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安徽萧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点燃村强民富“新引擎”

时间:2023-02-02 09:12:00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王磊 张旗

“立春”之际,人勤春早农事忙。清晨一早,安徽萧县酒店镇申河村委会里已经忙碌起来。村党总支书记张雪泥、驻村第一书记刘波和几位农产品收购商在讨论如何优化完善村里土地的种植计划,为全村农业生产定目标、画路线。

“第三方机构监测结果显示,合作社的菠菜各项指标均达到

出口标准,这茬菠菜还能卖出高价格。”“合作社盘活了村里的土地,村里粮食丰收、产业兴旺,集体经济也增强了,大伙还能拿分红,今年我们准备再流转200亩土地,力争再丰收。”交谈中,大家话出了一年来的丰获,憧憬着今年的好收成。

该镇乡村振兴工作分管负责人孙志强说道:“我们多方位探索发展路径,用好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这一手段,培育‘农村党支部+集体合作社+农户’利益共同体,激活了土地资源,巩固了脱贫成果,为脱贫村的产业发展拓路,让全村发展致富的步履愈加坚实。”

整合“一块田” 探索发展新路径

萧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安徽省深度贫困县,申河村曾是县里87个贫困村之一,还曾戴过“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的帽子。2018年,在多项惠民政策的倾斜支持下,该村实现了脱贫“摘帽”的既定目标,但不靠城、无工厂、缺资源的小乡村也随之产生了新的发展问题。

“症结的关键在于传统农业村庄集体经济发展薄弱,缺乏持续发展动力。”张雪泥说道。

据了解,2020年申河村集体经济为30余万元,其中光伏收入、资产租赁两块收入占了快九成;农村人口约5000人,外出务工近一半;土地多半为沙土地,地力差、效益低,年景好时粮食亩产也仅达到400斤。

时代出考题。一方面,脱贫后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边缘化等问题日趋显现;另一方面,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不容有失,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也重任在肩。刚从贫困中走出的申河村,如何实现“破题”?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究其根源,在于动,在于发展,在于创新。2021年,已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工作任务的萧县,将摸索、复制和推广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作为破解发展中的“三农难题”、实现强县富民促振兴的重要举措。

在此背景下,申河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挥党支部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以合作社为平台,统筹推进各项农村事业的发展。

方向明确,执行有力。很快,申河村党支部以村集体名义注册成立了合作社,“两委”干部多次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宣传政策、阐明利弊,积极争取村民的支持。“镇村干部走村入户宣传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政策、优势和前景,鼓励引导村民将自家土地经营权入股至合作社。最终,全村103户村民共将550余亩土地集中流转至合作社。随后,基层党组织统一测绘丈量、破埂除杂,把原先的分散零碎的‘小田块’改造为成方连片的‘一块田’,为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打下好基础。”孙志强说道。

有了地,种什么?张雪泥向笔者介绍,“两委”干部多次讨论后明确“守住粮食安全,抓好产业发展”的发展思路。2022年,先后围绕粮食、蔬果等主导产业,通过规模经营、科技支撑、服务保障等措施,推广“农粮+产业”连茬种植模式,亩平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一块田”里多茬种,乡村实现产业兴。去年,从“三夏”到“三秋”,在申河村的土地上,滴灌设备遍布田间、无人机往来喷防、收割机穿梭收割,去年实现鲜食玉米、菠菜4连茬种植。

“今年,在土地作物连茬种植的基础上,我们正在综合比较玉米、菠菜‘小四茬’和‘大三茬’种植方式,选择最优组合,力争实现高收益”。张雪泥说道。

农业更“智慧” 沙土地里增产又增收

步入村内合作社菠菜种植示范田中,目及之处皆新绿。村民尹志勇俯下身去,仔细察看着菠菜苗的生长情况,“往年这‘打春’里土地逐渐化冻后,备耕春耕前最重要就是耙耢保墒,可真得费老劲啊!”望着脚下自己耕种了半辈子的土地,老尹感叹道。

申河村的土地多为沙土地,土壤不保墒,地力差,当地百姓戏称为“可有可无的低产田”。“谁都知道种粮不浇水的减产,可雇人浇水经济压力大,自己浇水劳动强度高。”尹志勇算了一笔经济账,自家9亩田且土地不连片,大水漫灌至少需要4个工,成本至少1200元,费时费力且效率低,亩产从未超过400斤。

通过集中整合土地资源让“小田”变“大田”,申河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势头强劲。然而,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尽管组织引领是优势,但也面临管理、技术等难题,如何确保低产田里实现粮增产、民增收?

