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河南周口市: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时间:2019-03-13 08:45:25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

沈丘县纸店镇一个扶贫车间内,一名贫困家庭成员脸上露出笑容.JPG

河南周口市坚持因村因户精准施策,逐步摸索出了五条较为稳定的增收渠道,根据贫困户家庭条件、身体状况、个人意愿,基本做到每户至少享受两项以上增收渠道,有不少贫困户全部都享受。

土地流转增加收入。将土地等生产要素流转给种植大户、致富能人、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实施规模化生产,提升经济效益,获得租金收入,每亩每年的租金少则几百元,多则一千多元。如西华县宋府园林家庭农场投资600万建成供港蔬菜示范基地,以每亩1200元的高价,流转以贫困户为主的土地2200亩。

入股分红增加收入。把贫困户的到户增收补贴、土地流转、小额信贷等资金入股产业扶贫基地、扶贫车间、合作社,签订多方合作协议,建立紧密的利益连结机制和最低利益保障机制,最大程度地保障贫困群众利益。如太康县实施“锅炉企业+村富民公司+贫困户”模式,贫困户将小额贴息贷款放到富民公司,富民公司集中投入到锅炉企业,贫困户负赢不负亏,每年确保贫困户户均最低分红3000元。四通锅炉、永兴锅炉等已采用此模式带动贫困户1500户。扶沟县的河南宝乐奶业公司利用金融贷款扶贫政策,带动贫困户分红。近两年来,先后利用扶贫贷款资金1400万元,为350户贫困户每年户均分红不少于2200元。

企业帮扶增加收入。种养殖大户、合作社或企业通过给贫困户提供幼崽、幼苗、生产器具或原材料,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回收,既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也为群众带来了可喜的收入。如郸城县天豫薯业为贫困户免费提供每亩价值300元的苗种,定期组织统一培训,免费提供种植管理技术。收购贫困户种植的红薯时,每吨高于保护价40元。去年以来,共向贫困户免费提供薯苗13000多万株,价值130多万元,带动412户贫困户受益。

发展集体经济增加收入。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组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发展载体,统筹推进扶贫车间、光伏发电、种植养殖、“渔光互补”等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各项举措,坚持把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用于扶持贫困群众和发展村级公益事业,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与特困户、兜底户签订帮扶协议等方式,确保贫困户每年获得稳定性收入。目前,全市已建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达到3120个,试点县沈丘县全部组建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547家有贫困人口的村集体资产达到30万元以上,每村平均带动贫困户20户左右。

特色种植产业。坚持提升品质和扩大规模并举,着力发展优势突出的特色种植业。车厘子、油牡丹、杏鲍菇、秋葵等高档珍稀型,以及莲藕、提子、红薯等大众型特色蔬果粮油产品发展势头强劲,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河南省久酒中梁农业开发公司是沈丘县特色种植基地之一,建有标准化日光温室大棚200座,年亩产蔬菜3万斤,实现年产值600多万元。仅大棚的种植管理可给当地村民提供230多个就业岗位,务工农民月均增收1200元以上。

特色养殖产业。优化畜禽养殖结构和生产布局,鼓励发展特色养殖,支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太康县玉柏生物公司投资年产50亿条豆丹良种苗繁育与养殖示范基地,流转土地1955亩,实现销售收入7000余万元,带动1000户贫困户增收。西华县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河南卫奇农牧公司除了带动100多户贫困户享受到户增收补贴、小额信贷资金入股分红外,还吸纳了十几名贫困户进场从事卖猪、除草等杂工,更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培训出6个销售猪仔、饲料的贫困特色加工产业。打造产业发展平台,服务全市带贫产业发展,与河南巧媳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充分利用东西部产业转移的契机,发展沿海订单客商1350家,内地乡镇工厂9600家,连接沿海和内地企业,使企业有钱赚、贫困户有活干。创新用工模式和生产方式,依托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来料加工,发展服装服饰、无纺布制品、渔网编织等产业,在乡村设立加工厂房,促进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商水县在全县建立50人以上规模的“巧媳妇”加工基地186个,10人以上的规模的“巧媳妇”加工站点406个,实现脱贫2万余人。

增大保险投入。依托中原农险等保险公司,开发系列保险产品,为贫困人口设计种植、养殖、意外伤害等一揽子承保方案,为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提供保障。所有保费均由县级政府全额出资,统一买单,保险公司简化理赔条件,优化理赔服务,确保做到贫困户零负担、零风险,快受益、多受益。特别是种植、养殖保险,主要解决贫困户种植、养殖遭受自然灾害及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等,已累计为8万户贫困户托底提供生产风险保障1.6亿元,先后向农户支付赔款1300多万元。

据统计,两年多来,全市共发展各类产业项目1500多个,其中,培育市级产业扶贫示范基地213个,带动贫困户3.77万户、12.06万人;认定市级标准化产业扶贫车间320个,县级产业扶贫车间156个,带动贫困户0.94万户、2.62万人;建成存量电站545个,总容量4.45兆瓦,关联受益贫困人口1.09万户、3.49万人。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琼文
标签扶贫案例,产业扶贫    

