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湖北咸丰:打好产业组合拳 决胜脱贫小康路

时间:2019-03-13 09:55:01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

咸丰县人社局驻村扶贫工作队长安铭(左一)与驻村第一书记滕明宏指导村民张友全采收成熟羊肚菌。2018年3月26日李维君摄13997788797.jpg

近年来,湖北咸丰县坚定不移落实中央及省州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以农民富、农业兴、农村强为目标,抢抓政策机遇,打好组合拳,坚定不移走产业扶贫之路。

规划先行,打造“一村一园一走廊”

产业是扶贫的核心。坚持走特色化、绿色化、品牌化产业发展之路,因地制宜制定扶贫产业发展规划,在结构调整上将“三茶一药一猪”(白茶、油茶、藤茶,中药材,恩施黑猪)作为主导产业,努力打造“一村一园一走廊”。

“一村”,即:打造“一村一业、一县一品”。结合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因村制宜发展千亩以上的产业基地,对贫困户实施“一户一策、一户一业”的产业扶贫,坚持“长抓旅中抓茶,当年增收抓猪娃”和“低山烟茶中山果,高山地区抓林药”,实现产业发展长短结合、立体开发,保障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目前,全县已发展特色产业面积达110万亩,特色产业村189个,形成了以借助唐崖土司城成功申遗为机遇的“唐崖”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一园”,即:打造“咸丰余杭现代农业园”。抢抓咸丰县成为余杭区东西部扶贫协作对象的机遇,突出“产业”二字,谋划实施了咸丰余杭现代农业园,集种苗培育繁殖、现代农业展示、文创农业培育、智慧农业数据平台、城郊休闲旅游于一体,实现现代农业、体验农业、文创农业、科研农业四大产业集并和智慧农业展示区、户外素质拓展区、城郊乡村旅游区三大功能分区,总面积1300亩,总投资1.2亿元,辐射带动本村及周边贫困户1000余人脱贫致富,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500个,就业收入达1000万元。

“一走廊”,即:打造“生态农业观光走廊”。围绕乡村振兴对产业发展的要求,不建无规划无产业的村庄,不建无民族特色的民居,不发展无前途无特色的产业,沿国省道一线打造茶叶走廊、园林走廊、生态走廊、民居走廊,推动沿线村庄就地城镇化。目前,已建成麻柳溪、大沙坝、白岩、川洞田园、白水坝绿沃园、苗林老寨等美丽乡村20余个,成为该县精准扶贫特色产业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转型发展,推动“一农一商一旅游”

发展扶贫产业,必须走三产融合发展之路。坚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引导社会资本、技术和人才进入农业农村,带动传统农业向商业、服务业、旅游业转型发展,推动“农商旅”共同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一农”,即:推动新型农民培育。根据乡村振兴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大力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规范管理、跟踪服务,引导、扶持和培育一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农业生产经营者,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两年来,全县对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进行技术、技能、转移就业培训5万多人次,转移贫困户就业9300余人。

“一商”,即: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抢抓被列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机遇,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引进阿里巴巴等知名电商企业合作共建,采取“农民创业+政府服务”的方式,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的农村电商模式,推动网货下乡、山贷进城。目前,全县已建成1个电商营运中心、1个电商物流配送中心和147个村级电商服务站。2017年,全县农产品上行交易达1.85亿元。

“一旅游”,即:推动全域旅游。树立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按照“全域旅游·5A咸丰”的思路,以“农业+旅游”的模式,把茶园当景点建,把村庄当民宿建,把森林、洞群、湿地当公园建,把农村当景区建,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全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旅游宣传营销,推进产业发展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目前,全县建成3个4A级景区,45个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20个景区式美丽乡村,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政府驱动,推进“一策一联一改革”

产业扶贫要靠政府驱动和引领,推动多元投资扶贫产业。通过政府政策推动,引导社会联动,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和产业推进体系,最大程度助推产业发展和贫困户脱贫。

“一策”,即:推进政策支持。制定《咸丰县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发展的十条意见》,围绕工业用地、技改投资、税收优惠、物流成本、创新发展、品牌建设、企业上市及金融贴息等10个方面出台政策,鼓励和加大有效投资,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增强带动群众脱贫能力。

“一联”,即:推进利益联结。建立“市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三方利益联结机制,引领合作社、家庭农场和贫困户产业升级,以股份合作、订单合同、服务协作、流转聘用等利益联结模式,实现村集体有稳定收入、贫困户有长期受益。

“一改革”,即:推进“三权”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三权”改革,不断创新方法,强化工作措施,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放活土地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解决土地撂荒,有效配置土地,积极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引导农户向企业流转土地2.07万亩,向合作社流转8.26万亩,占全县流转土地面积的75.9%。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琼文
标签扶贫案例,产业扶贫    

