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陈儒茂:彰显山海黎乡特色走稳乡村振兴之路

时间:2022-09-23 12:47:44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陈儒茂

近年来,昌江黎族自治县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和“五大振兴”总要求,坚持打基础、扬优势、增活力,走出了一条彰显山海黎乡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640 (6).png

海南省昌江县黎族群众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日子越过越富足,她们载歌载舞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多点发力打牢“一个根基”

昌江县90%以上的土地、近60%的户籍人口在农村。2020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昌江县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立足点,千方百计强基固本,2021年脱贫群众收入同比增长23%。

扭住防止返贫“两个环节”。昌江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抓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健全群众自主申报、基层动态排查、行业联动预警等防止返贫监测机制,对存在返贫致贫风险农户及时纳入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抓好帮扶环节,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将全部脱贫户、监测户纳入防贫保险范围,实行“精细化”“差异化”“渐退式”帮扶政策,实现无返贫、零新增。

抓好产业联结“三种模式”。昌江县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全域旅游、民宿等优势产业,探索“筑巢引凤、合作经营、腾笼换鸟”三种模式,引导村集体盘活“三资”,部分村通过村企合作、村社共建等利益联结方式,让村集体和村民以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参与合作,获得保底收益、股权分红、劳务收入。2021年,全县集体经济达到50万元以上的村28个、百万元以上的村8个。

搭好群众就业“四个平台”。昌江县坚持增强群众自我“造血”机能,搭建公益性岗位、务工直通车、创业孵化基地、帮扶车间四个就业创业平台,通过务工奖补、产业奖补、感恩教育等方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通过安置一批、输出一批、培训一批、吸纳一批等方式帮助1.4万名脱贫群众实现就业创业,“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突出优势打好“三张王牌”

昌江县拥有山、海、林、田、河、湖、湿等全要素资源,旅游元素丰富,农业基础扎实,文化特色鲜明。昌江县始终致力于因地制宜、增创优势,把丰厚独特的资源转化为真金白银的乡村产业振兴优势。

做好“加减乘除”四法,打好生态农业牌。昌江县坚持以工业化思维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不断优结构、强龙头,打出整治荒地增良田做“加法”、“减化肥降农药”做“减法”、拉长链条做“乘法”、调整低效低质农业做“除法”的“组合拳”;壮大热带花卉、芒果等“十大特色种养业”,打造“昌江芒果”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区域公共品牌;高质量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小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共享农庄,形成4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十月田互联网农业小镇,好清村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示范村。农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底气更足。

围绕“春夏秋冬”四季,打好全域旅游牌。昌江县把绿水青山作为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全景区打造、全时间规划,构建春夏秋冬全域全季旅游格局,引领乡村振兴“多点开花”:依托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王下乡全国“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打造王下乡“乡村振兴样板”,带动曾经最贫困的王下乡群众收入跃升到全县最高;依托昌化江沿江绝美风光,打造“昌化江畔木棉红”等景区,带动山区群众吃上“旅游饭”。

坚持“护传管用”四步,打好特色文化牌。昌江坚持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前提下利用,推进黎族文化、峻灵王文化、史前文化等特色文化传承发展。实施洪水村“船型屋”黎族传统聚落修复、钱铁洞史前人类遗址等文物遗址保护工程;打造“流动黎族文化博物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制陶传习所,开展非遗培训,创建“全国围棋之乡”品牌,开展“黎花三里寻”等文旅活动。推动文化遗产走出“闺房”,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让“虚”的文化成为“实”的“生产力”。

释放活力做实“三篇文章”

昌江坚持“一盘棋”理念,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紧紧扭住生态治理、环境治理和乡村治理等难点、重点工作,努力打造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突出增绿、增彩、增色,做实“环境美”文章。坚持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三生融合”,实施全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建设,统筹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六水共治”等环境提升工程,推进山水林田湖海湿保护治理,依托花卉产业打造“四季有花”景观带,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污水垃圾治理、卫生户厕改造,创成国家卫生县城、1个国家卫生乡镇及6个国家森林乡村、1个全国绿色乡村,文明生态村创建实现全覆盖,持续擦亮山清水秀、村美人和的乡村底色。

念好治诀、引诀、创诀,做实“乡风好”文章。结合“一核两委一会”治理体系,创新实施清单积分制,量化基层治理履职清单、事务清单,形成让干部群众遵循的“好规矩”;以榜样引领移风易俗,发挥党员、乡贤、道德模范等引领带动作用,让“身边模范”唱好乡风文明主角;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打造209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3个全国文明村镇。

精心引才、育才、用才,做实“人才兴”文章。发挥基层党组织“强磁场”“向心力”作用,从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致富能手等人才中选拔645名干部进入村“两委”班子,向全部行政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聘任80名大学生到村任职,以人才激活基层党组织动力。通过人才回引及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引育玉雕、黎锦、制陶、电焊、直播、民宿管理等乡土人才,为乡村振兴聚人气、增财气、添朝气。

击鼓催征,东风正劲。昌江县干部群众将坚定不移贯彻党中央、海南省委决策部署,在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新路上彰显山海黎乡特色,走稳乡村振兴之路。

(作者系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委书记)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书记视窗    
高端视点

