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湖北宣恩县: 扎实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时间:2022-03-25 18:40:13来源:《中国乡村振兴》2022年第04期作者:彭毅

脱贫攻坚期间,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建成56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安置9135户32200人,易地搬迁人口在全县脱贫总人口中占比超过35%。为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宣恩县全力破解“稳得住”“能融入”“如何富”三大难题,让易地搬迁群众不仅住有所居,而且业有所扶、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扎实写好了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1.jpg

2020年7月21日,在湖北省宣恩县松坪安置点四点半课堂内,志愿者正在给小朋友们讲故事。 李海波/摄

三张“稳定网”,确保“稳得住”

70多岁的罗友望过去住在沙道沟镇乐坪村核桃湾。回忆过去,他直摇头说:“以前条件差得很,路没通到家,天干没水吃,就医也难,三个孙子上学要到10多公里外的集镇,极为不便。”

2018年,受益于国家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罗友望一家搬进了沙道沟镇松坪安置小区,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边的条件多好,读书、赶场、看病都很方便,水、电、天然气一应俱全,比以前强上百倍,我做梦都没想到能到这里来。”谈及现在的生活,罗友望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为了让搬出大山的群众能够在新家“稳得住”,宣恩县推行3张“稳定网”,从根本上实现群众搬进新家后居住便利、办事便捷、生活无忧。

一是配套“1+6”保障网。宣恩县在每个安置点设立了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一个就业创业空间、一个标准卫生室、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便民超市、一户一块菜地,让搬迁群众从村民变居民,让搬家如回家。

二是织牢公共服务网。能不能稳得住,公共服务很重要。宣恩县在安置点新建、改扩建小学、幼儿园,实现易地搬迁群众子女在家门口上学。同时配备“四点半学课堂”和“日间照料中心”,让适龄儿童放学后作业、游戏、情感交流有专属场地、设施、专人看护和引导,让老人闲暇有休闲和照料场所。此外,宣恩县利用文化活动中心,组织搬迁群众定期开展广场舞、打连厢、唱山歌等文娱活动,引导群众追求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

三是设立综合保障网。将安置点群众重点纳入防返贫监测范围,做到“三保”:保基本,用国家政策保“两不愁三保障”,稳住搬迁群众基本生活水平线;保风险,用政府统一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搬迁群众购买防贫保险,防止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返贫;保短板,以公益性社会组织为载体,运用“活水计划”项目统筹社会募捐资金进行补充帮扶,从根本上补齐搬迁群众返贫风险最后一块短板。

“为什么我们社区居民能在这里稳得住,就是依托我们的‘1+6’配套措施,完善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资源,到现在为止,我们社区邻里之间关系都非常融洽。”高罗镇歌乐城社区干部兰海英由衷地说道。

2.jpg

湖北省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大坨村易地搬迁安置点鸟瞰图。 杨昌盛/摄

营造归属感,确保“能融入”

宣恩县以人文关怀促进搬迁群众快速融入。易地搬迁群众搬入安置点居住时,结对帮扶干部帮助他们搬1次新家、开好1次家庭会议、组织1次入住培训、每月走访1次、每月组织1次院落会或活动、建立1本易地搬迁群众需求工作台账。每个安置点社区服务中心安排1名乡镇干部,并配备1名主任,由社区全程代办搬迁户需回户籍所在地办理的事项。同时,社区定期组织帮扶干部和志愿者到搬迁户家里进行慰问和宣传落实惠民政策,引导搬迁群众了解易地搬迁政策,不断提升搬迁群众归属感。

为激发内生动力实现群众自我管理,安置小区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每月集中宣讲党的各类惠民政策和乡村振兴相关知识,请“五老”、乡贤等身边人说身边事,办好感恩道德讲堂,在思想上教育引导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广泛开展“出彩”系列评选,深入挖掘社区优秀党员典型,通过宣传表彰身边人、身边事,鼓士气、扬正气;设立道德宣传栏,强化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教育引导,推动形成邻里互助、守望相助的社会风尚;设立爱心超市,全面建立积分兑换机制。将搬迁户分为社区党员、楼栋长、居民三类主体,全部纳入积分管理体系,搬迁户可以通过参与夜间巡防队、卫生清洁队、放学护岗队等居民自治活动获取积分,可在爱心超市凭积分兑换油、盐、酱、醋、洗衣粉等生活用品,用实际行动感党恩、报党情。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们从成立社区之时,就充分发挥搬迁群众中的党员作用。现在社区配备了一名社区尖刀班第一书记,一名国家公务员任党支部书记,党支部战斗力十足。”提及社区党组织建设,高罗镇党委组织委员刘自娇充满自信。