湖北咸丰:打好产业组合拳 决胜脱贫小康路

时间:2019-03-13 09:55:01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

咸丰县人社局驻村扶贫工作队长安铭(左一)与驻村第一书记滕明宏指导村民张友全采收成熟羊肚菌。2018年3月26日李维君摄13997788797.jpg

近年来,湖北咸丰县坚定不移落实中央及省州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以农民富、农业兴、农村强为目标,抢抓政策机遇,打好组合拳,坚定不移走产业扶贫之路。

规划先行,打造“一村一园一走廊”

产业是扶贫的核心。坚持走特色化、绿色化、品牌化产业发展之路,因地制宜制定扶贫产业发展规划,在结构调整上将“三茶一药一猪”(白茶、油茶、藤茶,中药材,恩施黑猪)作为主导产业,努力打造“一村一园一走廊”。

“一村”,即:打造“一村一业、一县一品”。结合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因村制宜发展千亩以上的产业基地,对贫困户实施“一户一策、一户一业”的产业扶贫,坚持“长抓旅中抓茶,当年增收抓猪娃”和“低山烟茶中山果,高山地区抓林药”,实现产业发展长短结合、立体开发,保障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目前,全县已发展特色产业面积达110万亩,特色产业村189个,形成了以借助唐崖土司城成功申遗为机遇的“唐崖”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一园”,即:打造“咸丰余杭现代农业园”。抢抓咸丰县成为余杭区东西部扶贫协作对象的机遇,突出“产业”二字,谋划实施了咸丰余杭现代农业园,集种苗培育繁殖、现代农业展示、文创农业培育、智慧农业数据平台、城郊休闲旅游于一体,实现现代农业、体验农业、文创农业、科研农业四大产业集并和智慧农业展示区、户外素质拓展区、城郊乡村旅游区三大功能分区,总面积1300亩,总投资1.2亿元,辐射带动本村及周边贫困户1000余人脱贫致富,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500个,就业收入达1000万元。

“一走廊”,即:打造“生态农业观光走廊”。围绕乡村振兴对产业发展的要求,不建无规划无产业的村庄,不建无民族特色的民居,不发展无前途无特色的产业,沿国省道一线打造茶叶走廊、园林走廊、生态走廊、民居走廊,推动沿线村庄就地城镇化。目前,已建成麻柳溪、大沙坝、白岩、川洞田园、白水坝绿沃园、苗林老寨等美丽乡村20余个,成为该县精准扶贫特色产业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转型发展,推动“一农一商一旅游”

发展扶贫产业,必须走三产融合发展之路。坚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引导社会资本、技术和人才进入农业农村,带动传统农业向商业、服务业、旅游业转型发展,推动“农商旅”共同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一农”,即:推动新型农民培育。根据乡村振兴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大力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规范管理、跟踪服务,引导、扶持和培育一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农业生产经营者,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两年来,全县对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进行技术、技能、转移就业培训5万多人次,转移贫困户就业9300余人。

“一商”,即: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抢抓被列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机遇,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引进阿里巴巴等知名电商企业合作共建,采取“农民创业+政府服务”的方式,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的农村电商模式,推动网货下乡、山贷进城。目前,全县已建成1个电商营运中心、1个电商物流配送中心和147个村级电商服务站。2017年,全县农产品上行交易达1.85亿元。

“一旅游”,即:推动全域旅游。树立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按照“全域旅游·5A咸丰”的思路,以“农业+旅游”的模式,把茶园当景点建,把村庄当民宿建,把森林、洞群、湿地当公园建,把农村当景区建,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全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旅游宣传营销,推进产业发展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目前,全县建成3个4A级景区,45个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20个景区式美丽乡村,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政府驱动,推进“一策一联一改革”

产业扶贫要靠政府驱动和引领,推动多元投资扶贫产业。通过政府政策推动,引导社会联动,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和产业推进体系,最大程度助推产业发展和贫困户脱贫。

“一策”,即:推进政策支持。制定《咸丰县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发展的十条意见》,围绕工业用地、技改投资、税收优惠、物流成本、创新发展、品牌建设、企业上市及金融贴息等10个方面出台政策,鼓励和加大有效投资,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增强带动群众脱贫能力。

“一联”,即:推进利益联结。建立“市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三方利益联结机制,引领合作社、家庭农场和贫困户产业升级,以股份合作、订单合同、服务协作、流转聘用等利益联结模式,实现村集体有稳定收入、贫困户有长期受益。

“一改革”,即:推进“三权”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三权”改革,不断创新方法,强化工作措施,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放活土地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解决土地撂荒,有效配置土地,积极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引导农户向企业流转土地2.07万亩,向合作社流转8.26万亩,占全县流转土地面积的75.9%。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琼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