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吴海峰:产业出实招群众奔富路

时间:2022-09-23 12:55:49来源:《中国乡村振兴》2022年第18期作者:吴海峰

陵水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东南部,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冬季瓜菜重要产地、南繁育种基地。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陵水县委、县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千方百计谋产业振兴,培育村集体产业项目164个,助力乡村振兴、农民增收。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332元,同比增长12.5%,增速在海南省名列前茅。

640 (8).png

海南省陵水县新村镇疍家鱼排海上民宿外景。该项目先后投入820万元,改造旧鱼排面积3500平方米,建成独具疍家特色的14间套房,深受游客欢迎。

打出村企合作组合拳实现产业新突破

龙头企业有助于创新产业组织方式,进行要素导入和产业对接,提升农产品质量档次,推动种养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从而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因此,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对产业振兴至关重要。

陵水县依靠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信息、品牌和管理优势对特色产品进行开发,通过价值链的延伸提高特色产业的附加值。在带动模式上,陵水县采取“龙头企业+村办公司+农户”的方式,将衔接资金入股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由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销售渠道,整合上游产业链,不断开拓市场,打造本土品牌。如:隆广镇小黄牛养殖产业项目,通过采取“小牛农户养,大牛企业育”的生产模式,大大提高了肉牛饲养的出肉率和出栏率,累计出栏小黄牛约1500头,助农增收约1173万元。在利益联结机制上,陵水县不断深化村企合作,壮大发展龙头企业、促进产能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构建企农双赢共同体,形成了火龙果、百香果、益智茶等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农副产品系列品牌。在三产融合发展上,陵水县进一步扩大品牌效益,拓展农旅特色游,推动金丝燕窝等潜力产业项目向旅游业、大健康产业延伸,打造主题餐厅、民宿、农家乐等主题休闲产业基地,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打破传统发展旧观念形成产业新思维

传统种养产业项目生命力往往受制于市场价格、仓储物流、用地技术等限制。乡村要振兴,农业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种养业,而是要结合自身实际条件解放思想换思路,向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拓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

陵水县跳出传统思维,以衔接资金投入+土地作价入股的方式发展公共服务类产业项目。先后投资建设光坡镇港坡村农副产品集散中心项目、群英乡组空村农产品冷链仓储交易市场、英州镇田仔农副产品交易平台等项目。此类项目抗风险能力强,维护所需的人力物力也较少,既保证资金安全,又促进了资产升值,同时提供一定的就业服务岗位,着力提升乡村建设水平。除了发展公共服务类产业项目,陵水县还采取优化产业结构、抱团发展的方式,在全县范围内整合资金,入股南繁育种养殖基地项目、深水网箱养殖项目等带农增收能力强的产业项目,突破个别乡镇受制于耕地少、面积小、产业发展能力弱的限制,实现资金的有效流动,确保投资收益。

打开农耕生产新方式助力产业新发展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化农耕生产方式的一个重要标志。发展机械化农业能够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改善传统农业散、苦、弱、小、收益低等问题,从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劳动率。陵水县以提蒙乡远景村为试点,投资推动热带特色农业综合农事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对水稻育种、耕作、种植、收割四个环节进行机械化、现代化管理。

首先以村办公司的名义,远景村通过土地托管和集中流转形式将耕地集中,再大力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推动种植区域宜机化改造,为改善农机通行、排灌系统奠定基础。随后,村办公司采购插秧机、收割机、施肥无人机等20多台农业机械,实现水稻种植“一体化”生产。比起人工种植,效率提高50倍、成本只占原来10%,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不仅如此,村办公司还在农业机械空闲时间,到其他市县承接机械化耕种,通过提供农事服务实现盈利。农业生产组织现代化既减轻了远景村农事劳苦、良田撂荒、耕地“非粮化”等问题,又为村民带来了经济效益,推动了产业新发展、农业提质增效。目前,陵水县正在向具备条件的各乡镇推广该模式。

打造生态化产业新路径助力乡村振兴

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陵水县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特色文化、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的路径,有力推动了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陵水县作为海洋大县,具有悠久的海上鱼排养殖历史,但过去的粗放型养殖方式,给水体造成了较大污染。为改变这种状况,陵水县积极探索渔业转型升级路径,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一方面下定决心,彻底整治了黎安、新村潟湖水产养殖污染问题;另一方面按照“三步走”的总体思路,帮助渔民实现转产转业,推进渔业转型升级。

第一步是“往岸上走”。陵水县整合乡村振兴发展资金,引导新村、黎安等5个乡镇脱贫户、监测户采用“飞地”方式,以资金入股一批海水鱼苗种繁育龙头企业,合作发展鱼苗繁育产业。2021年村民获得分红240万元。第二步是“往深海走”。陵水县大力推广深海网箱养殖和5G海洋渔业养殖新模式。引导渔民以深海养殖海域使用权作价入股,成立合作社“抱团取暖”。2021年渔民获利约3600万元。第三步是“往休闲渔业走”。陵水县探索“休闲渔业+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将原有渔排改造升级成海上疍家民宿及海上休闲垂钓平台,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吸引力。2021年,周边渔民人均年收入约4.1万元。“三步走”实现了渔业转型升级,渔民稳定增收。

陵水县始终把“为民、利民、富民、生态”作为乡村振兴产业项目的重要指标,谋划产业出实招,突破落后生产方式、生产观念的限制,按照“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发展要求,不断优化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创新转化,建立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良性循环的体制机制,增进人民群众福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作者系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委书记)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书记视窗    
高端视点