为了以党建引领增强社区管理能力,全县以安置小区为单位设立党组织,选派党建指导员,组织安置小区党员开展组织活动,对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有效激发小区党建活力。社区党组织在安置点深入推进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切实增强搬迁群众的自治能力,引领小区成立邻里互助理事会,推选楼栋长,组织居民积极参与安置区活动、管理等,让大家在参与管理、相互交流中接受管理、协助管理和增进友谊。积极发挥德治作用,解开易地搬迁群众的乡愁情结,定期由党员带领开展各类社区活动,增强认同感、归属感和融入感,规范完善居民公约,建立红白理事会,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尚,促进家庭和睦、社区和谐、干群融洽。

3.jpg

湖北省宣恩县椒园镇锣圈岩村易地搬迁安置点搬迁户喜迁新居。 刘亚丽/摄

稳就业促增收,确保迁后生活好

“搬到这里来,什么都好,就业工厂离住房的距离步行只要3分钟,每天吃过饭就来加班,并不觉得辛苦,还很充实。现在我和妻子一个月收入有1万多块,和以前到东部沿海工厂打工差不多。感谢党给的好日子!”对搬迁后的生活,脱贫户郑远宝很是满意。

郑远宝的老家在沙道沟镇车道湖村,曾是个名副其实的贫困村。为维持生计,郑远宝曾一直在浙江务工,后因身体不好,又有了小孩,加上父母年龄越来越大,就决定在家乡发展。如今,郑远宝一家人搬到高罗镇歌乐城社区,他凭借在外多年从事服装制作的经验和技术,当上了就业工厂第一生产组组长,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家门口就业,令人羡慕的月薪,好的工作环境,舒适的休闲广场,既可以养家,又可以尽孝,还可以陪孩子上学。”正值春节招工黄金时期,社区干部杨盈积极通过微信群、朋友圈转发了各级重点企业招聘岗位信息,认真当好重点企业招工服务“店小二”志愿者,为搬迁群众做好就业信息服务。

为推进就近就业带动群众增收,宣恩县充分利用税收减免、融资贷款、就业补贴等政策支持,在安置点引进电子元件、服装加工、卫生洁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落户,引导企业吸纳搬迁群众就业。与此同时,创新劳务带动就业方式,采用以工代赈、以奖代补、劳务补助等措施,组织搬迁劳动力参与安置点小型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

为方便习惯于农业生产的搬迁群众就业,宣恩县创新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在安置点附近引进市场主体以发展设施农业,在安置点周边建设蔬菜大棚等农业设施和茶叶、药材、水果等加工厂,引导一部分搬迁群众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利用原有的农业生产技能实现就业。

“我们根据搬迁群众的人群结构来制定相应的就业培训内容,既与外界的务工需求结合,又和我们本地就业的发展需要结合,但最终目的是为了搬迁群众更好地就业,真正实现有劳动能力的家庭至少实现一人就业的目标。”宣恩县就业局培训负责人王洋介绍说。

为促进群众劳务输出增收,针对青壮劳动力,宣恩县在安置点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整合各部门培训资源,以帮扶车间为载体,针对搬迁群众发展意愿、文化水平和个人爱好,构建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技能培训机制。此外,加大推进“一人一技能”就业培训,培训培育多个月嫂、木工、水电工及手工艺制作能手,提升受培训者对就业市场的适应性和匹配性,并派专人加强就业组织和信息服务,与本地企业和杭州、武汉、荆州等地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定向输出劳动力。

为增加搬迁群众财产性收入,宣恩县出台奖补政策,盘活搬迁群众确权的土地、山林等家底,对流转搬迁户土地10亩以上的市场主体每亩奖补300元,鼓励村集体经营公司、合作社等市场主体流转搬迁户确权的土地、山林等。同时,盘活扶贫项目资产,县级产业发展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等财政投入资金作为股金在安置点建设标准厂房、气调库等项目,引进企业合作投资分红,让搬迁群众在就业领取工资的同时还可分红获利。

“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时期,我们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创新做好后续扶持工作,让搬迁群众的钱袋子更鼓,生活更好!”宣恩县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者单位:湖北省宣恩县乡村振兴局)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乡村治理    

