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安徽枞阳:培育文明乡风 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2022-12-31 16:35:03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朱文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落地生根,需要努力营造乡风新环境,打造文明新风尚。

以德化人,培育文明新风气

一是构筑道德工程。为加强农民群众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好习惯、好作风,枞阳县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用,用好用活县内各类德治资源,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德治宣教活动。通过组建1个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6个乡镇和1个经开区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14个行政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中心与所站都建有自己的志愿服务队,目前共组建287个志愿者队伍,通过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动“红帽子”“红领巾”“黄马甲”“迷彩服”活跃在乡村一线。该县会宫镇以“大讲堂”为抓手,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实践活动,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向群众宣讲,努力提高群众思想境界主道德水平。今年6月份,会宫镇邀请市、县妇联有关专家在安凤村开设“皖江大讲堂”,全村百余名妇女、儿童接受了以“家庭、家教、家风”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市、县非遗枞阳大鼓书传承人吴福东与枞阳县大鼓书委员会成员一起。走进全县多个乡村大舞台,将传统曲艺大鼓书与现代表演有机融合,用枞阳大鼓书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德治宣传,在说唱间将德治理念植入群众心间,通俗易懂的唱词、精彩形象的表演,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二是推进文明创建。紧盯创建文明村镇工作目标,不断强化使命担当,靠实工作责任,细化目标任务,凝聚工作合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进一步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把文明村镇测评体系各项指标完成贯穿到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形成你争我赶共建精神文明、人民群众见贤思齐提升道德水准、全社会崇德向善提高文明程度的生动局面。以枞阳县麒麟镇为例,在文明创建工作中,结合生态环境保护,该镇开展“生态保护·麒麟先行”“生态文明·麒麟在行动”等系列活动,评出“最美庭院”“最美家庭”“文明家庭”等示范户407户,制作生态文明标语262条,村规民约7条,“保护生态,人人有责”意识深入人心。

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尚

“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崇尚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已经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狠刹歪风邪气,遏止陈规陋习,刻不容缓。

一是发挥农民群众自身力量。推动移风易俗必须走群众路线,依靠和发动群众,通过引导群众主动参与、自觉践行,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注重发挥村民自治作用,通过建立“红白理事会”制定执行符合农村实际需要的村规民约,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全国文明村镇枞阳县浮山镇浮渡村以1984年倡立的《村规民约》为母本,重新修订了新的《浮渡民约》。新的村规民约(草案)在村党员和群众代表协商议事大会上采取“一条一条读、一条一条议”的方式,充分听取党员和群众代表意见。最后,由“一约三会”成员带着新村规民约(征求意见稿)入户宣传、逐人签字确认,确保村规民约真正入脑入心。将“堂室勤扫,村道顺畅;杂物有序,禽畜圈养;垃圾入池,秸秆禁烧;晾晒齐整,搭建按章”等具体做法写进民约,联合中心学校开展“村规民约”主题班会和校会,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从孩子抓起,带动家长参与其中,以奖代罚,引导村民自觉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树立文明乡风。通过广泛宣传,《浮渡民约》已深入村民心中。现在谁家办红白喜事,“一约三会”的成员会及时入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及时制止铺张浪费的现象。2020年,浮渡村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荣誉称号。

二是发挥党员干部引领力量。俗语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对于培育、引领淳朴的民风、乡风,具有榜样示范作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员干部都要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敢于弘扬正气,反对歪风邪气,必须走到群众前面,变指派命令为行为感召,变喊破嗓子为做出样子。党员干部要坚决抵制婚丧喜庆事宜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自觉带头不铺张浪费、不滥发请帖、不大操大办,做移风易俗、勤俭节约、文明办事的表率。浮渡村方文兰老人过八十大寿,这个大家庭中的多名党员子女一致提议不大摆宴席,而是大家一齐动手在家门口搭起简易舞台,然后轮流上台表演节目,用文明健康的方式给老人祝寿,在当地传为美谈。

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新图景

枞阳县注重乡村文化传承保护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着力挖掘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提升乡村建设文化品位,丰富乡村建设文化内涵。

