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以深情,致远山 ——冬日走笔云南烟草商业帮扶昭通市彝良县项目区

时间:2020-12-04 09:03:17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杨 漾

QQ截图20201204090558.jpg

彝良县建档立卡户按人均23-30平米免费分配到彝良县发界安置新区的住房

彝良,一片神奇而又贫瘠的土地,地处乌蒙山脉境内,山高谷深,气候冷凉,生态脆弱。受历史、自然、地理、交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该县15个乡镇中,有10个属于贫困乡镇,全县133个行政村中,有101个属于贫困村。彝良县是镇彝威革命老区县,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产业培育滞后、社会事业发展缓慢,这些成为彝良贫困的主要原因,制约着彝良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2018年冬天,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投资6亿多元,主动承担了对昭通市镇雄、彝良两县的集团帮扶任务,把群众最期盼、脱贫最迫切、短板最突出的问题作为帮扶重点,高聚焦产业发展、就业支撑、教育卫生、安全饮水等领域,为彝良脱贫攻坚送来了“及时雨”、注入了强大动力。2020年6月,彝良县正式宣布摘帽,从此告别贫穷。

QQ截图20201204090518.jpg

扶贫车间的工作人员正在无菌操作食品

700多个日夜飞逝如梭,时间是最忠实的见证者,两年后的冬天,当我们再次来到这片土地,曾经的贫瘠困苦消失无踪影,放眼望去,走在小康路上的老百姓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细致入微:连学生餐桌的边角都不能忽视

2020年11月23日是个星期一,冬日薄雾笼罩着大山脚下的长房九年一贯制学校,崭新的校园里,同学们正按班级顺序列队走向操场。“学校是今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的,上星期刚刚安装好升旗杆,你们来得太巧了,今天是我们第一次举行升旗仪式。”校长周钦热情地向我们介绍到。

操场由6个篮球场组成,全校共有小学、初中义务教育学生1996名,高中生623名。在同学们排队过程中,我与升旗手交谈起来,他叫迟宽梦,今年16岁,今年9月入学。“学校住宿和食堂条件非常好,因高中学业较重,我周末都不回家,图书馆和自学室有网络可以学习。”迟宽梦说,以前家住大山的时候,整个冬天都不洗一次澡,现在学校里热水充足,每个周末他都要痛痛快快洗个烫乎乎的热水澡。“真是舒服极了!”说这话的时候,他脸上露出了一点不好意思的微笑。

队列里有一名怯生生的小女孩名叫邓生旭,因家中困难,拖到今年9岁才上一年级。家中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全家人住在150平米的发界安置区,兄妹4人都在这里上学,步行20分钟就回到家。“以前哥哥姐姐做作业都是挤在一张饭桌上,搬到新家以后,爸妈买了四张带小书架的写字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桌子上写作业了。”

“这里百分之九十的学生是搬迁户子女,他们以前住在大山上,没有什么卫生意识,刚来的时候,不会整理床铺,也没有洗手洗澡的习惯。”毕业于昭通师专的郑德飞老师说道。郑老师今年从洛泽河镇中心小学考到长房九年一贯制学校来任教,担任班主任,班上共有54名学生,“通过这几个月的反复教育,同学们基本养成了自觉的卫生习惯。而且,他们回家后,还给父母灌输为什么要讲究个人卫生的知识,主动把家里的卫生搞干净。”

升旗前,一位女同学进行了“爱国卫生运动”主题演讲,重点演讲了疫情防控常态化,养成个人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我们也发现,队列里的同学们的衣服虽然不高档,但是很整洁,头发、手指也都是洗了干干净净的。

周钦校长手持话筒大声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能吃到卫生可口的免费营养餐,能坐在电脑室了解全世界发生的大事,能象城里的孩子一样跟着钢琴学唱歌跳舞……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有了烟草公司对我们的资助,让我们一起对烟草公司的叔叔阿姨说,请你们放心,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用我们自己的努力,改变我们的命运。”

9点正,升旗仪式正式开始,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全校师生仰望国旗,跟唱国歌,嘹亮的歌声回荡在空旷的校园。升旗仪式结束后,我们参观了礼堂、电教室、图书馆、电脑室,以及正在上课的教室,孩子们清澈的眼神里流露着兴奋、愉悦、光明。