湖北宣恩县: 扎实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时间:2022-03-25 18:40:13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2022年第04期

作者:彭毅

脱贫攻坚期间,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建成56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安置9135户32200人,易地搬迁人口在全县脱贫总人口中占比超过35%。为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宣恩县全力破解“稳得住”“能融入”“如何富”三大难题,让易地搬迁群众不仅住有所居,而且业有所扶、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扎实写好了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1.jpg

2020年7月21日,在湖北省宣恩县松坪安置点四点半课堂内,志愿者正在给小朋友们讲故事。 李海波/摄

三张“稳定网”,确保“稳得住”

70多岁的罗友望过去住在沙道沟镇乐坪村核桃湾。回忆过去,他直摇头说:“以前条件差得很,路没通到家,天干没水吃,就医也难,三个孙子上学要到10多公里外的集镇,极为不便。”

2018年,受益于国家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罗友望一家搬进了沙道沟镇松坪安置小区,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边的条件多好,读书、赶场、看病都很方便,水、电、天然气一应俱全,比以前强上百倍,我做梦都没想到能到这里来。”谈及现在的生活,罗友望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为了让搬出大山的群众能够在新家“稳得住”,宣恩县推行3张“稳定网”,从根本上实现群众搬进新家后居住便利、办事便捷、生活无忧。

一是配套“1+6”保障网。宣恩县在每个安置点设立了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一个就业创业空间、一个标准卫生室、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便民超市、一户一块菜地,让搬迁群众从村民变居民,让搬家如回家。

二是织牢公共服务网。能不能稳得住,公共服务很重要。宣恩县在安置点新建、改扩建小学、幼儿园,实现易地搬迁群众子女在家门口上学。同时配备“四点半学课堂”和“日间照料中心”,让适龄儿童放学后作业、游戏、情感交流有专属场地、设施、专人看护和引导,让老人闲暇有休闲和照料场所。此外,宣恩县利用文化活动中心,组织搬迁群众定期开展广场舞、打连厢、唱山歌等文娱活动,引导群众追求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

三是设立综合保障网。将安置点群众重点纳入防返贫监测范围,做到“三保”:保基本,用国家政策保“两不愁三保障”,稳住搬迁群众基本生活水平线;保风险,用政府统一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搬迁群众购买防贫保险,防止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返贫;保短板,以公益性社会组织为载体,运用“活水计划”项目统筹社会募捐资金进行补充帮扶,从根本上补齐搬迁群众返贫风险最后一块短板。

“为什么我们社区居民能在这里稳得住,就是依托我们的‘1+6’配套措施,完善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资源,到现在为止,我们社区邻里之间关系都非常融洽。”高罗镇歌乐城社区干部兰海英由衷地说道。

2.jpg

湖北省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大坨村易地搬迁安置点鸟瞰图。 杨昌盛/摄

营造归属感,确保“能融入”

宣恩县以人文关怀促进搬迁群众快速融入。易地搬迁群众搬入安置点居住时,结对帮扶干部帮助他们搬1次新家、开好1次家庭会议、组织1次入住培训、每月走访1次、每月组织1次院落会或活动、建立1本易地搬迁群众需求工作台账。每个安置点社区服务中心安排1名乡镇干部,并配备1名主任,由社区全程代办搬迁户需回户籍所在地办理的事项。同时,社区定期组织帮扶干部和志愿者到搬迁户家里进行慰问和宣传落实惠民政策,引导搬迁群众了解易地搬迁政策,不断提升搬迁群众归属感。

为激发内生动力实现群众自我管理,安置小区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每月集中宣讲党的各类惠民政策和乡村振兴相关知识,请“五老”、乡贤等身边人说身边事,办好感恩道德讲堂,在思想上教育引导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广泛开展“出彩”系列评选,深入挖掘社区优秀党员典型,通过宣传表彰身边人、身边事,鼓士气、扬正气;设立道德宣传栏,强化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教育引导,推动形成邻里互助、守望相助的社会风尚;设立爱心超市,全面建立积分兑换机制。将搬迁户分为社区党员、楼栋长、居民三类主体,全部纳入积分管理体系,搬迁户可以通过参与夜间巡防队、卫生清洁队、放学护岗队等居民自治活动获取积分,可在爱心超市凭积分兑换油、盐、酱、醋、洗衣粉等生活用品,用实际行动感党恩、报党情。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们从成立社区之时,就充分发挥搬迁群众中的党员作用。现在社区配备了一名社区尖刀班第一书记,一名国家公务员任党支部书记,党支部战斗力十足。”提及社区党组织建设,高罗镇党委组织委员刘自娇充满自信。

