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山种“摇钱树” 户有“聚宝盆”

时间:2019-11-11 22:08:37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刘建平 葛七甫

——湖北通城特色产业托起贫困户脊梁

图片5.png

 金秋十月天气爽,通城人民产业致富忙。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湖北通城,资源在山,优势在山,发展也在山。念好“山字经” 种下“致富田”。优劣之间,如何转化,考验着通城人智慧,这是靠山吃山的睿智选择,也是山乡贫困户们脱贫致富的好对策。

油茶:贫困户的“摇钱树”

金秋,笔者走进鄂南山区通城县,油茶产业园内运输油茶果车辆穿梭,山岭上人们忙着油茶采摘后的培护,遍布山野的油茶林,郁郁葱葱,形成了一道独特风景。

该县借纳入全国油茶重点示范县之一的春风,制订了《通城县油茶产业十年规划》,规划从2010年起着力发展油茶产业,举全县之力,每年改造老油茶林1万亩,新造基地3万亩,通过10年的努力,建成40万亩油茶基地,茶油年产量达到2万吨,产值10亿元。

该县以现代油茶产业园为依托,大力推广“村企合作”“公司+农户+基地+扶贫”等经营模式,辐射带动油茶产业快速发展,助力贫困户致富,助推脱贫攻坚。

“在公司技术支撑下,油茶基地已发展到900亩,前年挂果,今年,收入10万多元!”通城县四庄乡陶醉城乡种养植专业合作社周新敏对未来信心满满。

周新敏说的公司是湖北黄袍山绿色产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集油茶科研、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民营科技型企业,已跨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本草天香”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和“地理证明商标”产品。

“公司先后投入1.5亿元资金发展油茶产业,带动近万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湖北黄袍山公司董事长晏绿金介绍。

11月2日,秋日的暖阳照在塘湖镇阁壁村漫山遍野的油茶林,一派生机。正在采摘油茶的金何文抹了一把汗水说:“在黄袍山晏总的帮扶下,种了30多亩油茶,今年首次挂果,收入近万元。”

据了解,2016年,黄袍山公司晏总与金何文结对帮扶,鼓励金何文用撂荒地种植油茶,还免费送茶苗、送技术、送肥料、送资金,包销售。同时,鼓励金何文大力立体生态种养,猪粪用来种植油茶。猪肉公司按照市场价收购用于员工福利发放,金何文出栏肥猪近40头,收入6多万元。

该县围绕重点贫困村加大油茶基地建设力度,在有条件的贫困村推广建设高产油茶基地500亩,扶持有条件的贫困户建管油茶基地10亩以上,达产后,贫困村每年油茶毛收入100万元以上,贫困户年油茶毛收入2万元以上。让贫困户有了持续稳定的收益来源,从而达到助富一方百姓的目的。

至目前,全县已种植油茶20多万亩,油茶树,已成为通城农民的“脱贫树”和“摇钱树”。

中药材:贫困户致富“良方”

通城县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中药资源蕴藏丰富,天然野生中草药品种达166科、1313种,盛产黄精、白芨、七叶一枝花、钩藤等名贵中药材,境内的药姑山被誉为“江南天然药库”。

2016年秋,该县紧抓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建设健康中国的重大机遇,在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绿色崛起、中药振兴、万众创业、城乡融合”战略目标,举全县之力打造全国中医药产业大县,坚持药材、药品、药市、药膳、药养“五药”并举,集中药材种植养殖、中药制造、中药贸易流通、中医药技术研发、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中医药健康旅游于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中医药全产业链条。

近日,瑶乡御草药业中药材种苗培育基地,身穿白色工作服员工在组培实取铁皮石斛母苗,该县中药材种苗源源不断从此运送各地。

这是通城首家科技中药材种苗和研发基地,年供名贵中药材种苗2000万株,以“基地十土地十贫困户”的方式,常年安排35名贫困户就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20人精准脱贫。

“山上有林、林下有木、木下有草”。通城县返乡创业青年何敏前年流转荒山1600亩种植药材,创办的裕丰生态农业开发公司,走立体、循环发展之路,充分利用土地和立体空间获取较高中药材产量和效益。

同时,这个县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已种植白芨、黄精、七叶一枝花、铁皮石斛等名贵药材10万亩,其中林下种植5万亩。初步形成以“隽六味”(黄精、重楼、白芨、白术、金刚藤和钩藤)种植为主,其他适宜种植品种(菊花、黄花、栀子花、金银花、木通果、金莲花、射干、芍药、桔梗、艾叶、紫苏)为辅的中药材种植格局。