到了中午,周欣校长带我们来到学生食堂参观。小学、初中、高中,分别在不同的餐厅就餐,小学和初中都是免费的,高中生早餐2元,中晚餐每顿6元,荤素搭配。

“省烟草公司投资857万购买了教学设施,解决了安置区孩子的上学问题,对我们的帮扶真是非常用心。”周钦校长边走边说,他用手指着餐桌的边角跟我们介绍,“今年4月,省局(公司)李光林局长来调研采购项目以及学生食堂开餐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时,发现这些崭新订制的不锈钢餐桌的四个角有些尖锐,专门安排我们进行处理,要求千万不能划伤到孩子。”

我们仔细一看,餐桌边角果然全部都是用砂纸打磨过的,摸上去非常平滑。细致到这么一个微小的细节里,都体现着烟草公司对孩子的关爱。 

饮水思源:叮咚的清水流过钟鸣镇

2020年11月22日,正是农历小雪,北风刺骨。从县城到钟鸣镇的大山取水点,三分之一的道路已经硬化,还有三分之二是蜿蜒崎岖的山区土路,越往山上走雾越大,还飘着微微的小雨,只有5米左右的能见度,40多公里的路途我们走了一个来小时。路旁一个个新建的蓄水池在雨雾中显得有些朦胧,成为小山村靓丽的风景线。下车后一股寒气扑面涌来,这里海拔1800米,当时气温估计零度左右。镇党委书记杨家林和镇长李维英已在水处理点等侯我们。

QQ截图20201204090750.jpg

彝良县钟鸣镇水处理设备

钟鸣镇麻窝村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这里山石风化,蓄水能力极弱。以前村民们吃望天水、吃地窖水,家家户户背水吃、挑水吃,下雨天,村民们就把房顶积蓄的雨水用管子引到水窖里,窖里的水重金属超标,吃起来总有一种怪怪的恶心味道。村民们喝水要到村外5公里的岩洞背水,山高坡陡、道路险恶,背回来的水还要通过沉淀才勉强能饮。“用水难”,成了村民心中最大的痛。在这里,我们还听到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故事:3年前,体弱多病的村民徐德林挑水时意外受伤,接着一病不起,后经医治无效去世。可以说,他就是为“挑水吃”付出了生命。

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是实现脱贫攻坚“两不愁”目标的重点工作,是脱贫摘帽的硬指标。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投资1500万元的钟鸣镇(麻窝片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在村民们的企盼中开工建设了。杨家林向我们介绍,今年3月25日,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我们看到的这座日处理水量3000吨的水处理厂、194.28公里的管网和19座蓄水池便是这项工程的硬核。建成后同时解决钟鸣集镇片区1.3万人的饮水问题,以及附近在校师生3000人生活用水水质不达标问题,并可满足覆盖区15年增加人口的饮水需求。

“世世代代盼了这么多年,我们钟鸣镇终于通上了自来水,扶贫资金真正用在了刀刃上,村民们吃望天水的苦日子彻底结束了!”镇长李维英脸上抑制不住幸福的笑容。还记得大山深处的麻窝村槽子社通水的那天,40多位群众围在村民朱绍东家的小院里共同见证了通水的喜庆时刻。看着清泉从水龙头里汩汩流出,村民们奔走相告、喜极而泣,麻窝村群众吃望天水的苦日子一去不复返。

下了山,来到镇上的集市,我们走进一家私人小旅社,一眼就看到粘贴在客厅墙上的总书记的照片,40多岁的老板娘杨金坤见我们到来,立即热情地打招呼。杨金坤家在这里开小旅社已经10多年,以前用水困难,每间客房摆一只大塑料桶,用水就靠小工去更远的坝塘去挑来,往返要个把小时,再分配到每间客房。平时就靠屋顶的水塔接雨水,因为用水不方便,客房售价上不去,基本就是20来元一间。

“现在全镇都通了自来水,我的15间客房,每间都改造了卫生间,打开水龙头就有安全清澈的自来水,价格也提升到每间30-35元不等,基本做到了每换客人就换洗床单,营业收入比以前高多了!”杨金坤乐呵呵地说,“日子真是越过越好,吃水不忘挖井人,感谢党和政府,感谢烟草公司。” 