为了以党建引领增强社区管理能力,全县以安置小区为单位设立党组织,选派党建指导员,组织安置小区党员开展组织活动,对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有效激发小区党建活力。社区党组织在安置点深入推进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切实增强搬迁群众的自治能力,引领小区成立邻里互助理事会,推选楼栋长,组织居民积极参与安置区活动、管理等,让大家在参与管理、相互交流中接受管理、协助管理和增进友谊。积极发挥德治作用,解开易地搬迁群众的乡愁情结,定期由党员带领开展各类社区活动,增强认同感、归属感和融入感,规范完善居民公约,建立红白理事会,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尚,促进家庭和睦、社区和谐、干群融洽。

3.jpg

湖北省宣恩县椒园镇锣圈岩村易地搬迁安置点搬迁户喜迁新居。 刘亚丽/摄

稳就业促增收,确保迁后生活好

“搬到这里来,什么都好,就业工厂离住房的距离步行只要3分钟,每天吃过饭就来加班,并不觉得辛苦,还很充实。现在我和妻子一个月收入有1万多块,和以前到东部沿海工厂打工差不多。感谢党给的好日子!”对搬迁后的生活,脱贫户郑远宝很是满意。

郑远宝的老家在沙道沟镇车道湖村,曾是个名副其实的贫困村。为维持生计,郑远宝曾一直在浙江务工,后因身体不好,又有了小孩,加上父母年龄越来越大,就决定在家乡发展。如今,郑远宝一家人搬到高罗镇歌乐城社区,他凭借在外多年从事服装制作的经验和技术,当上了就业工厂第一生产组组长,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家门口就业,令人羡慕的月薪,好的工作环境,舒适的休闲广场,既可以养家,又可以尽孝,还可以陪孩子上学。”正值春节招工黄金时期,社区干部杨盈积极通过微信群、朋友圈转发了各级重点企业招聘岗位信息,认真当好重点企业招工服务“店小二”志愿者,为搬迁群众做好就业信息服务。

为推进就近就业带动群众增收,宣恩县充分利用税收减免、融资贷款、就业补贴等政策支持,在安置点引进电子元件、服装加工、卫生洁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落户,引导企业吸纳搬迁群众就业。与此同时,创新劳务带动就业方式,采用以工代赈、以奖代补、劳务补助等措施,组织搬迁劳动力参与安置点小型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

为方便习惯于农业生产的搬迁群众就业,宣恩县创新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在安置点附近引进市场主体以发展设施农业,在安置点周边建设蔬菜大棚等农业设施和茶叶、药材、水果等加工厂,引导一部分搬迁群众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利用原有的农业生产技能实现就业。

“我们根据搬迁群众的人群结构来制定相应的就业培训内容,既与外界的务工需求结合,又和我们本地就业的发展需要结合,但最终目的是为了搬迁群众更好地就业,真正实现有劳动能力的家庭至少实现一人就业的目标。”宣恩县就业局培训负责人王洋介绍说。

为促进群众劳务输出增收,针对青壮劳动力,宣恩县在安置点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整合各部门培训资源,以帮扶车间为载体,针对搬迁群众发展意愿、文化水平和个人爱好,构建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技能培训机制。此外,加大推进“一人一技能”就业培训,培训培育多个月嫂、木工、水电工及手工艺制作能手,提升受培训者对就业市场的适应性和匹配性,并派专人加强就业组织和信息服务,与本地企业和杭州、武汉、荆州等地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定向输出劳动力。

为增加搬迁群众财产性收入,宣恩县出台奖补政策,盘活搬迁群众确权的土地、山林等家底,对流转搬迁户土地10亩以上的市场主体每亩奖补300元,鼓励村集体经营公司、合作社等市场主体流转搬迁户确权的土地、山林等。同时,盘活扶贫项目资产,县级产业发展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等财政投入资金作为股金在安置点建设标准厂房、气调库等项目,引进企业合作投资分红,让搬迁群众在就业领取工资的同时还可分红获利。

“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时期,我们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创新做好后续扶持工作,让搬迁群众的钱袋子更鼓,生活更好!”宣恩县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者单位:湖北省宣恩县乡村振兴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