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强打大石山区产业扶贫硬仗 迈向全面脱贫全面小康全面振兴

时间:2020-08-07 03:01:58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

QQ截图20200807030430.jpg

马山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滇桂黔石漠化治理重点片区县、广西深度贫困县。马山县山多地少,素称“九分石头一分土”,人均耕地面积仅0.68亩,恶劣的自然环境一直制约着马山县的产业发展。近年来,马山县转变思路,多措并举推进大石山区特色产业和绿色产业发展,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三分之二的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

一、因地制宜,精准选择大石山区特色优势产业

马山县结合独特的资源禀赋,编制出台《马山县“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等多个专项规划,对全县11个乡镇产业发展进行精准定位,选择发展耐瘠、抗旱、产量高、效益好的多种特色种养项目,累计建成各级各类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143个,创建贫困村特色产业扶贫示范园79个,优质稻、桑蚕、地方特色品种鸡、猪、马山黑山羊、牛、金银花等县级“5+2”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6.23%,广西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总面积达3527亩,“马山黑山羊”获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确定为第三批广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项目。安排专项扶持资金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所有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

QQ截图20200807030409.jpg

二、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大石山区特色产业发展

(一)激励引导发展特色产业。2016年,马山县率先出台扶贫产业发展激励办法,奖补扶持贫困户7.5万(户•次)和有关经济组织发展种植、养殖业。将未纳入政策范围的牛、羊、鸡等特色养殖产业纳入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项目,由保险经办机构在政府保费补贴政策框架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让农户吃下特色发展“定心丸”,到2019年底,县级“5+2”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6.23%。

(二)示范引领产业扩面增效。马山县按照“扶小扶弱扶脱贫”的思路鼓励贫困户“多种多养多挣钱”,按照“扶大扶强扶品牌”的理念鼓励龙头企业“带贫减贫能双赢”。目前,该县共有新型经营主体651个,实现全县75个贫困村均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覆盖。

(三)山区找水打井引活水。马山县14个深度贫困村无一条地表河,全部耕地没有一分水田,人畜饮水长期依靠地头水柜保障。马山县大胆探索,开展了安全饮水工程找水打井项目大会战,山区群众欢欣鼓舞,自发同意无偿让地建设井口、泵房、布管,同意无偿投工投劳,同意日后缴纳水费,同意村民自费维修管网。历时5个多月,在石山区中勘测出81处水源点,至2019年底,全县共打出水井33口,平均井深130米,其中最深160米,成井最大出水量为12.75立方米/小时,最小出水量为2.1立方米/小时,一次供水受益人口达7172人,大石山区的群众逐步喝上了幸福水、致富水,经验做法得到了自治区肯定。2019年全区打赢饮水安全战役现场推进会因此在马山县召开,马山县在会上他了经验介绍。

(四)强化人才资金支持。强化党建引领,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当先锋,千山万弄党旗红”党建促脱贫行动。400多名各级扶贫工作队员、第一书记下沉一线,8300多名干部结对帮扶所有贫困户。协调落实106家企业帮扶75个贫困村,14个深度贫困村实现了厅级领导挂点联系和市属国企帮扶全覆盖。马山县充分发挥区、市、县58名科技特派员作用,建立17个科技示范基地,带动农民创新创业;注重发挥全县368名致富带头人“领头雁”作用,积极鼓励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培育了一批本土实用技术人才。

(五)打造产业扶贫新模式。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的工作思路,扶持引导全县75个贫困村各建立1-3个特色产业,积极探索形成了“古朗模式”“小都百模式”和“巴更模式”等多种产业扶贫模式,助推贫困户贫困村增收脱贫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例如该县古寨瑶族乡古朗屯是出了名的“石头缝里的贫困村屯”,着力发展金银花产业,在“合作社+农户+旅游”模式的引领下,仅三年该屯农民人均纯收入就翻了两番,成功“让石头戴上了金帽子”,成为大石山区产业扶贫的典范。

QQ截图20200807030452.jpg

三、融合发展,广开贫困群众脱贫增收门路

(一)“产销结合”促进农户增收。强化品牌意识,加快推进“三品一标”认定工作,大力引进武汉华牧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壮大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年贡献产值超过4亿元;在易地扶贫搬迁点、贫困村培育了57家集加工、包装、营销为一体的 “扶贫车间”,直接带动200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马山县获批“2018年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并以此为契机加快建设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乡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农村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农产品上行供应链体系和旅游+农特产品产业培育、电子商务培训体系五大板块内容,通过电商扶贫作为载体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和争先脱贫的内生动力,全县重点电商企业线上交易额连续三年增速超过20%。

(二)“农旅融合”加快产业发展。依托成功治理石漠化所带来的生态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优势,成功打造了广西永不落幕的地方特色文化旅游节庆品牌,不断打造形成了148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点,全县绿色产业发展规模持续扩大。该县古零镇乔老村小都百屯通过创建生态综合示范村,走“土地租金+劳力薪金+旅游公司股金分红”的发展模式,屯内建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果蔬有机种植大棚、三星级农家乐2家、农家旅馆3栋、农家旅社4家,全屯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3500元提高到了2019年的13350元,全屯43户贫困户全部于2017年脱贫。乔老村因此获评为“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参评单位: 马山县人民政府  推荐单位: 马山县农业农村局)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产业扶贫,案例    