岁月静好:小区卫生院半年接生十多名新生儿

夕阳西下,华灯初上,发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广场上,悠扬的音乐响起来,晚饭后的人们陆续走出家门,聚居在宽阔的中心广场,唱起歌来、跳起舞来,好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在彝良发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一栋栋高楼在洛泽河畔拔地而起,2.6万多贫困群众纷纷入住新居开始新生活。这里是全省第三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是彝良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聚力攻克的重要堡垒。

围绕“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目标要求,省局(公司)紧扣发界安置区“一配套两支撑”,从项目规划、资金安排上对学校医院、教学设备、产业就业等进行重点帮扶,共投资4577.27万元援建4所幼儿园,为安置区学校购置1997.07万元的教学设施设备,投资4100万元援建安置区扶贫车间厂房及附属设施,投资1.26亿元启动食用菌产业项目建设,切实完善了安置区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增强了搬迁群众产业就业支撑。

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援建的扶贫车间紧邻发界安置区,彝良县政协副主席、易地搬迁指挥部副指挥长李珊梅告诉我们,扶贫车间项目全部按照规范化厂房标准建设,让走不出去的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目标。

“巴食川珍”充分发挥彝良大山盛产竹子的自然优势,主要生产以新鲜竹笋为主的品牌火锅底料。隔着厂房的玻璃,我们看到工人们正在无菌车间的流水线上娴熟的操作。李珊梅向我们介绍,仅我们看到的这条无菌生产线上就有200多名操作工,90%都是建档立卡户,企业为他们购买了“五险一金”,扶贫车间提供的岗位,让他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我们每天生产8-10吨以新鲜竹笋为主的火锅底料,每隔3天运输一次,销往全国各地的品牌火锅店,基本上是供不应求,现在的订单都排到春节以后了。”“巴食川珍”彝良副总黄中权说道。

短期靠就业,长期靠产业。为解决好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问题,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帮扶的重要举措,投资1.26亿元帮助安置区群众发展大棚食用菌产业。通过与广东粤旺农业集团合作,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搬迁群众以承包种植、参与管理、务工就业等方式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在小草坝镇投资3500万元援建保鲜冷库和天麻“两菌”厂,实现彝良天麻和竹笋保鲜冷藏、错峰销售,不断增加高原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新建的天麻“两菌”厂,每年“两菌”产量达1000万瓶,可满足全市80%的天麻产区“两菌”需求,补上了昭通天麻产业“两菌”培育短板,助力山区群众脱贫。

QQ截图20201204090539.jpg

中央媒体和烟草行业媒体在彝良县发界安置新区卫生院采访

来到发界安置新区卫生院,看到干净整洁的病房区,各科室的医护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忙碌着,烟草公司投资320万购买了先进的医疗设施设备,卫生院引进、遴选了30多位从昆明医科大学等专业院校毕业的医护人员,减免诊断费和检查费,只收针水和药费,搬迁户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问题得到极大的缓解,实现了小病不出小区,常见病不出小镇。

今年65岁的蔡进秀是荞山乡田坝村的村民,患有糖尿病十多年了,搬到发界安置点后,政府办理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特慢病就诊卡,每个月来新区卫生院买一次药,凭卡可以报销部分医药费,还有社区医护人员不定期回访。“能和城里人一样看病有报销,这是以前从来不敢想的事。”蔡进秀说。

听发界安置新区卫生院主治医师钟运娟介绍,以前村民们住在大山上,妇女到了孕产期没条件去医院,大部分都是在家里自行生产,遇到难产再送往县城的医院,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产妇和胎儿的健康平安难以得到保障。“我们有了一整套的妇产科设施,有专业的妇产科医护人员,从开业到现在,已经顺利接生了十多名新生儿,宝宝们赶上了这个最好的时代!”