土地“谁来种”“怎么种”是关键。笔者了解到,申河村“两委”干部依托多年积累的农业技术专长、经营管理优势和成熟的农产品销售渠道,组建专业农业生产团队,开展自主规模化生产经营。此外,合作社针对土地实际情况,利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专项资金和宿州市卫生健康委的帮扶资金,“量身打造”了一套5G物联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有力改变了传统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发展现代智慧型农业。

在村地头上的一间小屋内,摆放着村里自主研发设计的施肥罐、主管道、毛细管带等设备。只见刘波轻触控制按键,张雪泥点开手机中的APP,专业设备迅速开启,随即田间喷灌系统开始工作,肥水均匀地洒向四周。

随着水肥一体化设施推广应用,田间管理方式变得轻简便利、精准高效,从而加快破解农业中“由谁种地”“怎样种地”系列制约因素。“设备根据粮食作物的需求进行水肥控制,与传统大田种植方式相比,可节水肥40%左右,还能够改善土壤环境,增加有机质,提升作物品质。”张雪泥说道。据介绍,目前合作社农事操作已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控制,上百亩的土地只需1人即可轻松完成。同时,田间地头也安装了5G太阳能摄像头,通过手机或电脑控制终端,随时随地实现田间管理。

“玉米在吐丝期遇高温很容易会造成严重减产,去年持续干旱的高温天,村合作社种植的300亩玉米长势旺盛,不仅收获期提早大半个月,而且亩产达到1000斤,和以往相比每亩增产近600斤。”在刘波看来,除了玉米的品种优良外,关键就是智能灌溉农业技术和科学防治有效地缓解了“卡脖子旱”的困扰。

刘波告诉笔者,一方面,现在村里有了智慧农业装备,在合理配置水肥资源后,可以通过模拟“自然降雨”的过程,达到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天气温度,改善玉米生长发育条件的成效。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科技农业支撑作用,调配无人机作业团队,科学有效地推进杀虫剂、杀菌素、营养液及生长调节剂“一喷多促”等措施,实现防旱、杀虫、防病和促生长的多重目标。

“抱团”谋发展 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这些米面油能够家里用很长时间,跟着咱村里的合作社共同发展,以后肯定生活越来越好!”日前,在申河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首次分红大会上,村民李长秀领上了过年“大礼包”,满脸乐呵。

然而,以前老李的日子过得很艰难。70岁的李长秀早年间因为身患多种慢性疾病,遭了很多罪。后来,在多项政策的帮扶下,成功脱了贫。去年,在一次体检中其老伴又被监测出患了大病,成了村里防止返贫监测户。

“家里近4亩地都交给了村里经营,去年得了近两万元。村里偶尔还交给我一些不费力的活,既锻炼了身体还能有份收入。”聊家里现在的状况,老李坦言,他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李长秀的改变正是近年来申河村以农村党组织领办集体合作社为发展平台,实现村集体不断发展壮大,农户持续增收不返贫的鲜活注脚。

村集体发展壮大的奥秘是什么?该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整合土地500余亩,通过科学管护、装备运用和机械化耕作的推广,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去年全村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7%以上。此外,去年小麦平均亩产达1200斤,粮食价格又创了新高,按照小麦每斤1.5元、玉米每斤1.3元的价格,仅一季夏玉米和“订单菠菜”就为村集体带来16万元的收入。