一是打造传统文化品牌。义津镇是枞阳县文化古镇,历史名人古迹留存较多,该镇总结提炼当地文化元素,积极融入乡村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该镇高升村方园是一处粉墙黛瓦木窗棂的徽派建筑,主要展示以方学渐、方以智、方苞等为代表的枞阳方氏历史名人文化。该园占地约28亩,建筑以安徽明清时期民居风格为主,结合了当地乡村建筑特色,共建有1个总馆和6个分馆,全方位展示了枞阳历史上的方氏名人的生平及历史渊源,让参观者能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方园文化广场还展示了方氏《家政》的部分内容,包括“忠贞著于朝,孝友著于家,风义著于野,诗文著于世”的“方家之风”。在文旅融合中,枞阳县注重“文化优先”的原则,集中梳理全县历史名人分布情况,建设修复了方苞、刘大櫆、姚鼐、吴汝纶、黄镇等名人故里。同时,挖掘乡土文化,保存乡愁记忆,在充分尊重原有的村落格局、建筑和自然人文环境的基础上,做到“一村一主题、一村一文化、一村一特色”,着力打造一个个特色鲜明、文化韵味浓厚的美丽乡村文化品牌。

二是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乡村建设不仅仅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核心是促进产业发展、强村富民,发展文化产业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枞阳县注重将文化与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结合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契机,打造生态休闲、名人故里游等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对生态优良且具有一定地域历史文化的中心村,加大历史文物和自然文化景观的保护利用力度,努力形成“一村一特色、一路一景观”的乡村旅游格局。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白柳镇山河村结合民俗文化,以改善基础设施为重点,提升村庄建设品位,串联村内到柳峰山沿途景点,建设游览步道、登山步道3.5公里,改造建设景观桥2座,修建休息亭台2座、观景平台3处,建设民宿样板间1座,结合王院水库、沟渠洪道等打造多处水景。将村内的旧石屋改造成古朴的民宿,修旧如旧,每逢节日假,前来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此外,该村还综合利用产业帮扶项目,鼓励农户发展休闲农业,实施水蜜桃、黄桃种植项目,结合山势水势,沿路、沿山种植桃树300亩,实现村集体有特色产业、群众流转有收益的产业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依托周边的金银洼生态农业基地、王院水蜜桃种植基地,发展蔬果观光采摘经营模式,鼓励群众改造院舍,兴建农家乐、民宿等。该县麒麟镇岱鳌村、白梅乡岩前村、钱铺镇鹿狮村则以特色旅游为依托,推进文化、旅游、农业深度融合,有力地提升了乡村旅游文化品质,游客常年络绎不绝。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贵在坚持、久久为功、务求实效;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创新方式方法、拓展建设成果;必须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作者单位:安徽省枞阳县乡村振兴局)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乡村治理    

安徽枞阳:培育文明乡风 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2022-12-31 16:35:03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朱文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落地生根,需要努力营造乡风新环境,打造文明新风尚。

以德化人,培育文明新风气

一是构筑道德工程。为加强农民群众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好习惯、好作风,枞阳县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用,用好用活县内各类德治资源,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德治宣教活动。通过组建1个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6个乡镇和1个经开区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14个行政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中心与所站都建有自己的志愿服务队,目前共组建287个志愿者队伍,通过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动“红帽子”“红领巾”“黄马甲”“迷彩服”活跃在乡村一线。该县会宫镇以“大讲堂”为抓手,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实践活动,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向群众宣讲,努力提高群众思想境界主道德水平。今年6月份,会宫镇邀请市、县妇联有关专家在安凤村开设“皖江大讲堂”,全村百余名妇女、儿童接受了以“家庭、家教、家风”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市、县非遗枞阳大鼓书传承人吴福东与枞阳县大鼓书委员会成员一起。走进全县多个乡村大舞台,将传统曲艺大鼓书与现代表演有机融合,用枞阳大鼓书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德治宣传,在说唱间将德治理念植入群众心间,通俗易懂的唱词、精彩形象的表演,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二是推进文明创建。紧盯创建文明村镇工作目标,不断强化使命担当,靠实工作责任,细化目标任务,凝聚工作合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进一步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把文明村镇测评体系各项指标完成贯穿到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形成你争我赶共建精神文明、人民群众见贤思齐提升道德水准、全社会崇德向善提高文明程度的生动局面。以枞阳县麒麟镇为例,在文明创建工作中,结合生态环境保护,该镇开展“生态保护·麒麟先行”“生态文明·麒麟在行动”等系列活动,评出“最美庭院”“最美家庭”“文明家庭”等示范户407户,制作生态文明标语262条,村规民约7条,“保护生态,人人有责”意识深入人心。

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尚

“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崇尚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已经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狠刹歪风邪气,遏止陈规陋习,刻不容缓。

