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四川巴中:多点发力促进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时间:2023-07-31 14:21:21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

今年来,四川省巴中市坚持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要求,紧盯“四大收入”结构,立足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建立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平台搭建、能力提升、机制健全“五大增收体系”,有力推动脱贫群众持续增收。

聚焦政策支持,系统化“引”增收。一是健全“产业链”。持续构建文旅康养、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1+3”主导产业体系,启动实施巴山肉牛、南江黄羊和茶叶“2+1”种养业优势大品种计划,聚焦优势做强产业,稳定就业支持创业,育强主体盘活经营。二是配置“政策链”。先后出台《巴中市2023年促进农民增收八条措施》《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二十条政策措施》等10余份配套文件,梳理“1+34”《到户政策清单》,引导汇聚各类资源要素支持脱贫群众稳定增收。三是提升“服务链”。合力构建“线上+线下”宣传推广体系,提高各项惠农政策知晓率和惠及面。强化监督问效,市纪委监委、市目标绩效办不定期对行业部门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测,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聚焦资金投入,精准化“促”增收一是财政资金倾斜到村。坚持将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和省内对口帮扶资金等向重点帮扶县(村)、巩固脱贫成果任务重的村及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倾斜,年度编制实施产业项目348个,其中衔接资金投入达11.66亿元,重点支持主导产业强链补链、务工就业拓岗提能等。二是特色产业奖补到户。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采取“以奖代补”“以效定补”等方式,精准匹配庭院经济到户补贴,按照每户不低于600元标准对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发展小微产业实施奖补,带动6万余户农户增收1.2万元,稳定增加经营性收入。三是金融资源配置到人。发挥金融“源泉活水”作用,创新开发“巴山红色贷”等系列金融产品,开发利率优惠、财政贴息、风险担保的个性化金融产品,支持农村发展产业。截至6月底,贷款总量达25.26亿元,带动220个村集体经济和10万余农民年增收2万元以上。

聚焦平台搭建,立体化“稳”增收。统筹重点项目、产业园区、东西部协作等资源平台,从产业、就业、资源资产发力,建立多渠道助农增收平台。一是扩产助消稳增。积极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参加农博会、“天府乡村”公益品牌年货大集活动、金华农特产品产销对接洽谈会等,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专合社)入驻“832”、浙江政采云、义务“百县万品”等平台,累计帮助销售巴中本土农特产品3.15亿元。二是拓渠增量稳岗。依托东西部劳务协作、渝巴就业合作、省内对口帮扶,建成域外劳务基地40个、农民工服务站104个、金巴劳务协作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1个,有序转移就业,挖潜就近就业,创业带动就业,累计促进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21.58万人。三是优化资源稳效。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协调对接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在巴中成立分支机构,办理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356宗,交易额达5.9亿元,帮助35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3100万元。

聚焦能力提升,内生化“强”增收。坚持培训赋能,多形式、多渠道为脱贫群众强本领、提技能,增强造血功能、激发内生动力。一是群众按需点单。以产业发展和脱贫劳动力培训需求为导向,采取现场点、线上点、定制点等方式,广泛收集脱贫劳动力培训意愿,定制个性化培训清单2.2万条,有效提升培训针对性、匹配度。二是平台因需施训。依托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巴中村政学院、晏阳初大讲堂等平台,比选38家定点培训机构,通过外出参观学、专家课堂讲、田间地头教、实践操作练等方式,积极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致富带头人培训等。今年来,累计培训47期2.1万人次。三是订单定向就业。紧盯市场需求,依托“巴山工匠”“巴山阿姨”“巴山芦丁技”等劳务和技能品牌,通过结业现场招、专场招聘选、定向订单送、劳务派遣输等方式,促进1.78万人实现“结业即就业”无缝对接。

聚焦机制健全,长效化“保”增收。一是构建体系定目标。紧盯“两个收入增速”目标,全面构建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体系,制定实施脱贫人口增收年度实施方案,县、乡、村逐级建立清单,精细制定脱贫群众到户增收目标,2个省级重点帮扶县分别安排300万元到1800万元不等专项基金,支持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实现稳定增收。二是创新机制强带动。鼓励各县(区)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接地气、可落实的增收推进机制。指导平昌县运用村集体经济建立低收入人口帮扶基金;推广通江县“村集体经济联合社+专合社+基层供销社”三社融合助农增收机制,有力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三是逗硬考核促实效。建立“月调度研判、季拉练评比、年考核奖惩”的增收推进机制,综合开展暗访督导。脱贫群众持续增收在年度考核中的占比权重由6%提高至10%,加强考核结果运用,全力保障收入增速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巩固衔接    
资讯播报