“力争到2021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中医药产业龙头企业达到30家以上,中医药产业人才达到30000名以上,中医药全产业链产值向300亿元进军”。正在内冲中药材基地调研的县委书记熊亚平信心满满,

该县产销对接,打造中药材产业链。2017年,该县充分利用丰富的艾叶资源,引进艾舒宝生活用品公司,安排100多贫困劳力就业。

2018年,县中药材公司与安徽一药业公司合作,对国家认可的64个品种中药材产地粗加工,年收购、出售中药材800吨以上。

润康药姑山中药公司引进国内最先进的全自动生产线,全部订购本地道地药材,年生产规模8000吨以上。

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10万亩,带动近万名贫困户参与种植加工,拥有国家级中药产业化生产基地1个,中成药和中药保健品工业企业8家,年产值超过7亿元。

中药材已成为当地农民治贫困,奔致富的好良方。

蔬菜:鼓了贫困户的“腰包”

采摘的辣椒、茄子、豇豆、小白菜,再分检,装箱,上车……每天,通城县石子洲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志明一大早就忙碌在无土蔬菜栽培大棚里。这些采收的蔬菜销路通畅,有的送往县城的中百、家联等各大超市,有的直接运往武汉。

近年来,该县提出,长中短相结合,重点打造油茶、中药材、有机蔬菜等特色产业,推动形成“山上种油茶、中药材、平地种有机菜”的产业格局。成立了无土蔬菜栽培助力易迁点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通城县无土蔬菜助力易迁点扶贫实施方案》,由政府投资大棚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运营,易迁扶贫户以政府扶持建设的大棚作为股本分红,形成“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易迁扶贫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产业扶持政策、服务、市场与贫困户对接的良性互动,引领绿色农业发展新潮流,进而带领贫困村民走上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的科技致富之路。

石子洲果蔬专业合作社在大坪乡坪山村流转土地60亩,利用独特的气候地域优势,依靠科技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业,精心打造绿色“瑶三鲜”大菜园,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建成了通城县第一个大棚蔬菜无土栽培技术示范基地。

至目前,全县已安排180多名安置点搬迁户到蔬菜基地务工,120多名搬迁户到蔬菜生产企业就业,每人每月收入3000元以上。

新型职业农民胡雄文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示范带动周边乡镇种植紫苏500多亩,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100多人。

“黄袍农夫”加工业以2.5元每斤的保底价回收新鲜紫苏叶子,以5元每斤的均价回收朝天椒,不仅带动大坪乡水口、塘湖镇阁壁等全县1000多户规模种植辣椒酱原材料,还带动绿美鲜农业、三毛姐食品公司等10多家企业进行蔬菜深加工增值,正在建设紫苏产业园,实现种、产、销一体化,紫苏辣椒酱年产值过亿元。

楠竹:群众脱贫“富贵竹”

   该县以能人回乡为重要抓手,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和凝聚在外能人发挥学识所长、创业经验、利用家乡丰富的楠竹、黄豆、油茶等社会资源,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返乡办起“扶贫微工厂”,助力脱贫攻坚。

湖北省通城县马港镇黄鹤村依靠丰富的楠竹资源,走村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脱贫攻坚路,贫困户以楠竹入股,新建扶贫车间,安排12名有手工艺的贫困劳动力就业,以传帮带的形式,将一批贫困户培养成竹制品加工艺者,加工竹制品家庭用品,扶贫车间的建成,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还挂靠25户贫困户86人,产业分红,让滞销的楠竹,成为群众脱贫富贵竹。

大坪青年李华良用家乡的竹子酿出“致富酒”,不仅解决了楠竹滞销的问题,还带动带动周边83户贫困户312人成功摆脱贫困致富。

“入山无处不飞翠,通城茶香百里醉”。近日,走进湖北双狮茶业(通城),50吨茶叶整装待发,销往摩洛哥。

茶产业曾是该县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借“一带一路”东风,通城茶叶出口远销德国、美国、非洲、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过亿元,出口创汇300万美元,带动了1千多农户增收致富,户均年增收近万元。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泉水叮咚响,曲径有人家。走进新三汇养殖基地里李金刚正带着社员忙得热火朝天。

李金刚以养殖场为依托,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养猪,推出“四提供一回收”服务,提供优质仔猪、提供全价饲料、提供防疫治病、提供养殖技术,包回收肥猪。年出栏生猪8万头,带动周边农户年出栏肥猪10万头。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推动油茶、中药材、蔬菜、牲猪、茶叶、楠种等六大产业高质量发展,扶贫产业融入全县经济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助力2万多名贫困户脱贫攻坚。(作者单位:湖北省通城县脱贫攻坚宣传材料组)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王获羽
标签产业扶贫    