离开卫生院的时候已是午后,和煦的冬日暖阳穿过浅浅的云层洒满了整个小区,光秃秃的树干挂着几片零星的枯叶,一栋一栋的新房错落有致,大部分人家的玻璃窗户都粘贴着红窗纸,大人们白天打工,老人们带着小孩子在院子里散步聊天,晒着懒洋洋的太阳,怡然自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小康的脚步越来越近,所谓“岁月静好”,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吧。(作者单位:云南省烟草专卖局)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纪实综述    
资讯播报

以深情,致远山 ——冬日走笔云南烟草商业帮扶昭通市彝良县项目区

时间:2020-12-04 09:03:17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杨 漾

QQ截图20201204090558.jpg

彝良县建档立卡户按人均23-30平米免费分配到彝良县发界安置新区的住房

彝良,一片神奇而又贫瘠的土地,地处乌蒙山脉境内,山高谷深,气候冷凉,生态脆弱。受历史、自然、地理、交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该县15个乡镇中,有10个属于贫困乡镇,全县133个行政村中,有101个属于贫困村。彝良县是镇彝威革命老区县,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产业培育滞后、社会事业发展缓慢,这些成为彝良贫困的主要原因,制约着彝良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2018年冬天,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投资6亿多元,主动承担了对昭通市镇雄、彝良两县的集团帮扶任务,把群众最期盼、脱贫最迫切、短板最突出的问题作为帮扶重点,高聚焦产业发展、就业支撑、教育卫生、安全饮水等领域,为彝良脱贫攻坚送来了“及时雨”、注入了强大动力。2020年6月,彝良县正式宣布摘帽,从此告别贫穷。

QQ截图20201204090518.jpg

扶贫车间的工作人员正在无菌操作食品

700多个日夜飞逝如梭,时间是最忠实的见证者,两年后的冬天,当我们再次来到这片土地,曾经的贫瘠困苦消失无踪影,放眼望去,走在小康路上的老百姓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细致入微:连学生餐桌的边角都不能忽视

2020年11月23日是个星期一,冬日薄雾笼罩着大山脚下的长房九年一贯制学校,崭新的校园里,同学们正按班级顺序列队走向操场。“学校是今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的,上星期刚刚安装好升旗杆,你们来得太巧了,今天是我们第一次举行升旗仪式。”校长周钦热情地向我们介绍到。

操场由6个篮球场组成,全校共有小学、初中义务教育学生1996名,高中生623名。在同学们排队过程中,我与升旗手交谈起来,他叫迟宽梦,今年16岁,今年9月入学。“学校住宿和食堂条件非常好,因高中学业较重,我周末都不回家,图书馆和自学室有网络可以学习。”迟宽梦说,以前家住大山的时候,整个冬天都不洗一次澡,现在学校里热水充足,每个周末他都要痛痛快快洗个烫乎乎的热水澡。“真是舒服极了!”说这话的时候,他脸上露出了一点不好意思的微笑。

队列里有一名怯生生的小女孩名叫邓生旭,因家中困难,拖到今年9岁才上一年级。家中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全家人住在150平米的发界安置区,兄妹4人都在这里上学,步行20分钟就回到家。“以前哥哥姐姐做作业都是挤在一张饭桌上,搬到新家以后,爸妈买了四张带小书架的写字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桌子上写作业了。”

“这里百分之九十的学生是搬迁户子女,他们以前住在大山上,没有什么卫生意识,刚来的时候,不会整理床铺,也没有洗手洗澡的习惯。”毕业于昭通师专的郑德飞老师说道。郑老师今年从洛泽河镇中心小学考到长房九年一贯制学校来任教,担任班主任,班上共有54名学生,“通过这几个月的反复教育,同学们基本养成了自觉的卫生习惯。而且,他们回家后,还给父母灌输为什么要讲究个人卫生的知识,主动把家里的卫生搞干净。”

升旗前,一位女同学进行了“爱国卫生运动”主题演讲,重点演讲了疫情防控常态化,养成个人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我们也发现,队列里的同学们的衣服虽然不高档,但是很整洁,头发、手指也都是洗了干干净净的。

周钦校长手持话筒大声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能吃到卫生可口的免费营养餐,能坐在电脑室了解全世界发生的大事,能象城里的孩子一样跟着钢琴学唱歌跳舞……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有了烟草公司对我们的资助,让我们一起对烟草公司的叔叔阿姨说,请你们放心,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用我们自己的努力,改变我们的命运。”

9点正,升旗仪式正式开始,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全校师生仰望国旗,跟唱国歌,嘹亮的歌声回荡在空旷的校园。升旗仪式结束后,我们参观了礼堂、电教室、图书馆、电脑室,以及正在上课的教室,孩子们清澈的眼神里流露着兴奋、愉悦、光明。