农民多元增收,源于机制创新。推动共同富裕,面临“最大短板在农业农村,最大潜力也在农业农村”的现实,在此背景下,如何构建村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土地资源变股权,产业发展有分红。“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在股权设计上,村集体以资金、农资、技术和管理等折股51%;在利益分配上,扣除生产成本后将收益的20%分别用于股民分红,余下作为村集体收入,用于合作社扩大经营、风险防控、村级公共事务等开支。”刘波说道。

“不同于传统的合作社,‘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更注重‘连农’‘带富’的过程。我们充分发挥本村农业生产‘能人’优势,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基础上,让群众成为最大受益者。”对比“集土地、请人种”的发展模式,申河村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推动土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经营过程中,采取自主生产经营的发展模式,构建“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农业+服务”的多方联动发展体系,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村民年底分红金额有多少,主要取决于生产经营的收益。而运用市场化手段购买全链条或分链条式社会化服务,势必要将部分利润让渡给服务组织。”刘波算了一笔经济账,在粮食生产种、购、销等方面,合作社统一联系优质良种、化肥商家,将种田亩均成本从500元降到380元,产量增产两成多。在耕、管、收等环节,合作社整合资源,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同时,也间接带动460户村民实现户均增收3000多元。

尹志勇补充道:“在小麦‘一喷三防’的关键期,合作社推广采用了高效、低毒、新型的微悬浮剂,对比之前俺们使用的老式可湿性粉剂和乳油剂,亩产量增产提高15%以上,保守估计多卖200元。”

奋进新时代,担当新作为。依托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这一载体,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正加速向乡村汇聚,一条以“党支部引领”为核心、以“科技兴农”为关键、以“共同发展”为目标的乡村振兴路径,已然步伐铿锵、行稳致远。截至2022年底,申河村集体经济已突破8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68万元,进入了全县“头雁村”序列。

“田成方、路相连,小乡村展现新气象。”孙志强说,下一步镇村里将全面推动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提质扩面,让更多村集体和脱贫群众参与其中,共享集体合作发展成果。孙志强说道。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组织振兴    

安徽萧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点燃村强民富“新引擎”

时间:2023-02-02 09:12:00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王磊 张旗

“立春”之际,人勤春早农事忙。清晨一早,安徽萧县酒店镇申河村委会里已经忙碌起来。村党总支书记张雪泥、驻村第一书记刘波和几位农产品收购商在讨论如何优化完善村里土地的种植计划,为全村农业生产定目标、画路线。

“第三方机构监测结果显示,合作社的菠菜各项指标均达到

出口标准,这茬菠菜还能卖出高价格。”“合作社盘活了村里的土地,村里粮食丰收、产业兴旺,集体经济也增强了,大伙还能拿分红,今年我们准备再流转200亩土地,力争再丰收。”交谈中,大家话出了一年来的丰获,憧憬着今年的好收成。

该镇乡村振兴工作分管负责人孙志强说道:“我们多方位探索发展路径,用好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这一手段,培育‘农村党支部+集体合作社+农户’利益共同体,激活了土地资源,巩固了脱贫成果,为脱贫村的产业发展拓路,让全村发展致富的步履愈加坚实。”

整合“一块田” 探索发展新路径

萧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安徽省深度贫困县,申河村曾是县里87个贫困村之一,还曾戴过“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的帽子。2018年,在多项惠民政策的倾斜支持下,该村实现了脱贫“摘帽”的既定目标,但不靠城、无工厂、缺资源的小乡村也随之产生了新的发展问题。

“症结的关键在于传统农业村庄集体经济发展薄弱,缺乏持续发展动力。”张雪泥说道。

据了解,2020年申河村集体经济为30余万元,其中光伏收入、资产租赁两块收入占了快九成;农村人口约5000人,外出务工近一半;土地多半为沙土地,地力差、效益低,年景好时粮食亩产也仅达到400斤。