陈儒茂:彰显山海黎乡特色走稳乡村振兴之路

时间:2022-09-23 12:47:44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陈儒茂

近年来,昌江黎族自治县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和“五大振兴”总要求,坚持打基础、扬优势、增活力,走出了一条彰显山海黎乡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640 (6).png

海南省昌江县黎族群众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日子越过越富足,她们载歌载舞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多点发力打牢“一个根基”

昌江县90%以上的土地、近60%的户籍人口在农村。2020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昌江县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立足点,千方百计强基固本,2021年脱贫群众收入同比增长23%。

扭住防止返贫“两个环节”。昌江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抓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健全群众自主申报、基层动态排查、行业联动预警等防止返贫监测机制,对存在返贫致贫风险农户及时纳入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抓好帮扶环节,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将全部脱贫户、监测户纳入防贫保险范围,实行“精细化”“差异化”“渐退式”帮扶政策,实现无返贫、零新增。

抓好产业联结“三种模式”。昌江县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全域旅游、民宿等优势产业,探索“筑巢引凤、合作经营、腾笼换鸟”三种模式,引导村集体盘活“三资”,部分村通过村企合作、村社共建等利益联结方式,让村集体和村民以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参与合作,获得保底收益、股权分红、劳务收入。2021年,全县集体经济达到50万元以上的村28个、百万元以上的村8个。

搭好群众就业“四个平台”。昌江县坚持增强群众自我“造血”机能,搭建公益性岗位、务工直通车、创业孵化基地、帮扶车间四个就业创业平台,通过务工奖补、产业奖补、感恩教育等方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通过安置一批、输出一批、培训一批、吸纳一批等方式帮助1.4万名脱贫群众实现就业创业,“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突出优势打好“三张王牌”

昌江县拥有山、海、林、田、河、湖、湿等全要素资源,旅游元素丰富,农业基础扎实,文化特色鲜明。昌江县始终致力于因地制宜、增创优势,把丰厚独特的资源转化为真金白银的乡村产业振兴优势。

做好“加减乘除”四法,打好生态农业牌。昌江县坚持以工业化思维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不断优结构、强龙头,打出整治荒地增良田做“加法”、“减化肥降农药”做“减法”、拉长链条做“乘法”、调整低效低质农业做“除法”的“组合拳”;壮大热带花卉、芒果等“十大特色种养业”,打造“昌江芒果”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区域公共品牌;高质量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小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共享农庄,形成4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十月田互联网农业小镇,好清村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示范村。农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底气更足。

围绕“春夏秋冬”四季,打好全域旅游牌。昌江县把绿水青山作为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全景区打造、全时间规划,构建春夏秋冬全域全季旅游格局,引领乡村振兴“多点开花”:依托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王下乡全国“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打造王下乡“乡村振兴样板”,带动曾经最贫困的王下乡群众收入跃升到全县最高;依托昌化江沿江绝美风光,打造“昌化江畔木棉红”等景区,带动山区群众吃上“旅游饭”。

坚持“护传管用”四步,打好特色文化牌。昌江坚持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前提下利用,推进黎族文化、峻灵王文化、史前文化等特色文化传承发展。实施洪水村“船型屋”黎族传统聚落修复、钱铁洞史前人类遗址等文物遗址保护工程;打造“流动黎族文化博物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制陶传习所,开展非遗培训,创建“全国围棋之乡”品牌,开展“黎花三里寻”等文旅活动。推动文化遗产走出“闺房”,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让“虚”的文化成为“实”的“生产力”。

释放活力做实“三篇文章”

昌江坚持“一盘棋”理念,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紧紧扭住生态治理、环境治理和乡村治理等难点、重点工作,努力打造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突出增绿、增彩、增色,做实“环境美”文章。坚持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三生融合”,实施全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建设,统筹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六水共治”等环境提升工程,推进山水林田湖海湿保护治理,依托花卉产业打造“四季有花”景观带,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污水垃圾治理、卫生户厕改造,创成国家卫生县城、1个国家卫生乡镇及6个国家森林乡村、1个全国绿色乡村,文明生态村创建实现全覆盖,持续擦亮山清水秀、村美人和的乡村底色。

念好治诀、引诀、创诀,做实“乡风好”文章。结合“一核两委一会”治理体系,创新实施清单积分制,量化基层治理履职清单、事务清单,形成让干部群众遵循的“好规矩”;以榜样引领移风易俗,发挥党员、乡贤、道德模范等引领带动作用,让“身边模范”唱好乡风文明主角;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打造209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3个全国文明村镇。

精心引才、育才、用才,做实“人才兴”文章。发挥基层党组织“强磁场”“向心力”作用,从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致富能手等人才中选拔645名干部进入村“两委”班子,向全部行政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聘任80名大学生到村任职,以人才激活基层党组织动力。通过人才回引及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引育玉雕、黎锦、制陶、电焊、直播、民宿管理等乡土人才,为乡村振兴聚人气、增财气、添朝气。

击鼓催征,东风正劲。昌江县干部群众将坚定不移贯彻党中央、海南省委决策部署,在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新路上彰显山海黎乡特色,走稳乡村振兴之路。

(作者系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委书记)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