四川巴中:多点发力促进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时间:2023-07-31 14:21:21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

今年来,四川省巴中市坚持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要求,紧盯“四大收入”结构,立足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建立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平台搭建、能力提升、机制健全“五大增收体系”,有力推动脱贫群众持续增收。

聚焦政策支持,系统化“引”增收。一是健全“产业链”。持续构建文旅康养、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1+3”主导产业体系,启动实施巴山肉牛、南江黄羊和茶叶“2+1”种养业优势大品种计划,聚焦优势做强产业,稳定就业支持创业,育强主体盘活经营。二是配置“政策链”。先后出台《巴中市2023年促进农民增收八条措施》《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二十条政策措施》等10余份配套文件,梳理“1+34”《到户政策清单》,引导汇聚各类资源要素支持脱贫群众稳定增收。三是提升“服务链”。合力构建“线上+线下”宣传推广体系,提高各项惠农政策知晓率和惠及面。强化监督问效,市纪委监委、市目标绩效办不定期对行业部门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测,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聚焦资金投入,精准化“促”增收一是财政资金倾斜到村。坚持将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和省内对口帮扶资金等向重点帮扶县(村)、巩固脱贫成果任务重的村及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倾斜,年度编制实施产业项目348个,其中衔接资金投入达11.66亿元,重点支持主导产业强链补链、务工就业拓岗提能等。二是特色产业奖补到户。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采取“以奖代补”“以效定补”等方式,精准匹配庭院经济到户补贴,按照每户不低于600元标准对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发展小微产业实施奖补,带动6万余户农户增收1.2万元,稳定增加经营性收入。三是金融资源配置到人。发挥金融“源泉活水”作用,创新开发“巴山红色贷”等系列金融产品,开发利率优惠、财政贴息、风险担保的个性化金融产品,支持农村发展产业。截至6月底,贷款总量达25.26亿元,带动220个村集体经济和10万余农民年增收2万元以上。

聚焦平台搭建,立体化“稳”增收。统筹重点项目、产业园区、东西部协作等资源平台,从产业、就业、资源资产发力,建立多渠道助农增收平台。一是扩产助消稳增。积极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参加农博会、“天府乡村”公益品牌年货大集活动、金华农特产品产销对接洽谈会等,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专合社)入驻“832”、浙江政采云、义务“百县万品”等平台,累计帮助销售巴中本土农特产品3.15亿元。二是拓渠增量稳岗。依托东西部劳务协作、渝巴就业合作、省内对口帮扶,建成域外劳务基地40个、农民工服务站104个、金巴劳务协作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1个,有序转移就业,挖潜就近就业,创业带动就业,累计促进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21.58万人。三是优化资源稳效。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协调对接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在巴中成立分支机构,办理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356宗,交易额达5.9亿元,帮助35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3100万元。

聚焦能力提升,内生化“强”增收。坚持培训赋能,多形式、多渠道为脱贫群众强本领、提技能,增强造血功能、激发内生动力。一是群众按需点单。以产业发展和脱贫劳动力培训需求为导向,采取现场点、线上点、定制点等方式,广泛收集脱贫劳动力培训意愿,定制个性化培训清单2.2万条,有效提升培训针对性、匹配度。二是平台因需施训。依托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巴中村政学院、晏阳初大讲堂等平台,比选38家定点培训机构,通过外出参观学、专家课堂讲、田间地头教、实践操作练等方式,积极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致富带头人培训等。今年来,累计培训47期2.1万人次。三是订单定向就业。紧盯市场需求,依托“巴山工匠”“巴山阿姨”“巴山芦丁技”等劳务和技能品牌,通过结业现场招、专场招聘选、定向订单送、劳务派遣输等方式,促进1.78万人实现“结业即就业”无缝对接。

聚焦机制健全,长效化“保”增收。一是构建体系定目标。紧盯“两个收入增速”目标,全面构建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体系,制定实施脱贫人口增收年度实施方案,县、乡、村逐级建立清单,精细制定脱贫群众到户增收目标,2个省级重点帮扶县分别安排300万元到1800万元不等专项基金,支持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实现稳定增收。二是创新机制强带动。鼓励各县(区)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接地气、可落实的增收推进机制。指导平昌县运用村集体经济建立低收入人口帮扶基金;推广通江县“村集体经济联合社+专合社+基层供销社”三社融合助农增收机制,有力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三是逗硬考核促实效。建立“月调度研判、季拉练评比、年考核奖惩”的增收推进机制,综合开展暗访督导。脱贫群众持续增收在年度考核中的占比权重由6%提高至10%,加强考核结果运用,全力保障收入增速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