具文创产业为主的新社区工厂,吸引在外创业成功人才和成熟产业工人回流,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截至6月初,县域内发展各类新社区工厂112家,共吸纳就业2700余人。

“村里有了产业,村民就有了收入”

走进蒿坪镇东关村的农产品加工车间,62岁的搬迁群众蔡威平手脚麻利,熟练地将清洗池中的土豆片捞出摊晾。“外村的都在说,像我这么大的年龄了,每个月还能在村上挣四千多元,真羡慕啊。”从蔡威平爽朗的笑声中,记者感受到了她的幸福。

“东关村已建设富硒粮蔬基地200亩,建成农产品400余平方米加工车间,目前来说,村里产业基本形成气候了,那么群众就有了收入保障了。”蒿坪镇东关村党支部书记危成成说。

目前,紫阳县176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都有合作社,村村都有增收产业的发展格局,形成了以茶叶为主,魔芋、蔬果、养殖、中药材等多种产业齐头并进的产业体系。全县共有建产业基地211个、加工厂486个、产业园区130个,农村经营主体826个,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呈现了长短结合、多元发展的良好态势。

今年,紫阳县还将持续推进安置区农业产业园区建设,2022年计划新建配套产业园区3个、巩固提升产业园区4个,新增吸纳就业人数295人。

“下一步还要扶持一批服务功能强、内部运营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从而增加村集体经济财富积累,开创财政性收入等多元增收方式,惠及更多搬迁群众。”紫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蔡英彪说。

QQ截图20220829173706.jpg

近些年,紫阳县积极探索创建了“一张网覆盖,一本证定人,两项清单定责,六大工程促融入”的“1126”搬迁后扶双线管理机制。通过构建“网”格化机制,夯实网格员责任,对搬迁群众开展服务和包联,创新搬迁社区“居住簿”制度,同时理清迁出村职责、迁入社区职责,积极推进“防返贫底线坚守、产业就业增收、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提升、社会兜底保障、文明新风引领”六大工程,切实解决搬迁群众办事难、管理难、融入难、增收难等问题,让搬迁群众“安居”又“乐业”。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搬迁后扶    
资讯播报

陕西紫阳:后续帮扶持续发力 让群众“安居”又“乐业”

时间:2022-08-22 18:42:00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郑晓虎

QQ截图20220829173734.jpg

陕南特色村庄点缀在青山绿水间,民居整齐划一,干净宽阔的产业道路在园区蜿蜒盘旋,粮蔬基地郁郁葱葱,瓜果飘香,一家家新社区工厂拓宽就业门路,群众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走进安康市紫阳县139个移民搬迁安置点,处处呈现“安居”又“乐业”的景象,19291户64168人完成了从“山里人”到“城里人”的身份转变,翻开了崭新的生活篇章。

“免费技能培训,让我也有了一技之长嘞!”

盛夏时节,山城紫阳已连续多日发布高温红色预警,酷暑难耐。走进高桥镇外出务工人员李得志的新家,空调和风扇一应俱全,屋内凉风习习,顿感清凉。妻子正抱着小孙女同他视频,视频那头是远在广东深圳务工的远元集团员工李得志,在电话里他跟记者这样说道。“没想到,我都五十多岁的年纪了,每个月还能挣几千块钱,免费技能培训,让我也有了一技之长嘞!”

紫阳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近年来,该县克服立地条件差、承载能力弱,推行“政府主导+龙头企业+基地培训+定向就业”的扶技扶志、扶业富民免费技能培训模式,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710余期,培训农民41000余人,培训就业率达70%以上。

“通过开展修脚技能培训,确实能让青壮年劳动力实现高质量就业。”紫阳县高桥镇桂花树移民搬迁社区支部书记王顺勤说。“我们社区共有1761名青壮年劳动力,其中1030人从事修脚足浴行业,月平均工资5000元以上,搬迁到社区的群众有了稳定的工作,那这个家庭就能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了。”

为做好搬迁后扶工作,紫阳县把创业就业作为稳增长、稳增收的重要抓手,三年来安排2.5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就业创业工作,进一步提高政策实施的精准度和覆盖面。

社区工厂,挣钱持家两不误

挪穷窝,稳就业,斩穷根。紫阳县持续发挥社区工厂吸纳就业作用,带动解决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发展问题。

“工厂就在家门口,能打工赚钱,还能照顾家里,挣钱持家两不误。”说起搬迁后的新生活,正在蒿坪镇爱多宝动漫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上班的祝国梅满脸喜悦。

祝国梅是厂里的老员工了,每年经他手的毛绒玩具多达五六十款。“有了稳定地收入,生活肯定会越过越好,现在的生活状态,我很满足,每天和姐妹们在工厂里面都很开心,社区工厂让我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哩!”

QQ截图20220829173720.jpg

紫阳县按照“园区总部+新社区工厂+加工车间+家庭工坊”的思路,在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探索实践“社区工厂+脱贫户”和“楼上居住、楼下就业”帮扶模式,加快培育发展以毛绒玩具文创产业为主的新社区工厂,吸引在外创业成功人才和成熟产业工人回流,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截至6月初,县域内发展各类新社区工厂112家,共吸纳就业2700余人。

“村里有了产业,村民就有了收入”

走进蒿坪镇东关村的农产品加工车间,62岁的搬迁群众蔡威平手脚麻利,熟练地将清洗池中的土豆片捞出摊晾。“外村的都在说,像我这么大的年龄了,每个月还能在村上挣四千多元,真羡慕啊。”从蔡威平爽朗的笑声中,记者感受到了她的幸福。

“东关村已建设富硒粮蔬基地200亩,建成农产品400余平方米加工车间,目前来说,村里产业基本形成气候了,那么群众就有了收入保障了。”蒿坪镇东关村党支部书记危成成说。

目前,紫阳县176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都有合作社,村村都有增收产业的发展格局,形成了以茶叶为主,魔芋、蔬果、养殖、中药材等多种产业齐头并进的产业体系。全县共有建产业基地211个、加工厂486个、产业园区130个,农村经营主体826个,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呈现了长短结合、多元发展的良好态势。

今年,紫阳县还将持续推进安置区农业产业园区建设,2022年计划新建配套产业园区3个、巩固提升产业园区4个,新增吸纳就业人数295人。

“下一步还要扶持一批服务功能强、内部运营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从而增加村集体经济财富积累,开创财政性收入等多元增收方式,惠及更多搬迁群众。”紫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蔡英彪说。

QQ截图20220829173706.jpg

近些年,紫阳县积极探索创建了“一张网覆盖,一本证定人,两项清单定责,六大工程促融入”的“1126”搬迁后扶双线管理机制。通过构建“网”格化机制,夯实网格员责任,对搬迁群众开展服务和包联,创新搬迁社区“居住簿”制度,同时理清迁出村职责、迁入社区职责,积极推进“防返贫底线坚守、产业就业增收、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提升、社会兜底保障、文明新风引领”六大工程,切实解决搬迁群众办事难、管理难、融入难、增收难等问题,让搬迁群众“安居”又“乐业”。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