河南周口市: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时间:2019-03-13 08:45:25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

沈丘县纸店镇一个扶贫车间内,一名贫困家庭成员脸上露出笑容.JPG

河南周口市坚持因村因户精准施策,逐步摸索出了五条较为稳定的增收渠道,根据贫困户家庭条件、身体状况、个人意愿,基本做到每户至少享受两项以上增收渠道,有不少贫困户全部都享受。

土地流转增加收入。将土地等生产要素流转给种植大户、致富能人、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实施规模化生产,提升经济效益,获得租金收入,每亩每年的租金少则几百元,多则一千多元。如西华县宋府园林家庭农场投资600万建成供港蔬菜示范基地,以每亩1200元的高价,流转以贫困户为主的土地2200亩。

入股分红增加收入。把贫困户的到户增收补贴、土地流转、小额信贷等资金入股产业扶贫基地、扶贫车间、合作社,签订多方合作协议,建立紧密的利益连结机制和最低利益保障机制,最大程度地保障贫困群众利益。如太康县实施“锅炉企业+村富民公司+贫困户”模式,贫困户将小额贴息贷款放到富民公司,富民公司集中投入到锅炉企业,贫困户负赢不负亏,每年确保贫困户户均最低分红3000元。四通锅炉、永兴锅炉等已采用此模式带动贫困户1500户。扶沟县的河南宝乐奶业公司利用金融贷款扶贫政策,带动贫困户分红。近两年来,先后利用扶贫贷款资金1400万元,为350户贫困户每年户均分红不少于2200元。

企业帮扶增加收入。种养殖大户、合作社或企业通过给贫困户提供幼崽、幼苗、生产器具或原材料,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回收,既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也为群众带来了可喜的收入。如郸城县天豫薯业为贫困户免费提供每亩价值300元的苗种,定期组织统一培训,免费提供种植管理技术。收购贫困户种植的红薯时,每吨高于保护价40元。去年以来,共向贫困户免费提供薯苗13000多万株,价值130多万元,带动412户贫困户受益。

发展集体经济增加收入。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组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发展载体,统筹推进扶贫车间、光伏发电、种植养殖、“渔光互补”等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各项举措,坚持把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用于扶持贫困群众和发展村级公益事业,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与特困户、兜底户签订帮扶协议等方式,确保贫困户每年获得稳定性收入。目前,全市已建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达到3120个,试点县沈丘县全部组建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547家有贫困人口的村集体资产达到30万元以上,每村平均带动贫困户20户左右。

特色种植产业。坚持提升品质和扩大规模并举,着力发展优势突出的特色种植业。车厘子、油牡丹、杏鲍菇、秋葵等高档珍稀型,以及莲藕、提子、红薯等大众型特色蔬果粮油产品发展势头强劲,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河南省久酒中梁农业开发公司是沈丘县特色种植基地之一,建有标准化日光温室大棚200座,年亩产蔬菜3万斤,实现年产值600多万元。仅大棚的种植管理可给当地村民提供230多个就业岗位,务工农民月均增收1200元以上。

特色养殖产业。优化畜禽养殖结构和生产布局,鼓励发展特色养殖,支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太康县玉柏生物公司投资年产50亿条豆丹良种苗繁育与养殖示范基地,流转土地1955亩,实现销售收入7000余万元,带动1000户贫困户增收。西华县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河南卫奇农牧公司除了带动100多户贫困户享受到户增收补贴、小额信贷资金入股分红外,还吸纳了十几名贫困户进场从事卖猪、除草等杂工,更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培训出6个销售猪仔、饲料的贫困特色加工产业。打造产业发展平台,服务全市带贫产业发展,与河南巧媳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充分利用东西部产业转移的契机,发展沿海订单客商1350家,内地乡镇工厂9600家,连接沿海和内地企业,使企业有钱赚、贫困户有活干。创新用工模式和生产方式,依托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来料加工,发展服装服饰、无纺布制品、渔网编织等产业,在乡村设立加工厂房,促进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商水县在全县建立50人以上规模的“巧媳妇”加工基地186个,10人以上的规模的“巧媳妇”加工站点406个,实现脱贫2万余人。

增大保险投入。依托中原农险等保险公司,开发系列保险产品,为贫困人口设计种植、养殖、意外伤害等一揽子承保方案,为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提供保障。所有保费均由县级政府全额出资,统一买单,保险公司简化理赔条件,优化理赔服务,确保做到贫困户零负担、零风险,快受益、多受益。特别是种植、养殖保险,主要解决贫困户种植、养殖遭受自然灾害及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等,已累计为8万户贫困户托底提供生产风险保障1.6亿元,先后向农户支付赔款1300多万元。

据统计,两年多来,全市共发展各类产业项目1500多个,其中,培育市级产业扶贫示范基地213个,带动贫困户3.77万户、12.06万人;认定市级标准化产业扶贫车间320个,县级产业扶贫车间156个,带动贫困户0.94万户、2.62万人;建成存量电站545个,总容量4.45兆瓦,关联受益贫困人口1.09万户、3.49万人。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琼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