山种“摇钱树” 户有“聚宝盆”

时间:2019-11-11 22:08:37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刘建平 葛七甫

——湖北通城特色产业托起贫困户脊梁

图片5.png

 金秋十月天气爽,通城人民产业致富忙。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湖北通城,资源在山,优势在山,发展也在山。念好“山字经” 种下“致富田”。优劣之间,如何转化,考验着通城人智慧,这是靠山吃山的睿智选择,也是山乡贫困户们脱贫致富的好对策。

油茶:贫困户的“摇钱树”

金秋,笔者走进鄂南山区通城县,油茶产业园内运输油茶果车辆穿梭,山岭上人们忙着油茶采摘后的培护,遍布山野的油茶林,郁郁葱葱,形成了一道独特风景。

该县借纳入全国油茶重点示范县之一的春风,制订了《通城县油茶产业十年规划》,规划从2010年起着力发展油茶产业,举全县之力,每年改造老油茶林1万亩,新造基地3万亩,通过10年的努力,建成40万亩油茶基地,茶油年产量达到2万吨,产值10亿元。

该县以现代油茶产业园为依托,大力推广“村企合作”“公司+农户+基地+扶贫”等经营模式,辐射带动油茶产业快速发展,助力贫困户致富,助推脱贫攻坚。

“在公司技术支撑下,油茶基地已发展到900亩,前年挂果,今年,收入10万多元!”通城县四庄乡陶醉城乡种养植专业合作社周新敏对未来信心满满。

周新敏说的公司是湖北黄袍山绿色产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集油茶科研、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民营科技型企业,已跨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本草天香”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和“地理证明商标”产品。

“公司先后投入1.5亿元资金发展油茶产业,带动近万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湖北黄袍山公司董事长晏绿金介绍。

11月2日,秋日的暖阳照在塘湖镇阁壁村漫山遍野的油茶林,一派生机。正在采摘油茶的金何文抹了一把汗水说:“在黄袍山晏总的帮扶下,种了30多亩油茶,今年首次挂果,收入近万元。”

据了解,2016年,黄袍山公司晏总与金何文结对帮扶,鼓励金何文用撂荒地种植油茶,还免费送茶苗、送技术、送肥料、送资金,包销售。同时,鼓励金何文大力立体生态种养,猪粪用来种植油茶。猪肉公司按照市场价收购用于员工福利发放,金何文出栏肥猪近40头,收入6多万元。

该县围绕重点贫困村加大油茶基地建设力度,在有条件的贫困村推广建设高产油茶基地500亩,扶持有条件的贫困户建管油茶基地10亩以上,达产后,贫困村每年油茶毛收入100万元以上,贫困户年油茶毛收入2万元以上。让贫困户有了持续稳定的收益来源,从而达到助富一方百姓的目的。

至目前,全县已种植油茶20多万亩,油茶树,已成为通城农民的“脱贫树”和“摇钱树”。

中药材:贫困户致富“良方”

通城县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中药资源蕴藏丰富,天然野生中草药品种达166科、1313种,盛产黄精、白芨、七叶一枝花、钩藤等名贵中药材,境内的药姑山被誉为“江南天然药库”。

2016年秋,该县紧抓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建设健康中国的重大机遇,在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绿色崛起、中药振兴、万众创业、城乡融合”战略目标,举全县之力打造全国中医药产业大县,坚持药材、药品、药市、药膳、药养“五药”并举,集中药材种植养殖、中药制造、中药贸易流通、中医药技术研发、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中医药健康旅游于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中医药全产业链条。

近日,瑶乡御草药业中药材种苗培育基地,身穿白色工作服员工在组培实取铁皮石斛母苗,该县中药材种苗源源不断从此运送各地。

这是通城首家科技中药材种苗和研发基地,年供名贵中药材种苗2000万株,以“基地十土地十贫困户”的方式,常年安排35名贫困户就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20人精准脱贫。

“山上有林、林下有木、木下有草”。通城县返乡创业青年何敏前年流转荒山1600亩种植药材,创办的裕丰生态农业开发公司,走立体、循环发展之路,充分利用土地和立体空间获取较高中药材产量和效益。

同时,这个县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已种植白芨、黄精、七叶一枝花、铁皮石斛等名贵药材10万亩,其中林下种植5万亩。初步形成以“隽六味”(黄精、重楼、白芨、白术、金刚藤和钩藤)种植为主,其他适宜种植品种(菊花、黄花、栀子花、金银花、木通果、金莲花、射干、芍药、桔梗、艾叶、紫苏)为辅的中药材种植格局。