到了中午,周欣校长带我们来到学生食堂参观。小学、初中、高中,分别在不同的餐厅就餐,小学和初中都是免费的,高中生早餐2元,中晚餐每顿6元,荤素搭配。

“省烟草公司投资857万购买了教学设施,解决了安置区孩子的上学问题,对我们的帮扶真是非常用心。”周钦校长边走边说,他用手指着餐桌的边角跟我们介绍,“今年4月,省局(公司)李光林局长来调研采购项目以及学生食堂开餐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时,发现这些崭新订制的不锈钢餐桌的四个角有些尖锐,专门安排我们进行处理,要求千万不能划伤到孩子。”

我们仔细一看,餐桌边角果然全部都是用砂纸打磨过的,摸上去非常平滑。细致到这么一个微小的细节里,都体现着烟草公司对孩子的关爱。 

饮水思源:叮咚的清水流过钟鸣镇

2020年11月22日,正是农历小雪,北风刺骨。从县城到钟鸣镇的大山取水点,三分之一的道路已经硬化,还有三分之二是蜿蜒崎岖的山区土路,越往山上走雾越大,还飘着微微的小雨,只有5米左右的能见度,40多公里的路途我们走了一个来小时。路旁一个个新建的蓄水池在雨雾中显得有些朦胧,成为小山村靓丽的风景线。下车后一股寒气扑面涌来,这里海拔1800米,当时气温估计零度左右。镇党委书记杨家林和镇长李维英已在水处理点等侯我们。

QQ截图20201204090750.jpg

彝良县钟鸣镇水处理设备

钟鸣镇麻窝村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这里山石风化,蓄水能力极弱。以前村民们吃望天水、吃地窖水,家家户户背水吃、挑水吃,下雨天,村民们就把房顶积蓄的雨水用管子引到水窖里,窖里的水重金属超标,吃起来总有一种怪怪的恶心味道。村民们喝水要到村外5公里的岩洞背水,山高坡陡、道路险恶,背回来的水还要通过沉淀才勉强能饮。“用水难”,成了村民心中最大的痛。在这里,我们还听到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故事:3年前,体弱多病的村民徐德林挑水时意外受伤,接着一病不起,后经医治无效去世。可以说,他就是为“挑水吃”付出了生命。

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是实现脱贫攻坚“两不愁”目标的重点工作,是脱贫摘帽的硬指标。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投资1500万元的钟鸣镇(麻窝片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在村民们的企盼中开工建设了。杨家林向我们介绍,今年3月25日,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我们看到的这座日处理水量3000吨的水处理厂、194.28公里的管网和19座蓄水池便是这项工程的硬核。建成后同时解决钟鸣集镇片区1.3万人的饮水问题,以及附近在校师生3000人生活用水水质不达标问题,并可满足覆盖区15年增加人口的饮水需求。

“世世代代盼了这么多年,我们钟鸣镇终于通上了自来水,扶贫资金真正用在了刀刃上,村民们吃望天水的苦日子彻底结束了!”镇长李维英脸上抑制不住幸福的笑容。还记得大山深处的麻窝村槽子社通水的那天,40多位群众围在村民朱绍东家的小院里共同见证了通水的喜庆时刻。看着清泉从水龙头里汩汩流出,村民们奔走相告、喜极而泣,麻窝村群众吃望天水的苦日子一去不复返。

下了山,来到镇上的集市,我们走进一家私人小旅社,一眼就看到粘贴在客厅墙上的总书记的照片,40多岁的老板娘杨金坤见我们到来,立即热情地打招呼。杨金坤家在这里开小旅社已经10多年,以前用水困难,每间客房摆一只大塑料桶,用水就靠小工去更远的坝塘去挑来,往返要个把小时,再分配到每间客房。平时就靠屋顶的水塔接雨水,因为用水不方便,客房售价上不去,基本就是20来元一间。

“现在全镇都通了自来水,我的15间客房,每间都改造了卫生间,打开水龙头就有安全清澈的自来水,价格也提升到每间30-35元不等,基本做到了每换客人就换洗床单,营业收入比以前高多了!”杨金坤乐呵呵地说,“日子真是越过越好,吃水不忘挖井人,感谢党和政府,感谢烟草公司。” 