强打大石山区产业扶贫硬仗 迈向全面脱贫全面小康全面振兴

时间:2020-08-07 03:01:58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

QQ截图20200807030430.jpg

马山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滇桂黔石漠化治理重点片区县、广西深度贫困县。马山县山多地少,素称“九分石头一分土”,人均耕地面积仅0.68亩,恶劣的自然环境一直制约着马山县的产业发展。近年来,马山县转变思路,多措并举推进大石山区特色产业和绿色产业发展,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三分之二的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

一、因地制宜,精准选择大石山区特色优势产业

马山县结合独特的资源禀赋,编制出台《马山县“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等多个专项规划,对全县11个乡镇产业发展进行精准定位,选择发展耐瘠、抗旱、产量高、效益好的多种特色种养项目,累计建成各级各类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143个,创建贫困村特色产业扶贫示范园79个,优质稻、桑蚕、地方特色品种鸡、猪、马山黑山羊、牛、金银花等县级“5+2”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6.23%,广西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总面积达3527亩,“马山黑山羊”获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确定为第三批广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项目。安排专项扶持资金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所有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

QQ截图20200807030409.jpg

二、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大石山区特色产业发展

(一)激励引导发展特色产业。2016年,马山县率先出台扶贫产业发展激励办法,奖补扶持贫困户7.5万(户•次)和有关经济组织发展种植、养殖业。将未纳入政策范围的牛、羊、鸡等特色养殖产业纳入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项目,由保险经办机构在政府保费补贴政策框架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让农户吃下特色发展“定心丸”,到2019年底,县级“5+2”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6.23%。

(二)示范引领产业扩面增效。马山县按照“扶小扶弱扶脱贫”的思路鼓励贫困户“多种多养多挣钱”,按照“扶大扶强扶品牌”的理念鼓励龙头企业“带贫减贫能双赢”。目前,该县共有新型经营主体651个,实现全县75个贫困村均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覆盖。

(三)山区找水打井引活水。马山县14个深度贫困村无一条地表河,全部耕地没有一分水田,人畜饮水长期依靠地头水柜保障。马山县大胆探索,开展了安全饮水工程找水打井项目大会战,山区群众欢欣鼓舞,自发同意无偿让地建设井口、泵房、布管,同意无偿投工投劳,同意日后缴纳水费,同意村民自费维修管网。历时5个多月,在石山区中勘测出81处水源点,至2019年底,全县共打出水井33口,平均井深130米,其中最深160米,成井最大出水量为12.75立方米/小时,最小出水量为2.1立方米/小时,一次供水受益人口达7172人,大石山区的群众逐步喝上了幸福水、致富水,经验做法得到了自治区肯定。2019年全区打赢饮水安全战役现场推进会因此在马山县召开,马山县在会上他了经验介绍。

(四)强化人才资金支持。强化党建引领,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当先锋,千山万弄党旗红”党建促脱贫行动。400多名各级扶贫工作队员、第一书记下沉一线,8300多名干部结对帮扶所有贫困户。协调落实106家企业帮扶75个贫困村,14个深度贫困村实现了厅级领导挂点联系和市属国企帮扶全覆盖。马山县充分发挥区、市、县58名科技特派员作用,建立17个科技示范基地,带动农民创新创业;注重发挥全县368名致富带头人“领头雁”作用,积极鼓励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培育了一批本土实用技术人才。

(五)打造产业扶贫新模式。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的工作思路,扶持引导全县75个贫困村各建立1-3个特色产业,积极探索形成了“古朗模式”“小都百模式”和“巴更模式”等多种产业扶贫模式,助推贫困户贫困村增收脱贫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例如该县古寨瑶族乡古朗屯是出了名的“石头缝里的贫困村屯”,着力发展金银花产业,在“合作社+农户+旅游”模式的引领下,仅三年该屯农民人均纯收入就翻了两番,成功“让石头戴上了金帽子”,成为大石山区产业扶贫的典范。

QQ截图20200807030452.jpg

三、融合发展,广开贫困群众脱贫增收门路

(一)“产销结合”促进农户增收。强化品牌意识,加快推进“三品一标”认定工作,大力引进武汉华牧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壮大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年贡献产值超过4亿元;在易地扶贫搬迁点、贫困村培育了57家集加工、包装、营销为一体的 “扶贫车间”,直接带动200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马山县获批“2018年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并以此为契机加快建设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乡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农村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农产品上行供应链体系和旅游+农特产品产业培育、电子商务培训体系五大板块内容,通过电商扶贫作为载体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和争先脱贫的内生动力,全县重点电商企业线上交易额连续三年增速超过20%。

(二)“农旅融合”加快产业发展。依托成功治理石漠化所带来的生态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优势,成功打造了广西永不落幕的地方特色文化旅游节庆品牌,不断打造形成了148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点,全县绿色产业发展规模持续扩大。该县古零镇乔老村小都百屯通过创建生态综合示范村,走“土地租金+劳力薪金+旅游公司股金分红”的发展模式,屯内建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果蔬有机种植大棚、三星级农家乐2家、农家旅馆3栋、农家旅社4家,全屯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3500元提高到了2019年的13350元,全屯43户贫困户全部于2017年脱贫。乔老村因此获评为“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参评单位: 马山县人民政府  推荐单位: 马山县农业农村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