“力争到2021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中医药产业龙头企业达到30家以上,中医药产业人才达到30000名以上,中医药全产业链产值向300亿元进军”。正在内冲中药材基地调研的县委书记熊亚平信心满满,

该县产销对接,打造中药材产业链。2017年,该县充分利用丰富的艾叶资源,引进艾舒宝生活用品公司,安排100多贫困劳力就业。

2018年,县中药材公司与安徽一药业公司合作,对国家认可的64个品种中药材产地粗加工,年收购、出售中药材800吨以上。

润康药姑山中药公司引进国内最先进的全自动生产线,全部订购本地道地药材,年生产规模8000吨以上。

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10万亩,带动近万名贫困户参与种植加工,拥有国家级中药产业化生产基地1个,中成药和中药保健品工业企业8家,年产值超过7亿元。

中药材已成为当地农民治贫困,奔致富的好良方。

蔬菜:鼓了贫困户的“腰包”

采摘的辣椒、茄子、豇豆、小白菜,再分检,装箱,上车……每天,通城县石子洲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志明一大早就忙碌在无土蔬菜栽培大棚里。这些采收的蔬菜销路通畅,有的送往县城的中百、家联等各大超市,有的直接运往武汉。

近年来,该县提出,长中短相结合,重点打造油茶、中药材、有机蔬菜等特色产业,推动形成“山上种油茶、中药材、平地种有机菜”的产业格局。成立了无土蔬菜栽培助力易迁点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通城县无土蔬菜助力易迁点扶贫实施方案》,由政府投资大棚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运营,易迁扶贫户以政府扶持建设的大棚作为股本分红,形成“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易迁扶贫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产业扶持政策、服务、市场与贫困户对接的良性互动,引领绿色农业发展新潮流,进而带领贫困村民走上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的科技致富之路。

石子洲果蔬专业合作社在大坪乡坪山村流转土地60亩,利用独特的气候地域优势,依靠科技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业,精心打造绿色“瑶三鲜”大菜园,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建成了通城县第一个大棚蔬菜无土栽培技术示范基地。

至目前,全县已安排180多名安置点搬迁户到蔬菜基地务工,120多名搬迁户到蔬菜生产企业就业,每人每月收入3000元以上。

新型职业农民胡雄文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示范带动周边乡镇种植紫苏500多亩,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100多人。

“黄袍农夫”加工业以2.5元每斤的保底价回收新鲜紫苏叶子,以5元每斤的均价回收朝天椒,不仅带动大坪乡水口、塘湖镇阁壁等全县1000多户规模种植辣椒酱原材料,还带动绿美鲜农业、三毛姐食品公司等10多家企业进行蔬菜深加工增值,正在建设紫苏产业园,实现种、产、销一体化,紫苏辣椒酱年产值过亿元。

楠竹:群众脱贫“富贵竹”

   该县以能人回乡为重要抓手,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和凝聚在外能人发挥学识所长、创业经验、利用家乡丰富的楠竹、黄豆、油茶等社会资源,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返乡办起“扶贫微工厂”,助力脱贫攻坚。

湖北省通城县马港镇黄鹤村依靠丰富的楠竹资源,走村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脱贫攻坚路,贫困户以楠竹入股,新建扶贫车间,安排12名有手工艺的贫困劳动力就业,以传帮带的形式,将一批贫困户培养成竹制品加工艺者,加工竹制品家庭用品,扶贫车间的建成,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还挂靠25户贫困户86人,产业分红,让滞销的楠竹,成为群众脱贫富贵竹。

大坪青年李华良用家乡的竹子酿出“致富酒”,不仅解决了楠竹滞销的问题,还带动带动周边83户贫困户312人成功摆脱贫困致富。

“入山无处不飞翠,通城茶香百里醉”。近日,走进湖北双狮茶业(通城),50吨茶叶整装待发,销往摩洛哥。

茶产业曾是该县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借“一带一路”东风,通城茶叶出口远销德国、美国、非洲、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过亿元,出口创汇300万美元,带动了1千多农户增收致富,户均年增收近万元。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泉水叮咚响,曲径有人家。走进新三汇养殖基地里李金刚正带着社员忙得热火朝天。

李金刚以养殖场为依托,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养猪,推出“四提供一回收”服务,提供优质仔猪、提供全价饲料、提供防疫治病、提供养殖技术,包回收肥猪。年出栏生猪8万头,带动周边农户年出栏肥猪10万头。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推动油茶、中药材、蔬菜、牲猪、茶叶、楠种等六大产业高质量发展,扶贫产业融入全县经济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助力2万多名贫困户脱贫攻坚。(作者单位:湖北省通城县脱贫攻坚宣传材料组)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王获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