岁月静好:小区卫生院半年接生十多名新生儿

夕阳西下,华灯初上,发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广场上,悠扬的音乐响起来,晚饭后的人们陆续走出家门,聚居在宽阔的中心广场,唱起歌来、跳起舞来,好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在彝良发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一栋栋高楼在洛泽河畔拔地而起,2.6万多贫困群众纷纷入住新居开始新生活。这里是全省第三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是彝良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聚力攻克的重要堡垒。

围绕“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目标要求,省局(公司)紧扣发界安置区“一配套两支撑”,从项目规划、资金安排上对学校医院、教学设备、产业就业等进行重点帮扶,共投资4577.27万元援建4所幼儿园,为安置区学校购置1997.07万元的教学设施设备,投资4100万元援建安置区扶贫车间厂房及附属设施,投资1.26亿元启动食用菌产业项目建设,切实完善了安置区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增强了搬迁群众产业就业支撑。

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援建的扶贫车间紧邻发界安置区,彝良县政协副主席、易地搬迁指挥部副指挥长李珊梅告诉我们,扶贫车间项目全部按照规范化厂房标准建设,让走不出去的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目标。

“巴食川珍”充分发挥彝良大山盛产竹子的自然优势,主要生产以新鲜竹笋为主的品牌火锅底料。隔着厂房的玻璃,我们看到工人们正在无菌车间的流水线上娴熟的操作。李珊梅向我们介绍,仅我们看到的这条无菌生产线上就有200多名操作工,90%都是建档立卡户,企业为他们购买了“五险一金”,扶贫车间提供的岗位,让他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我们每天生产8-10吨以新鲜竹笋为主的火锅底料,每隔3天运输一次,销往全国各地的品牌火锅店,基本上是供不应求,现在的订单都排到春节以后了。”“巴食川珍”彝良副总黄中权说道。

短期靠就业,长期靠产业。为解决好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问题,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帮扶的重要举措,投资1.26亿元帮助安置区群众发展大棚食用菌产业。通过与广东粤旺农业集团合作,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搬迁群众以承包种植、参与管理、务工就业等方式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在小草坝镇投资3500万元援建保鲜冷库和天麻“两菌”厂,实现彝良天麻和竹笋保鲜冷藏、错峰销售,不断增加高原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新建的天麻“两菌”厂,每年“两菌”产量达1000万瓶,可满足全市80%的天麻产区“两菌”需求,补上了昭通天麻产业“两菌”培育短板,助力山区群众脱贫。

QQ截图20201204090539.jpg

中央媒体和烟草行业媒体在彝良县发界安置新区卫生院采访

来到发界安置新区卫生院,看到干净整洁的病房区,各科室的医护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忙碌着,烟草公司投资320万购买了先进的医疗设施设备,卫生院引进、遴选了30多位从昆明医科大学等专业院校毕业的医护人员,减免诊断费和检查费,只收针水和药费,搬迁户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问题得到极大的缓解,实现了小病不出小区,常见病不出小镇。

今年65岁的蔡进秀是荞山乡田坝村的村民,患有糖尿病十多年了,搬到发界安置点后,政府办理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特慢病就诊卡,每个月来新区卫生院买一次药,凭卡可以报销部分医药费,还有社区医护人员不定期回访。“能和城里人一样看病有报销,这是以前从来不敢想的事。”蔡进秀说。

听发界安置新区卫生院主治医师钟运娟介绍,以前村民们住在大山上,妇女到了孕产期没条件去医院,大部分都是在家里自行生产,遇到难产再送往县城的医院,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产妇和胎儿的健康平安难以得到保障。“我们有了一整套的妇产科设施,有专业的妇产科医护人员,从开业到现在,已经顺利接生了十多名新生儿,宝宝们赶上了这个最好的时代!”

离开卫生院的时候已是午后,和煦的冬日暖阳穿过浅浅的云层洒满了整个小区,光秃秃的树干挂着几片零星的枯叶,一栋一栋的新房错落有致,大部分人家的玻璃窗户都粘贴着红窗纸,大人们白天打工,老人们带着小孩子在院子里散步聊天,晒着懒洋洋的太阳,怡然自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小康的脚步越来越近,所谓“岁月静好”,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吧。(作者单位:云南省烟草专卖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