一是发挥农民群众自身力量。推动移风易俗必须走群众路线,依靠和发动群众,通过引导群众主动参与、自觉践行,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注重发挥村民自治作用,通过建立“红白理事会”制定执行符合农村实际需要的村规民约,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全国文明村镇枞阳县浮山镇浮渡村以1984年倡立的《村规民约》为母本,重新修订了新的《浮渡民约》。新的村规民约(草案)在村党员和群众代表协商议事大会上采取“一条一条读、一条一条议”的方式,充分听取党员和群众代表意见。最后,由“一约三会”成员带着新村规民约(征求意见稿)入户宣传、逐人签字确认,确保村规民约真正入脑入心。将“堂室勤扫,村道顺畅;杂物有序,禽畜圈养;垃圾入池,秸秆禁烧;晾晒齐整,搭建按章”等具体做法写进民约,联合中心学校开展“村规民约”主题班会和校会,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从孩子抓起,带动家长参与其中,以奖代罚,引导村民自觉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树立文明乡风。通过广泛宣传,《浮渡民约》已深入村民心中。现在谁家办红白喜事,“一约三会”的成员会及时入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及时制止铺张浪费的现象。2020年,浮渡村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荣誉称号。

二是发挥党员干部引领力量。俗语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对于培育、引领淳朴的民风、乡风,具有榜样示范作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员干部都要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敢于弘扬正气,反对歪风邪气,必须走到群众前面,变指派命令为行为感召,变喊破嗓子为做出样子。党员干部要坚决抵制婚丧喜庆事宜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自觉带头不铺张浪费、不滥发请帖、不大操大办,做移风易俗、勤俭节约、文明办事的表率。浮渡村方文兰老人过八十大寿,这个大家庭中的多名党员子女一致提议不大摆宴席,而是大家一齐动手在家门口搭起简易舞台,然后轮流上台表演节目,用文明健康的方式给老人祝寿,在当地传为美谈。

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新图景

枞阳县注重乡村文化传承保护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着力挖掘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提升乡村建设文化品位,丰富乡村建设文化内涵。

一是打造传统文化品牌。义津镇是枞阳县文化古镇,历史名人古迹留存较多,该镇总结提炼当地文化元素,积极融入乡村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该镇高升村方园是一处粉墙黛瓦木窗棂的徽派建筑,主要展示以方学渐、方以智、方苞等为代表的枞阳方氏历史名人文化。该园占地约28亩,建筑以安徽明清时期民居风格为主,结合了当地乡村建筑特色,共建有1个总馆和6个分馆,全方位展示了枞阳历史上的方氏名人的生平及历史渊源,让参观者能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方园文化广场还展示了方氏《家政》的部分内容,包括“忠贞著于朝,孝友著于家,风义著于野,诗文著于世”的“方家之风”。在文旅融合中,枞阳县注重“文化优先”的原则,集中梳理全县历史名人分布情况,建设修复了方苞、刘大櫆、姚鼐、吴汝纶、黄镇等名人故里。同时,挖掘乡土文化,保存乡愁记忆,在充分尊重原有的村落格局、建筑和自然人文环境的基础上,做到“一村一主题、一村一文化、一村一特色”,着力打造一个个特色鲜明、文化韵味浓厚的美丽乡村文化品牌。

二是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乡村建设不仅仅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核心是促进产业发展、强村富民,发展文化产业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枞阳县注重将文化与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结合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契机,打造生态休闲、名人故里游等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对生态优良且具有一定地域历史文化的中心村,加大历史文物和自然文化景观的保护利用力度,努力形成“一村一特色、一路一景观”的乡村旅游格局。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白柳镇山河村结合民俗文化,以改善基础设施为重点,提升村庄建设品位,串联村内到柳峰山沿途景点,建设游览步道、登山步道3.5公里,改造建设景观桥2座,修建休息亭台2座、观景平台3处,建设民宿样板间1座,结合王院水库、沟渠洪道等打造多处水景。将村内的旧石屋改造成古朴的民宿,修旧如旧,每逢节日假,前来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此外,该村还综合利用产业帮扶项目,鼓励农户发展休闲农业,实施水蜜桃、黄桃种植项目,结合山势水势,沿路、沿山种植桃树300亩,实现村集体有特色产业、群众流转有收益的产业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依托周边的金银洼生态农业基地、王院水蜜桃种植基地,发展蔬果观光采摘经营模式,鼓励群众改造院舍,兴建农家乐、民宿等。该县麒麟镇岱鳌村、白梅乡岩前村、钱铺镇鹿狮村则以特色旅游为依托,推进文化、旅游、农业深度融合,有力地提升了乡村旅游文化品质,游客常年络绎不绝。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贵在坚持、久久为功、务求实效;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创新方式方法、拓展建设成果;必须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作者单位:安徽省枞阳县乡村振兴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