吴海峰:产业出实招群众奔富路

时间:2022-09-23 12:55:49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2022年第18期

作者:吴海峰

陵水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东南部,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冬季瓜菜重要产地、南繁育种基地。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陵水县委、县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千方百计谋产业振兴,培育村集体产业项目164个,助力乡村振兴、农民增收。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332元,同比增长12.5%,增速在海南省名列前茅。

640 (8).png

海南省陵水县新村镇疍家鱼排海上民宿外景。该项目先后投入820万元,改造旧鱼排面积3500平方米,建成独具疍家特色的14间套房,深受游客欢迎。

打出村企合作组合拳实现产业新突破

龙头企业有助于创新产业组织方式,进行要素导入和产业对接,提升农产品质量档次,推动种养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从而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因此,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对产业振兴至关重要。

陵水县依靠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信息、品牌和管理优势对特色产品进行开发,通过价值链的延伸提高特色产业的附加值。在带动模式上,陵水县采取“龙头企业+村办公司+农户”的方式,将衔接资金入股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由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销售渠道,整合上游产业链,不断开拓市场,打造本土品牌。如:隆广镇小黄牛养殖产业项目,通过采取“小牛农户养,大牛企业育”的生产模式,大大提高了肉牛饲养的出肉率和出栏率,累计出栏小黄牛约1500头,助农增收约1173万元。在利益联结机制上,陵水县不断深化村企合作,壮大发展龙头企业、促进产能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构建企农双赢共同体,形成了火龙果、百香果、益智茶等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农副产品系列品牌。在三产融合发展上,陵水县进一步扩大品牌效益,拓展农旅特色游,推动金丝燕窝等潜力产业项目向旅游业、大健康产业延伸,打造主题餐厅、民宿、农家乐等主题休闲产业基地,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打破传统发展旧观念形成产业新思维

传统种养产业项目生命力往往受制于市场价格、仓储物流、用地技术等限制。乡村要振兴,农业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种养业,而是要结合自身实际条件解放思想换思路,向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拓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

陵水县跳出传统思维,以衔接资金投入+土地作价入股的方式发展公共服务类产业项目。先后投资建设光坡镇港坡村农副产品集散中心项目、群英乡组空村农产品冷链仓储交易市场、英州镇田仔农副产品交易平台等项目。此类项目抗风险能力强,维护所需的人力物力也较少,既保证资金安全,又促进了资产升值,同时提供一定的就业服务岗位,着力提升乡村建设水平。除了发展公共服务类产业项目,陵水县还采取优化产业结构、抱团发展的方式,在全县范围内整合资金,入股南繁育种养殖基地项目、深水网箱养殖项目等带农增收能力强的产业项目,突破个别乡镇受制于耕地少、面积小、产业发展能力弱的限制,实现资金的有效流动,确保投资收益。

打开农耕生产新方式助力产业新发展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化农耕生产方式的一个重要标志。发展机械化农业能够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改善传统农业散、苦、弱、小、收益低等问题,从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劳动率。陵水县以提蒙乡远景村为试点,投资推动热带特色农业综合农事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对水稻育种、耕作、种植、收割四个环节进行机械化、现代化管理。

首先以村办公司的名义,远景村通过土地托管和集中流转形式将耕地集中,再大力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推动种植区域宜机化改造,为改善农机通行、排灌系统奠定基础。随后,村办公司采购插秧机、收割机、施肥无人机等20多台农业机械,实现水稻种植“一体化”生产。比起人工种植,效率提高50倍、成本只占原来10%,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不仅如此,村办公司还在农业机械空闲时间,到其他市县承接机械化耕种,通过提供农事服务实现盈利。农业生产组织现代化既减轻了远景村农事劳苦、良田撂荒、耕地“非粮化”等问题,又为村民带来了经济效益,推动了产业新发展、农业提质增效。目前,陵水县正在向具备条件的各乡镇推广该模式。

打造生态化产业新路径助力乡村振兴

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陵水县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特色文化、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的路径,有力推动了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陵水县作为海洋大县,具有悠久的海上鱼排养殖历史,但过去的粗放型养殖方式,给水体造成了较大污染。为改变这种状况,陵水县积极探索渔业转型升级路径,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一方面下定决心,彻底整治了黎安、新村潟湖水产养殖污染问题;另一方面按照“三步走”的总体思路,帮助渔民实现转产转业,推进渔业转型升级。

第一步是“往岸上走”。陵水县整合乡村振兴发展资金,引导新村、黎安等5个乡镇脱贫户、监测户采用“飞地”方式,以资金入股一批海水鱼苗种繁育龙头企业,合作发展鱼苗繁育产业。2021年村民获得分红240万元。第二步是“往深海走”。陵水县大力推广深海网箱养殖和5G海洋渔业养殖新模式。引导渔民以深海养殖海域使用权作价入股,成立合作社“抱团取暖”。2021年渔民获利约3600万元。第三步是“往休闲渔业走”。陵水县探索“休闲渔业+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将原有渔排改造升级成海上疍家民宿及海上休闲垂钓平台,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吸引力。2021年,周边渔民人均年收入约4.1万元。“三步走”实现了渔业转型升级,渔民稳定增收。

陵水县始终把“为民、利民、富民、生态”作为乡村振兴产业项目的重要指标,谋划产业出实招,突破落后生产方式、生产观念的限制,按照“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发展要求,不断优化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创新转化,建立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良性循环的体制机制,增进人民群众福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作者系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委书记)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