时代出考题。一方面,脱贫后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边缘化等问题日趋显现;另一方面,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不容有失,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也重任在肩。刚从贫困中走出的申河村,如何实现“破题”?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究其根源,在于动,在于发展,在于创新。2021年,已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工作任务的萧县,将摸索、复制和推广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作为破解发展中的“三农难题”、实现强县富民促振兴的重要举措。

在此背景下,申河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挥党支部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以合作社为平台,统筹推进各项农村事业的发展。

方向明确,执行有力。很快,申河村党支部以村集体名义注册成立了合作社,“两委”干部多次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宣传政策、阐明利弊,积极争取村民的支持。“镇村干部走村入户宣传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政策、优势和前景,鼓励引导村民将自家土地经营权入股至合作社。最终,全村103户村民共将550余亩土地集中流转至合作社。随后,基层党组织统一测绘丈量、破埂除杂,把原先的分散零碎的‘小田块’改造为成方连片的‘一块田’,为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打下好基础。”孙志强说道。

有了地,种什么?张雪泥向笔者介绍,“两委”干部多次讨论后明确“守住粮食安全,抓好产业发展”的发展思路。2022年,先后围绕粮食、蔬果等主导产业,通过规模经营、科技支撑、服务保障等措施,推广“农粮+产业”连茬种植模式,亩平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一块田”里多茬种,乡村实现产业兴。去年,从“三夏”到“三秋”,在申河村的土地上,滴灌设备遍布田间、无人机往来喷防、收割机穿梭收割,去年实现鲜食玉米、菠菜4连茬种植。

“今年,在土地作物连茬种植的基础上,我们正在综合比较玉米、菠菜‘小四茬’和‘大三茬’种植方式,选择最优组合,力争实现高收益”。张雪泥说道。

农业更“智慧” 沙土地里增产又增收

步入村内合作社菠菜种植示范田中,目及之处皆新绿。村民尹志勇俯下身去,仔细察看着菠菜苗的生长情况,“往年这‘打春’里土地逐渐化冻后,备耕春耕前最重要就是耙耢保墒,可真得费老劲啊!”望着脚下自己耕种了半辈子的土地,老尹感叹道。

申河村的土地多为沙土地,土壤不保墒,地力差,当地百姓戏称为“可有可无的低产田”。“谁都知道种粮不浇水的减产,可雇人浇水经济压力大,自己浇水劳动强度高。”尹志勇算了一笔经济账,自家9亩田且土地不连片,大水漫灌至少需要4个工,成本至少1200元,费时费力且效率低,亩产从未超过400斤。

通过集中整合土地资源让“小田”变“大田”,申河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势头强劲。然而,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尽管组织引领是优势,但也面临管理、技术等难题,如何确保低产田里实现粮增产、民增收?

土地“谁来种”“怎么种”是关键。笔者了解到,申河村“两委”干部依托多年积累的农业技术专长、经营管理优势和成熟的农产品销售渠道,组建专业农业生产团队,开展自主规模化生产经营。此外,合作社针对土地实际情况,利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专项资金和宿州市卫生健康委的帮扶资金,“量身打造”了一套5G物联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有力改变了传统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发展现代智慧型农业。

在村地头上的一间小屋内,摆放着村里自主研发设计的施肥罐、主管道、毛细管带等设备。只见刘波轻触控制按键,张雪泥点开手机中的APP,专业设备迅速开启,随即田间喷灌系统开始工作,肥水均匀地洒向四周。

随着水肥一体化设施推广应用,田间管理方式变得轻简便利、精准高效,从而加快破解农业中“由谁种地”“怎样种地”系列制约因素。“设备根据粮食作物的需求进行水肥控制,与传统大田种植方式相比,可节水肥40%左右,还能够改善土壤环境,增加有机质,提升作物品质。”张雪泥说道。据介绍,目前合作社农事操作已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控制,上百亩的土地只需1人即可轻松完成。同时,田间地头也安装了5G太阳能摄像头,通过手机或电脑控制终端,随时随地实现田间管理。

“玉米在吐丝期遇高温很容易会造成严重减产,去年持续干旱的高温天,村合作社种植的300亩玉米长势旺盛,不仅收获期提早大半个月,而且亩产达到1000斤,和以往相比每亩增产近600斤。”在刘波看来,除了玉米的品种优良外,关键就是智能灌溉农业技术和科学防治有效地缓解了“卡脖子旱”的困扰。

刘波告诉笔者,一方面,现在村里有了智慧农业装备,在合理配置水肥资源后,可以通过模拟“自然降雨”的过程,达到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天气温度,改善玉米生长发育条件的成效。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科技农业支撑作用,调配无人机作业团队,科学有效地推进杀虫剂、杀菌素、营养液及生长调节剂“一喷多促”等措施,实现防旱、杀虫、防病和促生长的多重目标。

“抱团”谋发展 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这些米面油能够家里用很长时间,跟着咱村里的合作社共同发展,以后肯定生活越来越好!”日前,在申河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首次分红大会上,村民李长秀领上了过年“大礼包”,满脸乐呵。

然而,以前老李的日子过得很艰难。70岁的李长秀早年间因为身患多种慢性疾病,遭了很多罪。后来,在多项政策的帮扶下,成功脱了贫。去年,在一次体检中其老伴又被监测出患了大病,成了村里防止返贫监测户。

“家里近4亩地都交给了村里经营,去年得了近两万元。村里偶尔还交给我一些不费力的活,既锻炼了身体还能有份收入。”聊家里现在的状况,老李坦言,他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李长秀的改变正是近年来申河村以农村党组织领办集体合作社为发展平台,实现村集体不断发展壮大,农户持续增收不返贫的鲜活注脚。

村集体发展壮大的奥秘是什么?该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整合土地500余亩,通过科学管护、装备运用和机械化耕作的推广,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去年全村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7%以上。此外,去年小麦平均亩产达1200斤,粮食价格又创了新高,按照小麦每斤1.5元、玉米每斤1.3元的价格,仅一季夏玉米和“订单菠菜”就为村集体带来16万元的收入。

农民多元增收,源于机制创新。推动共同富裕,面临“最大短板在农业农村,最大潜力也在农业农村”的现实,在此背景下,如何构建村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土地资源变股权,产业发展有分红。“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在股权设计上,村集体以资金、农资、技术和管理等折股51%;在利益分配上,扣除生产成本后将收益的20%分别用于股民分红,余下作为村集体收入,用于合作社扩大经营、风险防控、村级公共事务等开支。”刘波说道。

“不同于传统的合作社,‘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更注重‘连农’‘带富’的过程。我们充分发挥本村农业生产‘能人’优势,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基础上,让群众成为最大受益者。”对比“集土地、请人种”的发展模式,申河村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推动土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经营过程中,采取自主生产经营的发展模式,构建“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农业+服务”的多方联动发展体系,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村民年底分红金额有多少,主要取决于生产经营的收益。而运用市场化手段购买全链条或分链条式社会化服务,势必要将部分利润让渡给服务组织。”刘波算了一笔经济账,在粮食生产种、购、销等方面,合作社统一联系优质良种、化肥商家,将种田亩均成本从500元降到380元,产量增产两成多。在耕、管、收等环节,合作社整合资源,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同时,也间接带动460户村民实现户均增收3000多元。

尹志勇补充道:“在小麦‘一喷三防’的关键期,合作社推广采用了高效、低毒、新型的微悬浮剂,对比之前俺们使用的老式可湿性粉剂和乳油剂,亩产量增产提高15%以上,保守估计多卖200元。”

奋进新时代,担当新作为。依托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这一载体,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正加速向乡村汇聚,一条以“党支部引领”为核心、以“科技兴农”为关键、以“共同发展”为目标的乡村振兴路径,已然步伐铿锵、行稳致远。截至2022年底,申河村集体经济已突破8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68万元,进入了全县“头雁村”序列。

“田成方、路相连,小乡村展现新气象。”孙志强说,下一步镇村里将全面推动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提质扩面,让更多村集体和脱贫群众参与其中,共享集体合作发展成果。孙志强说道。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